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页数:34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梅塞墩》全面报告了湖北省黄梅县塞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初步研究成果。
塞墩遗址位于鄂、皖交界的龙感湖西南方湖畔,地处大别山东端南麓边缘,长江的九江冲积扇上。1986~1988年三次发掘,揭露新石器时代坑穴18座,墓葬188座,出土整残器物900多件。
依据塞墩新发现的一大批典型资料包括许多墓葬的打破、叠压关系,同时,参照对比潜山薛家岗、宿松黄鳝嘴和太湖王家墩等遗址的发掘材料,现提出将黄鳝嘴类遗存正式独立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黄鳝嘴文化。塞墩遗址成为第一次在同地揭露出兼具黄鳝嘴文化和薛家岗文化丰富遗存各以墓葬为主的一处典型遗址。主要通过塞墩遗址两种考古学文化墓葬的分期观察,总的透露出前后演变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初步认为,黄鳝嘴文化与薛家岗文化之间存在着上下传承发展的文化关系,薛家岗文化的前身和本源就是黄鳝嘴文化。
黄鳝嘴文化器物群中含有的彩陶(包括外彩、内彩)、白陶和薄胎细泥黑陶,既具鲜明文化特征,又显较高工艺水平。这里较早出现了分制两节再以钻孔和刻槽接合成整件的环形璜。发现了一些祭祀坑遗迹,坑中有意埋放一种或数种、数量不等的大件兽骨,有些还兼放陶器(片)。墓葬方面,从墓坑填土成份,特殊的葬具遗迹,流行单人仰直式的二次葬,随葬陶质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也有部分系明器,有的在墓坑角或死者身上放置一大石块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葬制葬俗。
薛家岗文化遗存的内涵因塞墩的发掘而又一次得到充实和丰富,较突出的是明晰了一些墓葬遗迹现象。与黄鳝嘴文化相比,两者葬制葬俗的基本传统一脉相承,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薛家岗文化盛行随葬猪下颌骨个别的甚至用整头乳猪和小狗;特别是出现了大型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坑面积达12平方米,使用木椁类大型葬具,随葬有形体较大又极精美的石钺、玉块、玉璜、三联璧等,其规模和器物均属罕见,鲜明显现了社会分化状况。
塞墩遗址两种考古学文化有些器物上体现的文化特征元素,有的用材来源,以及薛家岗文化发现有3例墓主生前人工拔齿现象等,从中当可探讨与同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之问的关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遗址地理环境和工作经过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考古调查和发掘
第二章 文化层和坑穴
第一节 地层堆积
第二节 坑穴遗迹
第三节 文化层和坑穴出土遗物
一 陶器生活用具
二 石、陶质工具
三 玉石装饰品
四 动物、植物遗存
第四节 探方耕土层和遗址采集遗物
一 陶器生活用具
二 石器工具
三 玉石装饰品
第三章 黄鳝嘴文化墓葬
第一节 墓葬综述和分述
一 墓葬综述
二 墓葬分述
第二节 随葬器物和兽骨
一 陶器生活用具
二 石、陶、骨质工具
三 装饰用品
四 动物骨骼
第四章 薛家岗文化墓葬
第一节 墓葬综述和分述
一 墓葬综述
二 墓葬分述
第二节 随葬器物和兽骨
一 陶器生活用具
二 石、陶质工具
三 装饰用品
四 动物骨骼
第五章 文化性质、墓葬分期及文化关系
第一节 两种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认定
第二节 黄鳝嘴文化特征、墓葬分期和分布
一 文化特征
二 墓葬分期及其器物类型变化
三 墓葬分期表现的随葬品配置变化
四 墓葬分布
第三节 薛家岗文化特征、墓葬分期和分布
一 文化特征
二 墓葬分期及其器物类型变化
三 墓葬分期表现的随葬品配置变化
四 墓葬分布
第四节 考古学文化间的关系
一 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问的关系
二 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与同时期文化的关系
第六章 结语
附表 塞墩墓葬登记表
附录一 黄梅塞墩遗址石器鉴定简报
一 关于石器工具类石料的岩石种类
二 岩石产出的地质特征和分布地域
三 石料性状与所制石器类别
附录二 黄梅县塞墩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
一 遗址大环境概况
二 遗址附近的地理环境
三 动物骨骼出土情况
四 动物种类及骨骼统计
五 动物属种描述与讨论
六 狩猎与饲养动物
七 骨器制造与骨骼上的人工痕迹
八 遗址古环境与古气候
附录三 塞墩遗址碳14测定年代报告
英文提要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湖北省黄梅县塞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县治东南(直线距,下同)约25公里的龙感湖畔,南距长江8公里,西南距小池镇14公里,与北边湖中的陆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相距约8.5 公里。东经116~04,北纬2953。地处国营龙感湖农场塞湖分场(又名第五分场)的北端界外,八一港北口——湖口闸的西侧,遗址所在地名为后湖,现属黄梅县王埠乡的农田(图1-1;图版一,1)。黄梅地处大别山东端南麓,全县地形北高南低呈倾斜坡形。北部为山区,最高海拔1244米;中部除县城附近有较大的平畈外,均为丘陵地带;南部系湖区平原,小池镇清江口海拔为15米。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水陆相连,南隔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黄梅一九江一带,正处长江中、下游之交,历史上为控扼荆州、扬州和楚、吴咽喉之地,后素有“楚尾吴头”之称。自武穴以东至黄梅县南半部,在古代历史上原是九派江流之域,《禹贡》所载“九江纳锡大龟”即在这一带地方。据谭其骧、张修桂的研究,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两岸山地约束,滔滔江水在冲积扇上以分汊水系形式,东流至扇前洼地潴汇而成彭蠡泽(江北彭蠡古泽)。由于扇状水系汊道众多,《禹贡》概谓之“九江”。彭蠡古泽具体范围,包括九江市至望江县拓宽了的长江河段及其以北今龙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相连成片的斜宽带状湖泽。西汉后期彭蠡古泽面积萎缩,江北彭蠡泽之名日渐湮没,代之而起的是著称于六朝时代的雷池、雷水。现在的龙感湖、大官湖等就是在雷池和雷水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至于把今鄱阳湖说成是彭蠡古泽,谭、张两先生认为那是不确切的。究其起因是始于班固《汉书·地理志》附会《禹贡》彭蠡之说,这种附会又被后人所接受,江北彭蠡泽之名遂被迁用于江南的湖口断陷水域,其所指范围直到隋唐以前仅局限于今鄱阳北湖区,这乃是江南新的彭蠡泽(彭蠡新泽)。唐末五代至宋初形成今鄱阳南湖。鄱阳湖之名首次见于文献者为《太平寰宇记》。历史上鄱阳湖曾有彭蠡泽、彭蠡湖、彭泽、彭湖等数种称谓。
后记
本考古报告主编任式楠,由任式楠和陈超共同整理编写完成。墨绘插图由考古队技工李亚舟、柳贵滨、毕道传完成。器物和兽骨照相主要由本所姜言忠承担。本所潘其风两次到发掘工地现场进行了出土人骨的观察鉴定工作。驻九江市的江西省地矿局九一六地质大队刘荣贵作了石(玉)器岩性鉴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对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研究。本所考古科技中心碳十四实验室测定了碳十四标本年代。英文提要翻译为本所李新伟。
编辑推荐
《黄梅塞墩》是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