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望于江湖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前言

大概两年前,我为了响应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号召“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开始没事儿找事儿,解读《千字文》,在天涯社区连载了一篇《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的帖子。这本《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便是在这个帖子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承接上一本《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的内容,是趣解《千字文》的第三、四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在此将前面的内容及出版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以便读者对得上茬、找得到辙。我在对《千字文》这一经典古文著作的解读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本着“东扯葫芦西扯叶、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原则,以正史文献为主要参考资料,不拘泥于形式,或苦心考据,或演绎戏说,或蜻蜓点水,或刨根问题,以趣味性、知识性为特色,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乐趣。在撰写前一本书的序言时,我原本要对《千字文》的功用、成文原因、传播情况、是否有重字以及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但由于出版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未能如愿,遗漏部分在本书中得以恢复。前一本书主要收录了趣解《千字文》的前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地球还能转多久”为主题,从“天地玄黄”到“鳞潜羽翔”。

内容概要

  读此书,您可以:  学知识,一千个字里涵盖着天文、地理、历史、人格修养……无所不包!  长见识,了解那些从来没人讲解过的被割断不再传承的历史经典!  懂常识,古人用什么洗头!永远不赦的是哪“十恶”?三姑六婆都是谁?  看历史,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孔子也休过妻?孝子有哪些标准?  聊趣事,歇后语一条一条,各地方言一套一套,要的就是这亦庄亦谐。

作者简介

望于江湖,长年忙碌,恰如风吹飘絮;累月奔波,好似无根池莲。工作艰辛,喜恶全凭感悟;琐事枯燥,苦乐皆由自心。世事难科,心有千丈之余;日夜操劳,力无触手之及。走遍坎埘,前路仍是崎岖;咬紧牙关,不知止于何处。避曲就直,真足真非安在?日东影西,入间北看成南。心容万物,淡日微云入梦;万物归心,空山流水成悠。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部分 变废为宝 自我改造  第三十七、三十八句 盖比身发 回大五常  第三十九、四十句 茶惟鞠养 岂敢毁伤 第四十一句 女慕贞洁  第四十二句  男效才良 第四十三句 知过必改 第四十四句 得能莫忘 第四十五、四十六句 罔谈彼短 靡恃已长 第四十七句 信使可复 第四十八句 器歉难量 第四十九句 墨悲丝染 第五十句 诗赞羔羊 第五十一句 景贤维贤 第五十二句 克念作圣 第五十三句 德建名立 第五十四句 形端表飞 第五十五句  空谷传声 第五十六句 虚堂习听 第五十七句、五十八句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第五十九、六十句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第一部分小结第二部分 搞好关系 有所作为附录1 一千个字到底有没有重复附录2 曾经经典为何变得陌生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变废为宝自我改造盖,本义是指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这里做发语词,也有人称之为“提起连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用法我们在中学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一句时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普通话不这么用了,但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仍作为发语词使用。此,左边是一只脚,右边是一个人,意思是脚踩在别人身上,为“跳”的本字,原表示“踩、踏”,后来用做指示代词,指“这、这个”——哪个?就是脚底下踩的“这个”。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的肉身躯壳是由“四大”组成,人的思想道德要以“五常”为规范。四大皆空《千字文》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基本没有佛家的东西,但这里出现了个“四大”,明显是从佛家那里搬来的嘛!“四大”的概念虽然是由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的,但并不是佛教首创。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学者卡皮拉提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气”五大元素构成的,这和我国古代认为物质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构成的“五行之说”相类似。大约一个世纪后,佛教兴起,借用了卡皮拉的这个说法,但也不好意思照抄照搬,就把“气”舍弃了,把“地、水、火、风”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要素。其实,正常情况下,《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应该写“五大”而不是“四大”,因为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远不如我们老祖宗原创的“五行”容易理解和深入人心。那么老周为什么不写“五大”呢?原因很简单:条件所限。皇帝要求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这里把“五”用上了,那紧接着的“五常”怎么办?不能减少“一常”变成“四常”吧?而把“五大”写成“四大”,既避免了重复,还能顺便卖个乖、讨个巧:皇帝萧衍不是醉心于佛教吗?我老周虽然是儒家的人,但对佛教也不是一窍不通,你看,佛教的“四大”我都知道!佛教的“四大”理论传人中国后,也被中医医籍所引用,比如和周兴嗣同时代的隐士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这是对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进行修订增补而成的医书。肘后备急,意思就是说放在旁边,急用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佛教和儒学也很精通。在该书序言中,他写道:“《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这句话出自《佛说医经》和《智度论》,意思是说“四大”不调会引起404种病,那么“一大”不调便引起101种病,所以陶弘景才故意凑了八个中医药方。看来,用他这本书,只能治疗“一大”不调所导致的疾病,其他“三大”还治不了。后来,很多医学家尝试着将“四大”理论与“五行”理论结合起来,如唐代的孙思邈、明朱清初的喻昌等。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卣“四大”构成的,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而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是“四大”不调。如果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那你就会生龙活虎、爬上跳下、东跑西颠,干什么都舒坦得很!如果“四大”不调,那你就惨了,整天病病怏怏的,“浑身肚子疼”,“满头牙疼”,哪儿都不舒服!如果“四大”不调到一定程度,那你就要俩爪抱脑袋——玩(完)蛋了。到了那时候,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因为意识的毁灭而不再属于你自己,真的是“四大皆空”了。千万不要误解,这样解释“四大皆空”并不符合佛教原意。“四大皆空”在佛学中应为“四大本空”,《佛学常见辞汇》是这样解释的:“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四大本空”的思想在《圆觉经》中有具体表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圆觉经》中的这段表述,南北朝时的僧肇曾用一句话将其概括:“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虽然是由“四大”构成的,构成的这个东西叫做“我”,但实际上这“四大”是经常变化的,最后尘归尘土归土,四大就没有主体了,这就是所谓“无我”。既然都“四大本空”了,那我们要怎样做才有意义呢?佛教说要“离相见性”,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要舍弃表象,认清本性,不要心有所取、刻意强求,要自然、随缘,这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观点有点类似之处。作为佛教的门外汉,在此胡乱解释“四大皆空”,真是自取其辱,大家姑妄听之吧。五常为本常,原指旗帜,《尚书?周书?君牙》中周穆王对大臣君牙说:你爷爷和你老爸“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太常”是什么东西呢?《孔传》解释说:“王之旌旗画日月日太常。”古代有大功的要写在太常旗上的,是对立功人员的一种精神奖励,其功效相当于现在的光荣榜或荣誉证书。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称太常寺,其主管官员称太常卿,位列九卿之首。五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基本道德准则,像五面永远飘扬在灵魂深处的旗帜一样。二是指五伦,即封建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 三是指五行。 在“四大五常”这句里,用的是第一个意思,讲的是自身修养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后面的几句还要具体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从化学成分上来看,人和垃圾没什么两样,除非你以“五常”为道德准则来进行自我改造,所以说“五常”是人之根本,是人区别于垃圾的标志。那么“五常”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如此权威?孔子曾提出仁、礼、孝、悌、忠、信、义、智、勇等道德准则,但他老人家并没有把这些准则进行归类汇总,这么多道德准则乱七八糟地摆在那里,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孟子一看,这哪行啊,就将其条理化,归纳为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四项基本准则。《孟子?告子上》中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仁、义、礼、智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具体表征,孟子认为这些都是娘胎带来的,天生就有的,根本不用去考虑的。五常中的“仁、义、礼、智”已经提出来了,“信”还没露面。孟子没怎么重视“信”,把它排除在思想基本准则之外,与孝、悌、忠辅助准则放一起了。孟子虽然首先进行了“五常”的研制开发工作,但他只造出了个雏形,完整的“五常”概念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他在《天人对策》中说:“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董仲舒还把五常与五行进行配对,纳入他的天人合一理论中去。东汉后期,马融在其《论语注》中最先把三纲五常并提,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伦理道德原则开始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在隋唐以后,“三纲五常”的提法已经普及了。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将“三纲五常”这一伦理道德体系发展到了极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朱老先生却在很多细节之处违背了自己制订的道德准则,成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典范,被政敌抓住小辫子告了黑状——这些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一直以来,一提到“三纲五常”,我们脑袋里蹦出的念头肯定是反感和反对,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愚弄人民的工具、束缚思想的教条……根本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希望有新的道德准则将其替代,可惜,晚了,不可能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改造,即使花很长时间、很大气力完成了表面的改造,也很难撼动文化的根基,而且会导致思维混乱、行为失控等得不偿失的社会反应,比如当前社会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蔑视法律等思耳矣。”

后记

曾经经典为何变得陌生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启蒙读物曾多次发生变化,体现了各历史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领会领导意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自汉代至今2000多年的时间里,使用时间最长的启蒙读物有两篇文章,一篇是《急就章》,从汉代至唐初,使用了六七百年时间,另一篇就是《千字文》,从隋唐时期开始逐渐取代了《急就章》的位置,一直到民国时期,大约用了1300年。从隋唐时期开始,《千字文》因其华丽清靡、优美顺畅的文字和紧扣儒家道德伦理劝诫的主题,成为此后历朝历代自皇帝至平民的枕边必读书,也理所当然地风靡天下,但归根到底,《千字文》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深受统治阶级高层的喜爱,还是孟夫子那句话:“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直到民国年间,《千字文》才逐渐退出了启蒙读物的历史舞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追看楼主的文章,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补回我们在童年教育中错失的最宝贵的东西。  ——月黑风高鱼在飞江湖兄弟这一好文,以千字文为线索,将许多传统文化穿插起来,语气轻松活泼,符合现代潮流,上应天意,下合民心,真乃50年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力作也!一旦付梓刊印,定然洛阳纸贵!  ——RELOCATION要的就是思想、有主见、有分析,有一个字一个字刨根问底精神的趣解。要的就是旁征的博引、口若悬河、普及文化,全是真凭实据的趣解。要的就是古今中外事、上下五千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联起来的趣解。  ——一生织水

编辑推荐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特点为:绝妙华章《千字文》无死角解读,1000个字,通晓古今,看天下,补上国学第一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沉思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望于江湖的作品。
    数年来守候本书,却觉得与天涯版面相比,印刷版缺了不少东西。可是我也不是那些办公室故事里的主角,用公司的资源打印并装订网络下载版的读本。所以还是掏了兜。
    千字文,四言千字,洋洋洒洒二百五十句。每本书三四十句,仿佛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
    从读到这本书出书的信息起,一直关注着,虽然买过第一本,依然再买。我想我会持续购买这个系列的作品,追着作者发表的频率。期待不要让我等待太久,以免彼此相望在江湖。
  •   精彩绝伦,只能说,字太小了些。
  •   不过 反映现实和古代人一直的思想啊
  •   好书,值得看,,,。。
  •   内容没有来得及看,应该还可以。
  •   可惜与作者在天涯的原作不能相比。
  •   作者古文造诣深,能将晦涩的古文翻译的很直白,而且能旁征博引,加深对千字文的理解
  •   文笔内容不错,还有本没买到。
  •   闲书闲看,热爱传统文化
  •   和第一部相比,只有知识性,缺少了文采和幽默
  •   我贪便宜才买的!不知所云
    我贪便宜才买的!不知所云
  •   无发现印刷问题或其它质量问题,内容很风趣,调侃历史,旁征博引。
  •   很佩服望于江湖兄的功力。儿子看了一点说,虽然写的很好,但有些地方不尊重古人。我向他解释说,这个时代,传播国学就要有些手段。不这么带点调侃的写,估计没人看。望于江湖兄用心良苦,现在他年级小,体会不到。现在我们都期待作者继续下文,我猜下一本的题目可能是《一个古代公务员的微博客》吧!
  •   帮同学买的 书没有塑封导致封面底部有些褶皱 上次买的书也是没有塑封所以封面有些破损╮(╯_╰)╭ 整体还蛮新的 发货速度也很快
  •   看看还行,并非推荐中说的那样。质量也就是一般。出发点是好的,想宏扬传统文化,但是写做水平还是一般的层次,虽然作者的功力还是相当的深厚的。
  •   是望于江湖的连续剧,总体感觉比第一部好,故事性和知识性都还不错的,封面也很别致,后封还有他的“浴照”,帅哥哦。对于千字文,千百年来都有不同的解读,其中的奥秘可谓博大精深,江湖兄的解读无疑是清新,通俗,趣味的,有收获。
  •   中学时候,就很喜欢读古文,常常想,古代的小孩们都学点什么?如果只有三字经,你也太没意思了。不知道为啥,这么好的千字文,从来都没在课本里出现过很遗憾,自己的童年不完整终于有机会看到这本趣解千字文补上了童年遗漏的课程第一本的设计和编辑加工,感觉有点和内容不搭... 阅读更多
  •   上部是去年出版的,这本是讲解千字文的第二部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