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琼·格拉夫·克鲁卡斯  页数:112  译者:刘智序  
Tag标签:无  

前言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及其野蛮史)乃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或野蛮)积淀的结果,是历来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参与其中的人类共业。但是每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及其影响却备不相同,我们总是会希望了解历史上所有的人,但实际上往往只能是了解其中少数特别突出的人、个别的人,因为这些人足以代表或集中反映了他们的时代及其特色。《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从书,就是这样性质的一套丛书。

内容概要

她虽然出身寒微,却救人无数。怀着对天主的信仰和对人性的尊重,她确实影响了全世界,使其在许多方面有所改变。虽然她从未治理国家或统领军队,但她不愧为一位世界领袖。她和她的追随者以慈悯的精神,去帮助他人减轻痛苦,重建自尊,并让他们心中对未来燃起希望。  特蕾莎修女的话言犹在耳:“不要管我们做了多少,要问我们投注了多少的爱;不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爱。在上帝眼中,没有一件事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奉献给上帝的刹那,立刻化为永恒。”

作者简介

阿瑟·施莱辛格(1917-2007)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因其父也为著名历史学家,为有所区别,人称小施莱辛格。毕业于哈佛、剑桥大学。1945年29岁时因《杰克逊时代》获普利策历史奖;1966年因《一千天:肯尼迪在白宫》第二次获普利策奖。曾先后担任过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的特别顾部。

书籍目录

一套开拓视野、有助历史反思的书(推荐序一)传达进步的历史观(推荐序二)左图右史,图文两证(推荐序三)不论是福是祸,领袖能改变历史(原文版序)1.付诸行动的爱2.罗雷多修女会3.回应天主的召唤4.在加尔各答服务的岁月5.修会的发展6.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7.世界的旅者8.献身和平的君王大事年表索引

章节摘录

  1.付诸行动的爱  令每个人都敬佩的是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发现问题所在,就跪下来祈祷几秒钟,然后她就可以马上列出一张她所需要的补给品清单……就算对一个圣人,我们都不敢期待会这么有效率。  ——红十字会(Red Cross)人员谈特蕾莎修女在贝鲁特(Beirut)工作的情形。  一九八二年夏天,当以色列(Israel)军队越过其北部边境直入黎巴嫩(Lebanon)时,中东(Middle East)地区的紧张情势可说是达到了沸点。这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目的,是为了扫荡在黎国境内设立据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为巴解组织PLO)。巴解组织是一个矢志收复被非法夺走(原属阿拉伯巴勒斯坦人)之土地的组织;他们利用在黎巴嫩所设的基地对邻近的这个犹太国家不断发动攻击。以色列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这次行动却令许多人觉得反感,由于以色列对巴解发动攻击,火药味弥漫,连带掀起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甚至厌战的士兵和充满敌意的老百姓彼此之间的冲突。有些人为这场战斗惴惴不安,有些人成为大屠杀中无辜的牺牲者。在整个攻击行动结束之前,黎巴嫩人已是死伤无数,约有两万人失去了性命,受伤者也接近三万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的主编阿瑟·施莱辛格为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著有和编纂过多种历史著作,均极为畅销,本丛书尤其具有浅显易读的特色。阅读作者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及其背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价值和影响。  ——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 何兆武  在我国过去的语境中,政治家依其政治立场之不同,或天生为天才,或命定是俗物,不易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具体的人物。但是这套书让我们看到,政治家也是一个“人”。  ——出版家、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 沈昌文  在我看来,进步的历史现比起陈腐的历史观,只不过是不再把成为“英雄”看成某些人的先天特权,而是时势与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杰出的帝王固然是英雄,但像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作为英雄的资格绝不亚于前者。  ——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秦晖  不论为善还是作恶,政治领袖都是对时代影响深刻、对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影响深远的人物;或使时代步入光明,或使时代没入暗夜;或使人民安居乐业,或使人民苦难深重。因此,了解、评判形形色色的政治领袖,自然别有意义。  ——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这套丛书值得赞赏的努力,是图文两证法的精彩融合——左手图右手史的读者理想,得到有机体现,使读者享受文字信史快感的同时,领略通过图片进入当时历史情境的风景。  ——文化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 刘苏里  世界文明蜿蜒曲折,百川归海。无数民众的尸骨跬步成蹊,跨越千山万水,逐渐形成今天的高速公路。《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丛书中的精英分子,是人类轨迹关键时刻的指路牌和里程碑。历史由人民群众书写,但只有英雄豪杰署名。  ——著名记者、作家 唐师曾

编辑推荐

  再次获得普利策历史奖的美国史学大师施莱辛格主编,台湾学者联手精心翻译,大陆著名学者文化名人何兆武·沈昌文·秦晖·雷颐·刘苏里·唐师曾联袂推荐,展现人类3000年历史文明的大型人物传记丛书《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本书的主编阿瑟·施莱辛格为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著有和编纂过多种历史著作,均极为畅销,本丛书尤其具有浅显易读的特色。阅读作者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及其背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价值和影响。  ——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人学教授何兆武  在我国过去的语境中,政治家依其政治立场之不同,或天生为天才,或命定是俗物,不易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具体的人物。但是这套书让我们看到,政治家也是一个“人”。  ——出版家、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 沈昌文  在我看来,进步的历史观比起陈腐的历史观,只不过是不再把成为“英雄”看成某些人的先天特权,而是时势与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杰出的帝王固然是英雄,但像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作为英雄的资格绝不亚于前者。  ——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秦晖  不论为善还是作恶,政治领袖都是对时代影响深刻、对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影响深远的人物:或使时代步入光明,或使时代没入暗夜;或使人民安居乐业,或使人民苦难深重。因此,了解、评判形形色色的政治领袖,自然别有意义。  ——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  这套丛书值得赞赏的努力,是图文两证法的精彩融合——左手图右手史的读者理想,得到有机体现,使读者享受文字信史快感的同时。领略通过图片进入当时历史情境的风景。  ——文化学者、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  世界文明蜿蜒曲折,百川归海。无数民众的尸骨跬步成蹊,跨越千山万水,逐渐形成今天的高速公路。《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丛书中的精英分子,是人类轨迹关键时刻的指路牌和里程碑。历史由人民群众书写,但只有英雄豪杰署名。  ——著名记者、作家唐师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特蕾莎修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大爱的无私和坚定是来自信仰的力量,从些,特蕾莎修女就是我人生的偶像,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普世需要帮助的人。
  •   伟大的特蕾莎修女,让人感动的一本书
  •   买给女儿的,希望她一生向善。
  •   很经典的书。值得收藏和反复评品,对洗涤心灵有助益。
  •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圣人。

    读了一半,感到应怀感恩之心,谦卑地生活。
  •   了不起的女性值得钦佩
  •   在当当上买东西真的很实惠,书市全新的。价格完全就是台划算了!!
  •   天使
  •   讲了特雷莎修女的一生
    就是不是很详细
  •   书的质量不错,但是传记写的不怎么样,像及流水帐,根本没有反应主人公的精神 及内心世界。不值得看。
  •   客观的表述事实,让人思考,让人感动。
  •   还有什么不能作为交易的筹码,诺贝尔和平奖都被押上了。有媒体说欧洲人是为了以此让奥巴马在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转变美国政府的态度,吃人的嘴软嘛,上台不到9个月就得到这个奖,你总得有点表示。就算让奥巴马在减排协议上签字这个动机是好的,诺贝尔到底是用来奖励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还是用来交换一个共识?如果这种方式有效的话,那只需要把和平奖不停地颁发给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索马里...的领导人,世界就太平了。是不是出于礼节,奥巴马说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跻身于获此殊荣的其他变革者之列,但他会不会真的想起那些当之无愧的受奖者而感到羞惭万分,特别是他会不会想到历史上最无争议的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嬷嬷。这个英俊潇洒哈佛毕业的黑人总统穿着他的名牌西服在奥斯陆致答谢词的时候一定比三十年前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穿着蓝边白棉布纱丽满脸皱纹的特蕾莎修女光鲜照人多了,他一定从没有像特蕾莎一样穿行在加尔各答委内瑞拉墨西哥纽约最破败阴暗的贫民窟去捡最脏最臭最病最残的穷人,洗去他们满身恶臭的蛆虫,拉着麻风病艾滋病人的手说话,日夜不停地照顾奄奄一息的婴儿,教受虐的妇女生存技能,让流浪的孩子学会识字,给要断气的穷人一个有尊严的死亡......显然没有,他一定是做了其他不得了的事。比如,当选美国总统?“我自己并不配得到这个奖,我个人也并不想去拥有它。但是透过这个奖,能够让挪威人民看到穷人的存在;我是为了他们而来领奖的。”这是特蕾莎修女1979年的获奖致辞。奥巴马的感言乍一听还挺相似:“我要说明:我不认为这是表彰我个人的成就,而是对为实现所有国家人民的愿望发挥美国带头作用的肯定。”我一边读《特蕾莎修女》一边不停地问一个问题,她一辈子每天面临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绝望,她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她内心得有多强大?美国人写的这部传记一直讲她靠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却很难让人相信其说服力。她面临的持续的黑暗和她置身的孤寂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上帝的爱到底是什么,可以支撑她和她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走这么远。简单地把她说成一个神,一个受神感召传递旨意的上帝之仆是很苍白的。说她被问及是如何勇于面对贫困与不幸的,她说是因为自己在这些被遗忘的人们的残缺躯体上看到耶稣。她的勇气被解释为是出于对天主的爱。宗教信仰的力量有那么大吗,特蕾莎修女所做的无以伦比伟大的一切都系于上帝的名下?据说所有关于特蕾莎修女的记载都记录了一个有着顽强意志并对上帝有着坚定信念的神女,在上帝的指引下普天传递上帝对穷人的爱,直到美国兰登书屋出版MotherTeresa:ComeBeMyLight。她的朋友未能按照嬷嬷的遗愿烧掉她的书信,她66年的心路历程。世人得以窥见这个神一样的女人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一个更真实从而也更令人敬重的特蕾莎。“在我心中有如此恐怖的黑暗,就好像眼前一切即将死去。”1948年末,特蕾莎第一次走进加尔各答贫民窟,目睹躺在街头上即将死去的老人和妇女,乞讨的孤儿。“寂寞如此之苦,我不知道我还能被折磨多久。”“走向上帝如此之难,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热情,灵魂的救赎没有,天堂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若为我祈祷,请让我在任何事情上为上帝保持着微笑。”“嬷嬷谈及了她灵魂里痛苦的夜晚,虽然在这条路上她走了很多年,但是她没有走出去。”特蕾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5年后,特蕾莎身边的一位修女说。请让光明指引我前行。修女在目睹世间绵延无止的苦难之后,她无止境的无私帮助都仿佛瞬间被海绵吸干的水滴,她在黑暗中坚持忍耐苦苦期待天主光明的指引,然而,她看不见上帝。全世界最穷苦的人都在祈祷有一天能得到特蕾莎嬷嬷温暖粗糙双手的抚慰,特蕾莎嬷嬷每晚都在向上帝祈祷。嬷嬷出现在了成千上万的穷人身边,自己的内心却无以支撑,她只有一个缺位的耶稣。令人震撼之处不也正是在此,这个阿尔巴尼亚女人,从一个目光炯炯的少女变成一个瘦小干瘪的老婆婆,从她孤身一人走上加尔各答的贫民窟街头开展救助,到由她创立的仁爱传教修女会遍布全球达几万人规模,募到超过4亿美金的善款。她忍受着巨大的灵魂煎熬,完成了不可思议的爱的旅程,临终时她的全部个人财产是三样东西:受难的耶稣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我还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给予她这么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不过,特蕾莎嬷嬷希望我们相信,这条路正是耶稣带她走过来的。
  •   这本书看完呢很感动,但不是文字上的,是被特蕾莎修女的精神所感染,本文很平实,用历史的笔客观的描述着特蕾莎修女的生平,建议要想深入了解特蕾莎修女的读者不要购买。可读性少。
  •   特蕾莎修女也是凡人肉身,在圣堂与贫民窟——水火两重天之间,她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她是如何寻到支撑点?。。。。。很想知道啊
  •   朋友推荐的,比较感人,但适合有信仰的人看喔!
  •   人好书差
  •   没想到是绘图版,挺薄的,而且封皮很久,比较失望!
  •   是正版,当内容不行
  •   个人思想变化描写较少,单纯叙事,有点失望。
  •     
      作者:Erik Möller
      发表时间:2003年10月19日
      网址:http://www.heise.de/tp/r4/artikel/15/15888/1.html
      
      【提要】
      一个堕胎和避孕的狂热反对者,全面隐瞒其资产和工作的性质,这么一个人如何能长时间受到自由世界批判性媒体的青睐呢?
      
      克里斯多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把她称为“媒体圣徒”。直到今天,要想寻找关于她的批判性报道,仍然需要放大镜。关于她的书有成百上千,是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所写的生活建议,美其名曰“献给被遗弃者的一生”、“加尔各答的圣者”、“无畏无瑕的嬷嬷”或者“爱的力量”等等。
      
      一颗明星的诞生
      
      如果不带偏见地查考一下特蕾莎修女的业绩,我们就可以确定,媒体系统地扭曲了现实,并且完全忽略了批判性分析。这个已故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媒体故事开始于英国人穆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 —— Catholic Times 在她去世后于1997年10月12日写道:“如果不是他,世界或许永远不会知道特蕾莎嬷嬷。”穆格里奇是一个狂热的保守主义分子,认为世俗的自由主义是 “所有破坏力量中最大的”。他是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赞助的记者之一。这是一个 CIA 组织,任务是在欧洲建立对抗共产主义的对立文化。除了“非共产主义的左派”,它还资助自由派左翼社会意义不大的表达方式,就是抽象艺术和“后现代化思维”(关于这个课题的权威著作是Frances Stonor Saunders 的Who Paid the Piper?: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1999, Granta)。
      
      穆格里奇的特蕾莎项目开始于1968年的一个BBC采访。当时,生于阿尔巴尼亚的修女特蕾莎在加尔各答领导的还是一个规模相当有限的垂死者收容院 —— 这并不是什么有创意的机构,特蕾莎出生之前,加尔各答就早已经有了类似的机构。不论是规模还是所提供的医疗保障,特蕾莎的机构都是最低限度的。在这里,孤儿可以有饭吃,垂死的人头上有个屋顶,这一切都具有传统的天主教风格:护士修女们没有值得一提的医学训练,不过垂死的人要受秘密洗礼。与其他的机构相比,比如拥有图书馆和学校的印度 Ramakrishna-Mission 或每天分发1.8万份饭的美国 Assembly of God 传教所,特蕾莎的修女团即使在今天也微不足道。
      
      对于基要分子穆格里奇来说,特蕾莎修女正是他向世界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所需要的人物。为此,他首先是在美国找到了支持者。1969年,穆格里奇与导演 Peter Schafer 共同拍摄了纪录片 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随后有同名的国际畅销书出版。这部纪录片具有传奇性,是因为穆格里奇声称在特蕾莎的收容院拍下了“摄影奇迹”:他声称昏暗房间里那种柔和的光线是无法从技术上解释的。一直到1994年,摄影师 Ken Macmillian 才解释说,当时他们试用了柯达的一种新胶片。“当我们最终看到电影的时候,我已经想欢呼赞美柯达,但是穆格里奇不让我这么做……同一天,我就因为加尔各答 ‘奇迹’收到了所有这些电话。”
      
      在美国,宗教右派欢庆特蕾莎修女,而她则开始宣传对避孕和堕胎的 拒绝。影响巨大的教徒,比如新教徒 Billy Graham 和天主教徒 William F. Buckley Jr.,造就了在加尔各答从街上收容“穷人中的穷人”的“活着的圣徒”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是胡说八道,却得到了特蕾莎感激的重复)。
      
      还在1971年,穆格里奇就预言特蕾莎修女将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在她去世前就预言她将会被封圣。特蕾莎则越来越由修女发展成了媒体人物,她不仅以各种由头周游世界,而且在自由派圈子里也成了教皇拿得出手的代表。每会见一个政客,她都要请求制止堕胎、避孕药和避孕套。经过两次失败之后,她终于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奖。这是一场资金丰厚的宣传运动的结果,而她则利用这次机会,向世界舆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是我相信,今天和平最大的破坏者是堕胎,因为这是直接的战争,直接的杀戮 —— 直接由母亲自己实施的谋杀。(……)今天,堕胎是最大的邪恶,是和平最大的敌人。今天汇集在这里的我们,是我们的父母所要的。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想要我们,那么我们就不会在这里。
      我们想要孩子,我们爱他们。可是其他数以百万计的呢?许多人为孩子们担忧,比如在非洲,他们大量死亡,或死于饥饿,或死于其他原因。但是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们有意死去(原文如此),因为他们的母亲的意愿。如果一个母亲能杀死自己的孩子,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去杀人或者互相杀戮呢?什么都不能。
      对于一个以减少世界上的痛苦为己任的女性来说,这是很不寻常的话语。但是,在随后的年月里,特蕾莎的另一个形象就要显现出来:作为教皇的奸细,她并不拒绝人的苦难,而是要庄重地举行并促进人的痛苦。就在特蕾莎修女晋升为右派的宠儿而且也被克林顿和戴安娜王妃这样的自由派献媚的同时,媒体也热情地加入了这场游戏。
      
      一个神话的破裂
      
      为特蕾莎修女的形象带来第一道裂痕的,是克里斯多弗•希钦斯的纪实作品《地狱天使》(Hell's Angel,1994)和随后于1995年出版的100页的论战文《The Missionary Position》。这两部作品大体上是以很尖刻的方式讨论同样的指责。书中缺乏信息来源,但是其中提到的事实从总体上没有争议 —— 鉴于希钦斯的风格和单打独斗的角色,他的批评很容易被忽略。事实上,希钦斯作品的很大部分是以生活在英国的印度人查特吉(Aroup Chatterjee)的调查为基础的。查特吉参观并拍摄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采访了相关人员,并就特定的事件试探了修女们的反应。今年,查特吉的书出版,与此相比,希钦斯的作品简直就像学生作文。
      
      查特吉的作品 The Final Verdict 全文可以在出版社的网页下载,长达400页,信息来源完整,是对特蕾莎一生业绩的清算。此外,查特吉直接参与了特蕾莎的宣福审定程序,向梵蒂冈负责此事的权威递交了自己的意见,甚至被邀参加一个业余神职审查人的问讯会,以确定特蕾莎的“神圣性”。他的意见当然对宣福过程没有任何影响,而他自己也不要求教会人员中断宣福审定程序:“如果我是生意人,我当然会让自己最好的售货员出面。”
      
      除了查特吉,特蕾莎去世后的几件出版物也进行了深入一些的挖掘。1998年9月10日,《明星》发表了 Walter Wüllenweber 调查特蕾莎修女团资金情况的文章“拿取比给予有福 —— 特蕾莎修女:她的千百万资金在哪里?”(英文版)
      
      参考了现有的资料,简朴的圣者神话就所剩无几了。希钦斯认为,特蕾莎修女首先满足了人们相信有什么人关心穷人的心理需要,这样就可以不用自己去关心。事实上,特蕾莎神话首先是西方媒体预谋沉默的结果。查特吉的书至今基本上被忽略,尽管他可以向每一个提出疑问的人提供调查时的录像、录音和其他记录。如同 Hunzinger 故事一样,关于艾格尼斯•刚察•博亚丘的真相的故事销路不好。
      
      换在10年前,这种预谋的沉默还可以继续下去,但是,互联网现在给想知道情况的人提供信息,这样,人文主义网站就链接了查特吉的书,当然是在维基的特蕾莎修女词条。恶劣的是,个别天主教徒无法完全避免现实,因为,如果用 Google 搜索“Mutter Teresa”,搜索结果的第一页就会出现卑鄙的无神论者创建的德文网页“加尔各答的死亡天使”。
      
      特蕾莎修女与穷人
      
      可是,究竟什么是特蕾莎修女阴暗的真相呢?就算她的政治观点与主流观念不符,难道她不是一个诚心帮助穷人的好心人吗?查特吉的调查表明,特蕾莎在媒体中就自己工作的性质和范围进行了系统的欺骗。在现实中,她的工作人员与其说是与死亡斗争,毋宁说是促进死亡,她们连就近的急救呼叫都置之不理。
      
      在印度次大陆出现危机时,特蕾莎的修女团反正几乎不扮演什么角色。查特吉在他的书的第11章按不同的项目对特蕾莎的博济会和印度的 Ramakrishna-Mission 进行了对比,比如在应对危机和灾难方面,查特吉列举了出书前几年的共16个事件,Ramakrishna 每次都提供帮助,而特蕾莎修女团没有参与过任何一次。大灾难发生时,“活着的圣者”往往是在第二故乡罗马,或是在美国,或是正在为反堕胎巡游世界。即使是她的“属灵”顾问、众多歌颂特蕾莎的书籍的作者之一 Edward Le Joly,也早在1986年与一个修女谈话时就说,特蕾莎“总是不在”。戴安娜王妃多次想在加尔各答与特蕾莎相会,未果,因为后者从来不在加尔各答。这样,她们最终会面是在罗马和纽约。
      
      特蕾莎满世界抱怨,远离了加尔各答的受苦人是多么可怕,可是暗地里应该恨透了这个避孕和堕胎毫无困难的城市。查特吉写道,她在这个城市从来不可能公开控告 “未出生的生命”的苦难,要不然至少会被口水淹死。有一次她倒是面临了被暴打的危险:1984年12月的博帕尔工业灾难中,死亡人数和纽约世贸大楼遇袭一样,而她只会说“Forgive, forgive”(饶恕,饶恕)。在护理受害者方面,不论是她还是她的修女团,都没有起到值得一提的作用 —— 当然,在未做任何批判性审视而接受所有新闻声明的西方媒体中,她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对穷人所受苦难的真实态度,在1981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被问到她是否教导穷人忍受命运时,她回答说:“我想,穷人接受自己的命运,分享基督的苦难,这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我相信,穷人的苦难是对世界其他人极大的帮助。”谁要是对这种逻辑感到困惑,那他就应该看到,作为这种逻辑的基础的那个宗教是以一个死刑刑具为象征的。
      
      这样看来,医疗措施困乏、拒用止痛药等等,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主编 Robin Fox 博士在1994年9月17日描述了自己在特蕾莎一间收容所的观察,忍不住进行了批评:“我被告知,很少被允许进行检查。修女和志愿者用于区分可治和不可治病人的数据呢?答案还是没有。这种系统性的方法与收容所的精神是不相符的。特蕾莎嬷嬷更相信预定的安排,她的规则是要防止(人们)涌向物质主义。”据查特吉说,特蕾莎粉丝们的反应导致多天不能正常工作,他后悔说了对特蕾莎具有批判性的话。
      
      特蕾莎修女自己总是强调,用最简单的手段治疗穷人是多么重要。真正让人惊奇的,不是她自己真这么认为,而是西方媒体毫无批判地报道这种杀人的拯救学说。有意不区分可治的和不可治的病人,与针具和其他用具(如果有的话)缺乏消毒一起,当然会导致感染和不必要的死亡。希波克拉特誓言毕竟是一个异教的发明。特蕾莎反复强调,“美丽的死亡”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美丽的死亡是没有痛苦 的死亡吗?当然不是 —— 讲得最多的一个特蕾莎轶事是,她对一个垂死的忍受剧痛的癌症病人说:“是耶稣在吻你。”病人回答说:“那你告诉他,不要再吻我了。”这种轶事,在天主教圈子里总能引发心领神会的微笑。
      
      特蕾莎的世界
      
      鉴于这些情况,她的修女团并不像她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所说的那样在大街上成群地收容苦难的人,这几乎要让人感到欣慰了。修女团虽然拥有急救车,但是这些急救车安装了沙发,变成了修女专车,有时候用于往每年一度的修女节送鸡 —— 这些车辆不是用于运送病人的。查特吉通过多次测试性的呼叫证明,收容所受到急救呼叫时仅仅是要求呼救人向正规的呼救台求救(谁要是不说英语 —— 多数穷人反正不说英语 —— 那他根本不能和修女团的多数工作人员沟通)。那些修女们也根本不是在街上收容受苦的人,相反,如果求救的病人有亲戚,不论穷富远近,一律被拒绝。
      
      特蕾莎一直虚夸自己的工作规模,一次说每天在加尔各答为4000人提供饮食,下一年就说是9000人。查特吉对发放饭食的赈济厨房拍摄多天,估计每天在加尔各答得到饭食供应的人数最多不超过300人,有时候赈济厨房还要饭票,而得到饭票是很复杂的事(查特吉不无讽刺地说道:“Dnarapara… 的少数那些天主教家庭有所有的饭票”)。特蕾莎的这些数据从来没有受到媒体的质疑。
      
      在另外的场合,流传着 61273 这类可笑的数字:因为特蕾莎教授“自然避孕”(天主教教条允许这种所谓的“日历避孕法”,因为这要求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禁欲)而有这么多的婴儿未出生。如同在其他天主教地区,加尔各答最穷的人的确被要求学习按日历计算可以有性生活的日期。这种极端不可靠的方法是允许的,而使用橡皮套则是对潜在生命的谋杀。此外,按照天主教的官方说法,橡皮套是不可靠的(参阅避孕套有个洞);自然避孕安全而可靠,避孕套则是杀害生命的、不起作用:只要是贫困与天主教相聚,教会就到处用这种宣传鼓励饥饿、疾病和大规模死亡。特蕾莎一生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狂热代表。她的修女团遍布世界,如同查特吉在第7章所描述的那样,她们常常不履行任何赈济功能,而是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那样负责让土著人改信天主教。
      
      不论是到什么地方进行政治宣教,她都严厉反对避孕套,如同反对堕胎一样。不用说,即使是轮奸和乱伦的结果,她也认为绝对不可堕胎,并且在国际上为这样的立法而游说。
      
      未出生的生命对她来说太重要了。至于已经出生的生命对她来说有什么意义,她在1981年访问海地时表达得非常清楚。她高兴地对海地独裁者杜瓦利埃的夫人说:“总统太太,这个国家因为您的事业而生机勃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论用什么手段获得军事独裁者的什么支持,都是合理的。
      
      特蕾莎的千百万资金
      
      钱,这是特蕾莎永远收不够的。原修女 Susan Shields 在她的文章Mother Teresa’s House of Illusions中指出:“金钱来得飞快,邮差经常送来整邮袋的信。我们经常收到5万美金或数目更高的支票。”这些钱都到了什么地方,Shields 不知道。修女团简陋的条件并未因此得到任何改变,修女团领导甚至严格反对用这些钱购置新设施,比如医疗设施。在 Shields 工作的纽约 Bronx,甚至连给穷人的面包都不是买的。据 Shields 说,一年之内,就有5千万美元流入了修女团的账户。
      
      不过,修女们有严格的指示,不许准确记账,修女团的资金状况模糊不清。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数以亿计的生意。除了众多的高额奖金,特蕾莎还从极度可疑的人物那里获得数以百万计的捐款,比如原来美国反色情最著名的斗士之一、骗子 Charles Keating。Keating 因为参与 Savings & Loan 金融丑闻而被判刑12年,特蕾莎修女给法官写信祈求宽恕 —— 对朋友当然是要报恩的。检察官以私人的名义回信,请特蕾莎退还 Keating 的捐款,这些钱部分是 Keating 从穷人那里骗来的,是骗取了别人所有的积蓄和未来而得来的。特蕾莎当然没有回答检察官。
      
      对 Keating 百万捐款的通常解释是,他以此寻求赎罪。不过,这可信吗?美国的新教徒为什么要通过金钱和媒体支持特蕾莎修女呢?《明星》杂志在关于特蕾莎的资金的文章中猜测,这些钱到了梵蒂冈的账户:“梵蒂冈银行怎么处理钱,这是连亲爱的上帝都不许知道的。”梵蒂冈银行的丑闻及其对洗钱、贩毒和一切有利可图的事情的参与,是不可胜数的 —— 意大利“生意人”曾经试图阻止关于 Calvi 死亡的电影《上帝的银行家》上演,没有成功。还有哪个组织比神圣与善良不容任何人质疑的特蕾莎的修女团更适合于洗钱吗?如果再考虑到穆格里奇与CIA的关系,那么,不用是什么阴谋论者,就可以设想,特蕾莎远不止是一个思维简单而且不懂帐目的老太太。
      
      特蕾莎的奇迹
      
      回到现实中来。为特蕾莎正式宣福,需要她死后的一个奇迹,而奇迹很快就在 Dangram 这个小镇发现了。特蕾莎去世后一年,贫穷的印度妇女 Monica Besra 因为下体疼痛来找修女。特蕾莎佩戴过的一个圆牌转眼间就解决了她的问题 —— 她下体内的一个肿瘤被神奇地治愈了。她丈夫对这种说法抗议了几个月:“我的妻子是医生治好的,不是奇迹。”Besra 事先确实曾经到医院。给她治病的医生 Ranjan Kumar Mustafi 认为:“神迹的说法绝对是胡扯,应该受到每个人的诅咒。她下体长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肿瘤,是肺结核引起的。给她开的药物缩小了肉瘤,直到一年后完全消失。” 我们应该知道,特蕾莎修女并不怎么受加尔各答知识分子的爱戴。
      
      不过,为了一件好事,也是可以出钱的。这样,至少 Besra 的丈夫在宣福前及时转变了观点:“是奇迹帮了我妻子的。现在,我和我的孩子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可以受到教育,我也有能力买了一小块地。一切都好起来了。” 稍微受一点PR训练,Selku Murmu 一定也能学会,这样的话他不一定非要和记者说。
      
      谁要是以为特蕾莎是一个有争议的圣者,那他就太不了解天主教会的历史了。要了解这点,我们不仅要看最近被宣福、封圣的,比如说极端保守的主业会的创始人 Josemaria Escriva,或者支持克罗地亚乌斯塔刹法西斯分子屠杀35万塞尔维亚人的萨格勒布大主教 Stepinac。奥托•冯•柯尔文(Otto von Corvin)在1845年出版的《神棍镜》(Pfaffenspiegel)一书中写道,那些“可爱而善良的圣徒们”的主要功绩,就是用不同形式的自我折磨来压制自己的淫欲,甚至可以到自我阉割。此外,最早的那些圣徒主要的工作是消灭可憎的异教。Myra 的圣尼古拉,今天以可口可乐的装扮闻名于世,曾经摧毁异教女神狄安娜的众多庙堂,他的纪念日是12月6日,凑巧是戴安娜的生日。圣马丁也摧毁了众多的庙堂,还砍掉了有宗教意义的树木。亚历山大的圣居里尔下令或任凭手下的基督暴徒在415年残酷杀害异教学者希帕提娅。希帕提娅异常著名,即使 Socrates Schlasticus 这样的基督教学者也极力赞美她美丽、智慧、道德高尚。
      
      为了抹消对希帕提娅的集体记忆,教会捏造了一个新的圣徒:亚历山大城的卡特琳娜。教会说她是比希帕提娅早100年的聪明、美丽而又自信的年轻女子,在亚历山大城劝异教徒皈依基督教,因此被残酷杀害。因为没有任何迹象证明她的历史存在,她在1969年被删除出罗马教会日历。不过,整整六个世纪间,她是最受欢迎的圣徒之一,许多基督徒至今还敬仰她:这毕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     原文: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From Mother Theresa
      
      
      1、《无论如何》 傅厚朴/翻译
      
      (原刊2009年第7期全国公开发行的基督教杂志《天风》)
      
      人们往往不理智,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
      原谅他们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善良,人们会指责你怀有自私和不良动机;
      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成功了,你会赢得一些假朋友和一些真敌人;
      还是去成功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诚实和坦率,人们会欺骗你;
      仍然诚实和坦率吧,无论如何。
      
      你花数年时间所营造的,有人会在一夜之间将其摧毁;
      继续营造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找到了安宁和幸福,他们会嫉妒你;
      依旧欢乐吧,无论如何。
      
      你今天做的好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仍然去做好事吧,无论如何。
      
      你将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再多也不够;
      继续将最好的奉献给世界吧,无论如何。
      
      你瞧,归根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无论如何。
      
      傅厚朴先生译后记:
      
      特蕾莎修女(又译德兰修女),1910-1997,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她一生追随基督,扶贫济困,先后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了50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青年中心和孤儿院;曾获得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肯尼迪基金会奖金和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和平奖金,并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首诗折射出她作为一个基督徒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胸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读它,在缅怀特蕾莎的同时,也能激励我们自己。
      
      2、另一翻译版本:《不管怎样》 译者不详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3、短诗文《无论如何,总是要......》 译者:不详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无论如何,总是要爱他们;
      
      如果你把事情做好,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无论如何,总是要把事情做好;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无论如何,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作善事;
      
      诚实和坦率使你易受伤害,无论如何,总是要诚实和坦率;
      
      你耗尽数年所建设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无论如何,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忙,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无论如何,总是要帮忙;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被踢断牙齿,无论如何,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此版本不完全,最后一段未见翻译)
      
      4、网友翻译的网络版《无论如何》
      
      人们经常不讲道理,没有逻辑,而且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无论如何,你要懂得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还是会怀疑你有不良的动机。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友善。
      
      尽管你是诚实和率直的,人们依然有可能欺骗你。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诚实和率直。
      
      世俗的小人习惯于追随大人物,却很可能对你不屑一顾。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爱怜那些世俗的小人。
      
      当你成为一个卓越的人,你周围很可能会充满假朋友和真敌人。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追求卓越。
      
      在探索真理的路上,你也很可能会遭到人们的嘲笑。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探索真理。
      
      困境中的人们需要你的帮助。当你真的去帮助他们的时候,却很可能遭到他们的攻击。
      
      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帮助他们。
      
      你今天做的善事,很可能明天就会被人们忘记。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做善事。
      
      你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事业,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摧毁。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去经营。
      
      即使你把你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世界,人们依然有可能不满足。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奉献你自己。
      (此版本不完全,最后一段未见翻译 。)
      
      5. 《不管怎样》 译者:不详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      还有什么不能作为交易的筹码,诺贝尔和平奖都被押上了。有媒体说欧洲人是为了以此让奥巴马在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转变美国政府的态度,吃人的嘴软嘛,上台不到9个月就得到这个奖,你总得有点表示。就算让奥巴马在减排协议上签字这个动机是好的,诺贝尔到底是用来奖励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还是用来交换一个共识?如果这种方式有效的话,那只需要把和平奖不停地颁发给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索马里...的领导人,世界就太平了。
      
       是不是出于礼节,奥巴马说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跻身于获此殊荣的其他变革者之列,但他会不会真的想起那些当之无愧的受奖者而感到羞惭万分,特别是他会不会想到历史上最无争议的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嬷嬷。这个英俊潇洒哈佛毕业的黑人总统穿着他的名牌西服在奥斯陆致答谢词的时候一定比三十年前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穿着蓝边白棉布纱丽满脸皱纹的特蕾莎修女光鲜照人多了,他一定从没有像特蕾莎一样穿行在加尔各答委内瑞拉墨西哥纽约最破败阴暗的贫民窟去捡最脏最臭最病最残的穷人,洗去他们满身恶臭的蛆虫,拉着麻风病艾滋病人的手说话,日夜不停地照顾奄奄一息的婴儿,教受虐的妇女生存技能,让流浪的孩子学会识字,给要断气的穷人一个有尊严的死亡......显然没有,他一定是做了其他不得了的事。比如,当选美国总统?
      
       “我自己并不配得到这个奖,我个人也并不想去拥有它。但是透过这个奖,能够让挪威人民看到穷人的存在;我是为了他们而来领奖的。”这是特蕾莎修女1979年的获奖致辞。奥巴马的感言乍一听还挺相似:“我要说明:我不认为这是表彰我个人的成就,而是对为实现所有国家人民的愿望发挥美国带头作用的肯定。”
      
       我一边读《特蕾莎修女》一边不停地问一个问题,她一辈子每天面临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绝望,她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她内心得有多强大?美国人写的这部传记一直讲她靠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却很难让人相信其说服力。她面临的持续的黑暗和她置身的孤寂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上帝的爱到底是什么,可以支撑她和她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走这么远。简单地把她说成一个神,一个受神感召传递旨意的上帝之仆是很苍白的。说她被问及是如何勇于面对贫困与不幸的,她说是因为自己在这些被遗忘的人们的残缺躯体上看到耶稣。她的勇气被解释为是出于对天主的爱。宗教信仰的力量有那么大吗,特蕾莎修女所做的无以伦比伟大的一切都系于上帝的名下?
      
       据说所有关于特蕾莎修女的记载都记录了一个有着顽强意志并对上帝有着坚定信念的神女,在上帝的指引下普天传递上帝对穷人的爱,直到美国兰登书屋出版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她的朋友未能按照嬷嬷的遗愿烧掉她的书信,她66年的心路历程。世人得以窥见这个神一样的女人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一个更真实从而也更令人敬重的特蕾莎。
      
       “在我心中有如此恐怖的黑暗,就好像眼前一切即将死去。”1948年末,特蕾莎第一次走进加尔各答贫民窟,目睹躺在街头上即将死去的老人和妇女,乞讨的孤儿。“寂寞如此之苦,我不知道我还能被折磨多久。”“走向上帝如此之难,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热情,灵魂的救赎没有,天堂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若为我祈祷,请让我在任何事情上为上帝保持着微笑。”“嬷嬷谈及了她灵魂里痛苦的夜晚,虽然在这条路上她走了很多年,但是她没有走出去。”特蕾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5年后,特蕾莎身边的一位修女说。
      
       请让光明指引我前行。 修女在目睹世间绵延无止的苦难之后,她无止境的无私帮助都仿佛瞬间被海绵吸干的水滴,她在黑暗中坚持忍耐苦苦期待天主光明的指引,然而,她看不见上帝。全世界最穷苦的人都在祈祷有一天能得到特蕾莎嬷嬷温暖粗糙双手的抚慰,特蕾莎嬷嬷每晚都在向上帝祈祷。嬷嬷出现在了成千上万的穷人身边,自己的内心却无以支撑,她只有一个缺位的耶稣。
      
       令人震撼之处不也正是在此,这个阿尔巴尼亚女人,从一个目光炯炯的少女变成一个瘦小干瘪的老婆婆,从她孤身一人走上加尔各答的贫民窟街头开展救助,到由她创立的仁爱传教修女会遍布全球达几万人规模,募到超过4亿美金的善款。她忍受着巨大的灵魂煎熬,完成了不可思议的爱的旅程,临终时她的全部个人财产是三样东西:受难的耶稣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我还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给予她这么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不过,特蕾莎嬷嬷希望我们相信,这条路正是耶稣带她走过来的。
      
  •   特蕾莎修女自己总是强调,用最简单的手段治疗穷人是多么重要。真正让人惊奇的,不是她自己真这么认为,而是西方媒体毫无批判地报道这种杀人的拯救学说。有意不区分可治的和不可治的病人,与针具和其他用具(如果有的话)缺乏消毒一起,当然会导致感染和不必要的死亡。希波克拉特誓言毕竟是一个异教的发明。特蕾莎反复强调,“美丽的死亡”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美丽的死亡是没有痛苦 的死亡吗?当然不是 —— 讲得最多的一个特蕾莎轶事是,她对一个垂死的忍受剧痛的癌症病人说:“是耶稣在吻你。”病人回答说:“那你告诉他,不要再吻我了。”这种轶事,在天主教圈子里总能引发心领神会的微笑。
  •   伟人有两种:一种是令人敬仰的英雄,一种是令人厌恶的圣徒。纵然人们评价不同,但在我心中毫无区别。
  •   http://along.blshe.com/post/287/507769
  •   如果真的经历过信仰,就会明白它的力量。
  •   她对穷人所受苦难的真实态度,在1981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被问到她是否教导穷人忍受命运时,她回答说:“我想,穷人接受自己的命运,分享基督的苦难,这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我相信,穷人的苦难是对世界其他人极大的帮助。”谁要是对这种逻辑感到困惑,那他就应该看到,作为这种逻辑的基础的那个宗教是以一个死刑刑具为象征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