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 祝君 文物出版社 (2012-10出版)
内容概要
历史文物卷-河湟藏珍,ISBN:9787501035762,作者:祝君
书籍目录
概述 一、古生物化石 1大唇犀头昏第二纪 2乳齿象臼齿上新时 3中华鼢鼠头骨更新世 4古菱齿象牙更新世 5羚羊角更新世 二、旧石器时代 6石尖状器旧石器时代 7石砍砸器旧石器时代 8石砍砸器旧石器时代 9石刮削器旧石器时代 10石砍砸器旧石器时代 11石刮削器旧石器时代 三、中石器时代 12石砍砸器小石器时代 13扁平细石核中石器时代 14楔状石核中石器时代 15细石核中石器时代 16石凹刃刮削器中石器时代 17、18石研磨器中石器时代 四、新石器时代 19彩陶曲腹盆仰韶文化 20红陶曲腹盆仰韶史化 21陶纺轮仰韶文化 22、23石球仰韶文化 24陶环仰韶史化 25圆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 26双銴旋纹彩陶瓶马家窑类型 27弦纹网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 28同心圆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 29弦纹圆点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 30波纹彩陶钵马家窑类型 31弦纹彩陶罐马家窑类型 32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 33双人抬物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 34葫芦形彩陶壶马家窑类型 35鱼纹彩陶瓮马家窑类型 36圆圈十字纹四系敛口彩陶瓮马家窑类型 37弦纹彩陶罐马家窑类型 38鸮面石刀马家窑类型 39弦纹折线纹彩陶鼓半山类型 40双耳陶尊半山类型 41旋涡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 42旋涡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 43葫芦纹彩陶壶半山类型 44网纹彩陶壶半山类型 45弧线宽带纹彩陶壶半山类型 46贝纹彩陶壶半山类型 47、48绿松石珠串半山类型 49、50绿松石块半山类型 51鸭形彩陶壶马厂类型 52三角网纹彩陶提粱罐马厂类型 53四大圆圈纹彩陶壶马厂类型 54蛙纹彩陶壶马厂类型 55人头像彩陶壶马厂类型 56双联彩陶罐马厂类型 57蛙纹彩陶豆马厂类型 …… 五、青铜器时代 六、汉~唐时代 七、宋元时期 八、明清时期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由于唃厮啰积极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商业贸易,加强军政建设,采取“联宋抗夏”的政策,势力逐渐增强,统治范围也日益扩大,成为西夏西向发展的劲敌,从而在西北地区与西夏、宋朝呈鼎立之势。与此同时,宋朝为了缓解北方辽国和西北西夏的压力,采取了联蕃抗夏的政策,极力扶持和拉拢与西夏为邻的唃厮哕。唃厮哕子孙也积极与宋朝保持通好,成为宋朝在西北地区牵制金、西夏的一把利刃。其历代首领也受到了宋朝的册封和赏赐。公元1104年,宋朝进入河湟地区,在青唐城设西宁州, “西宁”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以后,金、西夏相继占领青海东部地区,以黄河为界相互对峙达百年之久。 唃厮啰建立政权之初,即向宋朝称臣纳贡,宋朝廷也给予封爵回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由于河西走廊这一中西交通的传统通道时为西夏所阻,唃厮哕地区遂成为宋与西域各国联系、贡使及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吐蕃人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发展商品经济,对过往商旅和贡使友好相待,提供便利,保障安全,对大批过境货物还派专人护送过境。于阗、高昌的回纥商旅源源东来,云集青唐城,极盛时西域商户达数百家。唃厮哕的马匹、铠甲等被运往中原,同样,中原地区的一些文化产品也纷纷传人青唐地区,如兔毫盏、鹅纹碗,以及一些金银制品等文物,在青海地区发掘的宋代墓葬中均有出土。随着瓷器的传人,宋代最负盛名的瓷器制造技术也被带到了河湟地区,被融汇吸收后制造出来了具有土著风格的瓷器——六系褐釉罐、黑釉罐等。响厮哕瓷器以多耳瓷器为代表,这类器物在青海的西宁、海东、海南、黄南等地均有发现。但在同时期的西夏遗迹和中原地区的宋代窑址中却未见这类器物,因而这类瓷器是青海土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青海还出土有很多西夏风格的剔花瓷器,如剔花缠枝牡丹纹罐、剔花叶形纹罐等,系先施黑褐色釉,然后剔釉刻纹,制作精美,刻剔技法娴熟,成为同类器物之冠。由于唃厮哕统治的青海河湟地区与西夏王国在地域上毗邻,况且西夏也曾一度统治过河湟地区,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器物是受中原及西夏瓷器影响的当地窑口所出的地方产品,在釉色、器形及制作技法上与西夏瓷器有相似之处,但在体壁的厚度、器表的施釉、器物的口沿及花叶的肥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唃厮哕政权在政治上与宋朝联合,并开通至西域的道路,使吐蕃人民与中原内地和西域各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青唐城一度成为当时中原与西域联系的重要枢纽及中西贸易的重要场所。 唐代吐蕃地区兴起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兴佛建寺,公元8世纪赞普赤松德赞大力倡佛,佛教势力日盛,史称这一时期为藏传佛教“前宏期”。公元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灭佛兴苯,禁止佛教在藏区流传,迫使佛教徒四散逃难,佛教在今西藏地区遭到了沉重打击。其中有僧人藏饶赛等三人(藏史称“三智士”)由今西藏曲沃山经新疆,辗转逃至青海河湟地区,继续传教布法,并收当地的牧童贡巴饶赛为徒,后来贡巴饶赛成为藏区很有影响的人物,被尊称为“喇钦·贡巴饶赛”。他于公元10世纪中晚期在今青海化隆地区建丹斗寺弘法,使藏传佛教在青海河湟地区开始复兴。其所收的卫藏地区的鲁梅等十名僧人返回西藏弘扬佛法,重新点燃了藏传佛教的“圣火”。因此,贡巴饶赛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下路宏法的鼻祖。佛教在西藏重新崛起后,更注重了对本土文化的吸收和兼容。它吸收了苯教的神祗和仪式,并且学习和借鉴了中原佛教和印度佛教的教义和教理,相继产生了宁玛、萨迦、噶举等派别,从而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宗教体系和风格,逐渐成为吐蕃封建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唃厮啰政权时期,青海地区已普遍信佛,青唐城内建有相当规模的佛寺。宋人李远曾随宋朝军队到过青唐城,以其见闻所著的《青唐录》载:“城中之屋,佛舍居半”, “金冶佛像,高数十尺,饰以真珠,覆以羽盖”,“城之西……建佛祠,广五六里,缭以冈垣,屋至千盈”,且佛教僧人享有很高的地位。西宁古城城墙之下出土的宋代藏传佛教法器等,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唃厮啰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佛教盛行的程度。青海河湟地区地处中原与吐蕃的交界,是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交汇点,藏传佛教在此得以复兴,并迅速传播开来,对于我们研究汉藏思想文化的交流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些宋代藏传佛教法器的出土,也是研究宋代唃厮啰政权和西夏地区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编辑推荐
《河湟藏珍:历史文物卷》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