我与美军零距离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陈伯江  页数:29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作者在美从事客座研究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作者与美军高级将领(包括国防部长与参联会主席、副主席等)和著名军事专家交往、访谈以及对美军统率机构、院校等参观访问的第一手材料为内容,从一个中国军事学者的视角,记述了对美军面向信息时代进行军事革命的深入了解和零距离对美军接触观察的趣闻轶事,同时结合10年来美军主导下进行的沙漠之狐、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对今日美军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我三次进入五角大楼 第一次进入五角大楼:我被告知苏联导弹锁定的目标 第二次进入五角大楼:我见到美军首屈一指的理论泰斗 第三次进入五角大楼:助理国防部长帮办代表国防部长接受我的访谈第2章  我与美军高级将领的交往 军事革命之父——前国防部长佩里 自称“狂人”的四星上将欧文斯 临危授命的三星中将加纳 海军少将拜德谈网络中心战第3章  我熟识的美国军事专家 著名海湾战争研究专家科恩博士 信息战权威利比奇博士 在家从事研究工作的军事专家 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美国专家们第4章  我在陆军军事学院讲学 “不仅要知道西点,而且要知道陆军军事学院” 我与美国军官讨论:中国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会对外使用武力 带家属上学的军校学员 罗珀上校谈未来陆军第5章  我与美军交往中的见闻 军人与外交 军人与名片 军队与条令 “透明”与保密 军人与国歌国旗 遭遇数字化步兵 海军陆战队军营看阅兵表演 纽约闹市看实兵演习 “体验”法西斯罪行 悲惨的“哭墙” 历史的美军 美军军官必读书:《孙子兵法》 高速公路与国防第6章  我看美军的未来变化和发展趋势 军事力量及其运用的十大变化 军事高技术化的五大趋势 展望战争新趋势第7章  我看今日美军 处于“长期战争”的美军 处于“军事转型”的美军 处于全球部署大调整的美军附录:陈伯江主要军事作品一览表

章节摘录

  1998年3月20日,是我约定前往五角大楼访谈国防部基本评估办公室主任安东尼?马歇尔博士的日子。  马歇尔博士是美国著名的核战略思想家和军事分析专家,也是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军事问题专家。他从1949年起便在美国著名的思想库兰德公司从事军事运筹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1973年调任国防部新成立的基本评估办公室任主任,并在此位置上一干就是25年。这在人员变动频繁的美国国防部来说,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称得上极为罕见。基本评估办公室隶属于国防部长办公厅,其主任职位在五角大楼的系列表上与助理国防部长并列,据说马歇尔的办公室也一直与国防部长的办公室相邻。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所进行的有关军事革命的讨论,实际上都与马歇尔和他的基本评估办公室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不少学术圈的朋友告诉我,马歇尔是美国当前这场军事革命的三位“主要倡导者和贡献者”之一。另两位是刚卸任不久的前国防部长佩里和前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上将。不同之处在于,佩里和欧文斯的贡献主要是领导上的,而马歇尔的贡献则主要是理论上的。  在一次中国驻美使馆组织的活动中,我与美国国防部中国处的副处长斯托克少校相识。借此机会,我向他提出了希望采访马歇尔博士的想法,斯托克少校表示愿为联系,并让我将访谈的联系信和提纲寄给他,然后由他代为转交。具体访谈的日子,也是与斯托克少校约定的。时间是20日上午10点30分,地点就在五角大楼基本评估办公室的会议室。  由于访谈马歇尔的前一天要访谈前国防部长佩里,因此访谈马歇尔的准备时间相当紧张。直到访谈这天早上起床后,我还在抓紧阅读有关马歇尔的材料、熟悉访谈提纲。匆忙之中,竟在出发时忘了带录音机,待我10点20分到达五角大楼入口处时才发现。对于这样一次重要的访谈,如果不能录音,岂不是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我在踌躇之中给斯托克少校打电话,想告诉他我已经到五角大楼门口,并希望能从他那里借一个录音机用。但还没待我开口,斯托克少校就抱歉地说,由于马歇尔临时有一个重要的安排,原定访谈时间推迟1小时,他将在1小时后来门口接我。  从我的住处到五角大楼约需步行15分钟路程,再乘坐15分钟的地铁。推迟的这1小时正好是我可以回去取录音机的时间。放下电话之后,我没有一点迟疑,便转身走向与五角大楼相连的地铁站,在推迟的1小时中取回了录音机。  马歇尔的真实年龄不详。从他给我的简历上所说1940年入底特律大学学习推算,估计已近80岁高龄。但看起来身体不错,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我曾经看到过一篇介绍马歇尔的文章,其中对这位“理论泰斗”有这样的描述:也许是性格的原因,马歇尔相当的沉默和低调,这与许多国防部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文职,没有一身笔挺的军装,但也没有研究人员的文雅之风。他很多年前就剃着一个光头,架着一副大眼镜,镜片后面是瞪得圆圆的大眼睛。他的同事说,在办公室里马歇尔经常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有时候说一句,别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咕哝些什么,这让人感到很害怕,所以被人送了个绰号叫“犹大”。马歇尔一直和妻子租住在一套很小的公寓里,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生活基本是住所与五角大楼之间的两点一线,唯一的享受就是品尝陈年葡萄酒。马歇尔给我的第一印象基本与上述描述差不多。  我首先请马歇尔博士介绍基本评估办公室的职能及与军事革命研究的联系,马歇尔谈到:他的办公室在1973年成立时,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美、苏两国及其各自的盟国,评估的内容包括军事能力的平衡及其战略态势,评估的目的不仅要提出对动态形势的判断,而且要提供形势发展趋势的预测,就某些重要问题提请国防部高层领导人关注并敦促其采取行动。该办公室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开始走向衰落的报告。之后,该办公室开始关注其它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军事革命,并从80年代末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评估。最初提出进行研究的是这样几个问题:是否真的存在苏联人在70年代初所说的军事革命?美国是否正在进入过去历史上所发生过的那种战争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如果真是这样,美国处于这场变革的开始、中期还是后期?为什么会有这场变化?到1992年中,他们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评估结果,认为苏联所说军事革命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认为美国大概已处于这场革命的开始阶段。之后,他们继续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还资助军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个人进行有关军事革命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这一研究仍在继续。  马歇尔博士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字斟句酌。对于我的多数问题,回答都很简单。然而对于当前这场军事革命的含义,还是做了较为充分地阐释。他说:“如果你回顾历史,回顾军事史,在过去500—600年间这段时间,我不知道应该说发生过多少次军事革命,但好像是8或9次。由于近代技术推动作用的增大,从某种意义上军事革命之间的间隔也趋于缩短。因此,我注意到由于总有一些技术的变化出现,因此就会在许多方面带来一个总体上的冲击和跃进。然后就会有一个同时发生多种变革的时期,这些变革尤其体现在提出新的作战概念,建立新的军队编制这些方面。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不仅一般意义上的战争发生变化,而且军事能力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你所看到的是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电和雷达的发明,地面作战新方式的出现,人们寻求新的军队编组形式。但所有这些都不仅仅是历史性的变化。那些最先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做,怎样适应变化的人,创造了适当的军队组织形式。你会非常明显地看到,尽管一些国家军队的坦克数量相同,但只有某个国家的少数人认识到这些变化,并改变部队的编成以适应新的变化,结果他们取得了成功。航空母舰的出现使海战发生了变化。在技术以某种方式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作用的时期,作战能力确实会有大幅度提高。这与那种缓慢的、一般性的进步是不同的。在那种进步中,人们只是设法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些,并且军队结构上也无很大变化。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的处于这样一种剧烈变化的时期,这是你必须首先做出的判断。然后,如果你认为你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问题就变成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作战理论,以便利用技术解决地理环境和国际地位不同的国家军队的具体问题。因此,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这次访谈从上午11点25分开始,持续约50分钟。斯托克少校与他的一位女同事参加了访谈的全过程。在我的提问结束后,马歇尔向我询问了中国高技术战争研究的情况,我也作了简单的回答。  马歇尔作为美军首屈一指的理论泰斗的地位在2001年小布什总统就职之后得到进一步肯定。因为马歇尔不仅重新受到小布什总统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青睐,而且成为新一届政府制定新军事战略的核心人物。几乎从小布什执政起,过去一直躲在幕后的马歇尔的名字便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之中。2001年5月21日出版的《新闻周刊》送给马歇尔的新绰号是“五角大楼的导师”。有媒体还报道说,现美军高层中甚至包括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和空军部长的詹姆斯·罗什等在内,都是马歇尔的学生和“信徒”。连小布什在竞选期间提出的一些军事构想也是建立在马歇尔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从这个角度上说,马歇尔更确切的称呼也许是“实权派的导师”。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美国新军事战略计划逐渐成形,马歇尔的理论及其本人也在美国国内外引起巨大的争议,近年来我也看到美国有不少媒体发表文章对马歇尔提出置疑,他们指出,马歇尔远不像他的崇拜者说的那样“料事如神”,他不过是一个不断“自寻烦恼”、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保守派。  ……

编辑推荐

  《我与美军零距离》对美军十余年来的新军事革命进行了跟踪分析。作者主要通过对美军将领和著名军事专家的访谈,从一个中国军事学者的视角,记述了对美军面向信息时代进行军事革命的深入了解和零距离对美军接触观察的趣闻轶事。《我与美军零距离》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与美军零距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的质量不错,我很满意!
  •   本书是作者在美国访问时的记录,都是一些泛泛之谈,写了不少纯理论性、纯学术性的话题。不太吸引人。个人认为不值得买。
  •   老实说,我感觉这书不是正版的,我发现了好多的错别字,但内容还可以,还在学习中。。
  •   若干年前,陈伯江写的《大洋彼岸的军事革命——美军高级将领访谈录》轰动一时;今天,同样是陈伯江,同样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同样是写美军,没有看到一点点进步,只看到了重复、拼凑和拖沓,严重不推荐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