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过台湾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张仲淳、陈娟英、 厦门市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12-11出版)  

内容概要

《闽南民俗过台湾:文物述说两岸风情》作为《闽台民俗》基本陈列的补充和延伸。闽台民俗包含的内容甚广,举凡生、老、病、死的一切生命礼仪,生活过程的衣食住行、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闽台传统戏曲、工艺、俗谚俚语、歌谣酒令等等,皆是发掘与研究的对象。在林林总总的民俗文化事项中,厦门市博物馆民俗专家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筛选,确定了六个专题,分别为:“唐山过台湾”、“衣食住行”、“冠婚寿祭”、“古味节庆、“乡土神灵”、“走海经商”。这些内容都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也是最能反映闽台民俗延续性的。编写者不单就民俗说民俗,而是以厦门市博物馆《闽台民俗》基本陈列及馆藏民俗文物为基础,从文物看民俗,这是一种创新,值得肯定。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话说唐山过台湾 第一节波澜壮阔移民史 第二节漂洋过海存民俗 第二章衣食住行见民俗 第一节熙熙攘攘食为先 第二节渔女服饰风情异 第三节闽式建筑显风骨 第三章冠婚寿祭展民风 第一节六礼和合结良缘 第二节丁喜富贵传宗代 第三节天增岁月人添寿 第四节慎终追远寄哀思 第四章古味节庆载民情 第一节又是一年春来到 第二节正月十五闹元宵 第三节艾叶菖蒲裹粽香 第四节中元普度祭鬼神 第五节博饼听香话中秋 第六节丹桂飘香又重阳 第五章乡土神灵定民心 第一节妈祖精神传四海 第二节保生大帝佑安康 第三节王爷巡境庇四方 第六章走海经商保民生 第一节福船摇载两岸情 第二节行船走海习俗多 第三节因港兴贸郊行立 参考文献 彩图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保生大帝是闽台民众所信奉的医神,民间俗称“吴真人”、“大道公”,他是闽南人崇奉的最重要的本土神灵之一。明清时期,随着闽南移民,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迅速传播,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台湾的第二大信仰。 保生大帝,原名吴卒,同安白礁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卒于景祐三年(1036年)。传说他出身贫困,父母皆因生病无钱医治而亡,遂立志学医济世。为求提高医术,吴卒初拜蛇医,后云游四方求师,医术逐渐精深。最后他回到故乡,在青礁岐山龙湫坑畔结茅为舍,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吴卒行医数十年,为人治病不问贵贱贫富,一律悉心治疗。闽南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为扶伤,为救世,不怕风,不怕雨,不怕天乌地暗晦;山高险,岭难爬,水过大腿不后退,赴汤蹈火不反悔”,赞颂他不辞辛劳为民治病的事迹。吴卒在58岁那年因上山采药不慎坠崖身亡。在他辞世后,闽南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自发地在其生前居住地青礁龙湫坑建造一座“龙湫庵”祀奉之。 传说,百姓立庙祀奉吴卒后,他多次显灵佑助地方民众,受到朝廷重视,先后被敕封为忠显侯、康祐侯、灵护侯、正佑公、孚惠真君、守道真人、福善真人、孚惠妙道真君、普祐帝君、昊天御史医灵真君等,明代永乐皇帝敕封吴卒为“保生大帝”。宋代以来,吴卒生前身后事迹被信众刻意渲染和不断神化。明清时期,保生大帝随着闽南移民进入台湾,成为海峡两岸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 随着保生大帝影响范围和信仰群体的扩大和深人,人们赋予他越来越多的职能,保生大帝逐渐由一名救世济民的医神,演变成为包括治病祛疾、保境安民、惩恶佑善、预卜吉凶等全知全能的神明,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信奉,进而成为主宰一方的地方神。 保生大帝信仰起源于漳泉交界的青、白礁一带,之后传播到闽南的漳州、泉州、厦门等县乡镇。据统计,早在宋代,同安、海澄、龙溪、诏安、漳州、泉州都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到了明清时期,闽南各县均拥有数量众多的保生大帝祠祀。至此,保生大帝已成为闽南本地辐射范围最广、神格最高、影响最大的民间神祗。 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保生大帝宫庙是厦门青礁慈济宫、漳州白礁慈济宫和泉州花桥慈济宫,均始建于宋代(彩图5.12)。 青礁慈济宫 又称东宫,是奉祀保生大帝的祖宫之一,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漳州龙溪人、时任吏部尚书的颜定肃上书宋高宗,奏请为吴真人立庙。于是,在原龙湫庵基础上建起了一座五殿式大庙。宋淳祐元年(1241年),颁布诏谕,改庙为宫。之后屡次重修,供漳州府七县百姓进香朝拜,香火鼎盛。

编辑推荐

《闽南民俗过台湾:文物述说两岸风情》是为记录和展示闽台民俗文化精粹,推动闽南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增进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市博物馆建成大型基本陈列——《闽台民俗》,并于2010年元旦正式向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厦门市博物馆着手编撰《闽南民俗过台湾:文物述说两岸风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闽南民俗过台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