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里的领袖们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于俊道  页数:313  

内容概要

  本套丛书共计六本,包括《毛泽东实录》、《周恩来实录》、《刘少奇实录》、《朱德实录》、《邓小平实录》和《陈云实录》。全套书以共和国开国领袖的寻常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身在红墙之内的领袖们的诸多真实有趣的生活故事,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呈现给广大读者领袖们的另一个侧面。领袖们的可贵品质,更是在许多日常小事中得以突出和彰显。本套丛书系由政治人物传记整理方面的知名学者于俊道先生主编,全套书史料扎实,内容丰满,行文流畅,文笔生动,不失为一套全方位了解共和国领袖生活的通俗读本。走进红墙,共和国领袖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走出红墙,共和领袖们真切平朴,在人民的心中,永远留存着一方印记。

作者简介

  于俊道,政治人物传记整理方面的知名学者,先后在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著作编辑室和中央党史编辑室、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和第二编研部、中央文献出版社等部门工作,编审。主编、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名人录》《朱德传》《朱德年谱》《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大辞典》等作品,曾获得各类图书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投笔去*去,刷新旧国风”
 一个标本式中国农民家庭
 从小就很机灵,在逆境中读书
 在顺庆府中学堂接受新思想
 考入讲武堂,加入同盟会
 重九起义,五华山上树红旗
 “四大金刚,朱德第一”
 朱旅长救民于水火
 放弃高官厚禄,3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章 “学一辈子也不会够”
 阅读古籍,也读新书
 爱读史书,推陈出新
 从柏林到莫斯科,理论水平快速提高
 在战斗的间隙里读书
 一本<共产党宣言),读了一辈子
第三章 永久的记忆:朱德与他的家族
第四章 “不搞特殊化”:生活细节
第五章 兰香人生:平凡世界中的总司令
第六章 史海:元帅趣事
第七章 浪底真金:浩劫国的朱德
第八章 朱老总的人际世界
战友情
师生情
与民主人士的交情
代干戈为玉帛
与国际友人的交往

章节摘录

仪陇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的东岸。它是嘉陵江和渠江之间的一片狭长的丘陵地带,县境内到处是不算太高的起伏山峦和狭窄的沟谷溪流。这里是四川的偏僻山区,缺水少矿,土地贫瘠,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仪陇县城坐落在金城山的半山腰上。金城山东南约37公里,有一个小镇,在小镇旁耸立着形似马鞍的山岭,因此,小镇得名马鞍场。附近的农民按农历每月二、五、八日都到镇里赶场,买卖山货、土产和自养的禽畜。    马鞍场西北约两公里处,有一座突起的山梁,名叫琳琅山。这里层峦叠嶂,满山苍松翠柏,丛花绿草。从上空俯视琳琅山形似五星,秋末冬初,枫叶满山犹如红色的海洋。晴天,远眺琳琅山,在阳光照耀下,就像一颗闪闪的红星。特别是到了春天,布谷鸟鸣,山上到处是盛开着的血红血红的映山红,紫蓝紫蓝的牵牛花和雪白雪白的山桃花。在一层层绿色梯田中,还呈现出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在和煦的阳光沐浴下,琳琅山显得更加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琳琅山西麓,有一个只住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名叫李家湾。1886年12月1日,朱德就诞生在李家湾一个佃农的家里。这一天的早上,川北群山环抱的琳琅山,晨雾弥漫,寒气袭人。朱德的母亲和往日一样,天刚麻麻亮就起了床,在灶前忙碌着给全家十几口人做早饭。她正要弯腰下蹲往灶门添柴时,只觉得腹部一阵剧痛,额头直冒冷汗。正在这时,手脚勤快的老祖母走了进来,一看二儿媳钟氏躺在灶前,心里已明白七八分。老祖母把大儿媳刘氏马上叫了过来,两人把钟氏扶进房内,让她仰卧在床上。老祖母和朱德的伯母忙碌了一阵子,还没有等到早饭烧好,一个幼小的生命伴随着“畦”的一声啼哭,降临到人世间。    当这个茁壮的新生命刚刚来到人间的时候,谁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来临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谁也不曾想到他的一生会对历史的进步起了那么伟大的作用。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才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他的来临对于每一个谋求解放的中国人是多么重要。他,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    他是谁7他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    朱德的祖上原是广东韶关县的客家人。明末清初,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加上战后疫病流行,使四川人口稀少,荒地很多。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在四川的统治和征收赋税,采取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批大批的外省人迁移到四川,其中尤以湖广人居多,历史上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川的,最初在川北的广安县、营山县一带流动经营小商业来维持生计。清朝乾隆末年,朱氏第三代的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朱自成,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场。后代在马鞍场的大湾定居。随着家族的繁衍,人们便称这里为“朱家大湾”。    朱家族谱字辈是按着28个字构成的七言韵文排列:“发福万海从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锡,始蒙纪述耀金章。”朱德的曾祖父是“朝”字辈,名叫朱朝星。朱家在朱朝星那一代时,尚有老业田30挑,按一亩约为5挑计算,朱家田地面积约合为六亩。朱德的祖父是“邦”字辈,名叫朱邦俊,排行第三。大祖父叫朱邦楷,二祖父叫朱邦举,四祖父叫朱邦兴,幺祖父叫朱邦久。朱家到了“邦”字辈,人丁兴旺,几兄弟平分祖上传下来的老业田,每人分到的一点地已不够维持生计。于是,在1882年,朱邦俊把土地和草屋典了三百吊钱,作为资金,领着一家6口人搬到离大湾两公里的地方,租佃了李家湾的地主丁邱JJI家80挑田土耕种。从此,朱家便沦为贫苦的佃农。    朱德出生时,朱家共有11口人:祖父母朱邦俊和潘氏,伯父母朱世连和刘氏,父母亲朱世林和钟氏,还有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风,姐姐朱秋香。朱德的父母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六男二女,后来再生下的就被迫溺死了。    朱家世世代代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朱德出生时,祖父朱邦俊已年过花甲,还经常领着全家下田干活。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天麻麻亮就把大家叫醒,分配农活。农忙时领着全家锄地、犁田、播种、割禾、打猪草……冬天领着大家上山砍柴。直到晚年,八九十岁了,还下田干活,平时手里经常提着粪筐在村前村后、田间草场、渠边道旁拾肥。他常对儿孙说:“人不怕累,就怕闲,就怕懒,越闲越懒就会吃穷病倒。”就在他临终前不久,还站在田埂指点后辈耕田。朱德回忆说:“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朱德的祖母潘氏是一位十分能干,善于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她虽然不识字,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有高度组织才能的人。她是全家的主持者,全家人生活上的大事小事全由她操持管理。正如朱德所言:“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都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在朱德的眼里,祖母简直是万能的,她把这十几口人的穷家,管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虽然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尊敬。有人为朱德的祖母所写的寿文也称她“事无巨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    朱邦俊生有4个儿子,大儿子叫朱世连,二儿子叫朱世林,三儿子叫朱世和,小儿子叫朱世禄。P3-5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毛泽东朱德不是圣人,但是在他自己人中间,在穷人——毕竟他们占中国人民的大多数——中间,他是一个深受欢迎的人。他高举解放的火炬,在那些为中国的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中间,他的名字已永垂不朽。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 埃德加•斯诺他浑身沾满尘土,穿着蓝灰色的衣服,简朴得像个农民。  ——美国著名记者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编辑推荐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于俊道主编的这本《朱德实录》生动地再现了朱德从贫寒的少年时代就追求光明、投身革命,一直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领导人民军队所建立的卓越功勋,着重表现了朱德同志作为革命家、军事家所具有的坚定、勇敢、机智、无畏的伟大精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墙里的领袖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很详细,质量也很好,姥爷很满意!
  •   给同事买的,看了说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