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江南  页数:241  

前言

  江南同志所写的报告文学《上善若水》,前前后后我读了三遍。作者和报告文学所描写的主人公李玉岭同志都是我的熟人和朋友,写作这篇报告文学的缘起也可以说和我有一定的关系。退休之前,我和李玉岭同志既没有见过面也不认识,但是他的名字我早就知道。我是江苏省丰县人,他在20世纪的80年代曾经是我家乡的乡党委书记,那时就听我弟弟说过我们乡有一位好书记,他带领民工挖河治水自带干粮与农民一起干活,从来不搞特殊,他下乡下队办事从来不吃请、不收礼,老百姓有事找他,有求必应,人们称他为“李青天”。  我有一个族弟刘文经是中学教师,在和集乡四河联中当校长,提起李玉岭来他是赞不绝口。后来听说李玉岭当选为副县长,他没有任何背景,当副县长完全是干出来的,后又任县副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直到他退休我们始终没有见过面。只有我们都退休之后,我才有机会见到仰慕已久的李玉岭同志。这时他已退休三年,我则退休快十年了。

内容概要

他出身贫寒,是家族中第一个读书人,也是第一个大学生。   他学的是水利专业,毕业后毅然从省城回到偏远的家乡丰县。他热爱水,痴迷水,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上善若水是他追寻的至高境界。他用毕生践行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每当他离开一个地方,百姓们都用民间最纯朴的方式为他送别,一副对联,几棵青竹,一把“万民伞”,都寄托了百姓对这位好领导的爱戴。    李玉岭心里装的是百姓冷暖,口中念的是百姓疾苦。他为一位劳改犯挽救了即将解体的家庭;他为一个披麻戴孝的老上访户解除了后顾之忧;他让一个双目失明的特困户重见光明……   他为民办事,拒不收礼;子女婚礼,秘密举行;就在临卸任的前一个月,他还为一个素不相识、被冤枉的农家子弟奔走请命。   他是众多县官的楷模,《徐州日报》、《当代徐州》、《新华日报》均作过报道。

书籍目录

序言引子新官喜上任寒门出学子初出茅庐时一把万民伞受命于危难治水第一仗民以食为天敢为天下先智取宋楼沟百善孝为先巧通毛河水重教挖穷根富乡当富民青天你别走降服大沙河地上本无路亲民情未了糟糠不下堂清风两袖间远洋返大海回归田园居后记

章节摘录

  1943年5月1日,李玉岭出生在孙楼镇于楼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抗战正酣,兵荒马乱,父母常常抱着幼小的他东躲西藏,与日本鬼子周旋,生命没有一点保障。因为李玉岭年龄太小,在他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的阴影。从李玉岭算起,往前查数代,李家都没有一个识字的人。父亲李志诚在年轻时就患了一种畏寒的怪病,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身穿棉衣,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母亲李屈氏身上。家境,使李玉岭过早地品尝到了贫穷的滋味。  1949年,丰县解放。也许是翻身得解放的喜悦给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许是父母终于觉悟到贫穷的根源在于没有文化,所以下决心要让孩子读书识字,告别文盲,不再做“瞪眼瞎”。  李玉岭小时候的冬天,可真叫冬天,零下十七八度是常有的事。有一年冬天,村头有棵大杨树硬是冻裂了。那时夏天雨水大,每年冬天都可以看到孩子们成群结队在坑里河里溜冰。  他家有三间草屋。西头一间住着奶奶;中间一间叫屋当门,相当于现在的客厅;东头一间的南侧是牲口圈,饲养着一头牛。北侧挨着就是李玉岭父亲用大豆秸和麦秸打的地铺。因为父亲特别怕冷,所以在读小学时,每年冬天的晚上,李玉岭睡到地铺上与父亲暖脚,把少年的火力传递给父亲。

编辑推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善若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唉,原本以为是另外一个江南的。。。结果是个县委书记的报告文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