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 页数:3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浦阳江流域宽阔,其上游谷地与仙霞岭、千里岗山之间的衢江河谷通连,成为浙东、浙北平原通向华南腹地的交通要道,浙赣铁路及从沪、杭直通西南的高速公路均铺设在这一线。这一交通优势可能在史前时代就开始发生作用,如良渚文化的大本营在太湖南域,作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史前文明中心,向南转播的渠道在哪呢?从目前的发现看,钱塘江以南规模最大的良渚文化墓地——浦江蚤塘山背遗址(本报告之一)、龙游寺邸园良渚文化墓葬①和具有明显良渚文化因素的江西修水山背遗址②、被公认为良渚文化因素最南分布的广东曲江石峡遗址③均可排列在这条通道及其延伸线上。学术界认为,跨湖桥文化与洞庭湖皂市下层文化有诸多相似性,可以从文化传播上寻找联系。如果得到证实,跨湖桥遗址正处在通道的海口远端,亦并非巧合。不唯如此,万年前上山文化④在这一带的孕育,又何尝不能看作是原始的狩猎采集者在这一通达之所的自然聚集呢?往近处看,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国亦立国于浦阳江中下游的诸暨一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浦阳江
第二节 诸暨与浦江
一、诸暨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二、浦江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考古工作概述
一、楼家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二、浦阳江流域考古调查与<不><直>塘山背、尖山湾遗址的发掘
三、三个遗址的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第二章 楼家桥遗址
第一节 遗址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遗址分布
二、地层堆积与时代划分
第二节 楼家桥文化类型遗存
一、遗迹与遗物、
二、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良渚文化遗存
一、遗迹与遗物
二、年代
第四节 商周时期文化遗存
一、遗迹与遗物
二、分期与年代
第五节 生态与经济
一、遗址的古环境
二、水稻遗存
三、动物遗存
第三章 蚤塘山背遗址
第一节 遗址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遗址分布
二、地层堆积与遗址性质
第二节 东区遗存
第三节 西区遗存
第四节 良渚文化墓地
一、墓葬概述
二、随葬品
三、分期与年代
第四章 尖山湾遗址
第一节 遗址概述
一、地理位置
二、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遗存
一、遗迹与遗物
二、文化性质与年代问题
三、动植物遗存
第三节 两晋——宋代文化遗存
一、遗迹与遗物
二、小结
第五章 综论
第一节 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二元论”问题
第二节 楼家桥文化类型
一、早期的鼎、釜和年代问题
二、“龙”纹及其他
三、楼家桥文化类型
第三节 良渚文化和“后”良渚文化问题
一、钱塘江以南的良渚文化
二、“后”良渚文化问题
第四节 遗址记录的几次洪水事件及其意义
附录 杭州市萧山区茅草山遗址发掘报告
后记
英文提要
日文提要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鱼鳍形足与良渚文化晚期形式相同,扁圆形足形体较鱼鳍形足窄小而厚重,介于商周扁圆锥形足与鱼鳍形足之间。良渚文化圈足盘,朔知先生将其分成两型,其中A型圈足盘圈足从高而内敛到矮而外撇,盘体从弧腹到近折腹浅坦①,而茅草山的圈足盘圈足更矮而外撇,盘体折腹更浅坦,此类盘应从良渚文化圈足盘发展而来。“T”字形足“T”字的横面相当发达,本应是主体的竖面则有的甚至弱化成一道脊,器型厚大。横剖面呈扁方形的玉锥形器有人研究认为是良渚文化晚期之物,本遗址出土的玉锥形器为青玉质,横剖面呈扁方形,尾无孔,当为良渚文化晚期以后的器物,而尾无孔的作法与好川②、花厅③出土同类器物相似,一般认为是良渚文化中心区之外的作法。好川墓地的年代为良渚文化晚期后段至夏末商初。据此推测遗址相对年代早期为良渚文化晚期,晚期则要较良渚文化晚期更晚,应介于良渚文化与江浙历史时期文化之间。(二)关于遗址的文化性质与发掘的意义良渚文化的下限,一般认为距今4300年左右,中原地区在距今4000多年进入文明,考虑到江南地区进入文明时间可能要晚于中原地区,因此在良渚文化与江浙历史时期文化之间存在一段空白,有的学者认为晚于良渚文化应该还存在一种原始文化,只是多年来一直未有实物与地层上证据。茅草山遗址的此次发掘可能处于遗址的边缘,发掘面积较小,出土器物不甚丰富,不能全面认识该遗址的文化面貌,然而本次发掘揭示了以其晚期遗存为代表的独特的文化面貌。它的早期无论是陶器还是石器,在形态上均与浙北的良渚文化相似,可归入良渚文化范畴。而它的以扁圆形足与“T”字形足鼎为代表的晚期文化面貌,既不同于良渚文化,也不同于浙江历史时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在时代上应介于良渚文化与江浙历史时期文化之间,可能是浙江目前所知最晚的史前文化。
编辑推荐
《浦阳江流域考古报告之二:楼家桥、塘山背、尖山湾》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