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拓芙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布拉格,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的城市,学生、工人、吉普赛人的城市,政客、银行家和游客们的城市。人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一段属于自己的现在或者历史,哪怕仅仅是昙花一现的瞬间。我在这里寻找着文字.活着的或者死去的马哈、哈谢克、卡夫卡、赛弗尔特、昆德拉……
书籍目录
布拉格精神?伏尔塔瓦河—城市命脉维谢赫拉德—莉布谢的传说名人祠—民族精神查理大桥—旅游中心瓦茨拉夫广场—布拉格之春老城广场—悠闲古城莱特纳—时空的循环小城—聂鲁达的背影城堡—权力与平民佩特辛—鲜花《五月》民族剧院—“民族靠自己”日什科夫—百姓生活卡夫卡、哈维尔—荒诞双魂赫拉巴尔—垃圾堆上的珍珠《绞刑架下的报告》—那些地方那些人墓地—未曾消逝的过往波希米亚人—漂泊在故乡时间大概没停滞—布拉格也变化旅行小指南景点坐标咖啡馆+啤酒馆捷克小趣闻私家推荐旅行常用捷克语
章节摘录
插图:他说的有道理。我自己也不喜欢跟着流行的屁股转,新翻译过来的新小说,诸如《布拉格地铁的六封情书》,思想深度不够。但是你要了解一个国家,是要了解小众的“精英分子”,还是去看水平不那么高的大众?翻译和阅读趋向于选择“精英”,但这一小部分人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么?要是“精英”们盯着的事情,大部分人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甚至不知道,那这事情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关注?这些事情里反映出来的东西,还能够被称为某个遥远地方的精神吗?在作家节官网上写着:马“在香港写了《拉面者》”,“给他赢得了‘中国昆德拉’的称号”。我怀疑这“中国昆德拉”的称号是谁给封的。昆德拉是异见者,是流亡者,他跑去了巴黎,后期作品干脆抛弃了捷克语。如果只读昆德拉,看到的不可能是布拉格精神。我总是好奇,中国展现在国外的就是这么一幅面貌?廉价低质的产品、空气污染、审查……我不知道别人看到什么,我自己在国内时,关注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就医、就学、就业、房价、物价……要是有人仅仅关注前面的一组,并且将站在反对其最前线的那些人看做中国“良心”的代表,然后再草率地将其归结为“中国精神”,那我岂不是“被代表”了。反过来,“布拉格精神”的存在一样值得怀疑。要是存在着一个“布拉格精神”,那么也该有个“北京精神”、“上海精神”、“广州精神”了?说一个城市有精神,先是一笔抹杀了城市内那些思想各异的个体,然后又忽略了大部分经济基础社会地位都不同的城市居民。要是再加上只把眼光盯在官方或者异见者两个极端上,那更是荒诞了。
编辑推荐
《走读布拉格》:漂亮的自然环境、古城堡和山脉,业余时间可以很舒适地露营。城市里有许多古建筑,不错的酒吧和饭馆、有意思的文化、非常漂亮的女性、和德国相比:不是那么秩序井然.有点即兴发挥的意思。欧洲最美的城市、世界最美的十座城市之一、拥有众多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令人倾心、美丽、开放的世界性城市,给人深刻印象.拥有引人入胜的丰富历史和奇妙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