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

出版时间:2007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刘莉  页数:283  译者:陈星灿,乔玉等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资料增长的速度令人惊叹。如此丰富的资料有益于我们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社会进化。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和中西方考古学家在理论方法上的差异,中国的资料未能如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料那样被广泛利用。近年来,考古学家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搭建起中国学者和国际读者之间的桥梁,本书的英文版即是这种努力之一。在这里,我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张光直、理查德•梅多(Richard Meadow)和罗斯玛丽•乔伊丝(Rosernary Joyce)三位教授。在我读博士学位的七年时间里,尤其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曾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鼓励。我特别感激已经故去的张光直先生,他在我步上学术殿堂每一个台阶所给予的多方面建议和帮助都是极其珍贵的。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感谢美国费城天普大学(TerrilOle Univer、sity)的托马斯•帕特森(Thomas Patterson)、彼德•里格比(Peter Rigby)和安东尼•拉纳尔(Anthony Ranere)教授。在天普大学我度过了在美国最初几年的研究生生活,正是在这三位教授从语言到专业训练的诲人不倦的启迪下,我开始学习人类学的考古学。如果没有他们的耐心和支持,我恐怕很难迈出留学初期最困难的第一步。

内容概要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复杂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作者对从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前1500年的早期国家时代的考古材料,通过聚落形态和埋葬模式两条主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类学的解读。
黄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形成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其间举凡埋葬制度、手工业专门化、礼仪活动、战争、贵族物品交换、气候变动和环境变迁等等,尤其受到重视和关注。作者通过西方当代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截止目前为止的中国考古材料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和评估。强调指出,中国史前社会的变化受许多因素影响。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者试图重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并讨论中国考古学对于理解一般社会进化的理论价值。
作者兼具中西方教育背景,采用西方当代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考古材料进行梳理、整合和解读,对于考察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点是尤其值得关注的。

作者简介

作者:(澳大利亚)刘莉 译者:陈星灿 乔玉 李新伟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言:研究背景
一 引言
二 考古学对龙山文化的构建
三 龙山文化与国史的构建
四 进化论方法在龙山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五 重建研究方法
六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
第二章 环境变化和中国最初的复杂社会
一 引言
二 地理框架
三 古代环境与文化发展
四 结语
第三章 家户生计和家户仪式
一 引言
二 家户活动:综述
三 康家的一个家户
四 康家考古遗存说明的问题
五 结论
第四 章社区内的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
一 引言
二 新石器时代聚落的空间布局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结构
四 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社区墓葬形态
一 引言
二 墓葬形态的各种研究方法
三 墓葬形态的地域变化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六章 中原复杂社会的发展与衰落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三 资料
四 区域聚落形态
五 非封闭型地区的社会复杂化
六 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
七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中原以外社会复杂化的发展与衰落
一 引言
二 山东区域聚落形态
三 陕西中部地区聚落形态
四 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的比较
五 讨论和结语
第八章 迈向早期国家之路
一 引言:从酋邦到国家
二 二里头文化——夏王朝的探索
三 先商文化
四 结论
第九章 重建社会进程
一 引言
二 社会等级和整合的发展
三 社会变化的动力
四 结论及未来的研究课题
附录
附录1.1 贾湖遗址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2 龙岗寺遗址半坡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3 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4 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5 姜寨遗址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1.6 尹家城遗址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工具类型
附录2 四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保存良好的房屋地面上的器物
附录3 康家遗址T26中龙山文化时期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骨骼数量比例
附录4 康家遗址H71出土的兽骨
附录5 贾湖第一期遗址北部房址群遗迹遗物(裴李岗文化早期)
附录6 康家、灰咀、王城岗遗址出土工具组合比较(龙山时期)
附录7.1 贾湖遗址单人葬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裴李岗文化早期)
附录7.2 水泉遗址单人葬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裴李岗文化晚期)
附录7.3 龙岗寺遗址单人葬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仰韶文化早期)
附录7.4 大汶口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大汶口文化早期:二、三期)
附录7.5 尉迟寺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大汶口文化晚期)
附录7.6 呈子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龙山文化晚期)
附录7.7 民和阳山遗址单人葬和迁葬墓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马家窑文化晚期)
附录7.8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随葬品数量分布情况(齐家文化)
附录8.1 豫西和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2 陶寺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3 伊洛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4 豫北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5 豫中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6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7 关中地区龙山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8.8 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地区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概览
附录9 河南新石器时代城址
附录10 中原地区仰韶、龙山文化聚落资料概览
附录11 山东地区29县市新石器、岳石文化遗址资料概览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本书付梓之前,文物出版社嘱我代表译者写几句话,交代本书的翻译过程。这是一本集体合作的译著。本书的翻译在征得刘莉教授并剑桥大学出版社允许后,即由我组织翻译。具体分工如下:陈星灿前言、第八、九章  和参考文献谢礼晔第一章李新伟第二、三章乔玉第四、五章马萧林第六、七章郑红莉插图这本书是在刘莉教授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虽然如此,其实完全是一本新书。我个人觉得这是继张光直先生《古代中国考古学》(耶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版)之后,西方世界有关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最重要的一本书,是综合最新考古材料,用人类学的眼光分析中国考古材料的典范。我们也许不会同意作者的所有看法,但我们必须重视她分析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本书2004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承蒙刘莉教授的友情,我得先读为快,并在《读书》(2005年5期,第29—36页)上发表了《何以中原》的书评,向中国学术界推介此书。此后,即邀请各位同仁翻译此书。承担翻译的同仁,多是刘莉教授的学生,对她的学术思想深有了解,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材料也比较熟悉,相信译文虽不能达到信达雅的水平,但一定不至于离题太远。尽管如此,翻译全都是在繁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之余完成的,各人对某些词汇的理解和翻译也不尽一致,最后虽经刘莉教授校订,但错误一定是难免的,希望读者不吝赐正。作为刘莉教授的朋友和多年的合作伙伴,我深知她全身心投入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和努力。正是通过她及其他身在海外的众多青年考古学家的奋斗,现代中国考古学的成就才越来越多地被西方世界所了解、所认识;而我们对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认知,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中国考古学的个案研究。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陈星灿2007年11月1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新石器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装订质量很差,快散架了,能换吗?
  •   还没读,大致翻了下,还不错
  •   书拿到手封面脏了,有类似脚印的痕迹,封面与扉页之间断开了。
  •   书的第一页开胶了!
  •   在当当买了很多书了 这是第一次给差评 因为书脱页了 发货前也没检查
  •   总的来说不错 值得一读
  •   此书一般 和价格不相匹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