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6月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王受之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把我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和一些为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按照建筑、设计、时尚、电影、城市、游历、艺术、娱乐、回忆、随笔这样一些类别,加上插图、自己的漫画,出版小书,是这套书的一个基本的设想。当然,出版书籍,就不能像博客上那样随意,要整理补充文字,图的精度要高,图量也要多,每篇文章前面都有一张自己画的漫画,提高书的可读性,跟博客还是有所不同的。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或图片的网站。大陆地区基本上都叫做“博客”,台湾则叫“网志”的多。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有些博客专注在特定的问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不过大部分博客还是作为比较个人化的日记,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相关的图片。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博客的一个重要特点。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截至2007年12月,博客搜索引擎已追踪了1.12亿个博客。也就是说:便于每6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自己的博客,这个比例极为惊人,因为博客这个工具的引入也不过是近10多年的事。 至于我自己接触到博客这个新的传播形式,历史就更短了。我是最近两三年才接触到的。在新技术上,我总是否个比较晚知晚觉的人。虽然博客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也有所闻,但是真正去使用,就相当晚了。 博客是在1997年12月17日由美国人约翰 巴奇创造的。据说开始也就是为了开玩笑。这个玩笑开的真大,很快就传遍世界。 博客是由网上日记演化而成的。人们在网上日记中保持了个人生活的记录。大部分这样的作者称他们自己为日记作者或记者。美国人加斯廷 霍尔在1994开始编写个人博客,当时他只是美国的斯瓦斯莫尔大学的一个学生,他被认为是最早的博客作者之一。 不过,早期的博客只是手动更新的一般网站。然而,工具的改进有助于以时间倒序的方式张贴的网络文章的制作和维持,使更多的、比较缺乏技术的人可以编写博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例如,某种通过浏览器使用的应用软件的运用,是现阶段在编写网志的一个典型的方式。网志可以被寄存在专门的网志寄存供应商的服务器。也可以使用网志制作软件来维持,或被寄存在一般的网页寄存服务器。 从1997年博客发明之后,初期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最近几年编写博客的流行程度迅速提升。在全球来看,博客的使用在1999年之后推向普及化,同时出现的博客寄存工具得到进一步推广。 “公开日记”在1998年10月被推出,很快就聚集了数千个博客。这是第一个能让读者在别人的博客留下自己意见的博客寄存供应商。有一个著名的博客作者布拉德 菲兹帕特里克在1999年3月创立了“生活杂志”。 我开博很晚,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新平台没有信心,有点怕吃力不讨好。新浪网这样大媒体好几次提出要我开博,我一直迟疑,没有答应。后来见到博客的确有着很好的交流功能,我的看法才开始改变,在几个朋友的建议和督促下,我终于在2007年同意新浪网的要求,开了博客。从开博的那天起,我希望这个博客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拿来给自己讲感受,而且还要给年轻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设计、文化方面的资讯。因此,资讯性是第一位的。并且,刻意不与博客上的跟帖辩论、斗嘴,希望这个博客能成为一个比较单纯的读书的安静角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特别是几位朋友的协助,这个博客居然累计也有200万人次的点击率,好多人留言说,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喜欢看的文章,很开心。我的目地基本达到了,我也很开心。 鉴于不少设计师、大学生在留言上说,这个博客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所以虽然现在我正在策划一个比较大的设计网站,但是仍打算将博客继续办下去。 对我来说,写博客其实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希望成为一个大家可以随时交流的网上平台;第二,是希望把自己有关设计、艺术、文化、娱乐、建筑、城市等方面的心得、观感这样的文章先给博客读者看,搜集反应加以修改,然后用在我出版的书籍上。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是只在博客上放文章,最近也开始写日志,但是因为工作忙,所以能够写自己感受生活的时间还是相对少一点点。 但有博客的人都知道,点击率是写博客的动力之一。我当然也会注意点击率的统计。我估计我的博客读者多数是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人员和学生。对此,我是很满意的,这本来就是我开博的初衷,因此,也不打算为提高点击率而改变自己博客的形式和内容。 这套小册子我自己定的名字,叫做《置若网文》丛书,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容易记忆。这是给大众看的,因此自己告诫自己,在选择和撰写的时候不能太学究,否则谁看呀?文字要有趣味,人内容,也要切中时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贯文风。《置若网文》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对这批小册子的撰写、插图、漫画、先是其实有点儿我自发地事的模式:有点儿不太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走,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吧。一来,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二来,我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读者也可以对我的主意置若罔闻,大家平等嘛。 谈到这套小册子的设计,我是希望力求朴素的。我自己很喜欢“五四 ”之后那些散文集,像钱君陶、鲁迅、曹幸之这些微前辈的设计,无论是开本、装帧都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就不能够设计一些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好散文集呢?我对出版社就提出这个要求,文责自负,中国青年出版社非常支持我的看法,因此才有了这套书的出版。 出小书其实比出大书难,因为对象不同,涉猎面不同,要照顾的读者更加多元化,我好几年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基本类似的小书,叫做《建筑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和《汽车的故事》,感觉还是题目太拘束了一点点,文字就放不开,希望这套小书能够更加轻松一点,给大家带来一些资讯,也带来一些开心。 王受之
内容概要
《置若网文》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对这批小册子的撰写、插图、漫画、选题其实有点儿我自己行事的模式:有点不太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走,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吧。一来,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二是,我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读者也可以对我的主意置若罔闻,大家平等嘛。
作者简介
王受之先生是国内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于80年代初,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在,在美国最高设计学府——位于洛杉矶大都会区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任教授,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是著名的设计理论家。曾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现代建筑史》、《流行时尚史》、《微风吹过圣芭芭拉》、《执意纯粹》、《纵情现代》、《哈罗,中产》、《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万科·第五国说》以及《白夜北欧·行走斯堪迪纳维亚设计》《春风格拉斯》《产品的故事》等。
书籍目录
什么是现代建筑勃兰登堡门的前世今生市府楼前的记忆南京的“固有形式”老上海的“新市中心”营造学社珞珈樱花解构盖里“垃圾中的珠宝”菲舍尔的气质飞翔的西班牙人嶙峋山头的住宅林璎的“迷宫盒子”高科技的住宅是怎么样的?几何之手纯粹现代住宅大师后现代和文丘里矶崎新的诠注洛克菲勒中心保罗·索拉尼欧陆风可以休矣美国住宅新观感世界建筑的试验场?
章节摘录
到柏林,没有人会错失勃兰登堡门的,因为这座城门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 我第一次去柏林是2003年11月,柏林墙已经倒塌了,勃兰登堡门完成整修刚好一年。在德国统一之前,柏林墙不但将柏林这座城市劈成两半,同时也是分隔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的象征。勃兰登堡门被围在柏林墙警戒区的里面,有柏林墙的时候,老百姓是无法走近的,只能隔着墙望望。现在,柏林墙没有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从城门下走到东柏林去,想起几年前想要穿越这里,不少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有点儿恍若隔世的感觉。那座门很庄严,但是它的庄严感倒不是来自体量——城门的体量比巴黎凯旋门要小一些,主要还是来自它的设计、中轴线的位置。 自从民主德国政府建起了那道高大的混凝土墙,把西柏林和东柏林分开,西柏林就成了一个孤岛。柏林墙很长,沿墙最令人瞩目的标志就是这座勃兰登堡门了,所以当年但凡有些活动啊,抗议什么的,都会选择在城门这里举行。在柏林墙竖起来后,勃兰登堡门就成了冷战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西柏林市市长魏茨泽克曾说过:“只要勃兰登堡门还关着,德国统一问题就没有解决。”魏茨泽克1984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统,5年后又连任一届。他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内,终于亲眼看到了勃兰登堡门得以重新开放。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著名的演说:“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你要寻求和平,如果你要为苏联和东欧寻求繁荣,如果你要寻求自由,就到这扇门前来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我想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心里并不知道这扇门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打开。 恐怕他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多以后,城墙就倒下了,城门大开,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的人民拥到一起,庆祝自己国家的统一。勃兰登堡门重又成为柏林的象征,城门的开放更成了德国统一的标志。 因此,勃兰登堡门还不仅仅是个建筑物,而是现代政治上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而从前它是柏林城内和城外的分界线,城门东侧是柏林老城,西侧则通往城外,因此东侧为门内,西侧为门外,这就是为什么当年的柏林墙将城门围在东柏林那边的原因了。 我去勃兰登堡门的时候,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合并,柏林墙倒塌已经3 年了。柏林墙拆除之后,德国政府对多年失修、已经破旧的勃兰登堡门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到1992年才重新开启。那天天色很阴沉,我是从柏林火车站坐公共汽车去的。11月的柏林已经有点冷了,树叶转成金黄色,落叶纷纷,我慢慢地走向城门,柏林墙的痕迹还在,因为那时候柏林墙项目还没有开始,还可以看到东西柏林之间的分隔带。街头有好些小贩在兜售苏军的军用品和所谓的“柏林墙”的碎片,我看了一下,都是伪造的。 柏林墙上原来确实有不少涂鸦,已经历时多年了,但这些兜售的碎片上的涂鸦都是崭新的,一看就不是当年的。不过还是有不少游客买,大概觉得多少也算个纪念吧。我走到城门中间的门楼下,看着那面被秋雨淋湿了的德国国旗,在铅灰色的天空衬托下,备感沉重。抬头仰望那座经历了不知道多少风雨的青铜胜利女神雕像,真是百感交集。现代世界历史在勃兰登堡门前,写下了多少重要的篇章,勃兰登堡门真可算得上是世界现代史的一个里程碑啊! 城门的东侧是巴黎广场(德文名称:Pariser Platz),连接着菩提树下大街(德文名称:Unter den Linden)的尽头,西侧是3月18日广场(德文名称: Platz des 18. Morz)和6月17日大街(德文名称:StraBe des 17.Juni)的起点。勃兰登堡门东侧的巴黎广场,是因纪念1814年普鲁士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占领巴黎而命名。菩提树下大街从勃兰登堡门向东横穿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往柏林博物馆岛和柏林电视塔,是欧洲最华丽的大街之一。 勃兰登堡门西侧的一个广场叫做3月18日广场,是纪念1848年3月18日的德国三月革命而命名的。而6月17日大街,则是为了纪念1953年6月17日发生在民主德国的起义,这条大街从勃兰登堡门起向西经过柏林胜利纪念柱,穿过柏林动物园和柏林工业大学. 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进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作为蓝本,设计者是普鲁士建筑师朗翰(Karl Gotthard von Langhans,也有译成“朗汉斯”的)。 这座城门的设计,是典型的欧洲新古典风格,学建筑史的人都会学到的。城门由12 根高15米、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式立柱分两排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专为王室成员通行所用。 直至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通道出入。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