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徐弃郁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或者称威廉德国)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值得研究。不像后来纳粹德国那样经过极端意识形态自下而上,然后再自上而下的整肃,威廉德国在社会生活领域比较包容,政治体制方面又充满矛盾。它是一个飞速崛起的大国,但安全环境十分复杂而脆弱。物质上在高歌猛进,精神方面却日趋急躁和浅薄,即使是它的知识界也在国家发展带来的亢奋中走向非理性,从而使得群众性的非理性也带上了一层科学合理的色彩。如果说人性的弱点也是国家的弱点,那么威廉德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大国崛起的各个案例中,威廉德国作为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更是值得后人回味和思考。
作者简介
徐弃郁,1974年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中校军衔。先后毕业于国防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获军事学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曾赴瑞典“安全与发展研究所”客座研究。2000年进入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从事安全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公开发表论著40余万字。被选、聘为“中美杰出青年论坛”(YLF)成员、国防部“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低姿态的崛起
新帝国的脆弱性
强大带来的危险及其应对
“战争在望”危机
增加的国际义务——近东危机与德国的选择
第二章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筑
大思路的设计——基辛根口述备忘录
俾斯麦结盟的开始
结盟的扩展
德国的政策与英法关系破裂
外交的支撑与补足——军队和军事战略
第三章 维持大战略的努力
社会潮流的冲击
俾斯麦的海外殖民
保加利亚危机
德俄“再保险”条约与两次地中海协定一
俾斯麦时期德国大战略的简短评价一
第四章 “后俾斯麦时代”的开始
外交“新路线”
“新路线”的后果
“新路线”的终结与“大陆联盟”幻想
“克鲁格电报”事件
第五章 体制、社会、民意与大战略
决策体制的制约
社会变迁与“卡特尔化”结构
民意的冲击
第六章 从“世界政策”到“被包围”
“世界政策”的开始
外交上的中间路线1897—1904
从英法协约到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英俄协约与德国“被包围”
第七章 海权偏执
德国“大海军”建设的源起与理论
第一、二次海军法案及其影响
“无畏舰竞赛”与英德海军竞赛的全面展开
“蒂尔皮茨计划”的最后阶段
第八章 大战略的退出——“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的形成
“施利芬计划”的问题及其战略含义
“施利芬计划”与德国军事思维的偏执化
第九章 通向世界大战的危机处理1908—1914
波斯尼亚危机及其后果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七月危机与大战爆发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体那样反对它。”当然,德国这样做的目的也不是真的想和英国对抗,而是想通过施压的办法使英国重新支持三国同盟。特别是当意大利在非洲阿比西尼亚陷入困境后,德国这方面的动机明显加强。法国出于与意大利争夺非洲的目的,对阿比西尼亚人民的抗意斗争进行支援,加速了意大利的失败。1895年12月7日,意军在阿姆巴·阿拉吉战役中被3万阿比西尼亚军队击败,形势十分不妙,而英国的援助却迟迟不来。对此,意大利在11月上旬就表示了对英国的严重不满,并威胁要转到法俄同盟一边去。为保住三国同盟,德国有两种办法可选择:一是拉意大利一起与法俄同盟进行和解,这样一个“大陆联盟”就隐约成型了;二是再度和英国接近,使英国能够加大对意大利的支持。德国最后的方案是这两种办法(或者说两个目标)都要,即先与法俄和解以稳住意大利,再用“大陆同盟”的前景来吓唬英国,迫使其向三国同盟靠拢。本着这种思路,荷尔斯坦因在他的备忘录中设计了一个“大陆联盟”的框架:法国得到刚果自由邦,俄国得到朝鲜;作为交换,法国将向意大利作出让步,放弃对阿比西尼亚的支持,而俄国则向奥匈保证维持巴尔干的现状。德国自身将在中国获得一个海军加煤站(可能在舟山)。但印度、波斯和埃及这些涉及英国核心战略利益的地区将避免受到任何触动,英国为了保住这些地区将最终与三国同盟接近。表面上看,德国这种设计还是比较巧妙的,但实际上存在三个严重问题:一是形势判断失误。在此时,法国与英国没有突出的殖民地纠纷(严重的摩擦要等到1898年),而俄国对于近东的兴趣也已经减弱。特别是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俄国的注意力越来越移向东亚,无意在欧洲与英国搞摩擦。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搞“大陆联盟”的努力非但难以奏效,而且很可能变成单枪匹马地挑战英国。二是给予的利益杠杆太小。荷尔斯坦因的设计根本没有俾斯麦那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远见和气魄,德国给法俄的支持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法俄自然不会为了满足德国而卷入与英国的冲突。三是可操作性很差。德国为了实现与法俄的“和解”和“联合”,期望先与英国爆发一次摩擦来显示自己的诚意,但这种方式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两头不着”的尴尬境地。随着事情的发展,这些错误很快就暴露出来,并使德国的外交遭受了一次惨败。“克茸格电报”事件德国所期望的与英国的争吵很快就不期而至。1895年12月29日,罗得斯的下属、英国南非公司经理詹姆森博士率领一支小规模的武装部队侵入南非两个布尔人共和国之一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并与德兰士瓦部队交火,著名的“詹姆森袭击事件”发生了。12月31日,消息传到柏林,德国马上援引1884年的条约,敦促英国尊重德兰士瓦的独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深刻剖析德国1871-1914年兴衰史的新作。它生动而详实地论述了德国统一后,俾斯麦通过正确的战略策略,使德国避免成为大国矛盾的中心,得以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快速崛起,而后来的领导人却一再误判形势,同既成大国的冲突急剧激化。导致一战爆发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全书不仅对研究德国和欧洲历史颇有价值。更重要的是,对当今世界新兴大国如何妥善处理大国关系,在崛起过程中整合内部并统一协调对外,也富有重要启示。作者依据可靠的史实,勇于挑战历史上政治家们出于现实需要做出的结论或散布的观点,这种治学态度值得称赞。 ——原中国驻德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会长 梅兆荣国际政治观察家纷纷将崛起的中国比拟为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因此,弃郁先生这部力作恰逢其时。俾斯麦审时度势的大战略,曾引领德国在列强中纵横捭阖,享受了20多年的和平崛起。此后的德国却日益骄躁,将其大战略置于同英国“必有一战”的错误判断上,最终走向了失败。本书不仅对德国大战略的形成和转变的刻画入木三分,而且剖析了其国内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背景,处处发人深省。这是一部折射出现实的上佳历史学著作;也是一部充满引人入胜的战术细节的优秀战略学著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但相似的历史经常重现。因此,历史总是和当代相关的,人类总是能够从历史上学到很多经验教训。中国正在崛起,已经向世界昭示了“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的决心。但要达到此目标,并非易事。中国因此不仅要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经验,也要从世界历史中寻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重新解读历史,以揭示其和当代的相关性。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种重新解读。徐弃郁讨论的是德国崛起的历史。也是欧洲走向战争的历史。作者放弃了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简单化的理论分析,深入到德国这段历史的诸多细节。尽管是国际关系史,但读者很容易感觉到,如果要避免德国的老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郑永年
编辑推荐
《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当未来令人难以看清时,回头看历史也许是个好选择,哪怕是别人的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