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形态构成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何颂飞  页数:139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以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课便一直作为核心的设计基础课程而区别于素描、水粉等艺术训练课程。立体构成课是解决立体感觉、结构认知和空间形态创造的主要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遵循德国包豪斯学院基础教学创始人之一的阿尔帕斯以及战后日本构成学的教学理论,从知识结构到作业练习的思路,很长时间以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随着技术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设计学科也不断发展、演化,融合了更多的新学科知识,新的社会分工对于形态的解析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了。过去,由于各设计专业按照比较明确的专业领域来划分、设置,因此,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构成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划分上就很清晰,通用性较强,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新的设计领域在不断开拓、不断细分,使得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专业趋向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专业之前以培养专家、技巧型人材的目的发生了转变,变为培养学生更全面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着眼于知识点的讲解和技能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的设计学院跟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且不断设立新的专业,其中不仅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还增加了工科类设计专业。艺术、工科类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有交叠的部分,还针对各自发展的需求增加了新的内容。由于设计学科是交叉学科,迅速增加的新知识内容导致学院要增加新的专业课程,“立体形态构成”作为重要造型基础课程,面临着压缩课时、增添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训练课题的压力,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艺术、工科类不同学生的特点。  本书是为艺术设计专业所编写的设计基础教材,主要内容是关于形态创造的基本理论与训练,按照”基本理论(是什么、为什么)——形态元素(用什么)——结构法则(如何组织)——设计制作(怎么实施)”主轴展开。第一部分为形态构成的主要理论,讲解如何系统地理解形态的生成与表达以及形态研究的历史与成果:第二部分为形态的基本元素的分解与情态属性,强调对基本元素与抽象形态的训练;第三部分是关于元素组织与构成形式法则的讲解与训练:第三部分是针对具体形态生成的应用材料与加工技术的理解与训练,强调材料的表达能力:最后部分是讲解如何进行形态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系统训练。  本书与其他同类出版物相比,具有如下特色。首先,增强和完善了理论的系统性,将基础知识放到整个专业知识系统中进行讲解,并且与时俱进地增加了新的理论如何发展形态研究的内容,扩大了知识量。其次,在内容组织上加强基础与专业之间的联系,避免了孤立地讲授构成知识,防止课程环节和知识体系脱节。第三,训练内容全面系统,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方式组织内容,由对视觉形态的观察理解分析开始,到抽象的几何形态,到复杂的组织结构,最后到仿生形态和光形态。第四,增加仿生形态和光形态的训练内容,这是紧跟当下新的媒介技术与设计趋势的内容,是形态构成训练的新发展。第五,依据设计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态的设计与推导。

内容概要

  《立体形态构成》介绍了立体形态构成的主要理论、形态基本元素的分解与情态属性、元素的组织与构成法则,应用材料与加工技术、形态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系统训练。《立体形态构成》在内容组织上加强基础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增加仿生形态和光形态的训练内容,紧跟当下新的媒介技术与设计趋势,是形态构成训练的新发展。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形态构成概论1.1 关于形态构成的基本理论1.1.1 形态的基本概念与理解1.1.2 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1.2 形态构成研究的发展沿革1.2.1 设计形态发展的历史1.2.2 形态设计发展趋势第2章 立体形态构成的基本形态元素2.1 形的基本要素2.1.1 实形的基本要素2.1.2 负形的基本要素2.1.3 积极的形与消极的形2.2 形态的基本元素2.2.1 点形态2.2.2 线形态2.2.3 面形态2.2.4 体形态教学实例习作点评课后练习第3章 立体形态构成形式规律3.1 单元与群体的组织结构3.2 构成法则3.2.1 强调共性与规律秩序的构成法则3.2.2 强调个性与对比差异的构成法则教学实例习作点评课后练习第4章 材料、加工与形态设计4.1 材料的分类与形态表达4.1.1 材料的种类4.1.2 材料的加工4.2 材质与肌理4.2.1 肌理的特点与作用4.2.2 肌理的创造教学实例习作点评课后练习第5章 结构与形态设计5.1 结构与形态的相互关系5.2 材料与结构5.3 结构连接教学实例习作点评课后练习第6章 自然形式与仿生形态6.1 自然形式的学习6.1.1 自然形态6.1.2 自然形态中的形式法则6.2 仿生形态设计6.2.1 自然物的结构仿生6.2.2 自然物的形态仿生教学实例习作点评课后练习第7章 光的形态7.1 自然与生活中的光形态7.1.1 自然中的光形态7.1.2 生活中的光形态7.2 光形态设计7.2.1 光的性质7.2.2 光形态的设计教学实例习作点评课后练习第8章 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8.1 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的发展8.1.1 硬件条件8.1.2 软件条件8.2 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的优缺点8.3 计算机辅助实体形态设计教学实例习作点评课后练习参考书目致谢

章节摘录

  1.1 关于形态构成的基本理论  形态构成研究与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区别在于,艺术家虽然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引,但更强调自身的理解和感觉,依据感性经验进行形态的创造,而形态构成更多的是在设计中应用,有着生活形态、社会环境、生产加工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强调的是理性创造。“构成”概念本身就有着强烈的规则和结构指向。形态构成研究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实践发展后,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教学体系。  1.1.1 形态的基本概念与理解  形态的概念内涵确定了形态构成的理论基础,对形态概念的理解是形态构成系统理论的基石,建立完整的形态观是至是重要的。  (1)形态  形态是视觉创造的核心。无论是从德国设计教育体系引入我国的造型基础课程,还是从日本设计教育体系引入的构成类课程,讲授的都是与形态有关的知识。可以说,形态的解读与创造是有关造型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理解形态的内涵与外延是造型基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形态”是几乎所有设计人员和艺术家都熟知的词语,但是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它的内涵。  1)形状、形象与形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来描述视觉图景或视觉物的名词有形态、造型、形式、形状、形象等。这几个概念经常混淆,在此,我们先解释一下形状、形象、形态这几个概念,以求准确深入地理解形态的概念。  形状(Shape):指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出的外在体貌特征,主要指人的视觉所能够感受到的物体的客观物质属性,强调的是物体在视觉过程中的可识别程度,重点在物而不在人。物体的轮廓与体量尺寸并不因人的视觉器官而发生改变。换言之,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将方形的物体看成圆的,也不会将黑色的物体看成白的。  形象(Imaqe):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形状或姿态,强调的是人在观看到物体之后的心理反应和感受,重点在人而不在物。在艺术创作中常指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同一形象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常说英雄人物具有“光辉形象”,英雄的外貌并不一定具有“光辉”的特质,这是人们心理的感受和联想,是具有主观性的。刘胡兰和雷锋从视觉角度看,年龄、性别、时代、外形都没有共性可言,但无碍于我们对英雄的理解和尊敬。  形态(Form):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态”是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状,“形”是“态”的外在形式,是表达“态”的载体、媒介。或者说,形态是形状和形象的结合。古人说,“动于中,则形于外”,这句话可以很好地体现“形态”的本质。对形态的研究不仅涉及形的识别性,还涉及人的心理感觉直至觉悟。“形态”既有客观的一面,又有主观的一面,它由“形”与“形”所传达的“态”共同组成。  “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人的视觉来看,视觉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直存在着由生理到心理的一个互动过程:观看者看到物体——产生联想——反馈动作——作用于被观看物体。因此,设计师或艺术家创造的视觉造型的重点不仅是形式外观,更关键的是形式所传达与表现的内涵和信息。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形式上更加下工夫,而忽略表达其内涵。尤其在设计领域中,形式不仅要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传达内涵意义的效率。  2)形态的整体理解  形态被看作是视觉的载体。人工物象不仅是人类技术或者艺术的创造,而且是人的视觉心理的表达媒介。自然物象虽然是自然形成的,但自然力的作用一样会使人产生心理共鸣。如黄山的“迎客松”,松树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枝条走向加上其所处的特殊位置,让人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感觉树木具有情感特征,如图1-1所示。因此,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物象,有“形”则必定有“态”,二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系统。  3)形态的内涵与外延  从前文我们可以得知,“形态”可以被看作是“形状”对“形象”的表达,是某种情感信息的物化表达系统。

编辑推荐

  ·本套教材立足于新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将艺术理论与技能培训融会贯通,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艺术院校教育的特点,是一套既有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贴近当下设计教学实践的权威教材。  ·本套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设计领域,系统而完整地讲解了设计的基本概念、表现技法、设计流程,并配合千余套国内外经典案例,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设计实务。  ·图书选题体例丰富,每个章节设有课题概述、教学目标以及章节重点,章节内容包含基础知识、教学实例、设计点评及课后练习,环节紧凑,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立体形态构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