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文物 作者:鞠树超 页数:27
前言
在当代,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彰显,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可借力和后劲,成为一个地区全面崛起的重要依托。有理由相信,作为一种不可复制、不可挪移的资源,历史文化的力量将在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宿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她是古老的土地: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人类刀耕火种,小山口、古台寺、玉石山、花甲寺、佘家台等展示了新石器早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存;这里曾生活着徐夷、淮夷等氏族部落,这里也曾建立过宿国、萧国、徐国等诸侯国;这里流传着九鼎沉没于泗水之渊的故事、宋人南迂宿国的故事、徐偃王行仁义之师的故事、萧国大夫大心平宋乱封附庸国的故事;秦汉时,已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隋大业年间,开隋唐大运河,遂成“扼汴控准,当南北要冲”的军事重镇;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始置“宿州”,此后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 她是英雄的土地:不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王朝的兴盛,宿州承担着兵家必争之地的重担。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这里拉开序幕,敲响了暴秦的丧钟;楚汉在这里逐鹿,垓下之战,开创了汉朝盛世;宋金符离鏖兵,这里又是南北交战的前沿;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浴血宿城,阻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并歼灭之,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她是神奇的土地:波浪滔天的黄河水曾经在这里奔流,黄河消失的地方,如雪似海的梨花一望无际;源远流长的隋唐大运河舟楫云集、商贸鼎盛,一度使宿州成为繁华的关津渡口;皇藏峪幽谷林海,古刹名寺,为皖北形胜;大五柳碧波荡漾,湖光山色,呈造化之美;泗滨浮磬,灵璧石鳌头独占,蜚声千载;清雅可人,乐石砚一枝独秀,令人叹赏。 她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鞭打芦花,打出个中华第一孝;刘伶醉酒,醉出个遗世独立的一代率性名士;霸王别姬,凝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历史瞬间;古盟台、涉故台、闵子祠、扶疏亭、汉画像石、霸王城、蕲县古城、九女坟,众多的古迹遗存鳞次栉比,令人赞叹;伫立濉河古原,白居易挥毫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不朽诗句;饮酒宴喜台下,诗仙李白吟咏“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的优美华章;苏东坡《白土石炭歌》使宿州开采煤炭资源的记录上溯到北宋;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又使宿州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如果说一个城市是一棵树,那么人文历史或者说文化遗产就是这棵树的根。如何让根充分发挥作用,使枝繁叶茂,是城市发展和具有发展后劲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文化遗产不止令人骄傲,还是发展经济原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把文化与经济发展割裂成两条平行线的做法是短视的,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并重,找到两者的交汇点、促进点,发展才能左右逢源。正是站在这一高度,宿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等单位,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了《宿州文物》一书。 《宿州文物》以大散文的形式,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从文物的角度抒写宿州。它串连了散落在古宿州大地的历史珍珠,聚敛了宿州先民留存的文明财富。《宿州文物》不同于志书,它不可能巨细无漏地像照相机一样摄录宿州所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它选择的是最能代表宿州精神、最能体现宿州文明的历史遗存。尽管采撷的只是一朵朵文明的浪花,但是这一朵朵涌起的浪花,巡礼般地展示了宿州波澜壮阔的悠久文明,展示了宿州独特的人文和历史魅力。 文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的陈述让记忆复活,那些已经遥远的文明其实并不遥远。昨天的故事仍然感动着今天! 如今,宿州人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这一大背景下,《宿州文物》的出版无疑正当其时,对继续弘扬宿州历史文化,增强宿州人的自豪感、凝聚力,提高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起到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25日
内容概要
《宿州文物》是一本全面反映宿州文物方面的书,是文物工作者的一本专著,适合广大群众及文物爱好者阅读。目前宿州市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馆藏文物15000多件。宿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书籍目录
序言历史的诉说古遗址文明的曙光——小山口遗址古台寺怀古走近花甲寺从玉石山到佘家台沧桑古虹城蕲县古城址白居易与符离东林草堂李白与宴喜台王绩与大五柳黄河故道风雨魅力萧窑涉故台——一座历史的制高点车马远惊聒鱼鸟忘嫌猜——记灵璧张氏园亭垓下古战场隋唐运河遗址古建筑肃穆秋风闵子墓千年古村车牛返杨庄林探花府从圣泉寺到皇藏峪扶疏亭?墨竹·诗晚境凄凉释迦寺沧海桑田话文庙走近砀山天主教堂宿州赛珍珠故居古墓葬艺术瑰宝画像石九女坟画像石墓清代女干尸之谜唐代诗人皮日休墓徐王墓及徐园芳树薛显墓前话英豪革命旧址永不殒落的将星——彭雪枫纪念馆遐思江上青纪念馆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蔡洼盛圩烈士陵园图版后记
章节摘录
文明的曙光——小山口遗址 小山口遗址位于宿州市埔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1公里处,西部紧邻萧县,北部邻江苏省铜山县,东部靠京沪铁路。遗址地势平坦,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西侧有一条河叫倒流河,东部有几座山峦,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先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那就让时光随着倒流河的河水一起“倒流”吧,小山口遗址会给我们怎样的揭示呢!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山口附近的村民雨后经常能在遗址西北部拾到小件玉器(如玉管、玉璜等)。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时将其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其调查,并于1991年秋对小山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该遗址含新石器早期、大汶口文化和晚期龙山文化遗存,而且文化层丰富,出土遗物较多,为探寻皖北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991年发掘面积较小,仅发掘探沟一条(3米×10米),没有揭示整个遗址全貌。文化层内发现新石器早期灰坑1个,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1其所导致的烹调方式的变化和储存食物的需求有关。另外,陶器的出现也与人们的定居生活有关。 当时,宿州人虽然已经有了农业生产,但野外采集和打猎仍是史前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山口遗址出土大量骨角器及各种动物骨骼,说明新石器早期渔猎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淮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各种动物出没平原山林之中,为先民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部落中的妇女和小孩下河捉鱼拾蚌,成年男子则去狩猎。遗址出土大量鹿制品及骨骼,说明鹿是先民当时重要的猎食对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及石磨盘、磨棒,则说明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发展,而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得到发展,当时先民已开始饲养狗、猪、牛、羊等各种家畜了。 小山口遗址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进一步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我市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小山13早期文化分别为公元前6077~前5700年和公元前5958前5650年,距今约8000年,是已确定的安徽省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目前暂定为“小山口一期文化”。小山口遗址不仅在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也具有重要价值。2005年,小山13遗址已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吉怀、吴加安和梁中合在《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中指出:“小山口遗址包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的遗存;古台寺遗址包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和大汶口文化两个时期的遗存。这两个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认识皖北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的面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填写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 考古发掘报告说:“小山口和古台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的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陶质软,制作粗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中夹蚌片、夹草木灰的陶片占较高的比例。陶色不纯,有的呈橘黄色,有的呈灰褐色,但多以外红内黑为特点。两遗址在陶质数量上的百分比较接近。例如,小山口遗址的夹砂红陶占陶片总数的89%,古台寺占91%;小山口泥质红陶占11%,古台寺占8%;小山口和古台寺的夹蚌和夹草木灰陶片分别占3%和4%;两遗址有陶衣的各占2%。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较简单,主要有附加堆纹、指甲纹及戳印纹。器形单调,直口器和口沿外有一周凸棱比较普遍,釜、钵、碗等为基本器物组合。据此,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的早期遗存应属同一文化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广仁和研究员邵望平在《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发展阶段及裴李岗文化的主源性》一文中指出,“淮系文化第一阶段以裴李岗文化为主源性。安徽宿州小山口一期文化是淮河流域很早的一支原始文化,它与裴李岗文化似无明显的接触。鲁北的后李文化是否已分布到鲁中南的淮河流域,目前尚无直接证据,但它至少是与淮系文化接触、融合最早的一支原始文化。”考古学家所讲的“淮系文化”以淮河流域,包括河南中南部、安徽淮北和江淮之间、苏北以及鲁中南淮河支流泗、沂等河流域,为主要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分迁到豫西南、鄂西北、皖西南、鄂东乃至长江南岸。淮河流域诸史前文化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发展阶段也大体表现了同步性。他们在文章中指出,“仰韶文化由关中、豫两渐次东来,使裴李岗文化发生了分化:一部分留在原地与仰韶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两源特色的仰韶文化新类型。《郑州大河村》报告称,仰韶文化前三期的一些特征明显地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因素,后四期具有明显的仰韶文化因素,但鼎类始终存在。一部分裴李岗人或文化影响,沿颍、涡等淮河支流向东南方向迁移、传播,绕过当时的豫东低洼地带,到达淮河下游的泗、沂流域,在地利甚好的泰山山前平原和苏北残丘地带落地生根,发展起了北辛文化,并向周围分迁、传播,与后李文化等土著文化融合、重组,形成了北辛文化的几个地方类型。北辛文化进一步发展为早期的大汶口文化。在漱分迁、传播过程中,可能与宿州小山口一期遗存相结合,形成了安徽淮北的濉溪石山子文化(以该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主)——后铁营类型文化,这一系统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年代相当,并有不少相似因素。与此同时或稍早,淮南丘陵地区滋长起侯家寨文化”。这是考古界关于史前“淮河文化大系”最全面也最具体的推断了。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存在史前“淮河文化大系”中的源头地位,考古学家已经讲得再明白不过了。王吉怀、吴加安和梁中合在《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占台寺遗址试掘简报》中也明确地指出,“以小山口为代表的早期遗存,在淮北地区有一定的分布,它们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代表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较早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暂时称之为‘小山口一期文化’。” “小山口一期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同一时期,甚至早于裴李岗文化。“小山口一期文化是皖北地区带有明显特征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考古大家的结论足以让宿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