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赵海均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30年1978-2007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我没有重墨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不是我所要做的。也没有逐个讨论各个行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我们对此力不从心。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所走的路子——即我国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进行回顾。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尽管至今还有人认为,要想正确评价它的真正意义应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但是,毋庸质疑,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回头看看,可以说中国这么多年的改革,其目标就是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正式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批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到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着中国改革从局部试点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取向的全面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最终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可以认为,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来看,3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目标的确立阶段: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是改革开放的试点、探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二是目标建立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92年至今。在此之前,由于改革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以及改革的方法、路径都处在探索过程中,随意性很大。一旦目标确立,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在后来的推进中,遇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有企业的大面积坍塌,但是改革最终还是走上了目标的路径。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最近几年的教育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等。 如果从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即:计划为主、市场调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放权让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战略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体制建立、构建“和谐社会”等阶段。
作者简介
赵海均:工商管理硕士,在经贸学院、大型企业集团任职20余年。曾研读于世界著名的美国沃顿商学院,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专家。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和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0年以来连续出版了多本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专著。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历史的转折 1.1 十字路口的中国 1.2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1.3 解放思想,冲破禁区 1.4 震动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1.5 历史的转折 1.6 1979年开展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第二部分 里程碑 2.1 历史的坐标—袁庚引爆改革开入第一炮 2.2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2.3 “红色资本家”与中国的对外开入第三部分 中国民营经济从哪里来? 3.1 1979:街边创业第一代 3.2 家庭工业在野火中燎原 3.3 历史的档案 3.4 历史的记忆第四部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和渐进性 4.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 4.2 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4.3 改革的最初思路:放权让利 4.4 从“市场调节”到“计划经济” 4.5 改革在实践中率先突破 4.6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五部分 中国经济改革在1984 5.1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5.2 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5.3 历史留下的记忆 5.4 留给记忆的风云人物第六部分 中国经济改革在转弯处 6.1 价格双轨制 6.2 实施“第三条道路”的背后 6.3 “巴山”轮会议 6.4 价格双轨制与激进改革 6.5 1988:价格闯关第七部分 从扩权到制度改革的演进 7.1 从扩权到制度改革的演进 7.2 承包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受挫 7.3 从“价格闯关”到“治理整顿” 7.4 关于市场化改革的第二次争论 7.5 公司法对法人财产权的确立第八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8.1 皇甫平系列改革文章 8.2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第九部分 治理整顿与集权式改革第十部分 国人企业改革第十一部分 中国战略发展第十二部分 中国改革开放谁享其利?第十三部分 改革开放历史人物与人物历史第十四部分 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第十五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结束语:未来流行色参考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作者前言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谓万众瞩目。但中国是如何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此路是何等崎岖,却鲜有人关注。中国改革的风风雨雨以及伴随在其中的一幕幕“悲欢离合”让人们目不暇接!“历史是一面镜子”,“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正本必先清源”,推进改革开放,我们不能不回头审视:来时的路是多么的艰难、曲折和险峻!这部《30 年:1978-2007 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我没有重墨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不是我所要做的。也没有逐个讨论各个行业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我们对此力不从心。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子——即我国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进行回顾。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尽管至今还有人认为,要想正确评价它的真正意义应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但是,毋庸质疑,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回头看看,可以说中国这么多年的改革,其目标就是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正式开始;1984 年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批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到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标志着中国改革从局部试点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取向的全面改革;1992 年中共十四大最终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可以认为,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来看,30 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目标的确立阶段: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 年,是改革开放的试点、探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二是目标建立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92 年至今。在此之前,由于改革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以及改革的方法、路径都处在探索过程中,随意性很大。一旦目标确立,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在后来的推进中,遇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有企业的大面积坍塌,但是改革最终还是走上了目标的路径。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最近几年的教育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等。如果从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即:计划为主、市场调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放权让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战略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体制建立、构建“和谐社会”等阶段。综观中国的历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虎头蛇尾,甚至是不得善终。这是因为改革实质上是对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进行重组和调整,是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调整。改革总会伤及一些群体的利益,或着说只要利益的占有不公超过了社会容忍程度,改革就会出现阻力,就会发生冲突,甚至造成改革的夭折。否定改革的呼声从未在改革的进程中中断过。这种呼声既是改革的推动力,也是改革进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由此,还可以认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抗争与不断平衡中渐进的。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公”与“私”、“姓资还是姓社”的斗争一直争论到20世纪90 年代中期,事到如今仍然有许多人呼吁改革要回到“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那么,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是谁拯救了资本主义这个问题。那么,是谁拯救了资本主义?我想答案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产生消亡的历史规律,进而列宁指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一百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垂死,反而更加生机勃勃,难道是革命导师们的分析错了吗?实际上,正是因为马列的科学分析使得资本主义的统治者深刻明白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严重缺陷,进而,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生机勃勃地发展。对此,笔者曾经指出:任何一个经济的成熟都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制度、体制、结构性变迁和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国经济难道不是同样如此吗?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的价值观正在趋同,任何保守和闭关都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和民族的边缘化。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都在用新的价值观考量,计划和市场早已不是衡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笔者认为,是否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解决社会和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将会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一种好的制度要在也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只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制度既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确立,但是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也很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将是未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过,就其中国内部本身来说,现实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机遇和出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重心的下移。从而,这个变化实际上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30 年前,面对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中国的最高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只有发展经济才是唯一出路。发展经济,既缺乏人才、技术,又缺乏资金,中央和省一级(党政)扮演了改革的决策者、推动者的角色,市级(党政)扮演了具体落实者的角色。当时省一级政府实施百亿级项目也不多,像宝钢100 多亿的投资需要中央来定。如今,中小城市以及县级(政府)和许多企业也都可以实施百亿数量级的建设项目,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中央、省级逐步下移到市县甚至乡级和企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把工作的重点由发展变为协调和平衡。另一方面,中国自古至今仍然是一个三农大国,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或着说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严重不平衡问题根本上说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的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抓住经济发展中心下移这个机会,中央和省级政府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解决和不断消除社会发展中的严重不公,以期达到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另外,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必须和中国行政区划的调整结合起来同步进行。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面对中国社会的严峻问题,中央提出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30 年来,围绕着这个中心,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甚至是尖锐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官场腐败加重、社会道德下滑、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恶化等。显然仅用发展经济是无法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笔者曾经指出:如果在30 年前看不清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完全情有可原,十几年前还看不清楚可以原谅一半,直到如今还看不明白那就完全不可原谅!改革开放已经30 年,计划与市场的实践和经济全球化已经让我们有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和参照!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回顾改革开放的过程,有利于更好的认清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当这本《30 年:1978-2007 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与读者见面时,中共十七大已经召开,十七大以后中国需要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转入到真正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三年前,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施政纲领及治国方针,这些观点方针完全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和未来发展。只是这些施政纲领及治国方针尚需具体化。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同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文化重建”。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等关系,科学发展必须摈弃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要科学利用经济发展重心下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人民币升值等有利的机遇。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加认清“大国崛起”之路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复兴之路”。中共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将会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的华人都期待着这个时代的到来!作 者赵海均2008 年1 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