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爱新觉罗·啟运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本传记类的文学书,属于纪实性的,不属于杜撰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美国唐德刚教授倡导一种“口述史”,用录音记录的方法保留史料。他录的张学良回忆录、胡适回忆录最为有名,而他的方法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我国政协系统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早在40多年前就有文史资料的征集,也自成体系,有规模庞大的专业队伍,有系列的文史资料丛书出版,其成果洋洋大观,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其出版物已成为非常有趣味的、耐读的、深受欢迎的好书。文史资料的征集原则是“三亲”,即记录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史实。爱新觉罗·放运的这部书基本上属于“三亲”,故而自有它的存在价值。他说的是怡亲王的第八、第九、第十代后人的故事,基本上是发生在20世纪的100年里的事。谁是怡亲王?为什么他的后人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怡亲王在清朝历史上是个重要人物。他叫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是雍正皇帝的弟弟,也是雍正皇帝最亲密的重臣,属于当朝二号人物,死在雍正之前,得以厚葬,雍正皇帝为他写过许多悼念诗篇。他的亲王爵位是可以代代世袭的。传到第八代已到清朝末年,此人叫毓麒,生于1900年,2岁时继承怡亲王爵位,他的一生很短暂,活到48岁,是个碌碌无为的人。时代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几乎一生不得安宁,一直头朝下,由天上掉到地下,坠入深渊,所有的重大国事都在抽他的筋、剥他的皮,像皮鞭一下一下重重地打在他身上,所以他短暂而黯淡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另一个侧面的缩影,应该说也有某种典型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记录了爱新觉罗家族部分成员从满族贵胄到平民百姓的心路历程,浓缩了由坐吃山空、无所事事到曲折奋斗、自食其力的转化过程,折射出在时代变迁中皇族的变化。 本书从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官运终止的前因后果写起,记述了末代怡亲王本人及其长子恒枢、长孙啟运个人生活的奇特经历,涉及到他们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对理想、事业、工作、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判断和抉择。 书中在追述三代人生活轨迹的同时,还披露了族亲载涛、溥仪、金寄水等人的某些趣事。
作者简介
金啟运,出生于1945年,曾任北京某区委党校理论教员,现已退休。他的祖父爱新觉罗·毓麒是清朝末代怡亲王;他的父亲爱新觉罗·恒枢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御学生”,睿亲王多尔衮后人、著名作家金寄水的表弟。
书籍目录
序鸣谢 致冯其利先生开篇 写作经过上篇 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 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 一、溥耀亡故 二、纵容义和团事件 三、八国联军洗劫王府 四、获罪革爵 第二章 毓麒的前任——溥静剪影 一、没有专利的发明 二、机智脱逃传佳话 三、纵容义和团案辨疑 四、溥静死因有谜团 第三章 寂寞孤独小亲王——高薪儿童 一、悲悲戚戚上学堂 二、懵懵懂懂遭册封 三、糊里糊涂见皇上 四、提心吊胆谒祖陵 第四章 流水落花后清梦——乱世遗少 一、如梦初醒 二、不吝儒骂 三、未穿鲁缟 四、听天由命 第五章 从小王爷到老王爷——家庭生活 一、曾倚天伦渎人性 二、不讲穿戴讲吃玩 三、探秘科学遭恶惩 四、王爷从此不操心 第六章 没有政绩的王公——规定情境中篇 末代怡亲王长子——爱新觉罗·恒枢 第一章 末代皇帝的御学生 一、御学生的结婚礼服 二、同天举行的两个婚礼 三、护军壮士和瑞福先生 第二章 王阿玛的食客和随从 一、上帝派来了洋财神 二、表兄金寄水 三、哥儿俩傍大款 第三章 歪打正着入戏班 一、王爷去世 二、亏本记者 三、知识入股 第四章 离京漂泊 一、参加义和团被砍头 二、岳父震怒 三、负气出走 四、从北京民艺话剧团到北京实验话剧团 第五章 合家团聚, 一、插队先行辉格格 二、遭骗少年王长孙 三、风雨同舟老岳母 第六章 生活佳酿 一、酒逢知己兄弟重聚 二、他乡故知京城再会 三、安居乐业家和邻睦 第七章 艺术巅峰 一、工作玩主 二、清服专家 三、话剧票友 第八章 北京-安达-郑州-北京 一、误被女儿当骗子 二、拜见溥仪和载涛 三、万金家书两地情 第九章 最后的日子下篇 末代怡亲王长孙一爱新觉罗·啟运 第一章 艺术春梦 一、痴迷京剧的顽劣小子 二、荒腔走板的编导实践 三、旧情剪不断疑团理还乱 第二章 插队知青 一、申请插队苦乐相随 二、艰辛时日扎根安家 三、旧爱新欢两个美女 第三章 文艺战士 一、学戏演戏初识做人 二、爱在连队心贴战友 三、军民之间情深意切 第四章 企业十年 一、蹉跎岁月笔墨情缘 二、前车覆辙不识抬举 三、艰难转折破釜沉舟 第五章 党校教员附录 附录一 爱新觉罗宗谱和硕怡贤亲王宗族毓麒一脉排序 附录二 清朝宗室的字辈排序
章节摘录
插图:上篇 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我的祖父——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生于光绪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6月)袭和硕怡亲王爵,时年两周岁。他出生的这一年是二十世纪即将开始的一年,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爆发了庚子事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步入了它关内二百六十八年统治的尾声阶段。他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8年10月)去世,一生仅活了四十八岁。他去世的这一年是蒋介石行将结其束大陆统治的一年!怡亲王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自顺治入主中原以来经康雍乾三朝,形成了相对稳定宗室封爵制度。其爵位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勒、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不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级别。所谓“和硕”、“多罗”、“固山”,分别为“一方”、“一角”、“旗属”之意。所谓“入八分”是指表示其显赫身份的八种外部标帜。“不入八分”则没有这些标帜,不属于京差,也不必在京居住。宗室爵位每传一代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其子降爵位为郡王,其孙降爵位为贝勒等。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留王爷爵位的称作铁帽子王。清朝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十个亲王以及顺承、克勤两个郡王。怡亲王世袭罔替共八代十三人。从康熙六十一年敕封第一代怡亲王允祥(康熙帝十三子;图87)算起,毓麒之前有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敬七人先后袭爵。其中,著名的亲王有康雍年间的允祥、雍乾年间的弘晓、和道光咸丰年间的载垣。雍正八年允祥薨,谥曰:“贤”。上念其功勋昭著,特赐还一个“胤”字。乾隆四十三年弘晓(允祥第七子)死,谥“僖”。嘉庆四年永琅(弘晓第二子)死,谥“恭”。道光二年奕勋(永琅之孙)死,谥“恪”。奕勋长子载坊袭爵一年后即逝,其弟载垣袭怡亲王爵,咸丰十一年,受顾命为辅政八大臣之首,在辛酉政变后被夺爵赐死,抄没其家。同治三年(1864年)恢复被革之怡亲王世爵,由载敦继袭。载敦祖上是允祥第四子宁郡王弘皎。自此,弘皎后人永福、绵誉、奕格皆被追封为怡亲王。改以原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之载泰,继袭载敦所遗镇国公爵。至此,宁郡王世爵继袭怡亲王爵。载敦死后,谥“端”。其长子溥静袭怡亲王爵,光绪二十七年因纵容义和团开罪列强被革爵。溥静之侄毓麒袭怡亲王爵。其中,一个幼亡者、两个获罪者皆无谥号。毓麒辞世,清政已熄,谥制不再。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北京素有“皇家大院”之称。在“天下为公”的理想实现之前,是“天下为家”的时代。一朝一代,一家一姓,上可“耀祖扬宗”,下能“荫其子孙”,中求“人和政通”。这个特征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十分突出:秦赢、汉刘、李唐、赵宋、朱明等皆然。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爱新觉罗氏自然也接受了儒家文化这种正统观念。“官本位”是“家天下”的核心观念。它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制度支点,其一是“爵位”;其二是“科举”。二者并行不悖,但各有不同的甄别对象和调整重点。就“爵位”而言,“封爵”与“革爵”是皇族内部关系的一种必要调整,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载敦承袭王爵后,立即上朔三代皆追封为怡亲王即是笼络和鞭策;有奖必有惩,载垣和溥敬都是获罪亲王,据“罪臣之子不得袭爵”祖训,近支族亲载敦溥静分别承袭王爵;溥静长子毓常幼亡,因而他获罪后其次子毓善也失去了袭爵资格,遂由侄儿毓麒承袭王爵。毓麒在载敦家族“毓字辈大排行”里年龄居“三”,故有“第三子袭爵”之说。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会有不同的怡亲王排序。按封爵总人数算,包括“永绵奕”字辈各有一人被“追封”,毓麒是第十三位王爷;按实际“到任”情况算,毓麒属第十任怡亲王;按宗室字辈排序,“允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啟,……”三位“载”字辈王爷应为“一代”,毓麒是第八代王爷。但无论怎样算,毓麒都是最后一位怡亲王。第一章 王府灾变——袭爵背景八代怡亲王曾分别生活于北京的三座府邸。第一座怡亲王府坐落在紫禁城以东帅府园,占地极广。今东安市场、王府饭店、协和医院等都在王府界内。雍正八年,第一代怡亲王允祥薨。根据允祥生前要求,将此王府舍为庙宇,遂改名为贤良寺(见《乾隆京城图》之一)。雍正帝曾为此留有御制碑文,以祈冥福。允祥生前政绩显赫,是雍正朝仅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为此,全国各地普遍建有贤良寺、贤良祠以志追思,如京西白家疃和正阳门东顺城街曾分别建祠,又如苏州山塘等地至今留有遗迹。第二座怡亲王府在朝阳门内北小街,今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等近十家单位所在地。此府不仅占地广阔,且规模宏伟,其主体规模和构架至今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好。它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的府邸。嗣后袭爵的几位怡亲王——弘晓之子永琅、永琅之孙奕勋、奕勋之长子载坊、载坊之弟载垣亦生活于此。后来,溥静、毓麒亦在此居住。第三座怡亲王府在东单北极阁,今为中国话剧团仓库所在地。其前身是允祥第四子弘皎府邸。弘皎受封宁郡王爵,故此府规制略小。咸丰十一年九月,慈禧发动政变,载垣被夺爵赐白后的第三年(1864年),弘皎的五世孙载敦和六世孙溥静先后承袭怡亲王爵。载敦的父辈永福、绵誉、奕格皆被追封为怡亲王。至此,宁郡王府升格为怡亲王府。清帝逊位时,载垣后人均已不在第二座怡亲王府。人去楼空空,因此,在皇室优待条件中将一并将该府划归了末代怡亲王毓麒。后两座怡亲王府是爱新觉罗·毓麒的要主生活场所和故事的发端处。以毓麒出生时间为界,怡亲王爵前后各空缺一年。毓麒袭爵的背景,要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说起。是年五月至九月(公历6月至11月),不足半年时间,怡亲王府先后发生了“三大灾难和一场变故”。一溥耀亡故爱新觉罗·溥耀(1860-1900),溥静胞弟,末代怡亲王毓麒的生父,咸丰十一年五月生,同治九年赏戴花翎,光绪三年赏头品顶戴、六年授镇国将军、十八年授侍卫班领。爱新觉罗·载敦(1827-1890),溥耀生父,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赏带花翎,十二月赏三品顶戴,咸丰七年十二月授三等镇国将军、二等侍卫,八年六月袭奉恩镇国公,授散秩大臣,十一月派補进六班,九年二月授正黄旗总族长,十二月派往守护西陵,同治三年七月授正蓝旗近支第二族长。载敦三十七岁袭怡亲王爵,是年溥静十五岁、溥耀四岁。此后,载敦一帆风顺,官运亨通。自光绪二年起,他先后出任镶红旗蒙古都统、署理镶红旗汉军都统、管理镶黄旗觉罗事务、查内七仓大臣、查城大臣、专操大臣、阅兵大臣、圆明园八旗印匙等三十多个军政要职。这说明,尽管载垣赐白的阴影未去,但怡亲王府依然受到朝廷重用,其地位并未急转直下。光绪十六年(1890)载敦辞世,次年三月溥静袭怡亲王世爵。是年,溥静四十二岁,溥耀三十一岁。应当说,兄弟俩正值风华正茂年代。但他们同时也赶上了慈禧独断专行、一味擅权时期。自太平天国起义至甲午中日战争以来,内忧外患、国势衰微。光绪二十五年前后,河北、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运动,搞得朝廷鸡犬不宁。朝廷曾下旨:“昨已将团民仇教,剿抚两难,及战衅由各国先开各情形,谕知李鸿章、李秉衡、刘坤一、张之洞等矣。尔各督抚度势量力,不欲轻抅外衅,城老成谋国之道。无如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奏称其邪术以保国,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尔各督抚若知内变如此之急,必有寝馈难安、奔问不遑者,尚肯作此一面语耶!此乃天时人事相激相迫,遂成不能不战之势。而各督抚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如有疏失,唯各督抚是问”。一个时期以来,大臣们对义和团的态度形成了两派势力:以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为代表的一批人坚决主张“剿”;以端王载漪、内阁大学士刚毅为首的王公大臣们则主张“抚”。溥静袭爵以来,行事小心收敛,通常并不轻易发表议论。如此这般,他自然与两派势力瓜葛不大。但是,怡亲王不甘寂寞,平整的朝服背后掩盖着一颗强烈的“上进心”。他在等待、在窥测。慈禧出于“抑剿扬抚”的临时性考虑,先后斩杀了徐用仪、立山、联元以及太常卿袁昶、吏部侍郎许景澄等人。溥静看到局势有利于“抚派”,他终于按捺不住、流露出倾向于载漪和刚毅的言行举止。胞弟溥耀为人谨慎、按部就班。他根据朝廷对“乱民”的一贯态度和做法、特别是基于对太后老佛爷的了解和认识,曾力劝溥静缓慢抉择,反复提醒王兄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要三思而行。长期以来,兄弟俩相互帮衬,彼此提醒,仕途得以安然无虞。光绪二十六年四月末,溥耀疾病突发,五月一日去世,享年四十岁。他咽气前,将独子毓麒托付给胞兄,又深恐胞兄重蹈载垣覆辙,再度贻害家族,临终前不忘提醒溥静:“王爷,请您一定沉住气,务必好好看看局势再说!……”遗憾的是此后仅仅二十四天,溥耀的话被不幸言中。溥静心血来潮、引火烧身。溥耀去世时,毓麒出生不足两个月。按满族贵胄的生活习惯,父辈对子女并不直接看护照顾,甚至不一定关心,但有父亲和没父亲的孩子在心理上竟毕是有很大差别的。溥静对毓麒很好,视若己出。但溥静在溥耀亡故之后仅四个月,也离开了人世。溥静曾有两个儿子:长子毓常生于同治六年五月,八年十一月不满三岁时夭折;次子毓善(号子良)生于光绪十八年十月,嫡福晋佟氏。除王府的几位长辈太福晋福晋外,毓麒主要是在大他八岁的兄长毓善和大他十二岁的嫂子佟氏监护下长大的。毓麒和毓善的感情深厚,因此,毓善一家始终没有搬出王府去分居生活。溥耀比溥静小十一岁。溥耀的去世使怡亲王府在政治上失去了一位参谋,家族里缺少了一双臂膀。溥耀亡故是继载垣之后、怡亲王府政治命运转折的起点和恶梦开始的信号。二 纵容义和团事件义和团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运动史上,尽管迷信色彩很浓、组织领导也不十分严密,但仅就发动群众的深度广度这点而言,恐怕没有哪次农民起义比得了它。太平天国设女官、有女兵,多为青年女子。而义和团则把社会上不同年龄的妇女分别组织在青灯照、蓝灯照、红灯照名下。不仅“老中青”全有,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男女平等。义和团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光绪二十六年春,义和团在北京设坛达八百余处。各地不断引发的“教案”,成为中外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据仲芳氏《庚子记事》载:“连日由各处所来团民不下数万,多似乡愚务农之民,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并不伤害良民。”列宁曾愤怒地写道,“是的,中国人的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究竟憎恶哪一种欧洲人呢?并且为什么憎恶呢?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8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五月中下旬,一部分义和团在北京焚烧教堂、进攻东交民巷使馆。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向各国使馆下战书,企图借用义和团的力量打击洋人,也希望洋人能替她消灭义和团。战书义愤填膺,甚是大义凛然:“我朝二百数十年深恩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莫不待以怀柔……詎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昨日公然有杜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以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何难剪彼凶焰,张国之威?”战书极大地鼓舞了义和团,他们迅速从直隶、山东等地蜂拥来京,进行“兄弟支援”和“革命串联”。霎时间,大街小巷都是义和团,北京城人满为患。慈禧由颐和园銮驾回京,义和团沿途列队,毅然护驾,慈禧检阅后非常欣慰,拨内帑二千两银赏赐之!太后老佛爷下旨攻打大使馆和洋兵营!许多王公大臣闻风而动。怡亲王溥静原本对义和团并不认可,也不接纳。但此刻却不甘落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想抓机会积极表现一番——溥静把露宿街头的“大师兄”“二师兄”们纷纷迎进王府,允许他们“设坛祭神”,并提供食宿。北方人喜面食,王府为其提供的用餐常常是经济实惠的面条。溥静不计较壮汉们的饭量,却苦于酱、卤、醋等拌料总是不够用,任凭你怎样变换增添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溥静灵机一动,文思泉涌,居然把这种“怠慢”和“招待不周”,变成了“战前总动员”。他几乎为每次重大行动制定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战斗口号”:——吃面不搁酱,炮打江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将军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考察中国“食文化”历史,炸酱面、麻酱面、打卤面能成为老北京今天充满平民特色的知名品牌,当与庚子年间的义和团运动、怡亲王府规模浩大的“面条宴”、及其充分的“口头宣传效应”有重要关系。“江民巷”即现在的交民巷。当时中国人愚昧,地理知识欠缺,不知道英格兰为何物、法兰西在何方。当发觉岸畔跑上异类时,就认为他们是“海洋里冒出来的”,于是,沿海一带称他们为“洋人”。内陆人看见“大鼻子”“凹眼睛”们从“江面”爬上来时,则称之为“江民”。“江民巷”地名就是由外国人在北京集聚栖息的现场确认演化而来。将军府指外国军队指挥部;西什库是指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建造的一座天主教堂,即有名的“北堂”(解放后北京第三十九中学校址曾长期在此)。“北堂”与建立在宣武门内的另一座天主教“南堂”遥遥相对。后来又有了王府井的“东堂”、以及西四牌楼的“西堂”。洋教堂是牧师和教民聚集的场所,是洋教会的分支机构。溥静干得兢兢业业、有滋有味,却没想到战书仅仅下达了四天,慈禧太后立即宣布停止攻击,并派兵保护教堂和使馆,同时反过手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官员载漪、刚毅、溥静等人没摸清慈禧太后本意,在支持义和团的问题上被认为失之有度,并因此充当了慈禧的替罪羊。这场风波很快平息,但也就此埋下了祸根。溥敬本来想逢迎“老佛爷”,结果却是忤逆了“老佛爷”。动机与效果的南辕北辙,使他去世前一直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纵容义和团”事件完全是溥静的一着臭棋,它预示了怡亲王府的全面危机。三 八国联军洗劫王府七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怀着复仇的凶残、发财的美梦和强盗的贪婪,明火执仗、杀人越货。洗劫圆明园的情景历历在目,占了大便宜的要旧梦重温,觉得“利益不均”的要“弥补损失”,“新入伙的”则跃跃欲试。他们以十倍的贪婪和百倍的疯狂,把这次洗劫主要目标锁定在城内的各个王府,怡亲王府当然是重点目标。说不清谁是这次洗劫的主谋。强盗们进得门来,不由分说,一通乱摔乱砸,乱吼乱枪。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大门外站岗放哨,有的在院子里警戒盯梢,有的人专事洗劫搬运、装车。他们操作有序:先是明面上的壁挂摆设、次是女眷们的首饰佩戴、再是府库金银、宝物收藏……总之,把他们认为值钱的、能抢走的,全抢走了!抢不走的,统统给摔碎了、砸碎了!据毓麒的嫂子佟氏讲,窗棂砸坏了不少1王府在事后清理那些破损的瓶、碗、盘、盆、缸、瓮、罐时,零零碎碎,大大小小堆起了六、七座“小山”。名贵的观赏鱼躺死了一地,十多口硕大的养鱼缸被砸得半个不剩!
编辑推荐
《清朝皇族后裔的故事:末代怡亲王和他的长子长孙》编辑推荐:当代文学大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前馆长,舒乙先生作序推荐,《清朝皇族后裔的故事——末代怡亲王和他的长子长孙》。〈br〉揭秘:爱新觉罗•毓麒两岁承袭怡亲王世爵的内幕;庚子民谣《吃面不搁醋、卤、酱》的原创过程;东陵大盗孙殿英荣膺“贼忘八”雅称的缘由;末代怡亲王长子恒枢“参加义和团被砍头”事件始末;睿亲王后人金寄水与怡亲王府的特殊关系;恒枢携家眷拜见溥仪李淑贤夫妇的经过;《清朝皇族后裔的故事:末代怡亲王和他的长子长孙》作者和溥仪七叔载涛的一段戏缘;末代怡亲王长孙爱新觉罗•啟运现实生活的趣闻轶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