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胡华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在新中国诞生60周年之际,第十五次出版了。作者是我早年的导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家胡华教授(1921-1987)。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本书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最初是作为教材,问世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8年8月,以陕北公学为前身的晋察冀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的北方大学合并,建立了华北大学。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解放全中国,为迅速建立的各级新生的人民政权培训大量急需的干部。在此形势下,华北大学出版了一本由胡华编写的教材,名为《中国近代革命史讲话初稿》,该书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雏形。 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深入抗日敌后办学的华北联大就把这篇著作列为中国革命问题课的主要教材。为帮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毕业于陕北公学的胡华,在成仿吾、江隆基、何干之等前辈的指导下,于当年4月开始讲授《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那时,他才19岁。当他钻研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的指导思想就已初步形成了。 胡华备课、著书的资料,是用生命保存下来的。1939年9月,华北联大师生从延安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征途3000多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当跨越同蒲铁路的敌人封锁线时,大家背着背包(内有被子、衣服、书籍等)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急行军,一口气就是140里。
内容概要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过是怎样的?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各族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这场伟大的革命中,党因何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在新中国刚刚诞生之际,本书作者胡华以崭新的观点、翔实的史料、科学的分析、生动的笔触,首发揭谜。斗转星移,这些“谜底”今天读来,仍是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本书多年来在国内外读者中颇具影响;1981年曾由作者增订而再版;如今,又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们修订,再次奉献给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胡华(1921—1987)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奉化人。1938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后任教于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政治学分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学编委兼“社会主义在中国卷”主编,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中共党史人物传》(50卷)主编,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主编有《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等;著有《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南昌起义史话》《中国历史概要》(与翦伯赞、邵循正合著)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五四运动(一九一九年五月至一九二一年七月) 第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第三节 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与经过 第四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李大钊、陈独秀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节 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从创办《湘江评论》到从事工人运 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结束语第二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一九二一年七月至一九二三年六月)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三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状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三节 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二七运动的经过和意义 结束语第三编 大革命时期(一九二三年六月至一九二七年七月)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和革命运动的高涨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中国国民党 第二节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 五卅运动掀起了中国革命新高潮 第四节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 第四章 北伐战争 第一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二节 群众革命的高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第三节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加紧干涉。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五节 从蒋允石集团的叛变到汪精卫集团的叛变,大革命的惨痛失败 结束语第四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九二七年八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 第五章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建立及内外政策。中国革命的低潮 第二节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第四节 蒋介石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胜利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 第六章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卖国殃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红色区域的反“围剿”斗争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二节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红色区域各项建设的成就。抗日潮流的起伏 第三节 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遵义会议的召开 第七章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第一节 华北新危机和全国抗日运动的新高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二·九爱国运动的爆发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人民抗日联军的斗争 第三节 成为时局转折点的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结束语第五编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九月) 第八章 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一节 从七七事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战中的两条不同指导路线 第二节 从南京失守到武汉失守,蒋介石集团的动摇。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第三节 敌后解放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成长。中国共产党政治威信的空前提高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第九章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初期和中期 第一节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投降反共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投降和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第二节 八路军新四军成长为抗战的主力 第三节 皖南事变——第二次反共高潮及其被打退 第四节 在空前艰苦的环境中,敌后军民的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和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 第十章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局部反攻。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一节 解放区的恢复和扩大。第三次反共高潮及其被打退 第二节 日军的挣扎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中国人民为实现联合政府而奋斗 第三节 解放区成为反攻的主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四节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面反攻阶段的到来。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结束语第六编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十月)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节 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撕毁政协决议。解放区练兵、减租、生产运动的开展和土地改革的实行 第十二章 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 第二节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和人民运动的空前高涨 第十三章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整党、整军运动 第二节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发表。党的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和加强纪律性的指示 第三节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第四节 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攻势及其被粉碎。百万雄师下江南,南京反动政府的覆灭 第五节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语修订再版说明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帝国主义列强间爆发了世界大战,这是重分世界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帝国主义各国分成为两个对立的集团:以德、奥为首组成同盟国,支援德、奥两国的有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以英、法、俄为首成立协约国,后来加入协约国的有意大利、日本和美国等。在大战期间,英、法、俄、德、意等帝国主义都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市场上西洋货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德国货几乎到了绝迹的地步。于是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在大战时期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轻工业。纺织工业,从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一三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十六家,总共只有四十八万四千多枚纱锭;而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二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四十九家,另有织布厂五家,已开工的纱锭达一百五十万六千余枚,八年超过了十七年的两倍多。面粉工业,从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全国有面粉厂一百二十三家(包括外资,但主要是民族资本),其中在大战期间建立的约有一百家。中国由面粉输人国一跃而为输出国,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一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价值五百余万海关两。缫丝工业,一九一三年缫丝出口额为七万零一百五十担,一九一九年增至十一万八千零二十八担,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八。其他像火柴业、水泥业等也都有些发展。伴随着这些新兴轻工业的发展,是机器进口的增加,一九一七年输入中国的机器价值六百余万美元,以后逐年增加,到一九二一年增到价值四千四百余万美元。虽然这个输入数目中也有为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工业的,但总的说,不可否认的是标志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银行事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开始发达,在辛亥革命时,中国的银行只有六七家,到一九二三年,就有一百多家了。虽然其中有许多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开的,但民族资本的银行业确也有相当发展。重工业方面,煤、铁生产也略有发展。 不过,与此同时,日、美两国对华贸易却也乘机发展起来。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八年,美国对华贸易指数上升一倍左右,而日本则上升到一倍半以上。这说明,日、美乘机抢夺了其他帝国主义的市场。输入中国的日货主要是棉纺织品,直接影响着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就整个说,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虽然遭到日、美帝国主义乘机扩大侵略的压力,虽然还受着军阀混战的损害,但终因西欧各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就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若干新的发展。当然,这些发展还是有限的,而且重工业的发展十分微弱,只是限于轻工业方面有若干发展,所以中国资本主义仍然摆脱不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仍然不能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束缚;在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没有基本改变以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不能独立发展起来的。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他们为了自己企业的利益,为了统一的市场,也希望排除外国资本的操纵,消除军阀统治的混乱;因而,也在某种程度内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改革。但是他们没有坚定的立场,他们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以及他们力量的软弱,使他们动摇于革命与反动之间。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格老、社会基础广泛。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以前,早在四十年代,中国工业无产阶级就已经在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中出现,后来又同时在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国官僚买办所办的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企业中成长和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由于中国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壮大,到一九一九年,已达到二百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上海、天津、青岛、汉口、广州等产业中心,每地集中工人都在十万至数十万以上,这些地方是无产阶级的大本营。此外,城市手工业雇佣劳动者约有一千二百万,还有广大的雇农,是农村中的无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中国工业无产阶级和世界上所有的无产阶级一样,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因而是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是有最坚强的革命性、团结性、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阶级。由于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无产阶级还具有它的许多优点和特点。 中国无产阶级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重压迫(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与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帝国主义者把工人当做牛马,随便鞭挞、开除,并利用学徒、养成工等半封建的剥削方法,增加它的额外利润。 中国资本家因为无力与洋货竞争,更拿增加工人工作时间,减少工人工资,来维持他们的利润。所以,中国工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工资水平是世界上最低的。他们的劳动时间很长,常在十二小时,甚至在十六小时以上。工人的生活甚至生命根本没有保障,也没有组织自己工会的权利,工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政治上更没有自由,完全属于所谓“下等人”。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也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由于刚从农村破产出身的成分占大多数),便利于他们同农民结成亲密的革命联盟。 自然,中国无产阶级还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例如,人数较少(同农民比较),年龄较轻(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比较),文化水平较低(同资产阶级比较);内部还存在着农民意识、行会观念等弱点。但由于上述的特点(优点),他们终究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参加与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所发展,新的阶级要求就更加明显地增强了。 中国觉醒的人民必须要向革命求出路,因此必须要向最进步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求出路。 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角。同时,有一些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出来参加新文化运动。 早在一九一五、一九一六年,代表中国人民觉醒的新文化、新启蒙运动,就以当时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为大本营逐渐发展起来。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正面要求,可以说有三个:一个是提倡民主(当时称为“德谟克拉西”先生)要求打倒“孔家店”,反对封建政治和封建礼教、伦理;一个是提倡科学(当时称为“赛因斯”先生),反对迷信、盲从、独断的封建哲学、宗教,再一个是为了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思想,为了人民的启蒙,而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封建文学、文言文,以及所谓“国粹”。 当时从事新文化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具有激进民主主义和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革命文学家鲁迅,还有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胡适、钱玄同等。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在一九一八年十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分析了当时世界革命的形势,发出了“民主主义战争”和“庶民胜利”的号召,表现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人民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的思想。当时,胡适却公开宣称:“一九一七年七月,我回国时……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胡适文存》。二集《我的歧路》)表现了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对于革命政治运动的动摇和消极。在文学革命的问题上,当时最勇猛的战士,是开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胡适曾经这样叙述:“文学革命的主张,起初只是几个私人的讨论。到民国六年一月,方才正式在杂志上发表。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奠基之作,一部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必读之作,一部问世于新中国诞生之际,译成多种文字、发行数百万册的传世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