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李涛 页数:337 字数:52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 1776年7月4日,美国领土只有大约80万平方公里,那时的美国把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天然边界,小心谨慎地奉行着孤立主义政策。但到20世纪,美国却成为一个毫无疑问的扩张式国家。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这样慨叹,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 美国很有耐心地建立着为美国所控制的世界体系,但是今天的美国在营造这一体系时运用的最主要武器,不是军队,而是美元。美国外交史学家沃尔特·拉夫伯教授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美国经济利益的延伸。 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储备货币,这是美国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导的关键所在。 二战结束时,全世界一片狼藉,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结构瞬时崩塌——法国的金融体系萎靡,英国濒临崩溃,德国成了几个国家的占领区,日本更是元气大伤。唯有美国,在大洋的另一侧好端端地审视着这种变化。资本在欧洲无立足之地,在美国则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的时代来临了,世界将被美元连接起来。 1944年,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构建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将黄金的价格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美元由此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贸易的基准,掌控了世界贸易体系。但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个天然缺陷,即美国只有保证长期的贸易逆差,才能让美元大把大把地输入其他国家,因此在把持世界贸易体系的日子里,美国也并非事事随心顺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黄金储备量急剧下降,70年代美国出现贸易赤字,欧洲各国开始用大量的美元兑换黄金。这一切,逼得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美元将不再承担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兑换黄金的义务。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两年,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端关系着经济,一端连接着政治。 20世纪60年代,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石油生产大户联合一处,建立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欧佩克卖石油,美国消耗石油,一场石油博弈随之展开。 欧佩克的石油禁运运动让国际市场的油价直线上升,美国和欧洲顿时苦不堪言。直到今天,每逢油价大幅上涨,美国媒体还会带着人们回首20世纪70年代那场由欧佩克主导的石油风波。 1975年,在一次又一次的谈判后,欧佩克和美国达成了协议,欧佩克同意只用美元对石油进行定价,致使所有的石油进出口国都不得不使用美元来进行石油贸易。美元拥有了为石油定价的权力,其在国际经济中的“老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各国对美国在经济上的依赖也随之加强。 凡事都有两面,石油美元也有石油美元的弱点。 石油美元启动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不知不觉地欠了美国一大笔债。石油价格涨,各国对美元的需求量也跟着上涨,拉美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向美国贷了大笔款项,美国若借石油价格上涨的势头提高利率,这些国家的债务包袱势必膨胀起来。1979年,美国果然要用提高利率的办法遏制美元的贬值势头,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很多贷了石油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便不堪重负。 美国占了发展中国家的便宜,同时也将仇恨的种子埋了下来,拉美和东南亚的反美情绪一路高涨。尤其是拉美,卡斯特罗作为反美斗士已成为拉美人的一种民族象征。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论及对全球政治、经济的掌控度,至今仍没有哪个国家能和美国相提并论。而美国在苏联解体后,也发现了新的问题,美国的竞争对手在哪里?美国的实力对应点在哪里?一时间,美国处在一个“有劲没处使”的尴尬境地中。作为一个崇尚竞争、并有着扩张传统的大国,这是一种很难受的状况。 在一个没有明确敌我界限的世界,想要分辨出谁是自己的盟友,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显得非常困难。看不见的对手远比看得见的对手可怕。 苏联不在了,欧亚大陆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向全世界敞开怀抱,美国、俄罗斯、中国都在此投下了不菲的赌注。生活在这块大陆上的人占全世界的75%,这块大陆创造的财富占全世界60%,这块大陆上消耗的资源占全世界的75%。 美国有资本向其他在这块大陆上角逐利益的国家炫耀。美国是世界上军事开销最大的国家,花在军事上的钱比“世界军事支出榜”上排名在第2到第14的国家加在一起的还多。但是,其他国家也提醒美国,美国在世界贸易和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正在减少,世界就目前而言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单级秩序,而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多极化趋势更是不可避免的大潮流。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在崛起之中,美国为这些力量的强大惴惴不安。 经济实力的减弱,让美国不得不动用武力来捍卫自身的地位,而张扬武力,又加深了世界各国对美国霸道一面的认识。 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欧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在中东、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几乎任何一个石油资源丰沛的地区,都可见美国大兵的身影。 “9·11”事件的第二天,联合国就赋予美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应对这场袭击的权力,美国由此得到了一个用强硬手段掌控欧亚地区的机会,一面大打反恐牌,一面告诉其他国家,这纷乱的世界少不了美国出面维持秩序。 美国政府很早就勾画出“无赖国家”的样貌,所谓“无赖国家”,明显是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它们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分子非常亲密。很多时候,美国就像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那样,反复想象着“无赖国家”对美国构成的种种威胁。 带着这种对“无赖国家”的想象,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着力研发高技术武器,对炸弹、飞机、坦克的大幅度改进和在卫星上的广泛使用,让美国在战争中的伤亡人数大幅减少。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美国高技术武器的牛刀小试,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则是这些高技术武器的大试验场,在2001年到2002年的阿富汗反恐之战中,美国又让全世界见识了其在高技术武器上取得的成就。 随便瞟一眼美国的“无赖国家名单”,就会发现,榜上有名的国家不是蕴含着丰富能源,就是和能源问题息息相关。美国将能源垄断作为扩张战略的一大核心。有意思的是,就在“9·11”事件发生的前几天,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刚刚把阿富汗的战略意义定义为“中亚到阿拉伯海出口石油、天然气的潜在运输线”。 石油资源将被谁掌控?石油输送安全将由谁负责?谁来决定石油向国际市场的输出?美国相信这三个问题将左右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早在1998年,美国政府就开始强调里海地区的战略意义,里海石油并不属于欧佩克,若里海石油大幅流入市场,欧佩克对世界油价的影响力就会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再拿石油对美国进行政治威胁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美国渴望石油,并非因为美国需要石油,而是要借石油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确保欧亚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都为美国操控。 无所匹敌的军事优势,超强的经济实力,对全球经济市场的控制——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第一地位,这些都是美国称霸的基础。 在欧元诞生前,全世界没有一种货币能让美元感受到威胁。1999年欧元正式投放市场,到21世纪初,年轻的欧元便上升为世界金融市场第二重要的货币,前景大为良好。 随着欧元的出现,美元债券在世界债券中所占比例开始下滑,欧元债券明显抢占了美元债券的市场。欧元对美元发起了挑战,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哪个欧佩克成员决定将欧元作为石油计价和贸易的货币,美国那“全球储备货币第一”的地位就更加危险了。偏偏2000年,一向和美国关系不和的伊拉克发现了美国的这一软肋,正式宣布用欧元,而不是美元做石油的结算单位。此消息一出,美元当即贬值,其他那些有意用石油牵制美国的国家,像利比亚、伊朗、委内瑞拉等也纷纷表示愿意使用欧元进行石油交易。 今天的美国正因为充当着全世界的储备货币,所以才敢大胆地四处借债,而不在自家财库中放其他货币。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总数的一大半都捏在美国手里,美国不用考虑利率问题,只要美元稳坐世界储备货币头把交椅,资本最终会流向美国。 如果大家都拿欧元买石油,就意味着大家都要增加欧元储备量,美元将非常被动地和欧元竞争全球资本。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到了欧元坐主石油市场的时候,美国不可避免地要储备大量欧元,这对至今仍没有储备他国货币的美国而言,是场不亚于卡特里娜飓风的大灾难。 美国在扩张,欧盟也在扩张,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欧盟,欧盟大有取代美国成为欧佩克最大客户的势头。那时对欧佩克而言,使用欧元来进行石油交易便是一种必然之举,而由此引发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美元作为世界第一大储备货币的时代彻底终结。 “9·11”事件让人们发现美国脆弱的一面。 在捣毁了塔利班之后,美国和英国便忙不迭地为出兵伊拉克找借口,并在推翻萨达姆后,迅速恢复了伊拉克用美元进行石油交易的传统。即便如此,美国也无奈地发现,萨达姆开的这个“欧元结算石油”的好头,已经很难遏制了。中东、南美、俄罗斯都兴高采烈地讨论用欧元结算石油的事宜,2006年伊朗正式建立起以欧元作为石油结算货币的国际石油交易所;俄罗斯不管美国的脸色有多难看,2007年也开始使用卢布结算黄金和石油。 美国在向其他国家出兵时往往要找一些看来“崇高”的理由,比如“捍卫人权”“弘扬自由民主”“反对种族清洗”等,这些“崇高”的理由不单是出兵借口,还是一种文化输出形式。文化的影响也是霸权所依赖的资源之一。 二战胜利后,美国的霸权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冷战中,美国通过“和平演变”战术,即借技术、文化等软力量,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布什曾说,他确信冷战时的美国受到了上帝的庇护,并认为美国有责任为自由而战,这是美国的特权。 “9·11”事件后,美国确定了一批“邪恶轴心”,而“邪恶”这个词,本身就有几分宗教色彩。布什把打击恐怖主义说成是“清除世界上的邪恶”,并不认为哪个国家可以在反恐战争中保持中立,因为“上帝不会在自由和恐惧、正义和残酷之间保持中立”。就连美国媒体都忍不住揶揄布什是“上帝的人”。 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注定了欧亚大陆的未来不会太平,美国和他的盟友时刻寻找着对付这一地区竞争者和反抗者的机会。美国并不担心推行霸权会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敌人,美国不怕敌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维护人权”到“打击恐怖主义”,美国的武装部队可以轻轻松松搞掉那些美国的敌人,绝少失败。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至今没有完全结束,美国在伊拉克的伤亡人数每天都会刷新,即便如此,美国还是腾出手来找伊朗的麻烦。 美国自信可以通过这些战争成为欧亚大陆的新主人,有“反恐”这面大旗在,美国可堂而皇之地进驻并不怎么太平的欧亚。中亚到处是扬着美国国旗的军事营地,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也出现了硕大的美国舰队,美国官兵被源源不断地送往阿富汗、菲律宾以及若干苏联加盟共和国去开创事业。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像今天的美国这般强大。 历史是国家的寓言,今天的美国背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征战,到底是在开创霸主之路,还是在蹈那些旧式帝国的覆辙? 美元的世界第一储备货币的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确定敌人——树立敌人——打败敌人——攫取利益,不失为大国称霸的一种方法。只是,被敌人环抱的滋味真的那么好受么?四处树敌的,多不免沦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美国那战无不胜的神话还在继续,或许现在说美国衰落了言之尚早,但美国在挥舞枪炮的时候,已经流露出几分对美元地位遭遇挑战的恐慌,这一恐慌,使得美国在“敌人”前后,也开始日益艰难起来。
内容概要
美国,已经强大到让任何国家无法漠视,无法漠视的方式,便有合作和敌对两种。 萨达姆被处绞刑,本·拉登飘忽不定,并不意味着无人敢跟美国叫板,视布什为“恶魔”的查韦斯便在美国后院傲然说“不”……其难兄难弟英国、忠实盟友日本,还是曾经的亦步亦趋者吗? 明枪、暗箭,公然的抵抗,背后的觊觎……这强大的国家,却不得不时刻绷紧神经,捍卫在其它国家看来是“王道”和霸权的所谓自由与梦想。 本书无意渲染,也并非怂恿,只想让读者知道是谁在对美国说“不”,让读者看到一个以美国为焦点的全新版图。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是谁在对美国说不 第一章 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 第二章 第二章 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 第三章 朝鲜——美国心中无赖的流氓国家 第四章 古巴——危险时刻的邪恶敌人 第五章 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 第六章 苏丹——美国口里的“失败国家” 第七章 叙利亚——被美国不断“敲打”第二部分 世界警察不好当 第八章 巴尔干——被称作“火药桶”的地区 第九章 阿富汗——被恐怖战国拉倒的多山之国 第十章 越南——陷入丛林沼泽的美国噩梦 第十一章 格林纳达——岂能允许后院起火 第十二章 巴拿马——“暴民的袭击”与扩张的基地第三部分 敌人?朋友?伙伴?还是对手 第十四章 欧盟——欧洲是欧洲人的 第十五章 日本——不是永远的朋友,也不是永远的伙伴 第十六章 印度——爱恨交织的沉睡之象 第十七章 俄罗斯——重新崛起后的矛盾 第十八章 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 第十九章 拉美——左翼浪潮的“冲击”与“拍打”第四部分 多极的世界,谁来忍受美国 第二十章 帝国的未来——一个充满危险的深渊 第二十一章 大国的溃疡——看不见的阶级和意识 第二十二章 非友即敌——危险的帝国逻辑 第二十三章 帝国迷途——谁来忍受美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 二 愤恨从政变开始 当英国在伊朗的利益被削弱之时,美国与伊朗之间看似建立了鱼水情深的情意,然而,在1953年政变之后,美国却无形中在伊朗人心里埋下了愤恨的种子。确切来说,1953年政变让伊朗人失去了民主、改革、自由的希望,换之是对美国的唯唯诺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许美国还能保持与伊朗“亲密”的外交关系,可当更多伊朗人觉醒之后,伊朗就是美国在中东的另一个棘手的敌人。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正式成为白宫新主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伊朗这把火在新总统外交策略的转变下变得尤为重要。艾森豪威尔的重心都在如何对付苏联上,他的目标是将苏联周边的国家都拉到西方阵营之中,在苏联周围建立一个密不透风的防御系统。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尽快解决英伊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掐断伊朗投靠苏联的可能。然而,英伊双方的执拗让艾森豪威尔大伤脑筋,于是,摩萨台的爱国热情便成为美国最大的阻碍。伊朗政局越是动荡,美国越是认为摩萨台无法胜任攘外安内的角色。在这种情绪的唆使下,艾森豪威尔决定答应英国,消除摩萨台这个不安定因素。 政变的详细计划于1953年6月全面出台。为了让政变看起来天衣无缝,美国不得不让国王参与进来。当然,巴列维对摩萨台也十分不满,可一直忌惮于摩萨台的个人威信而隐忍不发。 政变以摩萨台的倒台结束,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兴高采烈地给巴列维发去了祝贺函,表示美国将会在未来继续支持国王政权。然而,艾森豪威尔大概没有想到,这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政变竟然会点燃伊朗对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仇恨,他所认同的战略方针恰恰影响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摩萨台的倒掉,给了巴列维一个圆梦的机会,在有生之年过了回独裁的瘾。不过,当统治者对权力的热爱大于对人民的关切时,独裁就是民众最痛恨的字眼,换来的也必定是怨声载道。巴列维也不例外,他享受独裁带来的心理满足时,也在受着民间反对声音的煎熬。 贪心的巴列维把国家搞得千疮百孔,毫无顾忌地挥霍金银,在一些无法实现的发展计划上浪费财力。伊朗石油就是再多,也无法填补国王急功近利的野心。于是,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加上天灾,伊朗在1959年~1960年经历了严重的饥荒。国王手忙脚乱地甩出了所有的外汇储备,可仍然不见效果。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巴列维采取了一些相对缓和的政策来压制国内的改革呼声。就在巴列维千方百计维护独裁的时候,美国完毕了新一轮的总统竞选,肯尼迪政府正式成立。 肯尼迪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务实的总统,除了当时轰轰烈烈的美苏争斗外,他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第三世界的发展上。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光是拉美,第三世界的民族运动一样惹人注意。肯尼迪能从众多总统所贪恋的美苏争斗中解脱出来,本身就是个突破。而且对于肯尼迪来说,当时的伊朗的确是个烫手的山芋,如果不实行民主化和改革,很难有实力对付苏联。 肯尼迪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巴列维实行改革和民主统治。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巴列维有多固执,单是美国内部就有若干势力加以阻挠。美国的反对派认为实行改革只会使伊朗更加动荡,而且会增加其倒向苏联的可能性。 就在这个时候,伊朗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国王游行。在各方压力下,巴列维不得不改变立场,1961年任命偏向改革的阿里·阿米尼担任新首相。阿米尼是伊朗有名的大地主,家庭富庶,而且思想先进,原先是民族阵线的一员,但他在经济上的理念不被认可,被迫离开民族阵线。简单点来说,他是个经济内行。但他犹如一匹烈马不容易被驯服,让巴列维感到不舒服,使得阿米尼的仕途暗淡无光。 阿米尼的到来可以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间”,给死气沉沉的伊朗注人了强心剂。他就是有一种能力,让人信服的能力,不管是守旧派还是改革派都愿意无条件地信任他。有了美国的支持,阿米尼更是如虎添翼,做起事来也底气十足。大概在这个时候,巴列维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仅仅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 可惜的是,阿米尼并没有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可否认,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的经济有了起色。但是,当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阿米尼的经济改革措施,不被理解的政策寸步难行。更重要的是,阿米尼在改革上表现出的无畏让美国感到害怕,害怕他会脱离掌控。于是,内外兼忧阿米尼最终被迫辞职,伊朗的改革再次搁置。 在阿米尼辞职后不久,伊朗便爆发了著名的“白色革命”。这项革命是由巴列维国王策划的,改革内容基本上顾及了百姓生活需求,但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王权统治。 肯尼迪对“白色革命”持认可态度。自从巴列维推出这个计划后,来自白宫的夸赞声就不绝于耳。还没有哪次改革像“白色革命”一般受到了华盛顿上下的一致肯定,并且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 尽管这期间,一些美国改革专家并不看好“白色革命”,但都动摇不了肯尼迪继续信任巴列维的决心。在肯尼迪看来,巴列维在尽力使伊朗的农业、工业得到发展,而且与苏联寡淡的关系深得美国之心,即使在伊朗还有不少反对国王的人存在,但伊朗的军队绝对能保证巴列维政权的稳定。对于一个既能保证政权稳定,又能使伊朗实行深度改革的人,肯尼迪没理由不力挺到底。 然而可惜的是,巴列维的个人影响力并没有因为“白色革命”而得到恢复。伊朗内部仍然是有大把的人反对国王的统治,当然了,再完美的改革计划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人有益,就必定会伤害到另一些人的利益。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宗教界就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开始以信仰之名发起对国王的抗议。 ……
编辑推荐
《美国的敌人》编辑推荐:伴随着美国寻求世界霸权的梦想,许多国家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