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的年代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美] 索尔·弗里德兰德尔  页数:542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本书讲述和解读的一系列事件也许并不十 分熟 悉。这些事件的极端性本质,以及在西方世界历史意识中成为极端恶象征 的事 实,引起了人们对这些具有极其深刻意义事件的关注。 由纳粹德国策划并实施、针对欧洲犹太人的系统灭绝行动,将受害者 中的绝 大多数从德占欧洲最边远角落遣送至为杀害他们而专门建造起来灭绝营的 行 动,是一项持续多年、日复一日不断实施的行动。极端的意识形态以及先 进的技 术使得这一残酷的屠杀行径得以在一个非常大的规模上展开。 尽管纳粹当局希望以最隐秘的方式实施其在欧洲的“犹太问题最终解 决方 案”,屠杀行径还是很快被人们察觉。最初以传闻的形式从东欧传到德国 ,最终 传遍整个欧洲大陆。然而,对这一广为流传消息的反应不是漠不关心,就 是无动 于衷,甚至常常被策略性地欣然接受,当然在反犹主义盛行的国家还获得 了明里 暗里的支持。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人们对纳粹时期与纳粹当局大范围的合作 以及 数量巨大民众漠不关心心态的总体关注。 在书中,本人一直试图用一种融合法讲述这一历史,即最大限度地利 用留存 下来的各种日记和信件,同时从迫害者的角度、周围社会的角度以及受害 者的角 度进行叙述。所有从不同角度审视的事件都是通过一连串极其短暂的时间 单位 来反映的。由于是通过个体的声音,特别是通过那些讲述自身当时的希望 、幻想, 理解的缺失、以及极度颓丧心情受害者的个体声音来讲述的,事件的讲述 不可避 免会出现停顿或中断。 本书讲述的一系列事件早已成为当代西方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 ,其历 史教训和具有的普世意义,应该对每一位读者,无论其身在何地,都具有 参照作 用。若能够给他们以心灵上的触动,则是本人的最大希望。 索尔·弗里德兰德尔 2010年岁末于美国洛杉矶

内容概要

该作品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历史巨作,是对人类  最黑暗的主题所作的一项最细致、最全面的研究  德国莱比锡书籍博览会奖  德国书市和平奖  “该书堪称是有关纳粹德国大肆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历史力作,以其超凡的表现力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一段历史描绘得如同一部小说,可以预见:这将是一部历久弥新的杰作。”    《纽约时报》书评  美国《纽约时报》年度优秀图  美国《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

作者简介

  弗里德兰德尔出生于布拉格,1939年逃往法国,1948年移居以色列。他现在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讲授历史。
  1997年,索尔·弗里德兰德尔的《迫害的年代: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3一1939》出版发行,这是他的两卷历史著作《纳粹德国与犹太人》的第一卷。他在前言中说.他的意图是”从历史角度真实记录大屠杀.把凶手实施的政策、周围社会的态度和受害者的世界放在一个完整的框架里”。弗里德兰德尔的第二卷《灭绝的年代: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9—1945》也是一样。这本书如今已经成为记述纳粹德国大规模谋杀欧洲犹太人的权威历史著作。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中译本序致谢序言第一部分  恐怖  1939年秋至1941年夏第二部分  大屠杀  1941年夏至1942年夏第三部分  浩劫  1942年夏至1945年春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9月1日星期五早晨,那个卖肉的小伙子过来告诉我们:广播里的一则声明说我们已经占领了但泽和走廊地带,同波兰的战争正在展开,英国和法国仍然保持中立。”维克多·克伦佩勒在9月3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跟伊娃说,对于我们来讲,注射吗啡或者类似的东西是最好的归宿,我们的生活已经结束。”克伦佩勒是犹太人出身,年轻时皈依了基督新教,后来又娶了一位信仰新教的“雅利安人”。1935年,在德累斯顿工学院教授拉丁语言文学的他被校方开除,但仍然生活在该市,并且用心地记录着他的亲身遭遇以及周边发生的事情。在那两天,英国人和法国人对德国人攻击行动的回应依然晦暗不明。“安玛丽带来了两瓶发泡酒庆祝伊娃的生日,”克伦佩勒在9月4日记录道,“我们喝了一瓶,并决定留下另一瓶到英国人宣战的那天再喝。因此今天轮到喝第二瓶了。”在华沙,一所希伯来语学校的校长哈伊姆·卡普兰坚信此时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决不会像在1938年背叛捷克斯洛伐克那样背叛他们的盟友。在战争的头一天,卡普兰就已经感觉到了这次新冲突所具有的世界末日般的本质:“我们正在目睹一个世界历史新纪元的开端。这场战争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真正的破坏。然而,正是这个文明孕育了毁灭和破坏。”卡普兰确信,纳粹主义终将被击败,但是战争将使所有人都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位希伯来语学校的校长还意识到战争的爆发对犹太人所造成的特殊威胁。同样是在9月1日,他补充道:“对于犹太人而言,他们面临着数倍于此的危险。只要是希特勒踏足的地方,那里的犹太人就肯定没有了希望。”卡普兰引用了希特勒在1939年1月30日发表的臭名昭著的演说,纳粹领袖在那篇演说中威胁道,如果发生世界大战,犹太人将会被消灭。因此,犹太人比大多数人都更加热衷于参与公共防务的建设:“每当有号召每一位城市居民建隐蔽所以防御空袭的命令发布,都会有为数众多的犹太人响应。我也是其中之一。”9月8日,纳粹国防军占领了波兰第二大城市罗兹:“突然传来了可怕的消息:罗兹失陷了!”年仅15岁的犹太青年大卫·希拉科维亚克这样记录道,“所有的交谈都停止了;街道行人渐稀;人们的脸上和心中都为阴霾、冷酷和敌意所笼罩。从市中心回来的戈拉宾斯基先生告诉我们当地德国人是如何欢迎他们的同胞的。德军总参谋部将要进驻的大饭店里装饰满了各种花环;(德国裔的)市民——小伙子和姑娘们欢呼着‘希特勒万岁!’跳上了行进中的战车。街道上响彻着大声的德语交谈声。以前被隐藏的与(德意志)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有关的一切现在都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还是在华沙,波兰外贸票据交换所的一名雇员同时也是当地犹太社团的一名活跃成员亚当·策尔尼亚科夫正在组织成立一个与波兰政府合作的犹太市民委员会。“首都华沙犹太市民委员会,”他在9月13日写道,“受到了法律认可并在社区大楼中宣告成立。”他在9月23日进一步写道:“斯塔钦斯基市长任命我担任华沙犹太市民委员会的主席。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里,这是一个历史l生的角色。我将勉力为之。”四天之后,波兰投降了。在本书中我们将听到许多犹太编年史记录者的声音。这些声音千差万别,使我们得以一窥处于毁灭边缘的欧洲犹太人世界的异常多样性。在经历了一段宗教传统不可逆转的衰落和文化一族裔犹太性的不确定性不断增长期之后,已经找不到对遍布整个欧洲大陆的形形色色自认为(或被认为)是犹太人派别、社团、群体以及九百多万个体都适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了。这种多样性是在各自不同的国家历史、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和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的影响之下造成的。在面对周围的敌视和偏见时,或者在面对自由的环境所提供的机会时,无数个体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促进了持续的经济变动和社会变动。这些持续的变化造成了大流散的犹太人社团内部前所未有的巨大分裂,尤其是在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几十年间。举例说来,如何定位罗兹的那位年轻的日记作者希拉科维亚克呢?通过阅读他在战争爆发前不久开始撰写的日记,我们发现了一个深受犹太传统浸润的工匠家庭。大卫本人非常熟悉这一传统,与此同时他又对共产主义怀有强烈的信仰。(他在稍候写道:“最重要的事情是学校的功课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着希拉科维亚克这种分裂世界观的不乏其人,相互矛盾的主张在战争前夜犹太社会的各种小团体中彼此共存:形形色色大同小异的自由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亲纳粹派、托派、斯大林主义者、各派别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守教的犹太人围绕无边无际的宗教教条或者“宗族”争执争吵不已。直到1938年年底,特别是在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犹太人中竟然还有数千名法西斯党徒。不过,对于西欧的许多犹太人来说,主要的关切是在保持“犹太身份”的一些要素的同时,与周围的社会实现社会生活同化和文化的趋同,不管那究竟意味着什么。所有这些趋势和运动都因国家或地区间的特征以及自相残杀的内部生存斗争加倍增长。当然,有时候还要把臭名昭著的个体怪癖也计算在内。老迈且病人膏肓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德奥合并(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之后从维也纳避难到了伦敦。就在“二战”爆发前不久,他终于亲眼看到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摩西和一神教》的出版。就在所有人都感受到不同寻常危险的前夜,这位经常强调自身犹太性的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却正在否认他的民族所珍视的一条信仰:在他看来摩西不是一个犹太人。尽管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威胁,许多国家的犹太人还是做出了强烈的反应:“我在本地报刊中读到了你关于摩西不是犹太人的说法,”一位来自波士顿的匿名作家咆哮道,“很遗憾你将不能不自取其辱地进入你的坟墓。你这个老蠢货……德国强盗没把你送进集中营真是太令人遗憾了,那里才是你归宿。”尽管如此,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犹太人还是有一些根本性的特征。主要的分界线是在东欧犹太人和西欧犹太人之间;尽管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地理的区分,但其明显的表现却是文化上的。东欧犹太人(除了1918年之后在新政权提供的规则和机会下继续发展的苏俄犹太人之外)主要指巴尔干地区的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匈牙利(除了大城市之外)以及1918年之后罗马尼亚东部省份的犹太社群。生活在保加利亚、希腊和南斯夫部分地区的主要为“西班牙”(塞法迪)裔犹太人,代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同世界。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书堪称是有关纳粹德国大肆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历史力作,以其超凡的表现力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一段历史描绘得如同一部小说,可以预见这将是一部历久弥新的杰作。”  ——《纽约时报》“索尔·弗里德兰德尔对大屠杀的历史巨著就是一项研究,富含掷地有声的真知灼见,同时不乏审慎的治学态度。然而,它还在向世人鲜明昭示:纳粹主义所表现出的疯狂不亚于其残酷。”  ——《新闻周刊》“《灭绝的年代》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历史巨制,与劳尔。希尔伯格、路西.道维多维茨以及勒尼。亚西尔等人的作品不分伯仲,应该说它是对人类最黑暗的主题所作的一项最精致、最全面的研究。”  ——《新共和》杂志“《灭绝的年代》将普通的男人、女人、孩子们的哀号和哭泣跟希特勒及其嗜血成性、恶迷心窍的党羽和诸多帮凶之带有虐待狂倾向的妖言惑众并置一炉,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故事通过目击者(若非其亲眼所见,实在难以置信)逼真的回忆被作者编织在一起,宛若一幅挂毯,栩栩如生(此处或许用‘死’更确切)。”  ——《华盛顿时报》“在该书中,作者对犹太人所遭受的战争作了广角度的审视,对纳粹的行为作了细致考察,同时,他还将大劫难置于欧洲政治和种族歧视的更广阔的语境下加以衡量。通过大量引用犹太人所写的日记,作者对害及数百万人的大悲剧所作的展示,简直呼之欲出。”  ——《书目杂志》“该书堪称是有关纳粹德国大肆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历史力作,以其超凡的表现力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一段历史描绘得如同一部小说,可以预见:这将是一部历久弥新的杰作。”  ——《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灭绝的年代·纳粹德国与犹太人:1939-1945》:美国《纽约时报》年度优秀图书美国《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图书有关纳粹德国大肆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历史力作……该作品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历史巨作,是对人类最黑暗的主题所作的一项最细致、最全面的研究,德国莱比锡书籍博览会奖,德国书市和平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灭绝的年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4条)

 
 

  •   这是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用细腻的手法,描述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系统灭绝犹太人的罪行。我是偶然才发现这本书的。希望本书的译者能翻译出版迫害的年代一书。
  •   本书以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为主题,详细描绘了生活在1939—1945年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悲惨生活,生动描绘了不同身份,不同阶级下犹太人的心灵,是一本非常好的二战书籍
  •   这本名著,在西方研究大屠杀的众多作品里已成为经典。当然,这只是这部著作的最后部分,其实以我看来,最为精彩的部分在前半部,希望国内能有人将其翻译出版,则本人保证必买之。德国因为纳粹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了20世纪人类历史永远不要妄想绕开的国家。这是对人类道德底线历史性的挑战。而在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时,学者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力图征服这段历史,让人们知道即便是在人类认知范围之内,人类也是可以认识这段历史。当然,学者们也极力想证明,在今天,在人类宣称不断进步、自由、民主的今天,人类历史还是有可能再步入纳粹那段惨不忍睹的阶段的。大屠杀在现代社会依旧可能出现。因为,时至今日,人类依旧没有征服集权政治,没有从思想根源上打赢与纳粹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书,正是让人们了解纳粹政权所犯下的极端邪恶的罪恶,而且是以极端智慧的方式在犯下罪行。读后毛骨悚然,庆幸自己没有、同时再也不希望活在那个时代。
  •   这是一个令人战栗的真实故事,而且规模非常宏大!推荐每一个喜欢第三帝国的人看一下。我们往往只集中于军事与政治方面看待二战,而对于人性方面却漠不关心。
    仅仅只看战史,历史,传记,回忆录及军事书籍仅仅能看到‘力量与气势’的一面,而对于‘黑暗与人性’却无法看清。今天对于接触不到战争的我们,更应该“了解黑暗,珍爱和平”。
    相信看了本书,感受到了绝望犹太人的哀鸣及人性的黑暗面之后,提到第三帝国及希特勒,一定会使你战栗!庆幸这样人类发展史上的畸形产物得以毁灭!若德国不幸胜利,那全世界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
    我个人从军事及爆发力上非常推崇第三帝国及希特勒,但对人性及政治来说我和众多对二战有一定深度了解的朋友们一样,非常憎恨这样的黑暗政权!第三帝国即要看他的正面又需要看他的背面才是理性的人。
  •   看过很多关于犹太人的智慧的书,现在开始看更为血淋淋真实的犹太人遭受迫害史。历史有喜有悲,有些历史看过就过去了,有些历史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人生的启迪,读史使人心情平静,更能淡定的看待世间万物。推荐大家看看《安妮日记》,那是一本更真实、更贴近你我的历史读本。话说回来,就这本书获得的这么多奖,不用看完,随手一翻就知道绝对是值得用心一读的好书。
  •   独裁者和独裁政权干下的这些恐怖,灭绝人性的勾当,是不可饶恕的。但其实更令人恐怖的是德国的普通老百姓,甚至是一些欧洲的老百姓确沦为魔鬼的帮凶,这是人类应该深刻反思的。
  •   强烈推荐,很厚的一本书,虽然是作者卷二的著作(卷一叫“迫害的年代”),不过很好的一本书,对了解那个年代的犹太生活及文化作者有很深刻的见解。
  •   内容描述的很细 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 值得读者去阅读
  •   非常好,都是当事人笔记、日记,真的很好,他们看历史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没有那么沉重的责任感
  •   值得一看,相当好,各个历史细节一应俱全。力荐!
  •   第一次是在唐宁书店看到它。在当当闲逛时有意无意,也就顺手把它放入了购物车,只因为涉及的是我最喜欢的第三帝国史,期望倒没有太高。因此略略翻读几页,感觉就是又惊又喜。一直很偏爱那种翔实而又朴素的记述笔法,不急不慢间道出的真相反而更有深沉的撼动力。第三帝国的兴亡是这样,被遗忘的士兵也是这样,都是我非常喜爱的书之一
  •   我们以往只是注意人对人的生命的侵犯,财产的掠夺。现在,那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哪些看不到,说不清的无形的可恶的、无奈的行径真是让人有时是受不了的,怎么会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群人的中间呢。当所有所谓的文明道德法律纲常成为压迫的遮羞布时,难道我们只是愤慨吗?对,是无奈。这样的战士,有人会来做的,这样的时代总有另一个别样的岁月来替代,只是你我再也无法看见,我们在这里幻灭,也在这里希望,遍体鳞伤,觉得还很幸福,不管后代的命运。
  •   让人为之一震,描写的真实,细致,好像画面似乎就在眼前&;hellip;&;hellip;
  •   本书写的非常好,值得人类永远铭记。忘记过去,意味背叛。通过本书,我们也。应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   既有宏观论述又有细节描写,很精彩的作品。
  •   还没读 感觉应该不错
  •   看了一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能够呈现当年严峻而严酷的局势。不过就是翻译的文辞不够精道。但还是要给全五分,呵呵!
  •   正在读。。。。。。。
  •   一直很喜欢看相关的电影,所以就买了,挺不错的
  •   送货及时,包装完好。
  •   帮同事买的,没看呢
  •   写的有些枯燥,让人难以集中经理去看!
  •   不仅德国人反犹太,欧洲人大部分都反犹太。
  •   此书因重复购买提出退货,第二天当当服务人员就上门退款,第三天还电话回访。整个流程非常严谨、周到、贴心。在此提出表扬!
  •   书很大很厚,但拿在手上挺轻的。印刷质量不错,字间距大小也很合适。
  •   正义和人道永留人间。
  •   我喜欢的书,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   人的一切权利,从表达的权利开始 ——赵牧德国最先逮捕共产党员,我因为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没有抗议。随后他们逮捕犹太人,我因为不是犹太人,所以没有抗议.后来,他们逮捕工会会员,我因为不是工会会员,所以没有抗议。再后来他们逮捕天主教徒,我因为不是天主教徒,所以没有抗议。最后他们逮捕我,这时已经没有剩下几个人起来抗议了。——尼默勒(Martin Niemo ller)
  •   内容很全面,了解犹太人的真实悲剧
  •   看完了。讲得很详细,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   一本资料详尽的历史书。失眠时候的好伴侣!
  •   历史的过去,未来
  •   写的很详尽,好像重现了历史一样
  •   读来了解历史
  •   一本非常好的二战书籍
  •   叙述得比较枯燥,像把图书馆搬来一样,不会带给人鲜活的感受,但客观冷静的风格也许是作者希望的。
  •   在书店就想买的,还是当当便宜
  •   书很厚,内容精彩,期待这个系列能够出完!
  •   第一次对当当的书感到失望,但我坚信这只是意外,书很脏,有点皱,而且被硬物挤压,封面被压穿了。希望当当以后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   虽然还没看,可是看起来不错
  •   像是库存很久的书,封底封面磨得脏不拉几的。
  •   So boring!
  •   内容很详实,但有些杂乱,特别是翻译得很烂,译者中文太差,完全是在码字而不是翻译,造成本书很大的阅读障碍,降低了可读性
  •   看完全书,感觉很失望。
    1)任何一个写历史题材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完全站在美国的立场看德国当时的做法。如果,日本不搞珍珠港袭击,美国何时会参战只有天知道。希特勒的纳粹党获得国内压倒性的支持必然有它的道理。犹太人的金钱至上观和当下国人的一些一心为钱的思想值的我们深思。
    2)通篇都是流水帐的写法,大好的资料给浪费了。
  •   这本书翻译的非常糟糕,而且错别字特别多,语句病句特别多,文笔不通顺,特别糟糕,非常失望,估计原著内容还是不错的,结果翻译的太烂了,非常影响我的阅读情绪。希望这几位翻译作者不要再出来出书了,能不能给我退掉啊?
  •   至今对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过程最全面的展示,难得的好作品,不过纸质较为一般,而且较厚,阅读时要小心。
  •   与以往看过的类似史书不同,作者在档案使用的同时大量引用了当事人的日记,更具情感成分,仿似赫尔曼沃克与威廉夏伊勒的合著。
  •   书的纸质不错,印刷也还可以,就是有那么几页字印歪了,影响不大,大体浏览了一下,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   才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不是因为内容,而是因为错字!病句!这真是一个读者最难以忍受的瑕疵!很理解译者们是挤出时间来完成这部大部头的,匆忙之中出错也是无可厚非,但校对先生也没有工夫检查吗?水晶之夜竟然变成发生在1838年,太超前了吧!就算书的内容再好,被这些低级错误一打搅,读者将其阅读下去的心情也会消失的。真心希望一本国外的好书在被介绍和传播到国内的时候,能够保... 阅读更多
  •   这是一本著述严谨的著作,属于纯粹的学术类型的书籍。
  •   非常真实,如果你想了解纳粹屠犹的历史,那这本书可以成为你的入门书。不过为什么346页里安妮特·弥勒的回忆怎么跟《莎拉的钥匙》的开头一模一样?难道这位安妮特·弥勒是《莎》这本小说的原型么?
  •   价格实惠,同在书店买一样
  •   一本没有回避什么的书~~值得认真对待
  •   一部关于二战的历史力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