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战略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武正弯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武正弯  
Tag标签:无  

前言

目前德国政府尚没有一篇宣示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文件,但是有关德国在冷战后外交战略的构想和主要意图,都体现在一系列官方文件和学者著述之中。正如中国外交部于2004年和2005年出版的《中国外交》所言,德国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巩固国际战略平衡、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股上升势力。本书作者通过研究上述文件与论著,试图以此书对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进行概括与归纳。冷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解体,德国获得了重新统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德国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在冷战时的外交战略已经不完全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也不能满足德国要在新形势下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自我定位,因此,德国在冷战结束后对其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正是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问题,其中包括:德国冷战后新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外交战略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新外交战略等。

内容概要

《德国外交战略(1989-2009)》属于外交学中的外交战略分析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外交战略要素分析法,同时辅以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书中剖析了德国新外交战略的构成要素,其中包括德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国际政治理论背景、外交战略资源、对自身国际角色的定位、外交战略目标、对外关系的发展、外交战略手段、外交战略的实践以及外交战略的评价。而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了冷战后德国新外交战略的形成原因、新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类别属性及其实践特点。
《德国外交战略(1989-2009)》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冷战后德国新外交战略是以位于欧洲中心的中等强国、文明力量的国际角色定位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外交手段,全方位发展对外关系;力争发挥超越中等强国的影响力,成为国际新秩序的建构者之一;推动国际关系文明化、法制化,维护自身的利益,推行明显带有西方色彩的价值观;使德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机制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武正弯,201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获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主攻德国外交与经济方向。2006-2007年获德国外交部DAAD奖学金,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在读研、读博期间,曾发表了多篇有关德国外交及经济方面的论文。中国欧洲学会会员、德国研究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现任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经济、能源外交、中欧关系及欧盟/德国能源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前言/1导论/1一、选题意义和目的/1二、研究现状/3三、研究方法、结构与创新/9第一章 外交战略的理论基础/12第一节 外交战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2一、从军事到政治意义上的战略概念/12二、大战略概念与地缘战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4三、现代外交战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6第二节 外交战略的界定与特征/18一、外交战略的界定/18二、外交战略的特征/19第三节 外交战略的类型模式和构成要素/20一、外交战略的类型模式/20二、外交战略的主要构成要素/21第二章 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24第一节 1945年以前的德国外交战略/24一、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26二、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27三、希特勒时期的“大德意志帝国政策”/29第二节 联邦德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31第三节 小结/36第三章 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依托要素/41第一节 冷战后德国对国际环境的认识/42一、东西问题:世界向着以西方为主导的多极化格局发展/42二、南北问题:德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自己造成的/44三、德国在新国际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45第二节 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国际政治理论背景/48一、现实主义的构想:正常国家与现实政治/48二、新自由主义的构想:后民族国家和世界内政/50三、建构主义的构想:文明力量与价值观外交/54第三节 冷战后德国的外交战略资源/57一、德国的经济资源/57二、德国的人口资源/59三、德国的军事资源/60四、德国的政治影响力资源/62第四节 小结/64第四章 冷战后德国对自身国际角色的定位/66第一节 位于欧洲中心的中等强国/66第二节 文明力量/70第五章 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目标/75第一节 积极谋求新国际体系的建构权/76一、抛弃克制文化,在多个国际领域发挥主导作用/78二、对美国开始强调欧洲的独立性/80三、效仿英法海外派兵,谋求外交安全政策正常化/82第二节 推动实现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文明化/83第六章 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手段/89第一节 与价值观相连的、以利益为主导的外交政策/90第二节 在国际层面推行“世界内政”政策/93第七章 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布局/96第一节 从双边互访统计看德国外交战略的布局/96第二节 德法关系/101一、对德法关系的概述/101二、关于德法关系的评析/108第三节 德美关系,/112一、对德美关系的概述/112二、关于德美关系的评析/122第四节 德俄关系/125一、对德俄关系的概述/125二、关于德俄关系的评析/133第五节 德中关系/137一、对德中关系的概述/137二、关于德中关系的评析/148第六节 小结/150第八章 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实践的新特点,/153第一节 以人权外交推进国际关系文明化/153一、对冷战后德国人权外交的概述/153二、关于德国人权外交与推进国际关系文明化的评析/157第二节 以联合国“入常”外交谋求成为国际秩序的建构者/159一、对德国联合国“入常”外交的概述/159二、关于德国的“入常”外交与外交战略目标的评析/163第三节 把武力视做最终手段,以和平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167一、对冷战后德国参战态度的概述/167二、关于德国的参战态度与和平外交的评析/179第四节 以贸易求变化,为构建新国际体系争取更多盟友/183一、欧盟的发展中国家政策/183二、德国的发展中国家政策/186三、关于德国/欧盟的发展中国家政策评析/188第五节 小结/190第九章 结论/193第一节 对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总结与评价/193第二节 对德国外交战略的展望/200第三节 研究冷战后德国外交战略的现实意义/202附录1:论“普鲁士精神”与德国近当代外交的演变/204附录2:强国之路:从德国面对战争的抉择,解读冷战后德国的外交战略/215附录3:金融危机下中德两国环保产业合作的新机遇/251附录4:评德国默克尔政府的价值观外交/242附录5:德国经济:挥别莱茵式资本主义?/255参考文献/258后记/271

章节摘录

插图:2005年2月,在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德国呼吁北约进行根本性改革。“虽然紧密的跨大西洋关系符合欧洲和美国的利益,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不应该总是以过去为参考点”。。“国际挑战的现实发生了改变,未来的问题首要的不是军事答案。传统的跨大西洋合作机构,比如北约,没能足够适应这改变了的安全形势”。这也导致了双方的“误解、不信任、甚至紧张局势的产生”。为此,施罗德总理建议组建一个高规格、独立的改革委员会,这一专家小组应在2006年年初给北约和欧盟各成员国提交一份调查报告。美国国防部长对德国改革北约的建议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在政府换届后,默克尔极力缓和德美的僵局,该建议便被束之高阁了。尽管如此,德国对北约要建立所谓“快速反应部队”一直持保留态度。德国政府认为,该快速反应部队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与欧洲的~陕速反应部队”有重叠的地方,指挥结构难以确定。虽然德国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德国要求在动用该部队时应该经过北约秘书处和各国议会的批准。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德国也持比较审慎的态度,这主要是考虑到俄罗斯的反应。德国认为北约东扩到俄罗斯的家门口会强烈刺激俄罗斯的安全神经,俄必会采取强硬的反击措施。而俄罗斯的强硬态度又会使美国加紧在中欧地区部署导弹,这样一来北约与俄罗斯就会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其直接后果将会造成欧洲的不稳定,威胁到德国的安全。因此德国主张以欧盟东扩来代替北约东扩,为俄罗斯减压,并利用充分“北约一俄罗斯理事会”这个平台解决双方的安全问题。总的来看,德国对北约未来发展的设想,是欧洲继续发展欧洲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美国与欧洲达成和解,支持欧洲的想法,而后美国和欧洲构成北约的两个支柱。

后记

2007年至2010年本书作者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德国外交与经济专业博士学位。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加工修改形成的结果。在撰写博士论文及本书期间,很多老师和朋友都鼎力相助,给予了无私的鼓励和指导。在此,我首先要感谢导师殷桐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殷老师是国内研究德国外交与经济问题的权威专家,本书的选题是在殷老师的建议下确定的。书中多处关键性问题的阐述,都得到了殷老师的指正。殷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并将使我受益终生。还要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刘立群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我确定写作方向之后,刘老师和我进行过多次探讨,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并热心地为我推荐参考文献,鼓励我多去参加有关的学术讨论。我还要向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专家顾俊礼老师和潘琪昌老师表达我的谢意。顾老师和潘老师对本书的提纲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他们的督导和鼓励是我提高写作水平的一大动力。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苏惠民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吴兴唐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主任王建斌教授都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德国外交战略(1989-2009)》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国外交战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