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约翰·菲利普斯·马宽德 页数:410 字数:230000 译者:邝明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马宽德编著的《普汉先生》讲述了:亨利生长于波士顿,在哈佛大学上学时,认识了并非上流社会出身的比尔,两人成为好友。毕业后,比尔说服亨利放弃去父亲创办的金融公司上班的机会,留在纽约创业。
亨利结识了在同一公司上班的玛文,两人相爱,并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亨利的父亲突然去世,他只能回乡奔丧。鉴于长子的身份和家庭的重担,亨利留在了波士顿,没有再回纽约。
比尔造访波士顿的时候结识了亨利幼年的伙伴凯,两人暗生情愫,但比尔终究只是个过客。不久,凯便在家人的安排下与亨利结婚。
婚后,凯还一直忘不了比尔。二十五年后,哈佛同学会上,亨利和玛文再次相遇,亨利再度对玛文动心,可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凯的身边。
曾经的爱恋,纵使心动依然,却也只能是“我们回不去了”,半生纠缠难解的缘分,永远封存心底,时而浮现的悸动,注定是命运对人生无情的捉弄……淡淡的忧伤与怅惘,《普汉先生》写尽美国上流社会男女围城内外的苦痛与挣扎。
作者简介
马宽德 美国著名作家。1893年出生于特拉华州最大的城市威尔明顿,成长于纽约郊区。1915年哈佛大学毕业,先后做过报纸和周刊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在军队服役。他的写作生涯从通俗故事起步,靠间谍系列小说“摩多”先生的故事扬名立万,赢得了大批读者。1938年,他凭借小说《波士顿故事》赢得了普利策奖。他的小说的永久主题之一是描写美国上层社会生活的拘束性,以及那些渴望过上那种生活的人们。马宽德以尊重与讽刺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这些被不成文的规矩所约束着的人们的生活。
据当年的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处长理查德·麦卡锡回忆,张爱玲与马昆德在香港曾有过一面之缘:“那一年,在美国颇负盛名、曾得普利策小说奖的作家马昆德访港。我负责招待。是个星期日,我请他与爱玲吃中饭。爱玲的盛装引起马昆德的好奇与兴趣。他偷偷问我为何张爱玲的脚指头涂着绿彩。我问爱玲,她一时颇受窘,说是外用药膏(大笑)。我交《秧歌》头两章给马昆德,请他评鉴。他说应酬多,大概没工夫看。当晚下大雨,他就在香港半岛酒店房间里读完。次晨打电话来,我刚好不在家。他告诉我太太:‘我肯定这是一流作品。’他带了这两章返美,帮助推介,使《秧歌》在美国出版。”对此有人评论说:“她(张爱玲)谁也不怕地借用与改写她认为可用的素材,不管是西方的,中国的,经典的,通俗的,古典的,现代的,甚至是她同时代并相识的作者。”
有研究者认为《半生缘》仿袭了《普汉先生》中的“四角恋爱”的结构。《半生缘》里上海、南京两地分离的空间设计,也是依循了原书中纽约与波士顿的蓝图。《半生缘》结尾处那荡气回肠的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竟也是取自《普汉先生》中的“Darling,we can't go back”……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加油,按规则来
第二章 希利厄德先生说明一切
第三章 青春的漫漫回想
第四章 我们出去吃晚餐
第五章 流金岁月
第六章 向齐普斯先生致敬
第七章 多说无益
第八章 可以跟我跳支舞吗?
第九章 友谊的冒险
第十章 男孩和女孩在一起
第十一章 你最好问问弗兰克·瓦尔丁
第十二章 一次重要的经历,战争
第十三章 一些基本的事
第十四章 让我画一张草图
第十五章 我得了自己的一分
第十六章 我必须再去一次海边
第十七章 当你爱的女孩也爱你
第十八章 我想起了玛文·梅勒斯
第十九章 总有一天要发生
第二十章 因为我会回到你身边
第二十一章 再见,所有的一切
第二十二章 恋爱要沉默
第二十三章 说白了,不过是一个象征
第二十四章 我宣布了消息
第二十五章 长路漫漫
第二十六章 音乐萦绕不停
第二十七章 我们西部人都喜欢自己捕鱼
第二十八章 全部加起来总会有意义
第二十九章 我做错了什么?
第三十章 他们需要谈谈了
第三十一章 哟——走开!
第三十二章 我爱那苍白的手
第三十三章 莱因兰德4——
第三十四章 愉悦满载
第三十五章 他内心的确很低落
第三十六章 在看台底部的两个人
第三十七章 下山回家
章节摘录
伯乔·布朗和我进入了同一所专收男孩的乡村走读学校,从那时起,他就拥有所谓的“领袖气质”;也就是说,他有成为学校大班长的气质。所以,当我们进入圣司文思中学,伯乔毫不意外地在最后一年获得了“首席宿舍长”的称号,负责维持那个阶段大体上的正义。他们说,没人像我们那会儿那样体罚不听话的男孩,也许是下一届里,再没有像伯乔一样强悍的男生了。 类似的自我评价,他本人也说过多次,我也听过多次,有一回,是我们的橄榄球校队在某场比赛中发挥得不如预想的好。 “现在的小孩的问题是——”伯乔说,“他们在道德和精神上都很‘愚钝’。” 他自然十分清楚,但我们都不知道“愚钝”是何含义——伯乔玩这种把戏从来都是信手拈来。 “天哪!”伯乔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愚钝’是什么意思?你们不是都选修了英文吗?如果不知道,查查字典。” 可以想象,他原先也不认得“愚钝”,不过是前一两天在某处看到罢了;但他总有办法利用一切,因为他有领袖气质。这也是为什么在哈佛期间他成了班上的道德裁判,为什么他会娶一位佩斯利家的小姐,并且从此以后高枕无忧。他将顺理成章地成为佩斯利工厂的主人。 有些男孩会说伯乔自以为是,可他总是言出必行。比如,他可以双手倒立着下楼梯,他可以背出电话簿里的一整页号码。再自然不过的是,他的名字被刻在那座汉弗莱一沃克银质奖杯上——用以表彰“最接近圣史威学院理想的模范生”;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他的名字将出现在其他奖杯上,只要有奖杯的话。 随着时间流逝,我偶尔会觉得奇怪,为何有一群人似乎不喜欢他。的确,当伯乔出现时,总会有几个同学在角落里嘀咕他。比尔.金是其中一位,他总说伯乔是个无赖,一个大无赖。他的意思或许是,伯乔有时太盛气凌人了。 “总有一天,”比尔说,“有人会教训这个无赖。”此尔从来就不喜欢伯乔,伯乔也从来都不喜欢比尔。 我记得比尔有一次说起伯乔,那是个大型晚餐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参加,男士们待在图书室,似乎不急于加入到女士中去。伯乔正在评论球队存在什么问题,电力公债和股票公司出了什么事,你可以猜到那是什么日子,而我坐在比尔旁边,听伯乔的高论。 “老天,”比尔说,“我搞不懂你怎么会跟他一伙儿。” “伯乔人不错。”我说。 “好吧,”比尔说,“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他是个无赖。” “你以前就这么说过,”我说,“其实,伯乔有许多闪光点。” “你的问题是,”比尔说,“你太守规矩了。” “呃,守规矩有什么错?”我问。 “因为你已经很大了,不需要再规规矩矩的。” 我大概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比尔从纽约来,他的眼光不一样。 “打个比方吧,”比尔说,“我刚想到的,为什么所有人都叫他伯乔。” “大家都这么叫他。”我说。 “是的,”比尔说,“可实际上他的名字是莱斯特·布朗——正像你说的,所有人都叫他伯乔。我都能猜到是谁第一个叫他伯乔。 ……
编辑推荐
《普汉先生》是一部启发张爱玲写出《半生缘》的小说,一部感伤的美国上流社会婚恋挽歌,《普汉先生》是波士顿和纽约的双城记,写尽美国上流社会男女围城内外的苦痛与挣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