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新华 作者:华峰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详细描述了荣智健的商旅生涯,展示了从起家、辉煌到重挫的全过程。 荣智健被誉为“商界拿破仑”,财富人生充满传奇。本书介绍了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职位的原因和经过。辞任中信泰富董事长后,荣智健并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他的一举一动仍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岁月辗转,如今的荣智健已是自由身,又回到30年前的独立投资家身份。这位曾经的强势富豪将在67岁高龄面临选择:是二次创业还是退隐江湖?重新创业对荣智健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充当资本大鳄多年,荣智健还有多少创业的勇气和豪情?荣家第三代的故事远未终结。 2009年4月8日,荣智健请辞中信泰富懂事长一职,商旅生涯黯然谢幕。不管荣智健的未来如何,他的故事都不会就此完结。 本书采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客观地叙写了荣智健的辉煌与落寞,勾勒了商海里的荣耀浮沉,书写出一段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轨迹中不可磨灭的历史。
书籍目录
序幕 黯然走出香港中信大厦的白发老人第一章 显赫的家族 1.家族的奋斗 2.家族的危机 3.荣氏家族的巅峰第二章 从“上海公子”到下乡知青 1.少年富贵荣公子 2.幸福的大学时光 3.水电站里的技术员 4.1976年的思考 5.香港的诱惑第三章 香港:600万港元起家 1.创业的钱从哪里来 2.爱卡神话,第一桶金 3.转战美国 4.投资香港房地产第四章 “中信”号航母和它的“船长” 1.从胡同到“巧克力大厦” 2.荣毅仁风格 3.加盟中信第五章 收购香港企业 1.国泰航空公司 2.香港港龙航空公司 3.香港电讯有限责任公司 4.恒昌 5.失败的收购第六章 香港的新富豪 1.酷爱赌马的富豪 2.美丽的环保投资 3.中信香港钻入“海底隧道” 4.还是“地产”最赚钱第七章 中信泰富:辽阔的商业帝国版图 1.中信大厦里的谈判 2.房地产业的搏杀 3.大昌行的“四面出击” 4.“奔腾一号”触礁 5.挤进内地航空业 6.钢铁新梦 7.送给大上海的厚重“礼物” 8.做一只“电老虎” 9.握手沃尔玛 10.海南岛的吸引第八章 亿万富翁的财富秘籍 1.巨额的回报 2.每小时收入20万港元 3.成功秘籍 4.父辈的忠告第九章 中信泰富遭遇鬼门关 1.蝴蝶的翅膀 2.罪魁祸首是次贷 3.前车之鉴 4.豪赌澳元失荆州第十章 步步败退 1.三个星期内签订的十几份合约 2.女儿遭纪律处分 3.飞赴北京 4.重组外科手术 5.一波三折的股东特别大会 6.遭遇调查 7.难堪的业绩年报 8.突然升级 9.黯然谢幕第十一章 错在何处 1.中信泰富荣智健时代的逝去 2.被违背的祖训 3.被宠坏了的孩子 4.谁来接棒荣氏家族尾声 他会东山再起吗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显赫的家族荣智健就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世家。其祖父荣德生是清末的“棉纱大王”,其父荣毅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资本家”,在邓小平的点将下创办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家族的奋斗“从历史上讲,你们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邓小平曾这样评价荣氏家族。荣氏起家时和同时代的许多商人一样,出身草根阶层,白手起家,全靠求生的意志和毅力摸索。有一种说法,荣氏家族乃是孔子72门徒之一的荣子祺的后代。荣家的老家在无锡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其祖先种稻植桑,以忠厚传家,于明代正统初年从金陵迁来,形成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直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建镇。现在的荣巷已并入市区,但仍保留了一条约400米长的老街,沿街还有150多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荣智健的高祖父荣锡畴(1823—1863)当家时,开始做点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经常驾着小船经太湖、吴淞江等河道往来上海,去时满载乡下的土产,回来时带回上海的日用品,一来一去,赚些蝇头小利,贴补家用。尽管他们日子过得仍然很艰苦,传到他的儿子荣熙泰手里的财产,只有几间旧屋,但这些原始的商业活动,却为荣家子孙注入了最初的商业细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40多年前,荣家和江南许多家庭一样,在太平军打到苏南的时候,遭到了一场空前的劫难。那时太平天国运动已进入后期,与曾国藩的湘军在常州、无锡、苏州一带遭遇。战乱中,荣熙泰的祖父、祖母、父亲、两位伯父、伯母、堂兄,以及他自己的兄弟,包括才3岁的小弟弟,不幸全部遇难。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这就是荣熙泰。荣熙泰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11岁时因与小伙伴们玩游戏,躲进荣巷西浜码头的信船里,竟在船上睡着了。船主不知道船上多了一个小孩,不久启航开往上海。直到了浒墅关,荣熙泰一觉醒来,走出船舱,才被船主发现。荣熙泰十脆要求船主将他带到上海玩玩。几天后他的父亲荣锡畴赶到上海,要将他带回。荣熙泰却死活不肯。荣锡畴只好托人将荣熙泰送进上海某铁店当学徒。这场意外的游戏不仅使荣熙泰躲过了太平军扫荡无锡的劫难,更使他从小在上海这个大码头上增长了见识。1884年,荣熙泰经人举荐,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做事。厘金局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一般设在交通要道的河口,对过往船只的货物收税。厘金局总办朱仲甫官衔道台(又称观察),可见厘金局的职权是很大的。荣熙泰在厘金局“佐理榷政”,很受朱仲甫的信任。由于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荣熙泰必定会和洋商打交道,较早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所接触,从中敏锐地意识到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荣熙泰在广东任职12年,积聚了一些资本。1895年他冈病离职回乡。1896年他以1500元银洋与人合资,在上海开办了广生钱庄,来实践他“散财为益”的思想。町惜当年他就不幸因病逝世,壮志未酬,终年仅48岁。荣熙泰于1906年迁葬于横山北赐福堂坟西,横山、东山、浒山是无锡的来龙尽结之处。荣家所有故世长者皆于1900年年后迁葬于此地一带,成为家族墓园,为保护坟墓,荣氏昆仲将此地的数个山头买下,建梅园。1912年,先购进东山清初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故址建梅园;越十年,拓址浒山,后扩梅园至横山,面积达812亩。立意“为天下布芳馨,植梅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圃空山”。故倚…饰梅、依势赋景,随机设洗心泉、梅园刻石、紫藤廊亭、太湖石奇峰、天心台、揖蠡亭、荷轩、研泉、香海轩、诵幽堂、留月村、招鹤亭、小罗浮、秋丹阁、豁然洞等,更以建于1930年,高18米的念劬塔为点睛之笔,俯领梅海,湖山有情;另建乐农别墅、宗敬别墅、景堂、网球场、敦厚堂等,为同主起居及予弟读书、健身处。合官的相地,复经人文点染,遂成江南赏梅胜地。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予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当时是1886年。比荣宗敬小两岁的荣德生在私零学校读书,冈为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但是荣德生却并不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为学习的榜样,想早日为家庭分忧,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在兄长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这为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打下了业务基础。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就在生意蒸蒸口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在那里他待了整整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而国内面粉厂却只有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四家。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农历二月初八,荣德生挑了这一良辰吉日破土动工,地点是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取名保兴,有保证兴旺的意思,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这是荣熙泰留给两个儿了的遗训。兄弟俩一直以这句话来警戒自己,并因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每当资金紧缺之时,沪上一些银行老板甚至会主动上门争相要求帮忙。孔家、宋家都是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金融资本家,由于跟他们关系密切,银根紧缩的时候,别人借不到,荣家却可以借到。荣氏兄弟性格迥异,荣德生处事慎重,考虑周密,而荣宗敬则敢于冒险,做起事来很有魄力,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2.家族的危机1934年,荣氏家族企业曾有过一段最暗淡的时期。中国民族工商业代表之一的“棉纱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的头牌企业申新纺织搁浅了。1934年7月4日,当天的上海报纸,纷纷报道了“申新搁浅”这一事件。申新纺织拥有当时中国五分之一的纱锭,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从191 5年创办申新纺织企业开始,荣氏兄弟在不到20年间,将一个小纱厂发展为1934年下设9个工厂、55万只纱锭,占有全国纱锭总数的20.6%的棉纱大王,其事业发展之快、之大,完全可以当得起民族工商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代表。荣氏家族企业之所以发展迅猛,既得益于无锡早年开放的通商环境,也得益于当时人们对于棉纱的需求猛增,更得益于荣氏兄弟勤勉和努力扩大企业的作风。这也是当时民族工商业的普遍环境和发展伦理。荣氏兄弟从无置产、牟利和奢侈享用的思想,大部分积蓄皆用来添机建厂,更新设备。荣宗敬更有名言“多买一只锭子赛过多得一只枪”,他还有“扩展力求其多”的发展理论。荣家企业滚雪球一样壮大。但在弟弟荣德生看来,大哥荣宗敬这种“靠一文钱做三文钱事”的方式并不稳妥,而乱世中的任何风波都会让荣家因债务而破产。荣德生的担忧,在经济不好的环境下,终于变成了现实。1934年,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曰益笼罩到中国。美国颁布意在补贴白银生产商的《白银购买法案》,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开始收购白银,世界银价因此飞涨。中国白银外流,直接导致了银元危机,通货紧缩,人心浮动。之前,民国政府的赋税已经日渐增多。1928年,南京政府开征特税,实行一物一税,如每袋面粉征统税一角,面粉袋也要另外征税。这大大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仅申新纺织一家,就被抽去特税达1500多万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