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之旅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金开诚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当然主要是为了得到乐趣。不过,既然喜爱也就希望逐渐提高欣赏的能力,然而这并不容易。试以数例来说明:先说听京戏,这我从小就喜欢,连带着也就爱看谈戏的文章。这些文章凡谈到唱腔必涉及韵味,谈到武戏则必涉及动作干净漂亮。然而,什么是“韵昧”,什么是“干净漂亮”,我却无所感觉。于是向人请教。名票某先生给我又唱又比划,讲了半天,我仍然无从体会。最后他说:“你只要多听多看,自然就知道了。”这话没错。我后来听得多看得多了,果然也就知道了。然而却经历多年才得到这个结果。其次是篆刻,这也从小就感兴趣。

内容概要

  《艺术欣赏之旅》内容分为主要三部分,分别从艺术欣赏的理论、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艺术问答这三者来对艺术欣赏做了一个概括,给读者指明了一条艺术欣赏的道路。

作者简介

  金开诚,1932年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后调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土生导师,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书籍目录

艺术欣赏之旅(代序)技道功艺术欣赏是一种学习“单课独进”与“一通百通”说“气”说“韵”说“味”诗与文化随想学诗闲谈古诗用典谈录读古代诗书画论札记说“意在笔前”漫谈书信文学臆谈“鲧禹治水”文艺创作中的善恶之报闲谈“江湖”及其他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功力与情性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再谈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现代书法”讲录漫话招牌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答问漫谈京剧流派的形成漫谈京剧创新谈京剧唱腔的“韵味”“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电视情节剧创作答问体验与表演通感与艺术欣赏答问灵感二题谈谈艺术默契略说悬念文学创作与心理平衡高雅与通俗含蓄与朦胧

章节摘录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就是“庖丁解牛”,说庖丁(厨工)为文惠君(即梁惠王)解牛,使起刀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赞叹道:“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答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样就提出了“技”与“道”的问题。人们都认为“道”就是法则、规律;个体对法则、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可以用抽象概括的符号(如语音、文字)来表述并传授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倘若认为通过抽象符号而接受的“道”,只要在道理上完全认同了,充分理解了,便能够在创作中由“技’’入“道”,臻于化境,这却是办不到的。庖丁所说的那种“道”,是始终与实际操作相联系的,是由高度熟练的实践而进入“自由王国”的。这种“道’’倒不一定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或者虽然在道理上懂得了,也还要在用于实践时再经过一个“飞跃”,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显出成效,取得实绩。对于这种情况,苏东坡说得最为明白。他说画家文与可教他画竹之道,“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这里所说的“不学”,不是指没学过道理,道理是已经很懂了;只是操作实践不熟练,欠功夫,所以“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苏东坡还写了一首与此相关的诗:“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可见,苏东坡是把文与可画竹同“庖丁解牛’’等量齐观的,所以他叹惜当世已无庄周,没有谁能懂得文氏画竹之“神”。任何人学艺,如何才能由“技”入“道”,乃至神乎其技?对此,中国人历来强调一个“功”字。“功”是中国人做任何学问、学任何本领都十分强调的一个特殊的概念。它的字面解释可能很简单;但与“技’’相比,它的内涵却既有复杂性,又有模糊性。为什么说有复杂性?因为粗略地看它就包含“时”、“力”、“绩”、“效”四种因素:“时”是练功所用的时间,练得正确,“功”就与时俱进。“力”是练功所用的精力(包括体力与脑力),“功”“力”并称,正说明力的投入与功的增长成为正比;当然也要练得正确才行。“绩”是练功取得的实绩或成就,也就是能够自我感知的练功结果,这结果一点点积累起来,便是“功”的长进。“效”是“绩”的客观效应与效验。自我感觉“功夫长进”了,还不算数;必须用于客观实践而取得预期的效果与积极的反馈,这才是真正有了功夫的长进。那么,为什么说“功”的内涵带有模糊性呢?因为“功”的内涵虽大致上包含“时”、“力”、“绩”、“效”四种因素,却又不是四种因素的简单结合,而是它们的浑成“化合”;至于化合的过程(即如何化合)乃至化合的结果(即化合成什么)却又无人能确切说明。因之也就没有任何人能提供准确的“配方”与“工序”,来保证必定练出“功”这种“化合物”。“功”的复杂性与模糊性还尤其表现在练功过程中所必须增入的“添加剂”上。例如陆游在《劝学》的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诗实际上已涉及“时”、“力”、“绩”、“效”四大因素,说得很好。但他在教儿子学诗时却又说:“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对作诗之“功”来说,这“诗外”的工夫显然便是“添加剂”了。“添加剂”究竟是什么,无法说得清楚与周全,所以说“功”是一种极为模糊的“化合物”。这“化合物”虽然模糊,却相当厉害。比如中国武术有两句话,叫“拳不敌力,力不敌功”。“功”的厉害,就因为它不是拳技与力气的简单相加,而是另有“添加剂”,因而成了“合金钢”似的“化合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添加剂”,就是除了“外练筋骨皮”之外,还要“内练一口气”,即所谓“内外兼修”。中国人练武功,竟然在千百年前就强调以“内功”为基础,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在“内功”中,除了属于“气功”方面的修炼现在还带有神秘性外,至少那些属于心理素质的种种锻炼,其重要性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任何运动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绝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言归正传说到文学艺术创作,现在存在的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或者可以说是“技道分家少功夫”。这就是说,搞创作的人对技巧还是重视的,但练“功”练得不够,这不够并非都由于不努力,有些乃是因为缺乏或不善于吸收“添加剂’’(主要是文化素养与生活阅历);因而练不出漂亮的“化合物”,即“绝活”。因此搞创作的人不能由“技”入“道”;只得把“道”让给理论家。但理论家的“道”,一般都是从语言文字的传授中获得的,或者是在苦思冥想中产生出来的,他又只能通过语言文字传给创作者。因此即使说得有道理,听了有好处,也仍然只能使创作者“心识其所以然”,一经操作,还是会“心手不相应”。谁想在创作实践中由“技”进于“道”,还是跳不过苦苦练“功,这个必要的过程。  ……

编辑推荐

  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艺术,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会渴求精神生活上的充实与提高,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艺术欣赏的需求从来不曾断缺过。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金老的脚步,慢慢步入艺术欣赏的殿堂,去体验文学、书法、戏剧等等带给我们的美感,去体验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欣赏之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