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英) 哈特. 著  页数:342  字数:300000  译者:倪乐雄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真实记录了,在二战中德国将帅的记录和作战过程……    《山那边》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二战许多次重大会战的德国方面的决策过程提供了第一手权威性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会发现德国将领们的军事素养确实很高,他们的战略判断多数是非常准确的,由此可解释为什么近现代的德国军事教育、总参谋部和作战体制成了各国纷纷效仿的对象,包括近现代的中国、日本都曾模仿过,在培养现代化第一流军事将领方面,德国的经验为各国所公认,尤其在“西克特时代”,在战胜国的压制下,德国军事建设反而因祸得福,创建了一支更加现代化的国防军,其中的一些原则和经验至今仍可借鉴。

作者简介

利德尔·哈特(1895~1970),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家,一生勤于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的研究,撰写了30多部著作。与富勒交好且对其推崇备至。两人合作达40年之久,诚可谓学术史中佳话,《山那边》是他的军事代表作之一。他的著作还有《战略论》、《西方的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书籍目录

大师与败军之将的沙场复盘——中译本序言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第一部分:希特勒的将帅们  第一章:自杀性的分裂  第二章:西克特的气质  第三章:布隆贝格——弗里奇时代  第四章:勃劳希奇——哈尔德时代  第五章:早期胜利的缔造者——古德里安  第六章:“阳光下的军人”——隆美尔  第七章:阴影中的军人  第八章:“老卫士”——龙德施泰特第二部分:战争准备  第九章: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装甲兵的崛起第三部分:德国人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希特勒怎样击败法国——放走英国  第十二章:敦刻尔克的“暂停命令  第十三章:法兰西的结局和第一次受挫  第十四章:地中海的失败  第十五章: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为何拿不下莫斯科  第十七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挫败  第十八章: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  第十九章:红军  第二十章;盟军反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诺曼底的瘫痪  第二十二章:反对希特勒的密谋——从西线总部的角度观察  第二十三章:希特勒的最后一搏——第二次阿登出击  第二十四章:一个青年将领眼中的希特勒结论后记

编辑推荐

  《山那边》是利德尔·哈特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有两个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特点,一是记录了刚刚被俘的德国重要将领的战争叙述和看法,用史学界流行的“口述史”视角看,本书具有“战争口述史”的特点,但形式上又不是完整的、纯粹的口述史,也不是一般的访谈录,它是以德国将领的口述材料为依据的分析和研究。二是在将领们叙述时间的把握上具有“原汁原味”的真实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那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学习二战史的必读书.政治家处理军事事务的最佳反面教材之一.
    作者搜集整理了原始的德国将军供词并加以分析过滤,无疑有助于澄清对那场战争的认识.
    很幸运在当当网偶遇这本书,翻译的很好,印刷质量之类的细枝末节与这本书的巨大价值相比,完全可以不计较了.
  •   果然不愧为大师作品,精彩!超喜欢的书!二战德军迷不可不收的经典!
    遗憾一点,书里的插图似乎与内容张冠李戴了,译者的低级错误啊!
  •   翻译差,主编差,配图差,关健是出版社没责任心,如要求不高可收一本!
  •   书是好书,20世纪军事史大师利德尔·哈特的经典之作,译者的功底和文笔看来也不错。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基本没有认真校对过。才看了几页,错漏之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排印时的乱码,随举一例:作者在书中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德军当时的对手是沙皇俄国,其军队当然是“俄军”,而这本书竟然印成了“苏军”,难道苏联提前成立了?这样的经典著作历经波折好不容易有了中译本,却因为出版社编辑的不负责任而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真是不可原谅。
  •      《山的那一边》:把更多的李德•哈特翻译进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持续出了李德•哈特的四本书,依照时间先后,依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以及最新的《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这本新书,其实在国内也不算是新出版,新华出版社在2010年9月出了《山那边:第三帝国败军之将的沉浮与战争叙述》,翻译水准被人诟病很多。新版的翻译,我读后觉得还过得去,但明显的,军事术语上有一些错误以及未按照大陆约定俗成译法的术语称呼。由此可见,书籍翻译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出版业的沉疴,以我算不上专业的视野和水平,在读过国内翻译出版的军事书籍中要找出优秀的作品,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台湾军事学者钮先钟的作品曾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过一部分;二是军事科学院、总参翻译局的一批人在八十年代中期前翻译的书。如米切尔的《空中国防论》,我看到译者为空军指挥学院的研究员李纯和教授华人杰,主要译者李纯在后记里说自己是在退休后花了半年时间译完这部14万字不算厚的作品,再版时又经过译者修订。当然,身处体制外的译者,在没有充分的物质保障情况下,很难会安静地花半年时间去翻译14万字,这点稿费可能还不够支付北京三环内一个季度的房租或月供。因为翻译不算体制认可的学术成果,稿费又低,所以普遍、常见的做法是,不到一个月就可以完成14万字的作品,或者导师将任务分散给研究们飞速群译,一部优秀的著作就这样被糟蹋了。
      这套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和《战略论》是钮先钟所译,翻译质量最有保障。李德•哈特是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895年,卒于1970年,他曾是坦克战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但没有受到英国军方的重视。他在一战时服役任军官,一战后多年从事于军事记者职业,有机会在二战末期与德军被俘将领深入交谈,遂有此书。哈特发现,这些曾作为对手叱诧风云的人物,并非如英国人想象中的那种铁血特质的普鲁士军人,相反,如伦德施泰特是一个恭谦有礼、举止得体、不乏幽默感的绅士,大多数德国军官都不讨人嫌,哈特觉得这些人应该出现在银行经理或工程师的会议桌前。相反,盛气凌人、骄横跋扈的是那些年轻狂热、靠投身纳粹获得政治资本来晋升的军官。当然,这些让人转变观念的事实,对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酷爱军事的男人们多半在年轻事粉过德军,德国尽管是二战的罪魁祸首,但国人很难会对它产生仇恨,罪责都归到纳粹和党卫军身上,而非国防军。既然哈特一书在石破天惊的观念更改、既有公认事实的颠覆上不起作用,它的意义更多是在细节的展开上,以专业的角度来叙述、分析。
      哈特在开篇就修正了一种观点,“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希特勒,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哈特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德军将领的描述,判断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非如战时宣传和战后批评的那样,简单以失去理智的疯子、胡乱指挥来定论。哈特历数了希特勒的优缺点,这一切在曼施泰因的回忆录里能看到更详细、透彻的内容。《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或《失去的胜利》)里专门有一章写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哈特的书和曼施泰因的回忆录,在对于希特勒的看法上有着很多的重合,而这也是贯彻哈特一书的重点内容。比方说,希特勒特别执迷于军备的生产数字,你跟他谈论当前战局的困难,他一直滔滔不绝将这些数字报给对方听。希特勒在出其不意的战略攻击上,被很多德军将领称赞,尽管他们也会说出他一箩筐的错误,总而言之,给希特勒的评价是,天才般的具有战略直觉,“缺少的是建筑在经验基础上的军事能力”(曼施泰因语)。希特勒给人的形象是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不怕冒险,但当双方已经在战场上互相打过交道,拥有更多情报和经验的时候,对于可以预计发展趋势的战局,希特勒不再敢进行战争初期的冒险,其原因在于独裁者忌惮一个大的军事失败会击溃自己的威望,使民心丧失,政权摇摇欲晃。
      全书分为三大块内容,谈论几个德军明星将领、论希特勒的崛起和装甲部队的发展,依照时间秩序评论各大战役和战场。其中,第二部分的内容很轻。整体感觉因为涉及范围宽广而显得不算深刻。读毕此书,众口杂音,感觉错误的、片面的信息也存在一些,但哈特能与这些被俘者交谈、研究学术,让人无比羡慕。彼此很有技术性地聊军事上得失,文明对待被俘者,被俘者畅所欲言,无需唾面自干,无需按照一个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将自己贬得一钱不值、将失败看成因为违背时代和公理而显得理所当然。我能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盛况,如果半个世纪里,中国一直派人去日本采访当年的士兵和军官,去翻译日本人写的海量的二战研究、回忆录、战时资料。所以,人家的战史研究远远比我们做得扎实,看国内的抗战史研究,学术圈内完全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思考方式,出版界是抄袭者和胡吹者为主,这样的惯性延续了多年。相反,在民间散落着一些因为兴趣爱好而去研究并颇有成就的个体和小群体,民间军刊的文章质量远远超过体制内的“三知”(杂志《舰船知识》、《兵器知识》、《航空知识》)。但无论民间怎么努力,当国家对某领域研究的态度暧昧不明之时,遮蔽重重,民间的自发研究者们可以获得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买资料是一项烧钱的事,研究者们也要为了养家糊口而忙于工作,而可以争取到国家大笔专项资金、研究时间充裕的专职研究者们,都浪费了一切。当一个国家在某领域引入出版的译著数量有限、质量低劣时,我们离外界的正常研究水平便有极大的落差。此书的翻译出版,在开拓战史研究的眼光上是最大的作用。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李德•哈特 著
      张和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8月版
      
      
      成稿于2011-09-25
      
      
      
  •   “人家的战史研究远远比我们做得扎实,看国内的抗战史研究,学术圈内完全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思考方式,出版界是抄袭者和胡吹者为主,这样的惯性延续了多年”-----------楼主说得对,正是有这种粗俗低劣的历史研究背景,才诞生了成千上万的“抗日雷剧”,当年几千万同胞的牺牲和苦难,居然在银屏上成了一场场毫无价值的闹剧,居然成了各个影视娱乐公司老板的捞钱工具。。。这种民族,这种乱象,想让昔日的对手尊重都很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