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何全胜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前言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巨著《国富论》,使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这门学科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筑起了一个学科繁杂、规模宏大的经济学大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对经济学的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经济危机发生之时,不能给予人们帮助的经济学家,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于传统经济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本书不是对其加以批判和挑战,而是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架构上,从交易的角度去重新分析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希望能为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添砖加瓦。尽管本书对传统经济学多次使用“谬误”、“误导”、“错误”等形容词,但正如书中所言,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也没有绝对错误的理论,因为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导致理论的应用范围也不一致。所以,在不同的条件和范围下,人们自然会选择不同的理论。当然,应用范围越广的理论也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争论对与错,而且是为了发现对人们有实用价值的理论。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工具,只有适用于人类发展、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会被大家认可并且广泛使用,这也是从科学方法论得出的结论。
内容概要
经济学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但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对立。微观经济学在“理性人”的假设上认为“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市场均衡发展,因此主张经济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现代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是非均衡的,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平稳的发展。“经济自由”与“政府干预”的政策突出地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这种矛盾和分歧。在经济繁荣时期、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潮响彻整个市场;而在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思想又得以“还魂”。 本书认为这些争论与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对经济现象观察的角度不同,因而不能全面恰当的认识经济问题,传统经济学是从财富的创造(生产)和分配(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而本书认为交易是连接生产和分配的纽带,交易才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书从交易的角度,以“新价格理论”为基础,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新的阐述,尝试着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一个微观基础。 本书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和平均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积累和发展,但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行了市场机制的转变,从土地承包到国企改革,不再实行计划管制,而由市场交易自由决定,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创造了“中国奇迹”。 中国的发展实践表明,“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西方各国经历过经济危机后的经验也表明,“没有政府也是万万不能的”。因此,人们往往面临着在“政府”与“市场”、“管制”与“自由”、“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之间的两难选择,需要在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任何极端的做法都会将人们带向哈耶克所说的“通往奴役之路”。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第一节 科学的标准 第二节 经济学的科学性 第三节 经济学的定义 第四节 交易行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 第五节 需求、财富和价值的含义 第六节 价值理论第二章 传统价格理论的谬误 第一节 传统价格理论的演化 第二节 从空想的需求表到意图的需求量 第三节 经济学的黑洞——“吉芬之谜” 第四节 需求定律成立的条件 第五节 需求定律的逻辑反证法 第六节 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 第七节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附录 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第三章 新价格理论 第一节 供求与价格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价格决定的第一个因素:价值 第三节 价格决定的第二个因素:竞争 第四节 价格决定的第三个因素:量 第五节 量变致价变 第六节 供求决定价格 第七节 新供求曲线 第八节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第九节 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第十节 传统成本分析的漏洞 第十一节 需求和供给的周期性 第十二节 投机价格 第十三节 管制价格 第十四节 内生价格与外生价格第四章 交易的不确定性、效率与可持续性 第一节 交易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交易费用理念的误导 第三节 间接交易与企业的性质 第四节 间接交易与利润 第五节 科斯定律与交易的效率 第六节 受益权与产权的界定 第七节 公共品与政府效率 第八节 交易的可持续性 第九节 政府管制的原因和界限第五章 宏观经济学的演化 第一节 萨伊定律的“供给”局限 第二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革命 第三节 “滞胀”与货币主义理论 第四节 供给学派的短暂回归 第五节 “新经济”的困惑第六章 新宏观经济学第七章 就业理论第八章 通货膨胀理论第九章 货币理论第十章 金融理论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但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主要通过八种方式来实现:劳动(自给自足)、配给(组织分配)、赠送、掠夺、偷窃、欺骗、天赐、交易。从这八种方式来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掠夺、偷窃、欺骗已为人类所不齿,被认为是犯罪行为或不道德行为而为人们所排斥。赠送是在情感因素下的行为,涉及的范围有限。天赐是可遇不可求的情况,不是人们满足需求的主要方式。劳动(自给自足)、配给(组织分配)、交易是人们使用范围较广的方式,其中,配给(组织分配)和交易分别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行为准则,并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和争论,到目前这种交锋和争论还没有停止,由于这些争论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本书只对交易行为从科学角度予以讨论。对比以上八种行为方式,可以看出交易区别于其他方式的两个重要特征:(1)交易是一种“自利”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互利”行为。不可否认。交易行为首先就是要满足“自身需求”,是一种“自利”行为,这种“自利”行为和传统经济学的“自私”假设不是一个概念。“自利”不一定非要“自私”,“自利”的同时可以“互利”。从人类获取利益的角度来看,只有交易行为才能导致“互利”的结果。而其他方式,除自给自足的方式以外,给一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将给另一方带来损失,因此,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采用交易方式进行,而痛恨掠夺和欺骗的方式,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后记
由于学的是经济专业,工作之余难免会对一些经济现象左思右想一番,希望能对真实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可是,很多基本的经济现象仍无法明白,于是又去看书,却越看越糊涂。是经济现象太复杂?还是所学的理论太深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2003年,身边有许多人参与所谓的直销(多层次),这些人不计报酬(没有薪水、只有奖金),却还能充满信心地从事所谓的直销“事业”。自己从事多年的销售管理工作,对这种销售模式却一头雾水,虽然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可就是看不出问题在哪里。于是就看啊想啊,突然有一天看到经济学家杨小凯写的一篇文章——《从租佃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看土地制度变迁》,在分析过程中应用了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其中的几句话让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没有想到经济学理论竟会如此精彩,原话是这样写的:这些理论证明,当生产中风险很高,生产者的努力水平很难测度时,分成地租是最有效的,而当风险很小时,固定地租最有效率,而生产者努力水平测度费用低时,雇佣关系最有效率,当风险不太大也不太小时,分成地租和固定地租会在合约中同时出现,而分成地租由于地主与佃农分担风险,所以租金水平会高于地主不承担风险的固定地租。所有这些土地制度都在特定条件下是风险分担和提供激励的两难冲突之间的最优折中,所以不存在一种制度在所有条件下比所有其他制度坏,也不存在一种制度在不同条件下比所有其他制度好的情况。
编辑推荐
《交易理论》21世纪将是经济学分久必合的时代,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正在寻找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也正在试图从微观个体的行为推演出总量上的意义。我们已经接近一种处于两音之间的哲学,它将为我们的时代指引方向——约瑟是·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又一个世纪》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为什么会相互矛盾和对立?市场经济要不要讲道德?“水和钻石的悖论”是悖论吗?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吉芬物品”仅仅是需求定律的特例吗?交易费用理念存在误导吗?政府效率必定低于市场效率吗?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内生而不可避免的吗?最低工资限制会增加失业吗?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货币是中性的吗?金融投机活动是一种赌博吗?国际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壁垒是对立的吗?“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时候,提出正确的问题比找到正确的答案更重要。因为,提出正确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与方向进行思索。对于经济学的这些基本问题,《交易理论》一改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从交易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这种思维的转变以及开创性的研究带来了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变革。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变革,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产物。中国的崛起,使我们有信心预测,21世纪的中国必将进入理论创新和繁荣的大时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