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李学军 页数:176
Tag标签:无
前言
记者是很忙碌的一种职业,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撰写一部书稿是不容易的。学军在美国的记者任期结束后不久,送来了他的另一部书稿,令我很感动。 他的前一部书稿的序是我写的。我当时在新华社负责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国外分社的事务也由我负责处理,因此或多或少听到过学军的一些情况。我对他的印象是:勤快、用心,善于利用时间,采写了不少稿件。看了那部书稿之后,我对他的这种印象又加深了。 这部书稿主要是他在美国采访一些名人的记录。学军送来书稿时,曾征求我的意见用什么书名好。我没有多想,随口说了个书名:“与美国名人对话”。不管学军用不用这个书名,书中的主要内容的确是他同美国名人对话的记录。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美国和世界上的名气不小。几乎与美国总统不相上下。因此,采访赖斯是所有记者都期盼的机会。学军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并抓住了这个机会。
内容概要
《与美国名流面对面》一书记录了作者在美国采访过的一些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我代表中国记者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著名华裔社会活动家陈香梅、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已故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美国陆军当中第一位华裔将军傅履仁、美国前副国务卿塔尔博特、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白莉娟和著名华裔宇航员焦立中等。可以说,这些采访是作者在华盛顿工作期间最难忘、最宝贵的回忆,正是这些难忘的回忆促使作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并写出了本书。
作者简介
李学军,河南省林州市人,获河南大学英文系学士学位和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双学士学位,199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作。曾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新闻系学习,之后在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担任记者。2004-2008年在新华社华盛顿分社担任记者,主管美国外交报道。著有《沙漠枭雄萨达姆和他的王国》一书,两次荣获“新华社优秀驻外记者”称号。
书籍目录
序前言铁马金戈中盛开的木兰花——采访美国前国务卿赖斯铿锵砺慧质依依吐兰心——采访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纵览世界棋局 把握历史航船——采访美国战略思想家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丹心一片不忘飞虎情梅香四海犹寄寸草心——采访美国社会活动家陈香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采访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半生戎马心怀故土履仁不息肩挑百人——采访华裔将军傅履仁遨游苍穹情系神州——采访华裔宇航员焦立中倥偬岁月里,有一种情怀无国界——采访驼峰航线飞行员协会主席杰伊·文亚德一生的目标不懈的追求——采访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白莉娟布鲁金斯重视中国 老牌智库再谱新篇——采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会长塔尔博特“拥抱熊猫派”VS“屠龙派”——采访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马克·柯克容闳耶鲁传佳话 中美友好竖丰碑——采访耶鲁大学悠悠岁月 白宫风云变幻 是是非非 功过任人评说——走进白宫新闻发布厅美国外交重实力 国务院内有乾坤——亲历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鹰之利爪 国之利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台前幕后守护中华饮食的骄傲——采访华人餐馆店东
章节摘录
铁马金戈中盛开的木兰花——采访美国前国务卿赖斯 “现在是进行外交的时候了!” “弘扬美国的价值不能仅靠剑,还需要靠橄榄枝。” “我相信即使你是独身,没有子女,你也有能力代表国家做出好的抉择。” ——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 作为新华社记者,我在华盛顿工作期间曾在多种场合见到过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但真正对她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却只有一次,因此这次采访对我来说也就特别难忘。 那是在2006年7月,当时美国国务院给分社打来电话,表示赖斯当时在前往马来西亚出席东盟外长会议之前,愿意接受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越南五国记者的联合采访,分社社长葛相文决定派我去采访。其实,美国国务院早在2005年就有这一安排,当时分社就决定派我去对赖斯进行采访,不料在按计划采访的前一天国务院突然打来电话,告知采访因故取消,让人好不失望,打电话的那位工作人员还挺客气,连连道歉,并愧疚地在电话中说:请不要介意,这种事情的确会经常发生。应该说,国务院在2006年再次打来电话就是对2005年那次未能进行的采访的弥补。 我马上着手采访准备。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美国重要官员接受多国记者联合采访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一国记者顶多也就能问一、两个问题。所以我总共准备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年访问了美国,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当时也正在美国访问,两国高层互访对促进两国关系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美国呼吁中国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方”,你认为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方”吗?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已经辞职,你已经选好接替他的人选了吗?你如何评价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葛相文对我准备的这些问题予以首肯和赞同。 2006年7月21日下午,我按照约定的时间提前差不多一个小时来到了美国国务院,经过安全检查后到达国务院大厅时看到有一名50来岁的亚洲人也在等候,我估计他也是参加这次采访的记者,就走上前去跟他攀谈起来。果然,他是越南通讯社驻华盛顿的记者,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他居然是学阿拉伯语的,而且跟我一样,也曾经在伊拉克工作过,我们自然有了不少共同语言。越南通讯社的这位老兄还挺神的,原来是学阿拉伯语的他居然能来到美国工作,可见他能使“双枪”即阿拉伯语和英语都能使用。随后,韩国《朝鲜日报》记者许容范和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鹈饲启也都来到了大厅。我为什么能够知道他们的中文名字呢?因为他们给我的名片上都有他们的中文名字。 这时,国务院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肯尼斯·拜尔斯出来跟我们打招呼,至今仍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拜尔斯虽然是国务院官员,但身上穿了一件皱巴巴的西服,系着一条显得很旧的领带,看上去有点寒酸。他把我们领到了一个会议室里,这个长方形的会议室能坐30到40人,会议室中央是一个十几米长、约一米五宽的桌子,桌子两边是椅子,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用于会谈的会议室。桌子两边的椅子只有一把被拉了出来,其余的都被整齐地摆放在了桌子底下。拜尔斯说,等会儿赖斯来的时候就坐在这把拉出来的椅子上。他同时告诉我们:采访的时候不许照相,有国务院专门的摄影师负责照相。另外,由于赖斯工作很忙,采访结束后就将离去,因此也不可能逐一跟各位记者合影,这使我们颇为失望。在我们等待的时候,一旁的工作人员在不停地说笑,其中一位还开上了赖斯的玩笑,称赖斯是“国务院最忙的女人”。 我们在会议室等了大概有半个小时后赖斯和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科马克终于出现了,没想到赖斯并没有去坐那把已经为她准备好的椅子,而是径直拉开一把椅子,坐到了我的正对面。本来,如果赖斯坐在那个给她准备好的椅子上,马来西亚的那位女记者将和她坐正对面,但赖斯能和我坐正对面,虽然可能是巧合但使我感到了某种荣幸:中国在这几个国家当中是最重要的,赖斯非常看重中国记者。 赖斯开门见山地说,她工作很忙,所以采访不会持续很长时间。麦科马克则干脆地说,采访只有20分钟时间。于是我们就赶紧准备好录音机并开始向赖斯发问。我开始向赖斯提了准备好的前两个问题,赖斯都给了我满意的回答。赖斯在回答我第一个问题时说,美国与中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两国之间高层互访不断,这都有助于两国发展更好、更牢固的关系。赖斯在回答我第二个问题时说,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方”。她说,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都在不断上升,美国希望中国强大,在国际政治中保持自信,在国际安全事务当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鉴于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联合国要介入伊朗、朝鲜和中东等问题,所以寻求让中国发挥作用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她同时指出,中美两国都是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彼此存在分歧并不令人惊奇。 在别的记者提问过后,我抓紧时机,又向赖斯提了第三个问题,即佐利克的接替人选问题。佐利克原来担任常务副国务卿即国务院二号人物,主要负责中美关系。由于他以前担任过美国的贸易代表,加上在国务院并不如意,用佐利克本人的话说就是“在国务院不好做人”,所以有消息说佐利克希望能担任美国的财政部长。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后来并没有满足佐利克的心愿,而是提名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高盛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保尔森担任财政部长。在担任财政部长的梦想落空后,佐利克随即宣布辞职并转而加盟了高盛公司,后来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世界银行的行长。不过,因为正是佐利克提出了希望中国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方”这一说法,他在辞去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之后接替人选问题一直很受中国国内关注。赖斯笑着回答说:她知道中国方面很关注佐利克的接替人选,不过她还没有确定,但她强调,无论谁接替佐利克担任副国务卿,都必须意识到亚洲地区的重要性,都必须对亚洲地区有特殊的兴趣。后来,布什在2007年1月提名原美国情报总监约翰·内格罗蓬特担任副国务卿,算是给佐利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接替人选。 由于麦科马克不断催促赖斯时间已到,另外她的确还有别的活动,赖斯在回答了其他记者提问的一些零碎问题后就匆匆离去了,看来她的确很忙,难怪国务院的工作人员戏称赖斯为“国务院最忙碌的女人”。不过,别的记者都只提问了两个问题,而允许我提问了三个问题,这也许是对新华社记者的特殊关照吧。 在采访结束后我迅速赶回分社,整理录音并向总社发回了中、英文稿件,其中中文稿件的标题是“美国国务卿赖斯积极评价美中关系发展势头”。这篇稿件由新华社发出之后,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等报纸的广泛采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次采访中还有一个难忘的细节。作为记者,我们去采访时当然都带着录音机,不过,像采访赖斯这样的重要活动,美国国务院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录音,在采访结束后我们就问这次采访活动的负责人拜尔斯:我们什么时候能得到这次采访的全部文字记录?他说,过三个小时你们就可以得到。另外,由于你们对赖斯进行了采访,其他媒体记者对采访内容肯定也非常感兴趣,但为了照顾你们,国务院将优先把整理出来的采访文字记录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你们,然后在第二天再发布到国务院的网站上。拜尔斯的这一“英明”决定得到了我们全体五位记者的热烈欢迎。 国务院的一位摄影师在我们对赖斯进行采访的时候进来给我们拍了照,结果等到给我发过来的照片一看,都是我在埋头记笔记的照片,没有一张抬头的照片,稍微有点遗憾。尽管如此,这次重要的采访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对我来说仍如发生在昨日。 另外,不论是布什去亚太地区访问,还是赖斯到亚洲访问,去之前都要指定新华社记者去采访,而中国驻华盛顿的媒体有几十家之多,却唯独选定一名新华社记者去进行采访。我想,这肯定是美国白宫和国务院意识到,新华社在中国最权威,在中国各大媒体中最有代表性,因此才会专挑新华社记者来进行采访。通过对赖斯的这次重要采访,我也更加意识到了作为一名驻外新华社记者所肩负的使命和重任。 这个女人不寻常 赖斯是一位黑人女性,但她能够当上美国的国务卿,这不仅说明赖斯和布什家族关系密切,是布什身边的“红人”,更说明了赖斯极其出色的才干。 赖斯于1954年11月14日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的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一家三代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家族成员包括牧师、教师和律师,这在一般的黑人家庭中是不多见的。赖斯的父亲曾任丹佛大学副校长,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赖斯全名为康多莉扎·赖斯,其中“康多莉扎”源于意大利的音乐术语,意思是“甜蜜的”,朋友们都昵称她为“康迪”,布什总统后来也经常这么称呼她。赖斯的家庭并不像其他黑人一样热衷民权运动。这个家族的人深信艰苦的工作、严格的自律、良好的教育就能让黑人也实现美国梦。她的父母在她很小时候就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改善黑人状况的最好方法是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不是靠反抗种族不平等。而要取得跟白人一样的成就,黑人的孩子要付出比白人至少三倍的努力。所以,中年得女的约翰·赖斯夫妇为小赖斯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他们让她学法语,弹钢琴,上芭蕾舞课、礼仪课,为赖斯后来步入上流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赖斯的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因此在赖斯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她学钢琴,四岁时赖斯就掌握了一些曲子,甚至开了一个独奏会,并曾经获得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赖斯相信父母的教条——她要向着“加倍地好”这个目标努力。 赖斯一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16岁那年她进入父亲所在的丹佛大学拉蒙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然而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期间,她的梦想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参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遇到了有生以来最残酷的竞争。她说:“我碰到了11岁的孩子,他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内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这最终促使赖斯痛下决心: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转而从事政治学。 当然,除了钢琴,康迪在运动方面也很有天赋,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儿时的她受父亲影响,对美式橄榄球十分着迷。她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能够当上美式橄榄球联盟主席,她宁愿不当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在布什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内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在身为共和党人父亲的悉心培养下,赖斯的成长过程深受保守派学者思想的熏陶。他们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赖斯小时候的功课之一就是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即使后来她当上了国务卿来北京访问期间,她也专门安排到教堂做礼拜。
编辑推荐
《新华社记者与美国名流面对面》即是这样一本好书,它透过新华社记者的新闻视角记录了与众多美国名流面对面的采访过程,为读者朋友仔理解和看待中美关系问题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个个熟悉而遥远的名字,一段段埋藏于历史土壤深处的往事,因为独特的视角而被鲜活地还原。认识一个世界其实只需要一本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