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王中亚 页数:265 字数:270000
内容概要
《爱国的卖国贼(袁崇焕)》编著者王中亚。
《爱国的卖国贼(袁崇焕)》内容提要:面对危局,他将如何选择?为人处世 最发人深省的生存指南得失成败 最鞭辟入里的案例分析历史谜团
最不可思议的终极答案
明末塞外,后金已经将战线推向了辽西,这个新生的政权跟名帝国的心脏仅隔着一条下场的辽西走廊;被派去督辽的王在晋,哀叹无力回天。在这样的风云激变中,一个有胆略、有激情、有热血的意气书生
,以一封上达天听的奏书,开启了他波澜壮阔而又令人扼腕的军事生涯。他就是袁崇焕,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历史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作者简介
王中亚,江苏江阴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其历史写作,思维缜密,见解独到,笔触风趣,著有《裂国——民国军阀》系列两部,《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等作品。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从无局到有局
小人物的来信
热血中年出茅庐
激辩——王大人PK孙阁老
孙阁老的运气
天启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努尔哈赤的屠杀
“狠”的代价
压倒骆驼的稻草
第二章 宁远大捷
奇冤——高第
热血与惶恐
运粮是个技术活
致命的漏算
猜不到的结局
第三章 更可怕的对手
唯一的接班人
风暴眼
强大的“弱汗”
计中计
第四章 宁锦大捷
谁算计了谁
谈判的艺术
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
皇太极的选择题
明末辽东第一困局——锦州
第五章 平台奏对
你所不知道的魏忠贤
一百岁的力量
五年平辽
第六章 斩帅风波
氏平乱法
祸从耳入
袁氏内讧法
第七章 袁崇焕之死
袁督师的致命乐观
西撤的藩屏
借东风
袁崇焕的错误
一错再错
罪上加罪
池鱼之殃
章节摘录
崇祯三年即公元1630年秋,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大罪处死。“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袁崇焕这个人,从他被杀,直至清乾隆年间,都是个反面角色,一直被认为是史上第一汉奸,是卖国贼,其罪行罄竹难书。崇祯帝曾谕示:“袁崇焕付讫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不战,散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当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对于明朝百姓来说,杀了他,这是明正典刑,是皇上圣明,是崇祯帝有史以来干过的最圣明的事儿。当时的大部分文人也都表示,袁崇焕这浑蛋,是死有余辜,不凌迟处死,不足以泄民愤,崇祯帝杀得好,杀得妙,杀得呱呱叫。 但是,瞬息之间,风云突变,自从出现了一个人,袁崇焕就迅速咸鱼·身,成为第一民族英雄,可以比肩岳王爷了。这个人是?呢?乾隆皇帝。 据说,在乾隆四十九年,一天乾隆正在看史书,突然发出哀叹,说袁崇焕好人啊,就是中了我朝太宗的反间计嘛,这样的大忠臣,怎么能蒙此不白之冤呢?然后乾隆还说了,袁崇焕有没有后人啊,这是忠臣之后,有的话要重赏。乾隆皇帝派人下去,找了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子孙,到京城安排了个位置。 到了清朝,袁崇焕从通敌的卖国贼一下变成了大英雄。拜乾隆爷所赐,袁崇焕旧貌换新颜了。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戏剧化。 更戏剧化的是袁崇焕的人生,先是照着崇祯帝的意思来,所以是汉奸,是走狗;然后照着乾隆帝的意思来,所以是英雄,是豪杰;唯有一点,没有照着人民群众的意思来,当然,人民群众的意见,总是容易被大佬们所左右的,不要也罢。 乾隆帝搞·案,工作重心是跟“明朝遗祸”作斗争,看起来旷日持久,花了不少心思,到嘉庆帝时还在搞,终于第一阶段完成了,满清铲除了明末遗根,所以风声一变,不再敏感地大兴“文字狱”了,改成追捧“忠君节义”了。 就这样,袁崇焕被树为了正面典型。 可是,袁崇焕是怎么死的?我们还真可以研究一番。是崇祯帝干掉的吧?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吧?是他自己疏忽大意吧?对,这些都是?因,但最主要的不在这。大家可以细品一下历史对袁崇焕的定位:“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可见其“忠于所事”,“主暗政昏”,他是想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于将倾,这种勇气可嘉,此种胆识可敬,然而他的自不量力也着实可惜,纵天赋异禀也不过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颗孤星,就是孔明之才不也照样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之下?面对明末危局,热血书生袁崇焕挺身而出,不料却被命运玩弄,由明朝的救难者变成了明亡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种无奈的结局却恰好造成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爱国的卖国贼”的特殊地位。 袁崇焕,这个极具争议的名字,这个所有明史爱好者都绕不开的人,关于他的纷纷扰扰,历史上争议了数百年,有过两次官方定性,但至今仍无平息迹象。本书的任务,是结合大量史料,用生动活泼的语调,简明深刻的视角,去为这场争议?上休止符。 第 一章 第一章从无局到有局 小人物的来信 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新任辽东?略王在晋来到了山海关,陪同他参观考察的是有关部门的有关同志。 当然了,对于天朝的领导而言,所谓参观考察,说白了也就是遛个弯儿,活动活动筋骨,放松放松心情,完事后,让秘书写个不咸不μ的报告递上去,也就算任务完成了。尤其山海关这个地方,大家说,除了能写个诗作个赋,抒发一下对“天下第一关”的感慨,还能干啥呢? 但是,我们的王大人却着实牛叉得紧,在山海关这样的地方,他这一遛弯儿遛下来,居然有了一个爆炸性、突破性的发现——山海关修得有问题! 山海关是什么地方?是辽西走廊通向京师的咽喉,有明以来,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整修,第一次的主持者,叫做徐达;第二次的主持者,叫做戚继光。对于这两位,我觉得,再多评价都是多余的。他们整修的目的是啥呢?简单说,抵御外侮,或者,具体说,抵御蒙古。 如今的王大人到山海关来,不是旅游来的,是带着任务来的,他的任务,也是抵御外侮,但不是蒙古,而是后金。 王大人其实并不想来,这也正常,这时节,是个会当官的,都不想来蹚这浑水,但是,不来不行啊。 ?本朝廷是想让时任宣府巡抚的解?邦来的,结果这哥们儿一听是这差事,赶紧一连三道奏疏,中心思想明确——不去。当时大明王朝的老大、著名室内设计师、鲁班的第N代传人、天启帝朱由校先生,一看解?邦来劲了,得瑟起来了,很生气,下发最后通牒——两个选择:A.你到山海关去;B.你回家卖红薯。结果解?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我回家卖红薯。 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大家都不爱来,最后差事着落到时任兵部左侍郎的王在晋头上。王大人也不想来啊,于是先辞了一次,当然,没批准,等到第二次,不敢辞了,毕竟王大人不比解大人,豁不出去,差事虽然不好干,但起码也比卖红薯强,于是,十分委屈地,老大不情愿地,接受了任命。 在赴任之前,为了探个底,王大人去见了当朝首辅叶向高。结果叶首辅怎么说的呢?他说:“明岁此时,关门无恙,即当封拜。”叶首辅倒是蛮提携后进的,给他透了个底,期限一年,能守满一年,OK,你就升官了。 一年?王大人还是觉着不好弄,在走之前,一连上了几道疏,表明形势严峻,山海关防守很困难,我这差事不好干,总之,先打预防针: 奴之煽惑,攻无坚城,战无劲敌,山海之防,亦艰难矣; 恃兵力,而兵力不可恃;恃人心,而人心不可恃;恃地险,又不可恃; 山海一关,不过防军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来,左为山,而右为海,所以名山海,究竟则犹郡邑之城郭也。彼辽、沈、开、铁、广宁,皆东方之重镇,且望风瓦解,岂一关所能独御哉! 这还不算完,在他编纂的《三朝辽事实录》里,他继续对此侃侃而谈: 此时关上营兵不过四千,残兵七八万,业已尽散,宁前一带,西虏纵横,人尽逃窜,欲守无兵。时势之难,百倍于辽阳之初溃。此张鹤鸣之所以不肯为?略,而解?邦宁削职为民而不愿也。晋被命当关,首辅语之曰:明岁此时,关门无恙,即当封拜?? 当然,这是微观形势,对于宏观形势,王大人也是做出了精辟的概括的:“东事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 王大人的看法,辽东的局面,一个字——烂,而且是越来越烂,先是危局,后是败局,继而是残局,如今?无局!而他要干的差事,也是一个字——难,而且比前几任难多了,“百倍于辽阳之初溃”。总之,日子不好过。 王大人是在危言耸听吗?倒也未必,局面确实很危急: 所谓东事,起自万历四十六年,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对明朝动手了。 努尔哈赤之所以动手,两点:一是“恨”,二是“抢”。 关于这个“恨”,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七大恨”,著名辫子戏《康熙王朝》里,索额图还曾声情并茂地背诵了一番。当然,“恨”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三十五年了——七大恨的第一恨,父祖之恨,发生在三十五年前,那一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古勒寨被明军误杀,致使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走上了统一女真的道路。 努尔哈赤恨了三十五年,也忍了三十五年,甚至,一度还亲自去京城向明朝进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觉得力量还不够。 现在他动手,也不是因为他觉得力量够了,而是因为活不下去了。中国气象史上有个小冰河时期,从万历八年开始,此后长达七八十年的时间,天气都异常——异常寒冷。天气异常的意思,就是要闹灾,全中国都闹灾,只不过明朝地方大,扛得住,后金地方小,有些扛不住了,扛不住怎么办?只能抢。 努尔哈赤的第一“抢”,是在抚顺。当时,努尔哈赤采用了皇太极的法子,以马市贸易为幌子,先让人赶着马进城,而后一切停当,里应外合,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效果好得很,明朝守将李永芳还没来得及抵抗,城就丢了。当然了,李永芳同志是个识时务的“俊杰”,一看不妙,就剃头出降了,努尔哈赤一高兴,赏了个孙女给他,于是李永芳就当上了额驸。 而后的清河,也是依样?葫芦,只不过,这次赶马变成了赶貂车,结果是一样的,轻松搞定,只是,这次没有“俊杰”了,只有“死臣”。 当然,攻城不是目的,抢劫才是目的,在抚顺,努尔哈赤掳走明朝三十万人畜,而在清河,后金的骑兵甚至下了战马,忙不迭地去收割麦子了?? 努尔哈赤连续偷袭得手,大肆劫掠,明王朝很生气,后果看上去也很严重,于是,明王朝七拼八凑地组织了一支十多万的军队,让杨镐统率,准备把努尔哈赤来个一锅端,一举解决东北的祸患。 这场战争叫做萨尔浒之战。杨镐自称四十七万大军——战前还送了封信给努尔哈赤,想吓唬一下;而后,布下了一个叫做四面合围的大阵;明朝也是精兵强将尽出,西路的杜松,北路的马林,南路的李如柏,东路的刘綎,总之,不是自己是名将——杜松和刘綎,也得老子是名将——马林(父亲马芳)和李如柏(父亲李成梁);然后,目标直指后金都城赫图阿à,要找努尔哈赤的晦气。 然后呢?然后,努尔哈赤采纳了李永芳的建议,“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采用机动灵活各个击破的战法,先是在西路集中兵力摧毁杜松部,杜松阵亡;而后转北向马林部发动猛攻,马林吓得仓皇北逃,去了开?;而后倒霉鬼变成了刘綎,后金还特意派了个卧底去诱他入围;唯一没倒霉的是南路的李如柏,他之所以没倒霉,是因为他是战争中唯一一个收到杨镐帅令的——撤。 杨镐同志,自从分派已毕,也没去前线,自顾坐在了辽阳城内,二郎腿一跷,腮帮子一托,就准备静候佳音了,结果呢?结果是,在杜松战死、马林北逃之后,杨镐同志才接到了战事不利的情报,而后匆忙下令其余两路停止前进,悲催的是,刘綎还没收到,只有李如柏收到了。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大变,明王朝辽东主力尽失,从此,由战略进攻转成了战略防御。甚至,努尔哈赤还趁热打铁,借着明王朝惊魂未定之机,连续攻取了开?和铁山,在抢劫之余,还杀了点人——屠城。 辽东局势岌岌可危,此时,明末三大牛之一的熊廷弼出山了——明末有三大牛,一曰熊廷弼,二曰孙承宗,三曰袁崇焕。而熊廷弼的牛,就体现在这时候——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辽东启衅以来,短短两年时间,明王朝且战且溃,先丢抚、清,后败萨尔浒,继而又失开、铁;而熊廷弼上台之后,止住了颓势,一年之内,后金在辽东没有能继续取得进展。为此,努尔哈赤对熊廷弼有个“爱称”,熊蛮子。 但是,一年之后,辽东却换人了。两个?因:一是最最力挺熊廷弼的万历帝死了;二是朝内的各方面人物都对高傲的熊廷弼不满。于是一伙人借着万历帝新丧的当口,对着熊廷弼一通猛啐,把熊廷弼给搞下台了。 在把熊廷弼搞下台的过程中,有一个党派——东林党,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其中有个叫冯三元的,是抨熊的主力,说他“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还有个叫魏应嘉的,在后期也加入了战团,将毁熊进行到底。 就这样熊下了。然后,?上了呢?袁应泰。这是个好官,但是,好官并不代表会打仗。此公一上台,看到蒙古同胞饿得饥肠辘辘,也就恻隐之心顿起,居然把人接进了城内,管吃管住,战场统帅没当好,先当好慈善家。然后呢?出事了,因为蒙古难民成分复杂,有些确实是难民,但也有些,是后金的奸细。 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进攻沈阳,然后,城内的奸细就开始大张旗鼓地表演,后金几乎兵不血刃夺下了城池,明军呢?守将战死,援将也战死。 当然,沈阳还算好的,真正惨烈的是辽阳,也就是袁应泰的驻地。据说,攻城之日,“民家多启扉张炬以待,妇女示盛饰ó门”,城内的奸细工作确实棒,卧底和宣传两手抓,两手都硬,着实了得。而我们的大慈善家袁应泰同志呢?一看情况不妙,也觉得无颜再见?东父老,吊了根绳子,见阎王去了。 而后,朝廷一看,这还了得?于是,重新起用了熊廷弼。 问题解决了?没有。在任用熊廷弼的同时,东林党人给他安排了个打擂台的,叫做王化贞。熊廷弼是辽东?略,王化贞是辽东巡抚,?略比巡抚大,按说问题不大,但是,有句话叫做朝中有人好做官。 熊廷弼这个?略,朝中无人不说,而且,得罪了不少人,尤其得罪了东林党。当年他干御史的时候,最喜欢攻击的对象,就是东林党,而悲催的是,当时在朝内一手遮天的,正是东林党。他的对手王化贞呢?只需要说一点,此人的老师是当朝首辅兼东林党大佬叶向高。 所以,擂台打到后来,?略被架空了,熊廷弼一个人窝在山海关,手里只有五千人,而六万兵马在广宁的王化贞手里。彼时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同志,还à偏架,处处帮着王化贞,处处要熊廷弼难堪。甚至,后来张鹤鸣还在朝廷开了个会,讨论了辽东问题,说该让熊廷弼滚蛋,还是王化贞走人,抑或和稀泥呢?朝内两个观点,一是熊廷弼滚蛋,二是和稀泥——就没一个说要让王化贞滚蛋的。最后还算运气好,大部分人选择了和稀泥。 之所以这样一边倒,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人,叫做毛文龙,此公领着几百号人,打了个镇?大捷,朝内的大佬们大乐而特乐,甚至叶向高同志都认为此举跟班固三十六人定西域异曲同工了。而毛文龙是?的人呢?王化贞的人。 到了熊廷弼这儿,出了幺蛾子了,他非但不夸毛文龙,还骂毛文龙,说此举“目为奇功,实为奇祸”,存心跟他的三方策应唱对台戏。大家想,熊廷弼这是跟?过不去呢?朝廷打了个胜仗,还不让大佬们吹一吹?你想干啥? 那手握重兵的王化贞到底行不行呢?答案是,表面上行,实际不行。对于熊廷弼的老成持重之见,他不屑一顾,认为努尔哈赤可以搞得定。怎么搞?一靠蒙古,也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以后我们会谈及此人);二靠李永芳,王化贞已派人去游说李永芳,劝其反正了。 林丹汗当然没靠上,至于李永芳嘛,我们接着看。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闻听熊蛮子被架空的努尔哈赤,带兵来攻广宁。结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我们的王化贞同志,正月二十三这天正要起床读书,突然听说城池失陷,匆忙之间,装了四大箱行李,上了部将的战马,靠着?朝栋的拼死护卫,才躲过一劫。而后,王化贞同志还没闹清咋回事呢,一路远遁,去见熊廷弼了。 ?来,王化贞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反水了。本来王化贞派他去增援西平堡的罗一贯,结果这哥们儿跑战场上刚一晃悠,就喊起来了。喊啥呢?兵败!然后也不管罗一贯,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后撤了,其他明将看了个目瞪口呆,然后不消说,全都完蛋了。可怜罗一贯左等不到人,右等不到人,就殉国了。于是孙得功带着后金军进了广宁,就出现了王化贞不明所以、手忙脚乱的一幕。 这位孙得功是?呢?就是去游说李永芳的那位,他没能说动李永芳,反而被李永芳说动了,所以?? 王化贞在大凌河见到了熊廷弼,哭丧着脸说,怎么办?熊廷弼奚落了他一顿:“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王化贞也不答话,说是不是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半不正?地说道:“嘻,已晚,唯护溃民入关可耳。” 于此,熊廷弼什么地方都没守,他把辽西走廊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而后,带着难民入了关。且说努尔哈赤带着兵追击王化贞,结果追到前方一看,开始骂街了,这破地方,不要说人了,鬼都没有,没仗打,没东西抢,要它何用?熊蛮子这小子真不是东西!得,混不了了——撤!白送的地盘,努尔哈赤不要,撤了。 广宁一败,熊廷弼尽弃关外,如王在晋所言,辽东已然无局!一路偏袒王化贞的张鹤鸣一看事情大发了,就自请去辽东视事,当然,去那几个月,屁事都没干,后来朝内有人参他,他就坡下驴,回家养老去了,总算躲过一劫。后来朝廷就找了解?邦,刚说过了,不提。 所以呢,情况就这么个情况,王在晋所说,局势很严峻,确实所言不虚——要守一年,看上去很短,但要知道,明末三大牛之一的熊廷弼,也就在辽东守了一年,被吹上了天,所以,这一年,不好弄啊。 王大人准备怎么办呢?在视察了山海关之后,他上了个奏疏,叫做《题关门形势疏》,主旨就是骂山海关修得烂,看那架势,要是徐达和戚继光在他跟前,他非一人一大耳刮子抽下去不可。该疏的内容概括如下: 山海关南为海,虏如舍骑乘舟,乘风破浪,瞬息可达;北为角山,设有逶迤边墙,峰峦高于墙垣,如敌人据高扼险,成凭高搏击之势,山海关便不能守;中为关城,欢喜岭紧抱关门,岭高于城,斗城如锅底,由上击下,则无守地。 然后王大人引用了诸葛武侯的名言:“昔武侯云,地势兵者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 最后王大人得出了结论:“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一个字——烂。 针对“山海关修得很烂”的问题,王大人?过跟有关部门的有关同志商议之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海关八里之外名叫八里铺的地方修筑一座重城。具体来说,筑一条长37里的城墙,从山到海,把山海关外的这些高岭收在城墙以里,并另派四万人守卫,这样一来,就把“岭高于城”、“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的问题解决了,王大人就能踏踏实实守好这一年了,然后等着加官晋爵了。 王大人想出了这么个锦囊妙计之后,上奏给朝廷,说要93万两银子,天启帝一看,可以嘛,这位王在晋倒是个人才,这军事眼光,比徐达和戚继光都强,好,93万就93万,给你了,好好干,不过一下拿不出那么多,先拿20万。 皇帝同意,各位大员似乎也没什么异议,93万两也不算多,可以接受,于是,准备好,剪彩就不用了,直接破土,开工! 但是,就在此时,首辅叶向高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上明确表示反对王在晋修筑八里铺重城。叶向高一看,这事儿很棘手,不敢拿主意,更不敢隐匿不报,于是皮球一踢,踢给了天启帝。我们的天启帝一看,也拿不定主意,主要是不懂军事,不敢贸然决定,于是,找了个人,请来参谋一下。 天启帝找来的这个人,是他的老师,名叫孙承宗。 叶向高接到的这封信,写信人不是别人,正是本书的一号男主角——袁崇焕! 热血中年出茅庐 袁崇焕出现了,在这场风云激变中,他赶了个晚场,但他好歹赶场成功。 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三十六岁,他中了进士——距离他中举人,十三年过去了。袁崇焕算是个大龄进士,他参加了五次会试,前四次都是失败,第五次成功了,而且,名次也一般般,只是个三甲进士。然后,袁崇焕就回家了,等着朝廷分配工作。 在袁崇焕中进士的这一年,辽东从危局变成了败局——萨尔浒之战,明军三路溃败,三个月后,后金再取开、铁。此时的袁崇焕,闻听着辽事日甚一日的紧急,却只能坐在家里唉声叹气,因为,他还没有资格入局,他只是个进士,大龄进士,甚至,他连个官儿都不是。 万历四十八年(1620),袁崇焕终于出仕了,福建邵武县县令出缺,等了一年时间的袁崇焕,被分派去邵武县,当了个小小的县令。 袁崇焕是个不错的父母官,为官清正,做事也很公道,还热心公益,某户人家失火,作为县太爷,袁崇焕还亲自上房登瓦参加救援。除此而外袁崇焕却也忧国忧民,对辽事异常关注。 但是,关注又有什么用呢?袁崇焕只是东南沿海一个县城的小县令,如无意外,他这辈子都没希望登上历史舞台,他太卑微了,他的命运理应是在县里混几年,熬够了资历,打通了关系,往上爬一爬,了不起混个知府,光荣引退,了此残生。 然而,历史似乎并不同意袁崇焕顺着这样的人生轨迹往下走,它要给袁崇焕提供一个机会。 天启二年(1622)正月,小县令袁崇焕进京朝觐,接受政绩考核。 这是明朝很正常的一道程序,袁崇焕已?干了三年县令,按照规矩,该去趟京城,丑媳妇儿要见公婆了。当然了,袁崇焕算是干得不错的,走亲民路线,运气好的话,估计能升一升——当然,还是回到地方,慢慢熬呗。 但是,?本很正常的程序,到了袁崇焕这儿,不正常了。袁崇焕确实升了,但不是回地方熬资历,而是直接待在京城,去兵部当差。 推动这一切的人,叫做侯恂,是个监察御史,东林党人,见到袁崇焕之后,这位认真负责为国为民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个折子,说对此人要破格录用。 侯恂本人没啥名气,但是有个儿子很有名,叫侯方域。清朝有个叫孔尚任的文人,写了个剧本,名叫《桃花扇》,讲了一出凄美悲凉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就是侯方域。 言归正传。侯恂本人为啥会做出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呢?如果侯恂不会相面的话,我估计,大概是袁崇焕的谈吐吸引了他。 袁崇焕喜欢谈辽事,而且是夸夸其谈,在当县令的时候就爱谈,他做梦也想有机会去辽东建功立业;此次入京述职,能不能升官,他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越发紧急的辽东局势。他的这种态度,或许在述职过程中让侯恂觉察到了,而东林党人最看重的,恰恰是这种热忱。 袁崇焕是个热血男儿,不管是喜欢他的,还是讨厌他的,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侯恂改变了袁崇焕的一生,到兵部当差,这意味着袁崇焕拥有了入局的机会。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大胆说出来。 然而,进兵部没多久,袁崇焕却失踪了。家里人急得似热锅蚂蚁,四处找,找不着。若干天后,袁崇焕回来了。他去了哪儿呢?他独自一人骑着马,去山海关附近转了转。转完之后,他回来了;回来之后,袁崇焕上了个折子,《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这个折子的中心思想,就是局面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辽事犹有可为,然后,袁崇焕似乎怕大伙儿不信,还放出豪言,说道:“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然后哩?然后袁崇焕就又升官了,从六品的兵部职方司主事,升到了五品的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这下,袁崇焕从有机会入局,变成了已?入局。 袁崇焕发达了,数月之间,从地方调去了中央,又从中央调去了辽东,连升两级。当然,这不是什么美差,这是明末官场的黑洞,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如解?邦之流,宁愿回家卖红薯,也不蹚这浑水,而袁崇焕,他却主动ó前。 所以,袁崇焕是个热血中年,而东林党喜欢这样的热血中年,正如他们当年力挺号称要用六万兵马一举荡平后金的王化贞一样。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下一个王化贞呢?有待时间考验。 牛皮吹了,官也升了,接下来就该“是骡子是马,à出去遛遛”了。 就在à出去遛遛之前,袁崇焕去拜会了一个人,?呢?熊廷弼。熊廷弼当时因为兵败,正听勘在京,毕竟是辽事的老前辈,袁崇焕想去听听他的意见。 熊廷弼什么都没说,他倒是想听听袁崇焕本人的想法,他问:“操何策以往?” 袁崇焕说了四个字:“先守,后战。” 熊廷弼乐了,真的乐了,他很长时间没有乐了,自打他二次?辽之后,他就没有乐过。因为,没有人真正理解他——朝廷里一窝蜂地支持王化贞;一窝蜂地认为应该主动进攻;一窝蜂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自己摆太高,把对手摆太低;一窝蜂地急功近利。现在,在一个无名小卒,一个事前吹着牛皮,听起来又是个不靠谱的即将上演王化贞2.0版传奇的热血中年身上,熊廷弼却看到了希望。很好,非常好,辽事有希望了。 然而,这是袁崇焕和熊廷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遗憾的是熊廷弼忘了一件事,他没有问问袁崇焕,守是怎么守,战是如何战。 袁崇焕上任去了,他得到了前辈的赞许,他更加豪情万丈。 袁崇焕来了之后没多久,王大人也来了。 王大人来了之后,办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视察山海关,最后得出结论,山海关简直修得一塌糊涂;第二件事,跟蓟辽总督王象乾保持一致,“抚虏”。 我们来说说第二件事吧。王大人要抚的虏,就是蒙古人。当时在山海关北部的广袤地区,基本都为蒙古哈à慎部所据——?因?闹灾。在小冰河时期,全中国都闹灾,后金闹灾,大明闹灾,蒙古也闹灾;蒙古闹灾之后,大批人涌入了辽东,成为辽东一股异常庞大的力量。 怎么处置这些蒙古难民呢?主流意见是招抚,收归己用。 袁应泰当时就是这么干的,看到蒙古同胞饿得饥肠辘辘,此公恻隐之心顿起,就让难民进了沈阳、辽阳,然后,袁应泰还傻傻地认为,我给了你们好处,让你们吃饱喝足,你们应该报答我。有没有报答的呢?有,三岔儿堡之战,就有蒙古同胞为之战死;然而,是不是全都是知恩图报的呢?显然不是,白眼狼也是有的,而且很多。袁应泰公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到了王化贞这儿,已?不是希图报答的概念了,王大人他认为,应该让他们跟后金火并,然后他坐收渔利。但王化贞未免过于单纯,蒙古人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人家的命不是命?人家凭什么帮你玩命?所以,东林党大佬邹元标同志后来在判决书里痛心疾首地表示,王化贞太天真太幼稚,妄图利用蒙古,却反被蒙古人利用,典型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主儿。 到了王在晋这儿,又更进一步了。不懂了吧?王化贞都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还怎么更进一步?好吧,《三朝辽事实录》告诉你答案,王大人后来吹嘘自己功绩时说:“朵颜、歹青、虎憨兔,皆来受款。自关门以及松山贰佰八十里外,皆归版图,枢辅袭其成,而召回自代。” 我们来分析一下。自打广宁兵败之后,辽东的汉民基本两个走向:一、被努尔哈赤掳走;二、被熊廷弼带走。所以,山海关北部成了蒙古人的天下。其实王大人在任期间,连一个小卒子都没往外放,一心想着守满一年,加官晋爵,只是花了点钱安抚了一下,他便觍颜无耻地说出“自关门以及松山贰佰八十里外,皆归版图”的大话。王大人真不拿自己当外人,真是汉蒙一家亲啊,他想上门认亲戚,可人家还未必答应呢! 王化贞同志还只停留在鹬蚌相争的阶段,市井小民吵架是这个路数,看起来,阁老大人吵架,也是这个路数。孙阁老有孙阁老的版本,王大人有王大人的版本,到底?的版本对呢?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因为这场架,到底是王大人吵赢了,还是孙阁老吵赢了,在当时,可能很重要,但是几百年过去了,?赢?输还重要吗?重要的不是?赢?输,而是?对?错。 我们来看看王大人最后为自己做的辩护吧。王大人扯这几句,言下之意是,那三个接收溃兵的寨子,是?人的,根本是不存在的,是应付应付这些边兵的,等到仗一打,边兵就会发现,奶奶的,我们被涮了,?来新城是死地啊,无路可退啊,怎么办呢?只能死战到底了。 孙阁老一听这话就无语了。孙阁老无语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王大人你说得太有道理了,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是王大人聪明,秒杀孙某人啊;二、王大人你这话太无敌啊,算了,我就不说了,被雷倒了。第一种是赞同,第二种是不屑。哪种可能性更高呢?我觉得吧,第二种可能性更高。我来分析一下啊。 退一万步讲,王大人编的谎很高明,边兵进新城时,都认为有地方可以退,直到仗打起来,想逃命的时候,才发现无路可退,山上没有寨子,后面都是地雷,没有督战队,胜似督战队。好,那么,当溃兵发现无路可退时,他们有哪些选择呢?王大人认为,只有一个,死战到底。但很不幸,王大人,你怎么没有想到另一种呢?打仗永远都有三种可能,一是战,二是退,还有第三种,降。 辽东之役打到现在,大明军队早就患上恐金症了,一旦当兵的发现打不过又逃不了,投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后金攻城这么多场仗打下来,哪一场不是软硬皆施?天字第一号汉奸、后金的额驸李永芳,哪场仗开战之前不在城外吆喝一嗓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旧日同僚投降的?在这种心理战的攻势下,难免会有意志不坚定的明军投降。 诚然,地雷可以代替督战队,不让部队后退,但是,地雷毕竟是死的,督战队才是活的,地雷没办法阻止部队投降,是不是? 其实投降不可怕,可怕的是投降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八里铺重城的明军若真的投降了,后金占据了八里铺,我们会发现,旧城离重城只有八里之遥,正常人步行一小时就能从重城走到旧城。而早已是惊1之鸟的明军,它会在饿狼在侧的情况下安寝吗?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这么说吧,后金一旦拿下八里铺,那么,八里铺重城,就成为了后金攻击山海关的最佳阵地,明军将被压缩到只有八里的活动区域,再不懂军事的人也该知道,这仗基本就没法打了。 再退一步讲。好吧,即便大明将士都是好样的,或者说脑子都不转弯,一旦发现逃不了,就准备死守了,那么,能不能守得住呢? 显然,不好守。为什么不好守?所谓八里铺重城,实话说就是一道城墙,37里长的城墙,目的是为了弥补山海关修筑的“缺陷”,所以修筑的第一?则是把山岭收在墙内,问题就来了,4万人守37里,兵力怎么布置?就没法布置。因为,这37里的城墙,处处都是要点,哪一点破了,防线就崩了,而要平均分布的话,大家觉得,两个人守1米,是不是太挤了些? 王大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的核心,叫做战略纵深。 八里铺的城墙,并没有王大人想象的那么坚固,主要?因在于,这是一条扁平的防线,没有任何纵深可言,而要对付一条扁平的防线,只需要在这条防线上敲开一个点就可以。一点攻破,全线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攻方永远是主动的,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到底去攻击哪个点;而守方永远是被动的,他们永远不知道攻方会来攻击哪个点。这对于防守方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更要命的是,一旦八里铺失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他们会发现,八里铺的这道城墙,就像是牢房的牢墙一样,把他们紧紧关住了,关在八里的狭小空间内。山海关背靠着京畿,退无可退;前方八里处有道城墙,进无可进;到了此时,那真是守无可守;接下来,就是想哭都哭不出来了。 所以,不管王大人如何为自己辩解,我都必须说,修筑八里铺重城,简直就是扯μ,孙阁老“无以应”,可能是实在不知道怎么来驳斥王大人了。 没有漏洞会让人无从下手,但是,漏洞太多,同样也会让人无从下手! 当然,王大人一定不同意我这么说,?说后金军可以轻松推进到八里铺?你将八里铺外围的蒙古人置于何地?蒙古人可是得了我们许多好处的,王象乾王总督跟他们可是称兄道弟的,关系深着呢,后金军来了,他们不会抵抗?P1-P17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金庸袁崇焕的性格,凸显一个“敢”字——敢走险路,敢担责任,敢犯上司,敢违圣颜。他为坚持真理而不怕披荆斩棘,不怕承担责任,不怕得罪上司,甚至于不怕违逆天颜。袁崇焕的这种性格,既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阎崇年 其实袁崇焕和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当年明月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袁崇焕传》
编辑推荐
《爱国的卖国贼(袁崇焕)》编著者王中亚。 袁崇焕,一个极具争议的名字,所有明史爱好者都绕不开的名字,关于他的纷纷扰扰关于张居正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历史上争议了数百年,有过两次官方定性,至今仍无平息迹象。本书的任务是,结合大量史料,用生动活泼的语调,简明深刻的视角,去为这种争议划上休止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