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七颗铜豌豆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毛丹青  页数:16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把自己看成为一个行走的人,有时就像看别人一样。如果坐下来看别人走,也许会受到一种鼓舞,因为别人的走对自己的不走也许是一种嘲讽。同样的道理,从小喜欢吃豌豆,看到别人吃自己也受鼓舞。有一次看到两位老北京一边喝酒一边吃豌豆,结果豌豆皮堆满了一桌子,弄得两位长者谁也看不见谁了,十分滑稽。但同时也十分叫人振奋。二十多年前刚到日本的时候,住在乡下,最先看到行走的日本人是一位老太太,我发现她的手指头很粗,胳膊上的筋络十分明显,犹如老树的盘根一样。她一家都是农户,儿孙满堂,这么大岁数了,白天还开拖拉机,在田里开来开去。她的腰很弯,弯得像猫刚刚睡醒以后弓起来的背。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日本老太太,每天清晨都要行走!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她从不间断。有一天,台风来了。一大早她一个人又出去了,沿路实在走不动的时候,干脆就地趴下,整个弯曲的身体死死地盖在冰冷的地上。跟台风抗衡,一直等到突袭而来的大风刮走以后,她才慢慢地起身,一个人继续往前走。后来,我听她的家人说:“老太太每天早上都去寺院拜佛,几十年如一日。有回住了医院,实在去不了。可一到清晨的钟点。她就朝着寺院的方向嘟囔阿弥陀佛,别的什么都不理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日本乡下的老妇人如此执著呢?尽管那段时间我经常能遇见她,但从未直接打听过,因为毕竟是人家私下的事儿,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挺难开口的。到了后来,我才知道她家是种豌豆的农家,看上去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怪我五谷不分,当时也没看出个究竟。于是,这样一个细节留给我的是一个谜。当然。退一步说。剐使我直接问问她干吗老去拜佛,只要她乐意,其实也无妨大局。说不定日本老太太一见有人跟她聊天也会高兴。但最终。我还是没问她,把对日本人的好奇暂时留下来了。不用说,好奇是可以留下的,可以留到心里面去。但好奇本身会增长,而且随着旅居日本的年头越来越长,类似这样的情景时有发生,有的令人莫名其妙。有的让人感叹,甚至佩服,当然也有的叫人厌恶!我对日本的观察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好奇心的产生几乎全部可以落实到某一件事情上,或者跟刚才的日本老太太一样,可以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正因为如此,揭开日本这个谜的愿望反倒变得不像愿望了,比起得到一个什么正确答案来说,我更关注的是日常的日本情景和日本人,这些元素究竟是如何使我产生的好奇心呢?这个谜也许是我自己设定的。打个比方说,有时看日本地图。越看越觉得它像一颗很大的豌豆,北海道是尖儿,九州是尾巴,我所定居的神户一带跟豌豆的肚子一样,处于中心,包括京都、大阪在内,偶尔也跟日本友人说。日本文化的中心之所以在京都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因为豌豆中间的这颗豆儿最有营养,靠其他豆儿的供给自然得意。听了我这段歪论。不少日本友人竟然捧腹大笑,也不知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了编辑这本书,夏天回北京跟责任编辑和美术设计商量。我们一边喝酒一边吃豌豆,冷不丁,编辑告诉我元曲里有个著名的段子专门说豌豆,但说的是铜豌豆,所谓“铜”无非是比喻那些顽固不化的性格。经证实,原来是出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的关汉卿,原话是这样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好一个精彩比喻,连同日本地图的豌豆模样,实在叫我觉得有趣。因为“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才是常青树”,这是我旅日生涯当中最信奉的一句话,而且我相信,具有说服力的日本文化研究往往都是从脚下开始的,细节的描述与记录不可缺少。这么多年,日本所有的道都府县。我都去过,一路上所见的人和所遇到的事儿很像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全都活灵活现,同时也一直启动着我的所想所思。如果借用“铜豌豆”这个概念也能拿日本说把事儿的话,反倒觉得轻松起来。日本与我的日常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我的生活决定了这样一个格局。与此同时,日常的细节也成了我的视线,诱发思考的第一素材,我愿意珍惜它,也愿意描写它。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日本生活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见解。    为了寻找“铜豌豆”与日本的接点,作者专门请教了汉学家佐藤晴彦教授,书中还专门写了村上春树的事儿。

作者简介

毛丹青,旅日华人作家。北京大学毕业后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移居习本,从1999年开始双语写作,曾获日本第28届篮海文学奖,其日语作品被多次用于日本大学高考试题,在日本有固定的书友会,获奖著书曾分别由日本放送协会(NHK)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连续朗读播放。毛丹青中日文著作及译书有:《禅与中国》译著(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11月  台湾桂冠图书2001年3月)《叹异抄》译著(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发现日本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中国人如何看待落日的日本》合著(日本草思社1998年8月)《日本虫眼纪行》(日本法藏馆1998年12月)《虫眼观日》(日本《朝日新闻》出版局2000年9月)《日本虫子日本人》(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9月)《日本虫眼纪行》(日本文艺春秋社2001年11月)《出家与其弟子》译著(中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书籍目录

卷首语第1颗 蒸不烂 1.会显灵的木牌子 2.导盲犬的眼睛 3.装蹄师的一生 4.北海道大叔的真情 5.若叶庄里的青春 6.日本感人的婚宴贺词 7.一位友人的神秘死亡 8.僧侣与艺伎的妖艳恋情 9.为死者守尸6个小时 10.我课堂上的日本老人第2颗 煮不熟 1.天草少女之歌 2.直子的微笑 3.左官绢香一天到晚画图圈儿 4.梅田站台下咖啡屋里的微笑 5.日本歌舞伎的师母阿国 6.日本女人的家教观 7.一个日本女大学生叫我惊着了 8.日本人当中的无厘头 9.舞女绮丽的一生 10.日本家庭主妇的绝顶智慧 11.我是如何跟日本女编辑看稿子的第3颗 捶不扁 1.头老牛的眼泪曾经救了他的命 2.与日本众僧的零距离接触 3.一位中国渔民在日本的传奇故事 4.有精灵的花市与花寺 5.京都无比幸福的两只鸟儿 6.人的肚子就是鱼的天堂 7.樱花树下的猫事 8.日本人的盒饭也是对死者表达的敬意 9.黑猫救麻雀 10.我的日本轮椅学生第4颗 炒不爆 1.中国小说的日本书名 2.叫人觉得滑稽的日本人 3.日语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语种 4.国际婚变中的语言孤岛 5.有一种文体可以拒绝主语 6.语言是否有呼吸 7.“华流”一词在日本很尴尬 8.日语难道是一碗大酱汤  9.外语疲劳了,好像陷入了泥潭 10.文豪与画家 11.是否被误读了第5颗 响当当 1.和莫言一起走近川端康成 2.日本僧侣的绝妙生意经 3.东京摆放了许多盒子 4.对东京的不同解读 5.活着的传统能够给人一种心有灵犀的神谕 6.有些感觉唯有你不经意的时候才能获得 7.东京的鸭子靠河水,但乌鸦靠垃圾 8.京都的秋天是否跟盛唐一样 9.他的职业叫“天师” 10.一位日本汉学家与我的交往第6颗 泡不透 1.日本汉学家面临的绝对困境 2.研究日本人是不是一个大学问 3.樱花真是如此美丽么 4.日本人的宗教感觉 5.中国文学要从汉学家突围 6.中日友好的桥梁不应该是单行线 7.日本人纵火的深层心理 8.收拢汉学家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9.村上春树过人之处并非他的文学 10.一个日本少年剖腹自杀之谜第7颗 熏不干 1.日本人的上海病 2.大牌导演山田洋次的中国情绪 3.浮出海面 4.村上春树的铁人相 5.海滩上的尖叫 6.《菊与刀》写的是死了的日本文化 7.日本人正进入“夕阳红”消费时代 8.寿司的样子很像一把日本刀 9.教你如何识别真假舞伎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去东京的那天早上气温很低,穿大衣还觉得冷,可能因为海风太大的缘故,我的脸上有点儿像被细沙撒了一把一样,十分痒。我家靠大海,清晨的空气总会弥漫一股股的海腥味儿,有一回感冒,呆在家里鼻子不通,很难受,也睡不着觉,可次日起早,刚一出门儿,鼻子一下子就通了,异常地爽快。看来,海风和海腥味儿是医治感冒的特效药。我一边这么想,一边向车站走,途中看见几位遛狗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都穿得很厚,棉帽子也戴得很严实,唯独那活蹦乱跳的狗狗显得非常洒脱,它们不顾主人睡眼惺忪的样子,一个劲儿往前拖,狗狗是主人,而人是奴仆!而且,有位女人的嘴里一直唠叨,大致意思是说:“狗狗别着急哦,一大早都是你的呀!”这是挺动漫的一个情景!日本有许多地方都给人近似的感觉,再加上一大早赶着上班的公司职员,他们西装革履,风吹得衣角直往后飘,脚步又碎又急,像一列列的人肉小火车,看上去挺滑稽!从神户到大阪坐车的时间不过30分钟,到了新大阪车站以后再换乘新干线开往东京。距离上很远,但交通方便,我要办个什么急事儿,从家里到东京当天去当天回也是来得及的,只不过坐在新干线上的时间很长,往返路程加到一起需要5个多小时。坐列车坐得时间一长,遇见的事情就多。除了看各式各样的人,有时也会遇上令人难忘的情景。这回我遇上的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导盲犬。当时他坐在我的边上,一直到他牵着的狗趴在他脚下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到他是盲人。看上去,他是一位长者,衣冠楚楚,很有绅士风度。他戴了一副眼镜儿,黑边儿的,但不是墨镜。一双眼睛也不是闭上的,而是睁开的。每次他挪动身子的时候,总会向我示意一下,轻轻地点点头,有点儿像鞠躬的样子。无意中,我发现他的眼珠是配上去的,人工制作的,挺大的,但视线是笔直的。显然,他的狗是导盲专用犬,对主人的体贴无微不至。比如,主人脱大衣的时候,随手把票往前一放,导盲犬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一口把车票咬在嘴里,等主人把大衣放到衣架上以后再把嘴放到主人的手上。它把票还给他,舌头伸了出来,眼神十分温柔,尽管他看不见它,但他抚摸它的头,它的尾巴则高兴地摇摆起来。在整个旅途中,导盲犬一直趴在主人的脚边,而且眼睛始终跟主人保持着一致。长者坐在座位上一点儿也不显得疲劳,让我好奇的是他的“目光”似乎老是望着前方,也许是因为车厢的前方有一块电子新闻显示屏的缘故,长者就像看到了每一条流动新闻,尽管他没有表情,但总是一副领悟到了什么的样子。导盲犬跟主人完全一样,目光盯着显示屏不放。人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但导盲犬为了主人的“看不见”却在死死地往上看。有人或许觉得这是可怜的,可当我看到导盲犬带主人下车的时候,那些隐隐约约的可怜则完全被打消了。

后记

其实,为了寻找“铜豌豆”与日本的接点,我专门请教了汉学家佐藤晴彦教授,起先他没有找到,可过后不久。他打电话告诉我找到了一本厚厚的日文书。专门解释“铜豌豆”的语法现象,比如说“响当当”属于三音节形容词之类。听上去都是相当职业的语言研究。无论比喻如何,同样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谁都觉得彼此近乎。哪怕读不出对方的标准音,光看看文字也能疏通个大概。本书用几篇专门写了村上春树的事儿,回头看,这也许是我对日本文化的另类好奇。有了好奇。‘总把对方看成一个谜,有时能看清。可有时怎么看也看不清。村上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很标准的铜豌豆,不跟别人一样,性格独特,像谜团一样缭绕于文坛之上,很神秘很酷。但更多的时候却免不了遭受日本文人的白眼。以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为代表作,村上春树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当高,乃至日本的政府官员都说:“谁想了解当代的日本文化,知道两个M就行了!”他说的意思是“漫画”与“村上”,前者叫Manga,后者叫Murakami,字头赶巧都是“M”。我对村上春树好奇的直接原因并不在日本,而恰恰反过来,先是觉得中国有这么多粉丝令人不可思议,二是书市上常摆他的书,其速度之快。超过其他国家的翻译版本。尽管这样一个局面跟翻译家的努力有关,但比起其他日本文学作品来说。村上之于中国“火”的现象是异常的。当然,评论村上春树还有另外一个背景,因为我周围的许多日本文人对他不屑一顾。这样一个跨越地域的认知落差刺激了我的好奇心。为此,往后打算写本书的念头都有了。总之,“行走”的概念是一次次的移动。包括地理上与文化上的行走。置换时空,穿梭于两种文化的内部。忽近忽远,时而看清,时而又看不清。同样的道理,用“铜豌豆”形容别人顽固,也说明了我自个儿的偏执。行走可以“狂”。可以“闲”,但也可以“迷”,“迷”意味思考的开始与行走的继续。最后,衷心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刘霜女士和美术设计张亚静女士,她们对我的一贯鼓励自当挚友真言,专此铭记。

编辑推荐

有时看日本地图,越看越觉得它像一颗很大的豌豆,北海道是尖儿,九州是尾巴,神户一带跟豌豆的肚子一样,处于中心。 《日本的七颗铜豌豆》分别介绍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有趣的事情,读起来味道绝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的七颗铜豌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2条)

 
 

  •   毛先生的作品我是一直比较欣赏的,最喜欢的要算是《闲走日本》这本,不过现在基本上已经断货。首先是内容对我的吸引,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平和的感觉,不会做作,这是现在这个浮躁环境之中的难得,其次是这本书装帧的精美,就是看上去舒服,上海文艺的出版还是比较不错的。再看这本《铜豌豆》,对比之下略显粗枝大叶,文章倒还说得过去,但也没有先前几部作品的佳,如果还能有更好的作品,本人 ,甚为期待。
  •   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看看这本书可以。作者的文笔平实却细腻、平淡又有波澜。不经意间透露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眼界……
    闲来无事的时候,读一读,会有一些会意和感动。书名有点牵强。
  •   优美的文字,恰到好处的插图,跟着作者畅游日本,领略日本的风土人情,一本适合闲暇时阅读的书,只是文字少了些,意犹未尽。
  •   丹青老师的文字很具有画面性,在去日本前能先看看他的书来预习是不错的。虽然我还只是刚开始看,不过可以感觉这本书内容精彩。薄了一点,文字再多一点就更好了。
  •   毛老师的视角有绝对优势,想了解日本,看他的书不会有错。
  •   很好了解日本的一本书!
  •   很舒服,并且看到日本人民的另一面。清新自然
  •   很喜欢毛丹青的书!
  •   毛丹青老师的书一向好
  •   毛老的书一直都很有趣而且很有了解人情的价值,以后也会一如既往的支持~
  •   文笔很好,可以从侧面了解我们的邻国
  •   随笔 这个价格不错
  •   宝贝太小有些字认不到
  •   还没看搞活动买的
  •   书籍封面精美,但内页的纸质很一般,印刷的墨点很大,所幸不影响阅读。书籍配有插画,插图,印刷的很清晰,配合作者的文字相得益彰。书的内容透着浓重的日本味,可能于书籍内容针对日本文学界这一点有关,但又似乎不那么有关,它对于日本的文化接点有着新的认识,我个人喜欢作者的角度,正像他本人所说的,他是个随意的不随性之人书中有针对于村上春树的描写,关于那个人的才情,性格,我不否定这才是我购买这本书的本意,而它没叫我失望。本书适合对于日本文化有爱好的读者,如果你喜欢村上,同样可以一买,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文学著作,同样也不是一部编年史。它适合爱好者,像我这样的文学和文学史爱好者——大量的信息让人很喜悦。
  •   从一个中国人眼中,再看认识日本,独特岛国,独具自身文化,就像看一看异乡的别具风情
  •   介绍了作者眼中的日本,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邻国日本。
  •   看完之后觉得日本是个很注重礼仪的一个国家!
  •   没有图有点,,不过还蛮深刻,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人。。
  •   毛丹青老师的书有趣而且生动,所说的内容让人觉得如亲眼所见。
  •   毛丹青的游记,有趣的切入点
  •   一口气读完了,觉得还不错。
  •   对作者慕名而来,插图文字非常生动,内容很有意思,就是书折了
  •   在网上订的,觉得有意思。
  •   一本小书,一天就能读完,读完说实话有点失望。
  •   裏面的版麵很舊的。要是那種小版本的书就更適合收藏了。
  •   替人买的,据说不错,可以看看
  •   《感悟日本》(1、2)、《闲走日本》、《日本的七颗铜豌豆》等几本书里内容重复的太多了。
  •   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读者上面写了日本家庭主妇的智慧,如何省电,如何把时间\资源做到最节约化,我就买了这本书,是一本介绍日本国情的小册子,但是感觉并没有我当初想象的那么好,可以作为消遣之读物,但是作为藏书,感觉可能还不够.
  •   日本家庭主妇的绝顶智慧让人印象深刻!
  •   内容和作者博客上的差不多,读读觉得很一般
  •   文章内容其实还好,毛先生写东西的风格十分可亲和客观。就是觉得这个排版实在骗钱,没有必要地留着很多空白,难道是要读者边看边写读书笔记?实在不敢恭维!
  •   一个一个小述事,适合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看。
  •   出版没有以前的书好,纸张打印都很不好,图片不清楚。
  •   还没看,但是印刷很好
  •   期望很高失望很大 适合随便翻翻看吧
  •   很一般,好无聊挖
  •   老师的书支持一下 特意买准备带去叫他签名
  •   耐人寻味,颇有感触,尤其是看到 日本关于研究中国情报的“文人”~~
  •   印刷不好。好多地方应该有图片的都看不到
  •   这本书是买来凑单的,不过还是稍微失望了一下。书到手时封面是黑色的,不是网页上显示的深绿色。纸质比较粗糙,印刷也一般般。内容上,毛先生的文章算是个人的生活体验吧,可以了解一下毛先生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但是希望透过此书深入了解日本社会的话,似乎不是很足够。总体来说,性价比还算可以吧。
  •   总体还是可以,里面写的都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从另外一面观看日本社会~
  •   书里描写的日本比较客观,刨去其他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值得思考的东西。
  •   撇开内容不说,拿到书一看果然是粗制滥造的一本书!
  •   毛老师的书我是很想要拥有的,拿到挺开心。不过这书的印刷实在是不给力啊!黑乎乎 图片的细节都没有了说~
  •   卖家发货速度不错。总体来说不错、、
  •   内容还不错,但是排版有问题,很多本该有图画的地方都是空白,很失望,纸张还不错,但是图片有些模糊,黑咕隆咚的
  •   刚看着觉得还行~~越往后翻本应放插图的地方都是空白的。这样的情况很多,让人看得很不爽~~~
  •     有篇文章 我印象很深 叫《中日关系不应是单行线》 看了之后非常有共鸣感
      
      大学时遇到一个对日本十分鄙视的同学 他不仅否定了日本的一切 也否定对日本文化有兴趣的人 这位同学对日本的态度不仅仅是憎恶 而是全盘的否定 这一切举动建立在他并不了解现在的日本 也不想耐心了解日本任何相关话题上 对了解日本的人来说 这不是爱国 而是无知
      
      对于日本这个邻国 我们曾经是教给他们儒家文化、汉字的导师 而近代史上却遭到这位学生的反击 多数国人至今对日本人抱有很强的厌恶感甚至憎恨 这种厌恶来源于日本不肯正视历史 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这确实是同胞不能接受的
      
      不过世界总在变化 国人的危机感表现在不愿接触日本文化 而日本的危机感表现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来研究中国 国人较之日本人 对邻邦了解甚少 这是非常愚蠢和可怕的 这是一种盲目自大的思维 文化交流的不畅致使我们对日本看法始终停留在历史问题上 而不是努力了解邻国 研究其为什么能战胜曾经的导师 为什么经济文化如此发达 在世界的影响力与国土面积是之数十倍的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没有努力尽到我们的责任 让邻国通过我们看到这段被扭曲的历史 看到我们对于日本的真实态度
      
      史实不可忘却也不可改变 未来还存在种种不确定性 如果不能够建立中日两国各领域的交流渠道 则无益于我们自身发展 两国之间的不了解 又会导致两国人之间新的问题 在未来与日本的经济战争中 我们并不占优 不是因为没有危机感 而是危机感没有作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交流是双方的 我们在引进日本文化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自身文化的传播 让邻邦充分了解历史和我们的文化思想 了解为什么两国会存在相互认识的差异 化解深植于两国人之间的芥蒂 这对于我们自身发展将大有益处
  •     一直有看毛叔叔的博客 大概观点很中立 所以看着不讨嫌 还很可爱 这本书咧 有一点微微的犀利 至少某些观点上 看到了真正的霓虹人的一些面孔
  •   嗯嗯哈哈。。
  •   你哈哈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