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伍晧 页数:312 字数:3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精选作者近年的新闻业务随笔,以工作中真实发生的新闻实战经历,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新闻出炉的过程,并从3000多条、20余万字的网友跟帖中挑选部分对读者有启发的互动评论。 作者围绕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及其成稿后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工作中的鲜活事例讲述了如何使新闻价值最大化、怎么进行选题调研、如何拟一个好的新闻标题、怎么成为一个名记者、经济报道怎样才能赢得读者、澄清式新闻怎么做等,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讲述了记者的责任和使命等新闻职业道德内容。 作者的博客被广大网友誉为“中国传媒第一博”,本书所涉及的话题和论题,无论对于新闻院校的师生,还是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伍皓,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出生于四川省达县,求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时因表现突出曾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2年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做记者,8年美好光阴献给世界屋脊。1999年调入新华社云南分社。工作至今
书籍目录
序言:谈谈青年新闻人的成才之路很意外有这么多人喜欢《伍皓说新闻》(代自序)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新闻官”——由网友给我的留言想到“关联法”与“比对法”:让新闻价值最大化让自己成为“拔尖记者”的一条路径经济报道要赢得读者其实是个视角问题“细微变化”里有新闻怎样在“宣传日”里寻找到真正的新闻不出卖“线人”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新闻标题切忌抽象成稿之后,能不能给自己提上几个问题?统计数据这样用新闻才不乏味事前选题调研报道事半功倍从夜行香格里拉想到“夜新闻”给财经记者的三点忠告如果自己脑子里还是空的。就不要匆忙投入采访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巧加引导而不是强加于读者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打住!动不动就“传个材料来”那哪行感谢大家。我最最亲爱的同事们我们的报道为什么总像是在“强词夺理”?——浅谈中国记者和西方记者的差距“方言新闻”使报道妙趣横生我为记者打“前站”:在香格里拉繁忙的一天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骚扰电话请别急着挂断,说不定有新闻呢“不管路有多险,都要走到跟前”有多少新闻是在为形式主义推波助澜新闻到一线策划选题莫光拍脑袋一篇流产的报道引出“拟人化新闻”新命题把“点”做透就是好新闻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有点同情那个叫訾北佳的新闻造假者——兼谈新闻不要“硬做”要“巧做”新闻主题:不“拔高”,但是要“提升”偶然“捡”来的一个新闻奖——《寂寞在唱歌》采写背后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怎样被异化的?社里来了一群美女实习生洪水来袭,记者总动员服务新闻也要有“新闻”展现突发事件的立体画卷——写给腾冲泥石流灾害前方报道组的一封通信新闻人总是在路上……老支书的“农民式幽默”与学习群众语言20年后。有多少经济学报道还敢再拿出来?记者要注意克服“单点思维”多一点“组合意识”没有“率先”没有“独创”。就写不成新闻?关于做记者的困惑和文风创新——与山东媒体朋友的QQ聊天记者是最不能不学习的一种人——兼谈我为什么开博客和天天发帖说新闻媒体不是NGO先扬后抑: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小技巧报纸不是黑板报分内之事莫报道找出新闻的“特别之处”记者要善于巧借热点新闻事件的“关注效应”会议采访不妨也走出会场外去采访采访救活“过时新闻”的两个小窍门为了新闻的尊严经济报道要多挖掘一些“关联背景”新闻生涯从“常识”起步——回忆我初做记者的难忘岁月记者,凭什么“赫赫有名”?新闻要善于把“事”变成“事件”来报道记者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反应报道何时摆脱“泛泛而谈“记者岂能在新闻发布会迷失自己的独立判断记者要多一些逆向思维准确提炼最有价值的“新闻眼”比较式报道是正面报道的创新形式经济报道要紧紧盯住重大工程项目不放多报新举措慎报见成效“找”新闻与“捡”新闻经验报道要跳出“公文化”窠臼财经记者要当好公众派进上市公司的“卧底”记者的群众观点体现在有没有把群众作为采访的重点把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告诉读者“快读时代”还有多少记者在精心写消息?新闻不是只有一个来源用诗歌形式表现人物是正面报道的创新从“工作视角”向“百姓视角”转变才能使报道“三贴近”善用“模糊效应”给读者完整的信息新闻以叙事为先小标题需要统筹规划是“大鱼”,就要咬住不放写一批不朽的文章,交一帮永远的朋友,是做记者的最高境界新闻应多点忧患意识新闻记者无“闲谈”挖出“上头”文件背后没有明言的“背景”“史记体新闻”与“短新闻运动”——在新闻界刮一场“超短风暴”采访前,先给自己绘制一张“路线图”没有完不成的报道选题 只有未想到的报道角度记者的思想力新闻人不可不读穆青追捧媚俗活动的新闻导向应该扭转附录一:“范跑跑”跑了,“伍冲冲”们来了……——回顾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报道的20个日夜附录二:生死60分钟——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记者历险记附录三:网友酷帖:伍皓给我们烹制“新闻早点”有什么不好附录四:网友酷帖:《伍皓说新闻》读后感附录五:网友酷帖:现实与梦想后记
章节摘录
昨天傍晚才从红河赶回昆明,上午参加了总社的一个电视电话会,下午武警云南森林总队来了人,接我去给他们的宣传干部做个讲座。 负责跟森警部队联系的记者秦晴陪我过去。这个讲座也是她替我应承下来的。刚下乡回来,累得要瘫,何况还安排了晚上要飞香格里拉去做报道选题调研。但是秦晴说:“不行啊,我都答应人家了,总队把各州市支队的新闻宣传干部也全召集上来了。你不去,我就太没面子啦。” 谁叫我曾经放出话:记者都要把各自分口的单位跑得跟自家人似的,需要我出面帮助“密切关系”的,一定义不容辞。为了秦大记者的面子,我只得委屈下自己疲惫的身子。 总队希望我讲讲新闻消息的写作,我想写作这玩意儿是要靠多写才磨炼得出来的,两三个小时怎么就能讲得好写作。《什么样的新闻是垃圾新闻》这个题目是我临时想到的。 想到讲这个题目,完全是有感而发。“假新闻”是这段时间里全国新闻界议论最多的话题,其实除了“假新闻”,我们的媒体上还充斥着数不清的虽说不上假、但并无多少价值的新闻。我们权且称之为“垃圾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垃圾新闻”实在是浪费读者的时间、污染他们的眼睛。我衷心希望在座的宣传干部——当然也希望所有的编辑记者——不要成为新闻垃圾的制造者。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可以称为“垃圾新闻”呢?我列举了以下二十二类,因为都是临时想到一条就说一条,也就顾不得孰轻孰重,去排列个先后次序了: 1、极端个别的事拿来发新闻。如,一高中生中暑昏倒,也居然出现在报端。法制报道中更是充斥着这一类对公众来说毫无意义的个案。有些跑法制口的记者,每天听一两个庭审,什么案子都写篇稿,就算完成了每天的发稿任务。 2、大家都在做、而你写的还不如别人做得好的事拿来发新闻。全军都在搞训练,而你所在部队的日常训练工作并无特别新颖、独到之处,就不要写新闻。 3、并不新鲜的做法拿来发新闻。写新闻的人自以为写的很新鲜,不妨到网上用关键词搜索一下,你写的这些别的地方早就这样在做啦! 4、只有一个设想、还没有做的事拿来发新闻。有的宣传干部,单位领导一有个什么想法就迫不及待写稿吹捧。这种事等做了且有了效果再报道也不迟。当然,报道公众关心的预告性新闻另当别论。 5、鸡毛蒜皮的事拿来发新闻。一个战士病了,另一个战士送他去医院;两个战士吵架斗嘴、班长出面制止了,如果这些事也当成新闻来报,报纸再扩100个版也不够报。但看看现在的报纸上,这类鸡毛蒜皮的事还真不少。比如,“八一”前夕,连队搞个演讲比赛也上了报纸。 6、纯属日常工作、毫无新闻性可言的事拿来发新闻。不能把大众媒体当成哪个单位的“黑板报”。比如,一个森警支队对森林防火安全进行例行检查,这是支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值得报新闻。但是现在报纸上这类纯工作性的稿子偏偏还层出不穷。 7、只见数字不见事例的新闻。这一定是从单位的工作总结中摘出来的统计数字。不要以为数字就代表成绩,一篇稿子里如果出现5个以上的数字,读者很可能要被你绕晕。除了专门的研究者,没有人会去记一堆枯燥的数字,你这种宣传其实是徒劳的。 8、没有任何消息来源的新闻。你无法交代清楚你的消息来源,我就有理由怀疑这条新闻是你编造的。非新闻单位的宣传干部写稿往往忽视交代消息源,因为他可能觉得写的是身边事,自己就是消息源,但请记住:读者并不知道你写的就是你本单位的事,署名的时候没有多少媒体会连你的单位名称都给你署上。 9、时效严重过时的新闻。严格说来,今天发生的事今天报是新闻,隔夜就不是新闻了。但是,几个月前、几年前发生的事,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写新闻。甚至为此闹出笑话的大有人在。几个月前你采访过的一件事,现在翻出来写新闻,其实你的采访对象在这几个月里说不定已经意外去世了,他还怎么“对记者说”啊? 10、炒冷饭的新闻。别的媒体已经大报特报过,或者你自己以前都报过不知多少回的新闻,如部队每个月一次的“士兵恳谈会”,如果并无新的发现、新的动态,就不要一报再报了。 11、吹牛的新闻。扑灭一次山火,本来是一个小火点,部队一去几分钟就搞定了,也要写成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知情人就会说:“吹牛了。” 12、形式主义的新闻。虽然推出了新的举措,但这些“新招”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是迎合宣传报道的需要,就不要去写新闻。有的单位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媒体如果也助长这种形式主义,那就更让搞形式主义的人头脑发热了。 13、一味评功摆好的新闻。好人好事应该报,首长领导有方也可以报,但如果把新闻写成肉麻的“马屁文章”,读者肯定反感。 14、广告新闻。把新闻写得像自吹自擂的广告,或者广告做得像新闻,读者看完以后都会在心里骂:“他妈的,白花我这么多时间去看,原来是他娘的广告!” 15、照抄材料的新闻。有些记者离了现成的书面材料就不会写稿。但工作材料往往缺少新闻所需要的感性。照着材料写新闻,会识字、写字的人都会,还要记者做什么。 16、把常识当新闻的新闻。很多冠以“专家认为”“有识之士指出”的新闻,不少其实讲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过于低估读者的认知水平了。你写一篇“森警提醒,山火来了不要顺着火头跑”的新闻,意思就不大,因为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17、伪新闻。伪新闻也许不是记者故意假造的新闻,但是经不起推敲,传播的可能是并不正确的东西,如“耳朵认字”“气功催眠”“清水变油”这类的东西。这一类新闻严格说来也属于假新闻的范畴。 18、八卦新闻。尽管媒体正在呈现娱乐化的趋势,但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又何必把青春和生命浪费在名人明星们的打情骂俏、声色犬马这些烂事上。名人做出的对社会有益的事、说出的对人有启迪的话报一报也就行了。 19、空发议论的新闻。没有任何具体的新闻事实,通篇只有说教的新闻,写了也没多少人爱看,白白浪费报纸版面。即使是新闻评论,也要缘事而发。 20、无实质内容只有领导讲话的会议新闻。如果说党报不能不报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不能不报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部门和小单位召开的会议、领导在会上讲的话,就别学着大领导那样去报道了。多报些领导们深入基层干的实事、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有助于树立贵单位领导的良好形象。 21、写作一塌糊涂的新闻。进入“快餐文化”时代,办报质量下滑大约已无力回天了,但是希望写稿的同志们还是用点儿心吧,也别对付到通篇读下来不知所云、新闻“五要素”都省了、标题导语也不讲究了,甚至文不通字不顺、逻辑不清、语法混乱、错别字连篇的地步。 我一条一条细细数来,不知不觉就讲了将近3个小时。限于思想水平的局限,还不能穷其所有。新闻报道中究竟还有哪些东西堪称“垃圾新闻”呢?烦请热心的网友们帮助我一一揪将出来吧!
编辑推荐
著名老报人、原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为《伍皓说新闻:一位新华社记者的新闻实战手记》作序,评价《伍皓说新闻:一位新华社记者的新闻实战手记》是一本“最贴近现实、最原本地还原新闻出炉过程,最言简意赅地概括新闻真谛的书籍,会给所有新闻爱好者以启迪、思考。”还有的朋友评价《伍皓说新闻:一位新华社记者的新闻实战手记》是一本讲新闻采编实战技巧的“奇书”,是迄今所见最实用的一本“新闻采写宝典”。《伍皓说新闻:一位新华社记者的新闻实战手记》作者认为,对新闻院系学生、实习生、刚入行的年轻编辑记者可能更有实用价值一些。 从实习生到总编辑部都爱看的新闻实战日记,蝉联新华网博客文章点击率前十名。作者的博客被广大网友誉为“中国传媒第一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