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编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本书是关于古代考古文明的论文集。其中包括“泥河湾盆地细石器技术、年代及相关问题”、“初期仰韶文化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较全面地反映了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书籍目录
泥河湾盆地细石器技术、年代及相关问题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
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渤海南岸地区商周时期盐业遗址群结构研究——兼论制盐业的生产组织
周原遗址西周时期人群构成情况研究——以墓葬材料为中心
楚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襄阳地区汉末魏晋墓葬初探
唐代县令墓研究
辽南区汉人墓葬壁画题材研究
三皇庙铜祭器及其相关问题
楚简中从“大”声之字的读法
《地理新书》的成书及版本流传
章节摘录
版权页:石器组合以端刮器为主体,长身端刮器和短身端刮器的数量比较接近。其次是各类尖状器,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引人注目的还有底部修理者,明显是为了加柄所用。再次为各类边刮器,有半月、盘状、双边等,但数量都很有限,远不及端刮器在石器组合中的分量。雕刻器也有一定数量,也可以分为修边与双面两式。虎头梁石器工业最突出的特色应是其以楔形石核为主体的细石器技术。在已经报道的279件石核中,楔形石核的数量高达236件。虎头梁遗址楔形石核经盖培先生等研究,还可以划分出几种不同技术类型,即河套技术、桑干技术与虎头梁技术。这些技术总体特点是应用两面加工方法首先预制出楔形石核的毛坯,然后分别打制出台面与剥片面。采用两面加工方法预制出细石核毛坯,是本地区与华北其他地区细石器技术最明显的区别。类似的楔形石核在北方其他地区也尚很少见到。虎头梁细石器文化的技术发展也表现在精致的装饰品加工方面。在虎头梁早期的发掘曾发现装饰品13件。这些装饰品是采用贝壳、鸵鸟蛋皮、鸟的管状骨及石块等穿孔制成。透过这些产品清楚可见,虎头梁居民也已经采用了穿孔和磨制技术。在虎头梁的好几个地点还都发现过赤铁矿,其中最大的一块长35毫米。另外还有红色的泥岩遗存,估计这些也是用来染色的材料。(二)籍箕滩遗址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阳原盆地的中部,有更多与虎头梁类似的细石器遗存发现。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桑干河南岸,东北距虎头梁不足10公里的籍箕滩遗址群。遗址所在的区域是高出桑干河面约150米的台地,台地的中、下部是河湖相的泥河湾层,上部为马兰黄土。一些季节性的河流由南向北,切割台地,注入桑干河。同虎头梁的发现一样,籍箕滩遗址群也埋藏在桑干河支流的2级阶地堆积中。由籍箕滩向东至马家窑、向南至保伸观与平顶村、向西至槽村一带,面积1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都有同样的细石器发现。籍箕滩遗址群的发掘区位于籍箕滩村北约100米处,共发掘了3个探方。探方之间远者相距超过百米。从发掘探方的剖面观察,籍箕滩地层在表土层下为约2米的灰黑色砂质黏土;第3层即为约1.5米的灰黄色砂质黏土层,含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第4层是约半米的杂色砂砾石层,局部也有文化遗物发现;最下是深度不详的灰白色砂层。地层的堆积层序与虎头梁一带很相似,只是厚度不及后者。
编辑推荐
《古代文明(第8卷)》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础基金资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