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工人  作者:王振宇  页数:164  

内容概要

  《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是作者根据其多年来从事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所编写而成的。他将《中国职工科技报》2006-2007年“创新漫谈”专栏连载的50余期创新漫谈合集成《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一书出版,重点介绍了如何树立自信心,增强创新意识,阐述了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和智力激励法、逆向发明法等发明技法。其中,每种思维方法和发明技法的论述,作者都从古今中外的重大发明创造中援引实例子以佐证,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王振宇,1957年3月生于山东省文登市,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毕业后在济南钢铁总厂从事高炉生产和工艺设计,1986年1月到山东省总工会工作,历任济阳县二太平乡副乡长(下派挂职锻炼)、省总工会生产保护部副部长、省财贸金融工会主任、省总工会技术协作办公室主任、省职工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兼职教授。著有《球墨铸铁管》、《创造发明学》、《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世纪同龄人李剑晨艺术生涯》、《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含墨留痕——单应桂秦胜洲艺术人生》;主编《李剑晨中国画集》、《李剑晨画集》(王振远王振宇主编)、《齐鲁劳模录》、《从头再来》及合编书四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一等奖,获全国第五届、第六届劳动竞赛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奖;被评为山东省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积极分子、全国劳动竞赛理论研究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发表诗歌、杂文、美术评论、摄影作品等五百余篇幅,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內参展获奖并入编《翰墨中国》等大型书画集;传略被编入《中外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辞书

书籍目录

创新——时代的主旋律(序一) 李永安工人阶级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序二) 许振超上篇 创新思维1.“三大件”的演变——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2.锅炉工成为发明家的启示——树立自信心 增强创新意识3.逆境里走出的全国劳模——适应环境 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4.唐僧与居里夫人——成功的奥秘5.“功能固着”的蜡烛、图钉、火柴——思维、习惯思维与创新思维6.无字信是怎样解读的——形象思维的特点与过程7.从“嫦娥奔月”到宇宙飞船——想象是创造发明之本8.宇宙的结构是无限的——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9.水陆坦克“横空出世”——创造想象原动力10.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假说的形成、特点与验证11.人类将移民火星——科技预测的思维特点12.地雷打飞机——直觉思维的特点、形式、过程与作用13.掺假的金冠——灵感的产生、特点与捕捉14.“马尾巴的功能”——扩散思维及方法15.“水泥化肥”的涎生——扩散与集中思维方法16.从“结绳计数”到电子计算机——辩证思维的特点与规律17.养鱼的分析——立体思维的特征、规律与方法18.面对谎言的笑声——潜思维的主要特点与作用19.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发明——逆向思维的原理与方法20.抓斗大王包起帆——旁通思维法21.永不消失的电波——联想思维及方法22.印刷+电路=印刷电路板——跨度思维方法23.爱迪生的重大失误——变维思维方法24.核裂变、核聚变与“毛粒子”——联结思维与分解思维25.爱迪生的第7895次试验——穷尽思维的机制与方法下篇 发明技法26.告别铅与火的时代——发明创造的特点27.雷达与声呐的发明——需要乃发明之母28.移动电话全球通——发明创造的选题技法29.神奇的头盔枪——智力激励法及其原理30.“渤海”是怎样冲上世界顶峰的——智力激励法的程序31.车载电视与大屏幕——检核表法32.雷达的弱点——缺点列举法33.不用擦的玻璃与飞机的发明——希望点列举法34.机器人的世界——模仿技法35.合金钢与铝合金——类比技法36.由花岔诞生的钢筋混凝土——移植技法37.空调与温度汁——逆向发明法38.贝尔发明电活机——自由联想技法39.旋转棒棒糖与电动牙刷——相似联想技法40.电源插排与汽车的进步——同类组合与主体附加法41.航空母舰与飞行汽车——异类组合与重组组合法42.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分解发明法43.曹冲称象与塑料痰盂——等值变换法44.许振超的绝技与787“梦想”——变换合成法45.铀235与超导新材料——控制条件法46.不锈钢与形状记忆合金——捕捉机遇法47.钱钟书与门捷列夫的法宝——卡片分析法48.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溯源发明法49.矸石山变高楼——废物利用法50.总统的高招——开源节流法51.静电复印机的发明——专利发明法52.发音的电子秤——分析信息法53.专利之痛——知识产权保护54.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现代科学证明,每个人天赋的创造力虽然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很显的。这种差异的拉大,主要是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等造成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天赋上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前苏联一个秘密科研机构,专门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著名科学家的大脑,他们把大脑切成超薄片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是列宁等人的大脑构造与普通人的大脑没有什么差别。无数的事实证明,创新不只是科学家、专家学者、博士、教授们的“专利”,普通职工取得技术创新或创造发明成果的事例也数不胜数。“郝建秀工作法”是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的,而不是哪个科研所搞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刀具大王马学顺提出“件件有革新,样样有创造”。可以说,创造力人人皆有,时时可见,处处在用。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在学生中开展“四小”活动,结果小学生搞出了有价值的发明创造数百项,有一百多项在国内、国际获奖。广大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本企业的牛产、技术和产品最了解、最熟悉,最有条件研究,在某螳方面足比科研人员占优势的,只要有信心、有创新意识,必能有所创新。创新意识也就是创造发明或改革创新的愿望或动机。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有内部的,即创新主体本身具有的各种因素和主观条件,也有外部的,即影响创新主体发挥创造性的各种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在众多的内外条件中,强烈的创新意识或创新欲望,可以说居于首位,是进行创新的首要条件。创新意识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要有创新的信心,二是要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对创新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缺乏创新的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创新”缺乏正确的了解,把它看得过于神秘,过于高深莫测了。创新,从最一般的意义说,就是带着创造性去从事活动。创新不能脱离原有的基础,不是一切都新,也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人们不可能凭空创造一台电子汁算机或数码相机。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产生某种或某方面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构思、设想、观念、技术或产品,这都是创新。科学家讲:“人人都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明家的人数大概会多出千万倍。”一个人有了创新的迫切感,就能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潜力,唤醒沉睡的才能,在这种动力作用下,开始全神贯注、日积月累地加以思考、探索,终究能够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能有所创新,才有创新的动力,才能在创新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编辑推荐

《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新思维与发明技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书很精美,因还没有看过,其他不说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