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张小贵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祆教是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但其不等于琐罗亚斯德教。其由波斯进入中亚粟特地区后,历有年所,经与当地传统信仰以及来自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印度等地区的文明汇聚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异。以粟特人为主要载体的祆教进入中国后,又受到中国传统文明的洗礼,逐步华化。本书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礼俗的角度,考察祆教在中古中国的华化形态。第一章根据各种文献,对唐宋时代祆祠的分布一一考订,并就祆祠的分布变迁与入华胡人聚落的关系进行考察。对唐宋时代祆祠管理体制的演变作了较为明晰的勾勒,分析其演变的原因。第二章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波斯本土与中亚地区祆神崇拜的渊源及其流变,并对唐代祆神崇拜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指出当时入华祆教徒祭祀祆神画像,明显有悖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反偶像崇拜的传统,是为该教在中亚地区变异的结果。到了宋代祆教“有祆无教”,只留下祆神融入中国的万神殿。第三章进一步考察了波斯本土与中亚地区祆教火崇拜的演变,并通过对祆教礼仪中的“派提达那”与胡裔墓葬所见祭司戴“口罩”图像的考察,对入华祆教徒的火崇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所见“屏息”与“派提达那”的关系进行了辨析。
内容概要
《中古华化祆教考述》根据各种文献,对唐宋时代祆祠的分布一一考订,并就祆祠的分布变迁与入华胡人聚落的关系进行考察。对唐宋时代祆祠管理体制的演变作了较为明晰的勾勒,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波斯本土与中亚地区祆神崇拜的渊源及其流变,并对唐代祆神崇拜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指出当时入华祆教徒祭祀祆神画像,明显有悖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反偶像崇拜的传统,是为该教在中亚地区变异的结果。到了宋代祆教“有祆无教”,只留下祆神融入中国的万神殿。 进一步考察了波斯本土与中亚地区祆教火崇拜的演变,并通过对祆教礼仪中的“派提达那”与胡裔墓葬所见祭司戴“口罩”图像的考察,对入华祆教徒的火崇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所见“屏息”与“派提达那”的关系进行了辨析。
作者简介
张小贵,男,祖籍山东威海。1996~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2006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相继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暨南大学历史系任教。研究领域为古代外来宗教文化史。曾在《欧亚学刊》、《中华文史论丛》、《华学》、《西域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合译《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广州城内》等学术著作。
书籍目录
绪论:祆教释名一 祆教:变异的琐罗亚斯德教二 中国袄教之有“祆”无“教”三 祆教与祆神、祆祠、祆庙第一章 唐宋祆祠分布及变迁第一节 唐宋袄祠分布辑录一 唐前期粟特聚落中的祆祠二 安史之乱后新立的祆祠三 晚唐至北宋祆祠的走向第二节 唐宋祆祠庙祝的汉化——以史世爽家族为中心一 史氏世袭祆祝二 由萨宝开府到史氏受牒三 宋代祆祠纳入中原祭礼第二章 祆神崇拜与唐宋祆神变异第一节 中古粟特祆神崇拜及其源流考辨一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反圣像崇拜的形成二 偶像与画像:粟特祆神崇拜的多元化三 粟特祆教的圣火崇拜第二节 唐伊吾祆庙“素书”非塑像辨一 “素书”为画像二 祆画来自中亚三 敦煌地区流行祆画第三节 摩醯首罗与唐宋祆神一 摩醯首罗与祆神weshparkar混同原因试析二 摩醯首罗并非祆神三 宋代祆神之偶像化第三章 “派提达那”与入华祆教的火崇拜第一节 琐罗亚斯德教祀火及所用“派提达那”考第二节 粟特祆教火崇拜辨析第三节 考古所见的“派提达那”与人华祆教的火崇拜一 北朝隋胡裔墓葬图像中的“派提达那”二“派提达那”非“屏息”辨附:虞弘墓祭火图像宗教属性辨析一 仰莲形火坛二 人首鹰身的祭司第四章 琐罗亚斯德教内婚及其在唐宋社会的遗痕第一节 汉籍所记的琐罗亚斯德教内婚第二节 琐罗亚斯德教内婚与汉族的“同姓不婚”第三节 “火烧祆庙”的历史分析第五章 祆教葬俗及其在北朝隋唐的遗迹第一节 “弃尸于山”的波斯葬俗第二节 古波斯“不净人”考一 “不净人”的身份和职业性质二 “不净人”非“贱民”辨第三节 康国别院“令狗食人肉”辨第四节 胡裔墓葬与人华祆教葬俗一 “弃尸于山”与“入土为安”二 北朝隋胡裔墓葬的石棺与石床三 唐代祆教葬俗蠡测结语附录附录一 入华祆教大事记附录二 祆祠分布表附录三 粟特移民迁徙路线及祆祠分布简图后记图版
章节摘录
插图:波斯本土的琐罗亚斯德教并无偶像崇拜,传人中亚以后由于受到多方面影响,祆神崇拜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中古时代传人中土的袄教流行圣像崇拜,更多地保存了粟特本土的风俗习惯。随着入华日久,受中土多神崇拜的历史环境影响,一般民众按照自身需要塑造出袄神偶像加以祭祀。同源于波斯的摩尼教传人中国后也出现了偶像崇拜,但与祆教却颇有不同。波斯摩尼教亦无神像崇拜,其传人中亚地区后所出现的用于宣传的壁画、解喻教义的插图,不过是继承本教形象宣传的传统,并没有产生神像或偶像的崇拜。到了10世纪末,摩尼佛像已正式出现在宋代的政治中心京城开封。12世纪初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即两浙和福建地区,摩尼教的教主及诸神画像广为民众所接受。到了元代,摩尼教在缺乏统一教会组织的情况下,更向民间宗教靠拢,像其他民问宗教那样,以偶像崇拜作为宗教仪式的中心,以保存本教的命脉。迄今保存在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雕像正是华化摩尼教实行偶像崇拜的历史见证。祆教与摩尼教则不同。祆教虽然也出现有偶像,但这种偶像并非正统琐罗亚斯德教的属神,乃民众按自身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其原因似乎可归结于两者不同的传播方式。摩尼教从创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向外传播,现今发现的各种古民族文字的摩尼教经文残片便是其致力在全世界传教的最好证明。
后记
拙著即将付梓,首先应该感谢导师林悟殊教授多年来无私的指导。限于学力,课题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但林师的言传身教,已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谨向恩师致以诚挚谢意。非常幸运的是,多年来笔者也时常得到蔡鸿生先生的关心与指点。无论是蔡老师的讲座和论著,还是日常向蔡老师请教,笔者都受益非浅。蔡老师也时刻关心着本书的写作,从论题的确定,到整体结构,再具体到各章各节的论点,都凝结了蔡老师无私的心血。在今后的日子里,笔者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回报林、蔡两位恩师的谆谆教诲。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姜伯勤先生慷慨惠赠有关祆教艺术史研究的大作,并无私提供多年收集的有关粟特考古艺术的英文、法文资料,其中包括F.Grenct、B.I.Marshak等人的名作。林英、万毅两位老师也不厌其烦,多次提供宝贵的外文资料,使笔者少走了不少弯路。参加论文答辩的蔡鸿生教授、胡守为教授、卢苇教授、梁碧莹教授、林中泽教授,皆对文章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在数年求学期间,笔者有幸多次得到余太山先生、荣新江教授、李锦绣先生的提点,三位先生还拨冗担任论文的通讯评审专家,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另外,笔者有幸多次向芮传明先生、徐文堪先生、施安昌先生、王邦维先生、蒋维崧先生请教,受益良多。
编辑推荐
《中古华化祆教考述》:考古新视野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