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南京博物院 文物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南京博物院
内容概要
《赵陵山:1990-1995年度发掘报告(套装共2册)》系统的展示了我们先人从最早的土筑金字塔,到最早的人殉葬,再到最早的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彰显着古老的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的辉煌,先人们在阡陌沃野中大踏步地走向文明社会。
书籍目录
例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昆山的历史与环境 一、历史沿革 二、环境 三、昆山历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现 第二节 张浦镇与赵陵村概况 一、张浦镇 二、赵陵村与赵陵山 第三节 调查与发掘 一、相关调查 二、遗址概况 三、考古发掘 四、室内整理 第二章 地层堆积 第一节 主体地层的结构划分 一、地层的划分 二、地层的对应 第二节 典型地层剖面分析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一、土台与祭台 二、红烧土堆积 三、灰坑 四、墓葬 第二节 地层出土遗物 一、陶器 二、石器 三、玉器 四、红烧土块 第四章 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一、灰坑 二、墓葬 三、遗迹 第二节 地层出土遗物 一、陶器 二、石器 三、瓷器 四、金属制品 第五章 初步认识与相关问题 第一节 地层堆积过程的分析 第二节 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初步认识 一、各文化遗存间的关系 二、墓葬的初步分析 三、遗址的时代 四、相关问题 第三节 历史时期文化遗存的认识 一、商周遗存 二、六朝至明清遗存 附录 附录一赵陵山遗址历年所采集文物 附录二赵陵山遗址(1990~1995年度)出土玉器(石器)的无损科技分析 附录三赵陵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人骨鉴定报告 附录四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测试报告 附录五赵陵山遗址发掘(1990~1995年度)日志(摘抄) 附录六忆赵陵山遗址的发现 附录七赵陵山相关文献、碑记与诗词 附录八赵陵山族徽在民族思维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附表 附表一赵陵山遗址(1990~1995年度)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登记表 附表二赵陵山遗址(1990~1995年度)发掘灰坑登记表 附表三赵陵山遗址(1990~1995年度)发掘墓葬主要随葬品测量数据登记表(附灰坑) 附表四地层器物测量数据登记表 附表五采集器物测量数据登记表 附表六部分探方地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七赵陵山遗址(1990~1995年度)发掘墓葬与主要遗迹关系简表 附表八赵陵山遗址(1990~1995年度)发掘遗迹、墓葬器物原始编号变更对照表 附图 英文提要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有关祭台(或称“祭坛”),它初始形成于第一次土台的堆筑。在最早堆筑的台面上,东、西并列着两个方凸形小型台面,因发掘揭露有限,西部小台仅揭露出东部,堆筑土质与台Ⅰ一致。西部为东北—西南的长方形,台体部位的土质与西部小台、台Ⅰ一致,应是与台Ⅰ一起构建的,而特别之处是在其外部(四周坡面、台顶面),用黑色黏土(淤土)覆盖,用土质色泽与西部小台做以区分。该台体的南部发现较集中分布的规则圆形、长方形的灰坑,坑内大多存在烧土、炭粒等包含物,少见陶片。为了区别东、西两座小台的性质和作用,我们将东部由黑色黏土覆盖的长方形土台称之“祭台”。而该祭台在延续到晚期,特别是与其南部墓葬、烧土堆积之间的关系,更证明了其与西部小台所承担功用的截然不同。 对台Ⅰ增筑和扩筑过程中,西部的小台逐渐被填平湮没,但东部的祭台依然在被不断的用多种颜色的土质(褐土、粉黄土)所覆盖增高。随着台Ⅲ对原先土台扩增工程的完成,在赵陵山从下至上应该有土台(台Ⅰ—Ⅱ)、台Ⅲ、祭台,这三个层次的建筑,并由下至上呈阶梯状递减。分布较广一层覆土(T053第⑤层)将土台大部分所覆盖。与此同时,在祭台南部挖掘圆形、方形灰坑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其南部稍偏西此时的地面上还覆置1件完整的大型陶鼎。以该件陶鼎的放置为起始,拉开了在祭台西南部一系列遗迹出现的序幕。
编辑推荐
《赵陵山:1990-1995年度发掘报告(套装共2册)》由南京博物院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赵陵山-1990-1995年度发掘报告(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