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概论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段勃  页数:3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转型期的中国,调查性报道以它敏锐的社会触角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关注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点滴的社会变迁。随着中国舆论监督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空间的进一步拓宽,调查性报道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地概述调查性报道的著作。在借鉴、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性、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源”与“流”、调查记者的素养、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异同、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以及发展趋势等内容,既有理论上的宏观阐释,又有实例方面的具体分析,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既可以作为国内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供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段勃,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主要讲授新闻采访学、中国新闻史和优秀广播电视作品赏析等课程,从事新闻业务和新闻史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有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10项科研和教学项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性  第一节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辨析    一、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解    二、中国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的特性探析    一、揭示性    二、相对独立性    三、科学性    四、艰危性    五、显著性第二章  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源”和“流”  第一节  调查性报道的滥觞和初步发展    一、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出现的根本内因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出现    三、调查性报道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的缓慢发展  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的逐步成熟  第四节  调查性报道的蓬勃发展    一、晚报、都市类报刊中的调查性报道    二、电子媒介中的调查性报道    三、其他媒体中的调查性报道第三章  调查记者的素养  第一节  调查记者的知识素养    一、法律法规知识    二、专业知识  第二节  调查记者的品格修养    一、不畏艰险    二、勇担道义    三、清正廉洁    四、独立自主    五、人文关怀  第三节  调查记者的业务素养    一、调查取证的能力    二、隐性采访的能力    三、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平衡客观的意识第四章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异同  第一节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共同点    一、都依靠记者相对独立的调查完成    二、都以揭露被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和事件为核心    三、是一种篇幅长、分量重、影响大的报道方式  第二节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不同点    一、诞生动因不同    二、报道题材有别    三、重视程度各异    四、写作视点不    五、成熟度有异第五章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上)  第一节  地位和特点    一、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地位    二、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的选题    一、寻找新闻线索    二、选题论证  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的策划    一、调查性报道的宏观策划    二、调查性报道的微观策划第六章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下)  第一节  调查记者的资料调查    一、资料调查的作用    二、资料调查的渠道  第二节  调查记者的访问调查    一、访问调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访问调查中问题的种类  第三节  调查记者的观察调查    一、观察在调查采访中的作用    二、调查记者如何观察  第四节  调查记者的隐I生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优势    二、隐性采访容易引发的问题    三、调查记者在隐性采访时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七章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第一节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特点    一、写作材料的碎片化    二、写作材料组织的复杂性    三、反映时空的立体性    四、对真相的多角度透视性    五、十分鲜明的求证性    六、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要求    一、顾及报道的平衡、客观原则    二、注意事实的可考证性    三、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与说理的通俗性    四、注意场景与细节的描写    五、能揭示新闻背后的本质原因  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方法    一、调查性报道的开头    二、调查性报道的主体结构搭建    三、调查性报道的结尾  第四节  调查性报道的语言    一、平实、准确    二、简练、生动    三、善用白描    四、巧用人物语言  第五节  调查性报道的叙事    一、调查性报道叙事的切入口    二、调查性报道写作的叙事视角    三、调查性报道写作的叙事结构第八章  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    一、调查性报道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    二、调查性报道将会呈现一种中西方趋同的趋势    三、网络改变传统的调查性报道    四、调查记者将会成为一支更加成熟的队伍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不畏艰险毫无疑问,勇气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品格,普希金甚至认为它是人类美德的高峰。调查性报道是一项具有艰危性的工作,调查记者面对更多的是社会的阴暗面,有时是惨淡的人生,有时是淋漓的鲜血,有时是隐藏的黑幕,有时是死亡的威胁,有时是高高的权位,有时是重重的障碍,面对这些,调查记者不但需要有识,更需要有胆。只有具备勇气,才能够做一名真正的“扒粪者”,去把社会中肮脏的“粪便”暴露于阳光下,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细菌,消灭病毒,从而健康肌体,净化社会。日本较早揭露日军侵华真相的新闻记者本多胜一为了给历史真相挖掘有力证明,曾经数次来到南京调查采访,经过对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他写出了《通向南京之路》一书,以确凿的资料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一幕幕展现出来。本多胜一的调查采访赢得了很多日本人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历史真相,但是他的行为也激怒了日本右翼势力,一些右翼分子不断给他打恐吓电话,写恐吓信,让他闭嘴,有的甚至声称要把他一家“斩尽杀绝”。但是本多胜一并没有被黑暗势力吓倒,他仍然勇敢地开展调查采访,又先后写成了《中国之旅》《在中国的日本军》《南京大屠杀与日本现在》等著作,引导日本人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被誉为“中国揭黑第一人”的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也是调查记者的优秀代表。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媒体,他曾经在《西部商报》《西部发展报》  《中国经济时报》和《甘肃经济日报》等媒体从事采编工作,凭借着调查记者的胆识和勇气,王克勤揭露了一系列黑幕事件,比如,兰州非法证券交易点洗掠股民、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甘肃某乡公选“劣迹人”事件、北京出租业垄断黑幕等。2001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在调查采访期间,王克勤遇到了种种阻挠和威胁,但是这些都没有能够撼动他的职业信念和新闻理想。2005年,《南方窗》记者对王克勤有过一次专访,王克勤特别谈到了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威胁和恐吓。

后记

2007年初夏的一个中午,我正在食堂吃饭,突然接到科研处一位老师打来的电话,被告知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调查性报道研究”已经获得立项,心头涌上抑制不住的欢喜,兴奋之下一顿饭竟吃得毫无滋味。饭毕,我走出食堂,看见师大路旁的合欢花开得正茂,一树耀眼的粉红,参差花影,随风摇曳。此时再想起课题,我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我知道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纵向课题,每年的立项率仅仅有5%左右,而我当时是一个只有讲师职称的高校教师,能获得这个项目的立项,无疑是难上加难,对我而言不啻于一个巨大的鼓舞。然而,在短暂的喜悦之后,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尽管调查性报道是我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而且近四年来我也一直关注这一报道形式,并发表了几篇相关的论文,但是要在两年的时间里(当时国家社科基金规定青年项目的完成时间是两年)对中国调查性报道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我尚觉诚惶诚恐、力所不逮。“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我深知勤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学识的不足,于是,在做好自己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外我开始了争分夺秒的研究工作。为了查阅资料,我和课题组成员北上北京,南下福建,寻访我国早期调查性报道的蛛丝马迹、收集调查性报道的相关材料和数据。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资料,我们数次制作调查问卷、有目的性地进行访谈,采集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只要我们努力了,还是会有所改变和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  王克勤最崇高的职业是记者,最优秀的记者是调查记者,最出色的凋查i己者是让害人者难受的记者。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从19世纪中后期到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它是一个缩影,点滴记录着中国新闻事业的沧桑历程;它是一块碑石,铭刻着无数新闻人为新闻自由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它还是一个标志,见证着新闻媒体的良心和责任!  ——摘自本书第二章《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源”与“流”》

编辑推荐

《调查性报道概论》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调查性报道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收到了,正在阅读
  •   书皮有点点磨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