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博名家画传·王世襄

出版时间:2002-05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晨舟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前言

公元20世纪的北京,有这么一个人,总爱在东城芳嘉园的老宅里(图一),仰望蓝天,以超然物外的心态,聆听他从小到老都百听不厌的悠扬鸽哨。他曾经深情地写道:“在北京,不论风和日丽的春天,阵雨初霁的盛夏,碧空如洗的清秋,天寒欲雪的冬日,都可以听到从空中传来央央琅琅之音。它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悠扬回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遥空(图二),又不知多少次给大人和儿童带来了喜悦。”正是怀着这种纯真和情趣,他才以顽强的生命力经历了公元20世纪由乱到治、跌宕起伏的历史变革,在乱与治、旧与新、中与西、雅与俗交织的复杂环境里逆来顺受,坦然面对。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物我两忘的心境,他才能像蓝天上飞翔的鸽子一样,升降起伏,顺其自然地享受少年的欢乐,促成青年的转变,忍受中年的坎坷,笑迎老年的硕果,并在新世纪来临之前不经意地哼出了几段“世纪绝唱”,为自己年近九旬的人生谱写了起承转合的壮丽乐章……这位在大俗大雅的人生变奏中乐天知命的人物,就是本书的主人翁——王世襄(图三)。

内容概要

  《王世襄》是中国文博名家王世襄(1914~)的传记。从他的兴趣爱好与传奇经历中,人们可以看到公元20世纪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变化;从他的学术成果里,人们可以出没20世纪中国文物研究的发展脉搏。

书籍目录

前言一 少年玩家(公元1914~1934年)二 求学燕京(公元1934~1943年)三 到大后方去(公元1943~1945年)四 追寻国宝(公元1945~1947年)五 梦中的博物馆(公元1947~1953年)六 化泪为苦学(公元1953~1962年)七 磨难岁月(公元1962~1978年)八 老树新花(公元1978年至今)(一)对明式家具的收藏与研究(二)在古代髹饰领域的上下求索(三)继承竹刻家学的再创造(四)始终不曾忘情的书画与雕塑1.书画2.雕塑(五)玩出来的“世纪绝学”1.养鸽子2.斗蛐蛐3.怀鸣虫4.范匏与火绘葫芦5.架大鹰6.训獾狗7.品美食结语附录(一)《自珍集》序(二)生平简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折而又颇具戏剧性的过程。王世襄从古玩商的嘴里得知,日伪统治时期河南等地出土的重要青铜器大多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他决定顺藤摸瓜,亲自前往查看。公元1945年11月上旬的一天,王世襄来到位于东城干面胡同杨宁史经营的禅臣洋行,恰好看见一位外籍女秘书正在打一份青铜器目录。他拿过目录,声明是为查寻文物而来。女秘书说:“这份目录是德国人罗越交给她打的。”碰巧,这个名叫罗越的德国人是辅仁大学教授,就住在芳嘉园王世襄家的东隔壁,他们早就认识。王世襄找到罗越,他承认目录是他编的,而器物为杨宁史所有。寻宝工作显露出一线希望。11月14日,王世襄与有关方面办好一切手续后,带着罗越,满怀希望地前往天津找到杨宁史。经过对质,杨承认有这批青铜器,但却诡称全部铜器均封存在当时已被九十四军占用的天津的住宅内,如果想要接收,请与军方接洽。由于军方不配合,王世襄只好于11月20日返回北平,追寻杨宁史铜器之事初次遇挫。此后,直至公元1945年底,王世襄又通过教育部特派员沈兼士先生,甚至是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出面干涉,两次赴天津,仍无结果。这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公元1945年12月下旬,王世襄在多方努力而无效时,将此事面告朱桂老。过了几天,桂老电召王世襄去他家后说:“宋子文今天将来看我,你立即写一份材料,陈述查寻杨铜的困难和郭葆昌藏瓷之重要,我将面交宋子文,你可在旁补充说明。”那天,宋子文这位国民党大员果然来到朱桂老家,问明缘由后,答应派人去办理。杨宁史在宋子文的直接干预下,被迫同意“呈献”这批文物,但条件是在故宫为他布置专门的陈列室。公元1946年1月22日,当时的行政院驻北平办公处派车,故宫派人,王世襄也在场,终于从北平台基厂外商的运输公司百利洋行,将这批珍贵的青铜器运到故宫御花园绛雪轩清点交接。事后得知,杨宁史早已将铜器送到托运公司,企图伺机外运。他对王世襄陈述的这批文物封存在天津军方占用的住宅内的说法,纯属谎言,意在增加中方索宝的困难。追寻国宝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后记

笔者知道王世襄先生已有二十余年,但真正结识却是在公元1987年前后。当时,我还是一位年轻的编辑,涉足文物图书领域没有几年。为了完成《中国美术全集·漆器》一书的前期策划,我到东城芳嘉园登门拜访了他。王先生尽管是这本书的主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却虚怀若谷,很好相处。我们在一起讨论了此书的框架和编撰提纲,后来又一道去外地出差,编选文物,收集材料……先生的言谈举止,使我明白了怎样去做学问,怎样才叫真才实学而不是徒有虚名。他住东城芳嘉园,我住东四九条,相距不算太远。有时候,他骑着车,挎着菜篮子,通过那条南北向的小街,早早地就到我住的那座四合院来找我。我也时常到他家去求教,与袁师母也熟悉起来。王先生成了我内心深处极为佩服的学术楷模。随后数年,我主要是在编辑古代建筑方面的图书,与王先生在编辑业务上的交往不多。不过。王先生来社里买书和路过沙滩北大红楼时却总来看我,出版了新书也总是赠给我阅读。我有时去看望他,他总要把刚写完的书稿给我看,偶尔还绘声绘色地为我朗读几段。我对王先生的为人和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的学术成果也更加留意。逐渐地,我萌生了想向世人介绍这位大俗大雅的长辈学者的想法。可是,面对近些年海内外媒体对他的众多评述,面对王先生著作等身的学术成果,又有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当然,在读到那些仅仅把先生当作“玩家”来猎奇的各类文字,又觉得有话要说,应该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王世襄。

编辑推荐

《王世襄》:中国文博名家画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博名家画传·王世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一个文博大家,一个出色的玩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
  •   写的很好,还有照片。
  •   阅读过,文化精髓。
  •   内容不错,纸质好,但看起来有点费劲。
  •   好,超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