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余玮 页数:3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有难事念陈云! 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席卷各个行业。透过中国经济事业的开拓者陈云那起落浮沉的烟云,可以清楚看出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的晴雨寒暑,可以看出中国政治经济风向的“左”右变化,这部“红色励志”可以为当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规避风险提供参考…… 《从下塘街到中南海》还读者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你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另一个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人,陈云那深邃的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今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而有效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挑战,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书籍目录
一、青浦骄子 1.5岁的孤儿 2.艰辛的学徒之路 3.书店店员 4.入党二、初经风雨 1.3次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2.25岁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三、长征路上 1.初入江西 2.遵义会议上,投了毛泽东一票 3.长征路上神秘失踪 4.宣传长征第一人 5.援接西路军余部进新疆四、“红色掌柜” 1.主掌中组部 2.三次听毛泽东面谈“要学哲学” 3.“红色掌柜” 4.三封信解开新婚内情 5.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五、进驻东北 1.被授予中将军衔 2.进驻哈尔滨 3.第二次遇险 4.一锤定音 5.四保临江 6.接收沈阳 7.领导东北财政经济工作六、经济解围 1.西柏坡点将破解经济难题 2.走马上任,打响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3.七分经济,三分政治 4.一定要搞经济核算 5.为“新税制风波”解围 6.亲自领导“统购统销” 7.按照毛泽东的指示领导调整工商业七、财经解困 1.描绘中国工业化第一幅蓝图 2.与毛泽东在经济工作思路上出现分歧 3.被主席夸奖“真理有时候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4.庐山会议没有到会 5.力排众议,创议城市人口下乡 6.深入调查,探索出路 7.一时间,成了中国最受关注的人物 8.被指责为“中国式的修正主义”八、“蹲点”前后 1.从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 2“我到你们厂里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3.胸襟开阔的长者 4.为女儿发工资 5.实地调研 6.多年不见的名字又开始出现在报刊上 7.开创新时期对外开放之先河 8.多次与叶剑英等协商对策,取得粉碎“四人帮”斗争的胜利九、率先“一炮" 1.打破沉默 2.甩出6枚重型“炮弹” 3.重新出掌全国经济工作 4.“宝钢决策” 5.“笼鸟之说”十、退居生活 1.退居中顾委主任,保障中共领导集体平稳、顺利过渡 2.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养身之道 3.一生清正廉洁 4.最后的321天主要参考书目为红色历史“存照”(代后记)
章节摘录
廖文光俗名龙相,温和善良,喜欢文艺,当时婚后膝下无子,后因裁缝生意清淡,改营小饭馆,勉强度日。1911年,陈云那慈祥的外婆终因年老体衰而去世,临终时老人特地把儿子、儿媳叫到床前:“你们结婚8年了,还没有孩子,就把外甥当做你们的亲骨肉吧,一定要抚养他们好好成人。这样,我和顺妹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廖文光夫妇俩含着热泪,握着母亲的手拼命点头,哽咽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丧事完毕,廖文光按照母亲的遗愿正式把陈云作为廖家立嗣儿子,并改养子陈云改姓廖,名为陈云。不过,陈云仍叫廖文光为舅父。对此,陈云20多年后曾在一封信中对人说:“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他还在另外一个场合说过:“我出生在上海,从小失去父母,是舅父把我养大的。”由于“廖陈云”这一称呼仅在陈云幼年时期局限于家乡有所使用,因此知道的人很少。1961年,已成为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陈云回到家乡搞社会调查时,一天陈云正与随同人员查看猪圈,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在大声喊:“廖陈云同志!”大家都感到很吃惊,特别是刚到陈云身边工作不久的同志都不知道喊谁。陈云连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住在公社集体食堂隔壁的一位老太太,她是小时候与陈云一起玩耍的伙伴。陈云当即上前热情招呼。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廖陈云”原来就是“陈云”。不幸的经历使陈云过早地成熟。他沉静、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旁边看小伙伴们玩耍。稍大一些,他便主动帮舅母做家务,还经常到小饭馆干些杂活。他的+沉静、懂事,深得舅父母的喜爱。廖文光夫妇对陈云姐弟俩十分照顾,尽管经济条件非常有限,但逢年过节,仍然要想办法给他们做件新衣服,平时家里有好吃的,都让孩子们先吃。陈云8岁那年,舅舅送他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私塾里不到10个学生,虽然读的是些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但由于陈云认真念书,用心写字,在这里他很快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他的毛笔字写得端正有力,私塾先生刘敏安甚为赞赏。过去,在私塾里教书的先生都是非常严厉的,尤其对那些不用心读书且功课又差的学生,经常是毫不留情地杖责、罚跪,因而使许多学生对先生都心怀敬畏。不过,陈云有些破例。由于他虚心好学,成绩优秀,又很听从先生的谆谆教导,因此刘敏安老先生格外喜欢他。
后记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时,心底里长长舒了一口气。《从下塘街到中南海》这三四十万字的篇幅里,无法全景再现一代伟人陈云波澜壮阔的传奇细节和革命生涯,我那略显苍白而稚嫩的笔力也无法全面描述开国元勋陈云的丰功伟绩和心路历程。国有难事念陈云!陈云是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投身革命70余年,经历了我们党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透过陈云起落浮沉的烟云,可以清晰看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晴雨寒暑,可以看出中国建国前后政治风向的“左”右变化……在遵义会议上,陈云作为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4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当时在党内居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紧接着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与邓小平等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破僵局,果断地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从而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转折。在这两次历史性转折中,陈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云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今天做好“又好又快”经济工作中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对这位开国伟人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无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期望同仁有更多的相关好作品问世。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诞辰104周年,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自小我就有一种红色经典情结,很荣幸的是长大后主要从事红色传记的采访与创作,有关革命伟人生平、思想及党史国史军史的研究始终成为我追寻或关注的热点。我在研读成堆的文献资料和吸收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所撰著的《从下塘街到中南海》尽可能还读者一个更立体的、想知道却又不完全知道的另一个陈云。在创作中,没有设计任何一个虚假的、文学化的人物或情节,所有记载的事件都有相关历史文献、口述资料或采访记录佐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有幸得到陈云同志亲属的支持,采访了陈云同志的夫人及子女,并安排采访了陈云同志生前的部分秘书、警卫与医护人员等,且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图文资料,同时采访了一些相关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有关同志认真细致地审阅了整部书稿,且提出了中肯而具体的修改意见。此外,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青春分社社长冈宁参与了全书的策划,并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忱。创作的艰辛不言而喻,每天巴不得有25小时工作,天天写作十七八个小时成为我这几年的“日常生活”。一种创作的激情与冲动迫使我投入其中,开国元勋们那伟大的人格魅力与崇高风范折服着你而放不下笔。我总是努力寻访一些亲历亲为者,寻找历史深处的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在进行红色传记创作的这些年里,我要借此特别感谢中华儿女报刊社及其副总编辑陈安钰与我的夫人吴志菲。是团中央主管的《中华儿女》杂志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采访与创作平台,是陈安钰副总编辑给予我一贯的鼎力帮助与热情激励,是夫人吴志菲的默默支持给了我创作的精神动力与深深理解。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从下塘街到中南海》全书采用了部分同志拍摄的一些珍贵照片,由于年代已久或无法联系等原因,未能在出版前与拍摄者通联上,谨在此向所有照片提供者致以谢意,有关簿酬可与本人联系。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一句空话。 ——陈云
编辑推荐
《陈云:从下塘街到中南海》当年曾改姓“廖”的他是如何走出练塘镇下塘街的一个贫苦农家的?长征路上他是怎样神秘失踪?开国之初财经战线的“三大战役”上,他是如何组织领导的?这位“老病号”为什么在中国政坛上打不倒而“三落三起”?红舞台下的布衣陈云有怎样的儿女情长?…… 一个个传奇,将在作家余玮撰著的红色励志传记《从下塘街到中南海》里得到完整、公正、客观、生动的全纪录。该部传记文学再现了共和国历史上这位开国元勋的崛起、辉煌、困惑、冤屈、真情,经历曲折传奇,情节跌宕起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