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门前

出版时间:2004-10-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乔云华  页数:4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纪委的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写作,反映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惩治腐败的成果。《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通过揭露腐败分子李真的犯罪始末及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极大危害,剖析贪官的心理变化过程,剥去贪官灵魂的伪装,并以莫贪、拒贪、防贪、反贪、惩贪、悔贪、戒贪的主线贯穿,体现了腐败必被惩、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必然规律。乔云华同志在写作《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的过程中,费了不少心血,采访了不少当事人,查了不少资料,看了不少书,讲的都是事实。《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内容翔实,细节真实,揭露深刻,剖析透彻,点评精彩,史料运用得当,触及了贪官的灵魂,发人深省。  这是一本警示教育的好教材。读后能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沉重的思考,有极强的警示教育意义。我建议广大干部认真读一读,好好想一想,真正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书籍目录

警钟长鸣 防微杜渐引子 没有名字的灵位牌第一章 与李真“面对面”镣铐加身的“死囚地狱门前的24小时下一个是谁7第二章 “河北第一秘”的能量《西游记》里的小金鱼升任“河北第一秘多位“演员”和“汇”起舞觊觎两千万“营救”张铁梦美梦成真“顺手牵羊”分股份插手人事“镇”河北假瞒骗勾四字诀“生死事小,面子事大奴性的忧思第三章 “国税局长”的实权一边“庄严”着一边腐败着一把手的“反腐”演说权力腐败的“纵向效应权力腐败的“横向效应顶风作案刹不住的战车挥之不去的特权思想第四章 丧失信念毁灭一生信念是生命的守护神曾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迷恋权力之日信念动摇之时近墨者黑“笑廉不笑贪”信念丧失的“催化剂”约束私欲坚守信念第五章 李真眼中的权权力隐含着腐败贪官的“变脸”“虚”脸假做事“假做事”的恶果“假脸”做假事热衷造假为哪般造假将给民族带来什么“无脸”不做事第六章 李真眼中的钱贪财知多少问财哪得多如许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借”凌志车“借”房子“借”信用卡发烟财“吃”工程怒斥小贪官最后的“晚餐都是钱财惹的祸“借”钱容易“还”钱难一提钱就头疼第七章 李真眼中的色“美貌比金钱更易引起男人的盗心”“权色交易愈演愈烈”“权色交易成了腐败的安全项目”“色字头上利刀锋”畸形的痛苦“贪官好色,情人搂钱,百姓买单”李真痛吟《戒淫》诗第八章 走三关:“两规”、逮捕、判刑“两规”是种啥滋味贪官骨头软别时容易见时难开庭不容易致命的公诉词法庭上的“官话最后的稻草第九章 生命倒计时希望化为泡影送李真“上路”生命的呼唤尾声未了情罪恶不会死亡李真泪诵《亲恩歌》李真嘱儿莫要贪

章节摘录

插图:怎么回事?我走出审讯室,站在门口,心中有点儿不安地望着那道大黑铁门。又过了好大一会儿,才看到办案人员押着李真走了过来。高墙电网下的院子里,空空荡荡,身躯本来就单薄的李真,这时显得更加瘦小。也是这副瘦小的身体,过去映衬他的可是鲜花、美酒和笑脸!是鲜花、美酒和笑脸“堆”成了他背后的高墙电网,还是这座高墙电网曾幻化成了昔日映衬他的鲜花、美酒和笑脸?每次看到李真从那道大黑铁门走出,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这个问题。问题的答案似乎早就有了。但答案似乎又没有。不然为什么现在仍有极少数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听贪官们在高墙内发出泣血的忏悔时是一种心态,而舞弄权杖、品尝美酒,肆意贪污、受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回头,对李真来说,已经晚了。就在几个月前,也就是2002年8月30日,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真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李真死刑,也就是说从这天起,李真就成了“死囚”。按照规定,“死囚”镣铐加身,李真也不例外。一条铁镣锁着李真的双脚。铁镣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被李真攥在手里。走路时,他提起铁镣来减轻痛苦。从看守所的第三道铁门到审讯室不足50米距离,李真拖着铁镣走了很长很长时间。“哐——哐——”,“哐——哐——”,铁镣拖碰着坚硬水泥地面,发出刺耳又瘃人的声音,这种声音至今仍不时回荡在我的耳畔。我曾经采访过多名镣铐加身的死刑犯,多次听过铁镣拖地的声音,但从没有像这次那样刺耳。那声音强烈冲击着我,嵌进我的脑海深处,以至事隔一年后,还常常回荡在我的梦中,并多次把我惊醒。

编辑推荐

《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要说,我就把一生的话都说出来。让我儿子知道,爸爸是被贪权、贪钱、贪色毁掉的……”我作为唯一对李真多次面对面采访的记者,在李真被执行死刑前后,曾写出《李真灵魂毁灭探访录》、《腐败之路就是死亡之路》的报道,经新华社播发后,中央、省、市的媒体广泛采用,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我所知,许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阅读这两篇文章并学习讨论。不少干部向记者倾诉内心受到的震撼,有的还向记者透露心中的悔悟。人们希望记者能把与李真刑前的全部对话整理出来,以求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我本着新华社记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良知,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把我与李真的采访对话原汁原味加以整理,写成此书。我衷心希望不再有人步李真的后尘。——作者题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狱门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5条)

 
 

  •   本书我是看过节选之后决定买的,在反腐书籍中李真刑前讲话给我的震撼很深,而且可以看出本书作者乔云华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由一定造诣,能够在谈话中发觉李真这个贪官内心深层次的东西,一本反面的廉洁书籍往往比看了正面一再要求怎样廉洁的书籍教育意义大的多。
  •   这本书出版快十年来,已经再版六次。书刚刚出版时,我曾阅读过,感慨一个人生的覆灭是那么的迅速,如过山车一般。时至今日,重读,仍感觉它是一本好书,非常值得从政的同志仔细阅读。就从李真一开始也想成为一个好秘书读起,从中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大多数人也许上升不到李真那样的职位,李真身上有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公职人员身上是否也若隐若现地存在?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到质变,大约没有他那样疯狂罢了。”李真为他的罪行付出了生命,毁掉了家庭,玷污了家族名声,他的反面教材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古人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真的腐败行为是我们痛恨的,但是他临死前的一些话是值得我们反思并记住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点贡献。愿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历史的教训,不走他的老路和邪路,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民公仆,力争在历史上书写一个大写的人。
  •   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
  •   2004年,还在读书时,就在书店看了一百多页,因囊中羞涩未购买。工作后,时刻关注该书,一直断货,说明李真案引起各方面重视,影响巨大。
    终于2010年,当当有货了,特购买一本,手不释卷读完。
    该书完整记录了李真掌权、握权、弄权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权力这把双刃剑在失控状态下带来的巨大危害。
    反腐倡廉,是我们党从建党以来就花大力气整治的工作之一,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   很受教育,一定会给贪腐震慑
  •   有很高的警示意义,让人看了后能下定决心放弃超出正常范围的欲望,至少在看的那个时候。案例的教育比起说教作用更大!此书写得实在好。
  •   早就听说此书特好,前天终于收到货啦一气读完,让人对声名利禄权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从政的人看看是个警示!
  •   很真实的一本书,作者文笔很好。
  •   本书写的非常好,比较真实,很喜欢
  •   真实真实真实真实
  •   真实,完整再现
  •   让人对声名利禄权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给朋友买的书 说很好
  •   一直想买这本书看的,确实很棒。纸质和文字大小都很好,爷爷奶奶也可以看。很轻,没有错别字,相当喜欢,我会珍藏的。
  •   书很好,一直在当当买书,价格实惠!
  •   书不错,本以为会有一些内幕消息的
  •   没来得及看,不过翻了下内容感觉不错
  •   帮人买的,是正版图书。
  •   给领导买的,据说很好
  •   写的非常好,感恩
  •   发货送货速度都很快~好评
  •   刚回来,还没看,感觉很好
  •   书品绝对独一无二,没得挑;
    书价至上的优惠价,心里爽;
    发货以及物流速度,超飞速;
    服务态度相关询问,五颗星。
  •   反腐教材啊
  •   爸爸买的,据说很深刻
  •   买老爸买的,他点名要的书基本都不赖。
  •   早就听说此书特好,今天终于收到货啦
  •   感谢当当一直对客服的服务到位,书很不错
  •   好好 真心不错啊啊啊
  •   有些触动,感觉没有想象的那样
  •   在贪官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本书应该给那些位子上的贪官一人发一本!让他们看了写读后感!尤其要看前面一章描述李真刑前的心里活动,看他还敢贪,让他的神经刺激刺激!好好反省反省!
  •   贪污和反贪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作为博弈的两方面总是在互相的角力,这本书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即将进入地狱的人的心路历程,只是没有对贪污及反贪污做深层次的探讨,很容易给人以一种感觉,凡是贪污,必定是金钱美女相伴,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在黑色收入与白色收入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灰色收入,这部分收入向上漂一漂,就可能变成白色收入,向下面染一染,就可能变成黑色收入,谁也不傻,都知道黑色收入违法,但是灰色收入就不好说了。
  •   看过。很有教育意义。可以看空很多东西
  •   这本书哈哈哈哈哈哈啊好
  •   很多年前的内容,如今看来还是有启示的 但也有很多局限 作者文化底蕴很好 别的地方也有欠缺
  •   对生命的感悟,学之习之,悟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反思,告诫
  •   终于找到了~
  •   沉重的话题,后人应该引以为戒。
  •   印刷精美,和我想的一样,还提前收到。
  •   怎么刚买了就涨价了呢,怎么再次购买呀
  •   从政的人才能看得下去吧
  •   这是单位廉政教育要买的,就这样吧。
  •   书很久了,都是灰,有些书被压皱了
  •   老师推荐的,但是说实话,很一般。
  •   印刷还行,但是封皮脏了。
  •   刚开始看觉得还有点后悔买,看着看着就有些害怕。它从一个贪官刚开始的心态讲起,其实我发现,有些心理我也有。比如侥幸、比如爱面子。也许现在这些心理还对我没什么影响,但我如果有一天真的坐上了高位,这些看似寻常的心态就会害了我。防患于未然,这本书算是一个警示、一个提醒
  •   作为亚马逊的忠实拥趸和一名爱书者,对书中的一张烂页深感失望!
  •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体会,能体会到这些今生无悔了。
  •   推荐该书,很写实,还原了当时真想
  •   每一个官员,手中有权利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自己天天追求的是不是就是值得的呢?很让人思考的事,一个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底线!
  •      本书标着“内部发行”的字样,不知何故?是因为美化了罪犯还是因为揭露了官场的一片漆黑?其实书上揭露的事实在中国已无人不知了,还玄秘什么?
       一位记者连续几年跟踪一个死刑犯,整理出一本38万字的采访笔记,实属罕见。他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了罪犯无所不谈的“朋友”了。他全面掌握了罪犯几年来的心理轨迹,甚至是李真的犯罪轨迹。不排除李有美化自己的地方,但人死言善,李的大部分话基本上还是真诚的。
       读了这本书,我第一个感触是:人不是生来就是“坏人”的,但人又是非常容易成为“坏人”的。李真出身革命干部家庭,本人学生出身,他刚踏入官场,也有着当个“清官”的想法,想着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可是我们现在这个官场的氛围实在是太差了,说它是“大染缸”不知为不为过。他就是从拿人一包烟开始,一点点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大部分“官”没有李真那样的贪欲和贼胆,所以不会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但是他们早就丧失了革命的纯洁性,怎么能指望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在中央一系列举措的影响下,大贪们会有所收敛,但那种腐败的空气日益漫延,很难制止;除非我们给“腐败”来个新的界定。
       李真说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后悔。他快死了,才觉悟到,自己捞来的财物毫无意义。他对自己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状态,描摹得非常生动。我由此想到,人又是多么“想不开”的动物;非要死到临头,才会大彻大悟。一定要从源头上来抑止人性恶的发展泛滥。
       作者知识渊博,罪犯也是“文人”出身,两人的对话文采斐然;引用的大量历史典故和诗文词章,贴近现实,发人深省,建议大小“公仆”都来看看,必有收获。
  •     两本关于死亡的书,一本是《相约星期二》,另外一本是《地狱门前》。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敬爱的鲁迅先生,他在《百草堂与三味书屋》中写到“我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还是枣树......"当时读到此,我觉得他在混稿费,又觉得他才是当代幽默文学的代表。扯远了,这就回来。
      
      两本书,一本《星期二》是美国人写自己的大学教授的,为人忠善乐观的莫里教授得了绝症,临死前给学生最后的床前人生课;《地狱》是中国人写的,新华社的乔大记者(乔云华)退休前将河北第一贪官李真行刑前的对话加以整理出版。
      
      读后,让我感觉到一种思维进步,不仅仅是书中一正一反两面的教育内容,更独有心得的是两位不同国籍和背景的作者所采用的不同叙述手段。
      
      两本书都是垂死之人生前最后一个阶段的对话,同时也都是第一人称,也同时均在描写记实故事。不同的是《星期二》的作者将自己对于主人公的回忆穿插在每段对话中作为故事主线,同时多在描述自己身在其中感受莫里教授死亡过程中对第一人称“我”的感受,让读者看起来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等同于作者引起心灵的共识;而《地狱》的作者在书中写贪污犯李真全部犯罪背景和经过时多在引用大量中西方史实、古训和文学作品,强调人物命运在历史及现有背景和环境下的“顺理成章”,“有证可寻”,让读者不仅恍然大悟到李真这个大坏蛋贪婪渎职的最终下场原来是历史中所描绘的天意除害,同时也让读者对李真这个“凡人”的命运有所同情和谅解,增加了书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我愿意把这两本书推荐给大家的原因是,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一如乔云华书中所讲,中国人处世是将情,理至于先,而法最后。但是这本书中,乔大记者恰恰是将法做为书中所有内容不可改变的前提,其次将改革下的党政与企业流程和分工道理作为骨头,最终才是对于李真这个小人物一朝成仙次日为囚的凡人命运的同情和感叹放在其中的。相反,美国作者米奇的《星期二》同篇都是对于教授的敬爱之情,其次才是当前竞争压力的生活环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疏于关爱的道理分析。
      
      看来,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也许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有如,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的一样,也许我们是时间去公平正视彼此的变化了,无论在文学作品的技巧中,还是在商业运作的流程里。
      
      中国的企业到底有特殊?中国人的思维到底有多特殊? 往往在公司我看到国外的专家或者是顾问来到中国的时候,客户和自己的同事常常把"中国是很特殊"的这句话放在开头,或者作为不想再谈下去的理由。其实,看看我们自己的周边,很多人很多现象不能再一概而论“北京人”“上海人”“东北人”等地方属性了,我们增添了很多的“国际性格”,比如公开提问,公开自嘲,公开挑战,公开选择等等。
      
      两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人在不同文化属性和教育背景下,依然有很多共同的思维判断的互通,有如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一样,期盼有朝一日我们在商业领域中也用更多开放和理解的互通,那样我们会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网络和机会。
      
  •   越看越假 两个人都那么文绉绉的 肉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