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匡文波,曾卫 著 页数:166 字数:185000
内容概要
《媒介素养丛书·新媒体时公务员实用手册:公务员媒介素养》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媒介素养、中国传媒的特点与类型、新媒体及其发展;
2、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定位,包括:中国的新闻宣传管理体制、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与媒介关系、如何正视网络舆论舆情;
3、学会与传统媒体打交道,包括:如何利用媒介了解舆论舆情、新闻宣传的主动组织与积极策划、如何通过媒介引导舆论、如何通过媒介控制舆论;
4、如何面对不期而至的记者,包括:应对新闻事件的基本原则、如何面对媒体等。
作者简介
匡文波,男,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获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出版的《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国内第一部和被引用率最高的研究手机媒体的专著。作者因此被公认是手机媒体的开拓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且出版专著13种,主要是:《网络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概论》,《网民分析》,《网络传播技术》,《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电子与网络出版》,《手机媒体概论》,《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
曾卫,男,1986年生,湖南娄底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
拥有媒体与公关行业实践经历。硕士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媒体与社会、政府公共关系。
2006年至今,在媒体公开发表消息、评论等新闻类作品数十篇,业余时间从事原创影评、书评、时事评论写作。
书籍目录
第壹章 概念篇——什么是媒介素养
第1节 什么是媒介
1 媒介的概念
2 媒体的概念及分类
3 新媒体
第2节 中国传媒的特点与类型
1 中国传媒的整体特点
2 中国传媒的类型
第3节 媒介素养的概念
1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
2 媒介素养的含义
第4节 新媒体及其发展
1 新媒体的概念
2 网络媒体的发展
3 手机媒体的普及
第贰章 定位篇——政府与媒介的关系
第1节 中国的新闻宣传管理体制
1 党政领导、计划管理阶段
2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阶段
3 企业化转制阶段
第2节 新媒体对政府信息管理的挑战
1 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2 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导致信息传播失真
3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实现对组织引导舆论的消解
4 网络的高度互动性容易引发线上、线下群体性运动
第3节 如何正视网络所带来的影响
1 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被边缘化
2 网络有力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增加了新闻管理的难度
3 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
4 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
5 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
6 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
7 网络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
8 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
第叁章 应用篇——学会与传统媒体打交道
第1节 如何利用媒介了解舆论
1 如何利用媒介了解舆论
2 网络舆论信息的管理
第2节 新闻宣传的主动组织与积极策划
1 政府必须主动通过媒体赢得公众
2 政府新闻发布的组织与实施
3 政府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4 我国新闻发布工作概况
第3节 如何通过媒介引导舆论
1 比较引导
2 疏散引导
3 避免低俗格调,防止把受众引入歧途
第肆章 应急篇——如何面对不期而至的记者
第伍章 发展篇——新媒体的特征及应对策略
第陸章 实例篇——媒介应用与应对案例精选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节 什么是媒介 1 媒介的概念 在进行媒介素养的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介素养”。尤其是“媒介”一词,经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其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也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间,从中介入、参与其中的活动或组织,表达一种动作状态。因此,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在英语中,媒介“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等),就是在传播学著作中也屡见不鲜。在麦克卢汉(M.McLuhan,1964)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但是我们在本书中所探讨的“媒介”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媒介”,也就是新闻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概念。浙江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邵培仁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龚炜,1988)有时它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巴勒特,1986)有时它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戴维·桑德曼等,1991)我们认为,媒介概念的混乱,会引起论述的混乱,而论述的混乱又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而混乱的理论是无法指导传播实践的。所以,对于媒介的概念,必须予以澄清和定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