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通州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杜宏谋  页数:367  

内容概要

通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萦绕。千年底蕴,形成通州特有的运河历史地域文化。一是以燃灯塔、三教庙、八里桥等一批重要人文占迹为代表的历史景观文化。    二是以大思想家李卓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三是以花会、庙会、旱船、高跷、托洋片等融合各地民问活动特点的民俗文化。四是运河功能特征的漕运仓储文化。血是以皇木厂、中仓、西仓运河漕运遗址标志的域名文化。六是以面人汤、风车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七是以大顺斋糖火烧等老字号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八是以御道碑等为代表的碑刻文化。    九是以曹雪芹墓碑、典地、水井等为代表的红学文化,等等。这些历史文化体系足通州人世世代代的宝贵财富。    为纪念通州建置2200多年(通州最早建于公元前195年),让后人更好地了解通州的历史,由30名专家学者特编写《古韵通州》一书。 该书引用了上百张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配以翔实的文字说明,对通州几千年来的古迹遗存、历史事件、风俗民情、民间文化作了详细的记载说明,第一次全面讲述了通州的历史,堪称通州的历史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反映当年运河码头漕运的《潞河督运图》更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该图的原件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书籍目录

序言通州回眸  通州区的历史沿革  运河千古代通州  漫话通州城池  新华大街今昔谈  京东古镇——漷县  张家湾城  李太后与永乐店的建筑  通州学宫的历史概况  通州城里的东西海子文物古迹  燃灯佛舍利塔  永通桥(八里桥)  李贽与李贽墓  御制通州石道碑  通运桥  潞河中学的红楼和人民楼  古寺风云——记通州朝真寺(清真大寺)  北京最大砖室汉墓——三大冢  磁州窑三元字四系瓶遗址遗迹  通州八景漫笔  通州钟鼓楼  贡院·魁星楼·射圃  悬楼十座与文昌阁  通州的书院  黄亭子  通惠河口卧虎桥  形同会馆的两座礼拜寺  阎公祠  大王庙  马驹桥  大南顶——马驹桥碧霞元君庙  里二泗庙和里二泗庙会漕运客谈  《潞河督运图卷》的初步研究  漕运仓储与通州  漕运码头与石坝  军粮经纪与验粮密符扇  天后宫与漕运  远粮船只知多少  祭坝  与漕运相关的地名“厂”  运河与南瓷北运  通惠河与通州通州“三宝”  小楼与烧鲇鱼  万通酱菜和酱豆腐  大顺斋糖火烧  通州中药业的“三宝”民间文化  谈运河号子  通州民间花会  通州民间剪纸  通州地区古钱币出土概况  运河文化的艺术奇葩——面人汤  谈通州的戏剧艺术家  凌濛初与张家湾  耆儒硕彦王邵农  一代名伶杨翠喜  通州辛亥革命七烈士  曹雪芹与张家湾  以漕运历史为本源的通州文化特色人物春秋  唐代    高崇文    金代    马讽    张亨    贾益  元代    李德辉    李秉彝    张础    王利用    李廷  明代    董方    岳正    李欣    杨行中    岑应春    杨惟治    马经纶    王时举    李三才    阎应元    魏藻德    张士甄  清代    刘锡信    白镕  民国    王芝祥    潘宗礼  新中国成立后    李德全后记再版说明

章节摘录

书摘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北运河的起点,在历史上曾经足仓储漕运的重地,江南、塞北物资交流的枢纽,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    通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相传远在颛项、帝喾时代,这里属畿内地;尧、舜、夏、商、周时期,分别为冀州、幽州、燕所辖;秦朝隶属渔阳郡;到了西汉才正式设县建治。由于有文字可考,所以本文以西汉作:为通州历史沿革的起点。当然,早在设县建治以前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开拓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为子孙后代奠定了良好的基业。    自西汉设县建治至今两千多年的岁月里,通州名称屡经更迭,治所几番迁徙,隶属关系变化频繁,行政区域时有增减,建置等级有升有降,构成一部极为错综复杂的建置沿革史。    《汉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都有记载:西汉在这里设路县,路县就是通州最早的名称。据考证当时路县的治所,在今潞城镇占城村,隶属渔阳郡。    王莽篡汉称“新”,改360个县为“亭”,路县改称通路亭,属通路郡。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遣耿弁吴汉破五幡、铜马于潞河之上,大获全胜。因路县濒临潞水,乃将路字加水旁改为潞县,县从水名,以纪战绩,并为渔阳郡治所所在。此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使羽潞县这个名称,并且与潞水休戚相关,兴衰与共。参照文献,并经专家实地考察、推断,大约在东汉初期,潞县治所迁往今三河市燕郊镇西南的城子村西瓦渣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潞县隶属冀州,后改属幽州广阳郡。后又恢复渔阳郡,潞县隶属之。    三国期间,潞县是魏国的领地,隶属幽州的燕国。    晋朝,因袭旧制,仍属幽州的燕国。    到了五胡十六国期间,各族分建方隅,互相攻伐,此灭彼兴,各国领域变化错综复杂,彼时潞县先后归属羯族的后赵、鲜卑族的前燕、氐族的前秦、鲜卑族的后燕、汉族的北燕等。    南北朝时期,初属北魏的渔阳郡,后改属潞郡,并为潞郡治所所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曾废平谷、安乐二县,并入潞县。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潞县属东魏;天保元年(公元55()年)东魏被高洋所篡,建北齐,潞县为北齐属地,废潞郡,隶属渔阳郡,并为渔阳郡治所所在。据传,潞县治所于北齐期间迁至今通州镇。武平元年(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潞县归属北周,仍隶属渔阳郡,并为渔阳郡治所的驻地。    隋统一中国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渔阳郡,潞县归幽州总管府所辖。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幽州置涿郡,潞县改属涿郡。    唐开国之初,潞县仍属涿郡。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渔阳郡治所自无终徙此,在潞县设玄州(另说为元州)。并于同年划出潞县的部分领地置临洵县(三河县前身)。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玄州,撤临洵,潞县仍属幽州,隶河北道。据考,在唐朝期间,潞县曾因水患移治于今顺义县西南孙河附近的原安乐故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次析潞县领地置三河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幽州改为范阳郡,潞县隶属范阳郡。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潞县仍属幽州。    唐代统一边疆地区以后,为了维护中原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地,设置一些羁縻府、羁縻州、羁縻县等特殊的行政区域,由唐王朝任命各族首领为长官,并历代世袭。后来随着边疆地区民族斗争形势的变化,于唐中宗神龙年问(公元705~707年),有些羁縻州、县先后内徙,有的直接侨置于幽州境内,其中寄治于潞县的有古城:鲜州及其所领的宾从县;崇州及其所领的昌黎县。这种特殊情况就使得潞县的建置史更加复杂化了。P5-6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韵通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