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中国青年 作者:关承华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前言
从教30年,担任初一至高三班主任27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家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教训、教育理念及教育个案,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尤其近几年已不满足于做个好老师、好班主任,而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对青春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给年轻教师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在给家长进行家教讲座时,在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后,经常能听到一种呼声,即:“关老师,您讲的这些对我们太有用了,您把它写出来吧!”于是逐渐萌动了把已有资料(包括获奖论文、心得体会、教育个案、学生来信、我给学生写的鉴定等等)整理出来,留给有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们,也算在我临近退休之际再为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在众人的鼓动说服下,现在终于有了“成书”的企图。坦白地说,我的 “企图”很单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更不曾想过获得什么经济利益。我仅仅是希望我的经验、教训、体会及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够助广大家长和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年轻老师们一臂之力。由于我30年来始终从事的是初、高中教育工作,接触的学生从年级来说是从初一到高三,从年龄来说是12~18岁;家长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们基本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 ……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两个不同生理时期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日寸期”的“非常状况”。——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来为你们支招。
内容概要
孩子处于青春期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把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两代人间的矛盾接踵而至:家长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方法教育孩子,陪读、请家教、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
——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怎么做?
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为你们支招。——关承华
作者简介
关承华,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27年。曾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曾多次接受中国青年报、腾讯网站等多家媒体的访谈,在中学生和家长中很有影响力。专著《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获得教师的一致好评,多次再版。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青春期,不都是孩子的错
前言 初衷
第一章 每一位家长都是解救孩子的老师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结束语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理解必须有了解做前提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结束语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
习惯、性格与命运
疯狂的“神童计划”
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
机会在一瞬间消失/
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
说诚信
说读书
说守时
结束语
第四章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
误区二:“家长陪读”就是合作
误区三: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家访
再说家长会
最后说说请家长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
要学习
要接受
要主动
要理智
结束语
第五章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
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赏识教育有奇效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
没那么多孩子“早恋”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结束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先说家访在27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终坚持进行家访,而且在做的同时家访目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就在前不久的新初一班主任会上,作为年级组长我要求老师们利用暑假家访,并特别强调了家访目的:第一了解孩子,拉近与学生感情上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你;第二了解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向家长传递沟通与交流的信息。第一个目的如果通过家访实现了,就会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所以我教给年轻老师们:到学生家一定不要摆出“老师家访”的架式,而是“朋友串门”,要自然、亲切,以关心和鼓励的语言为主,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都要注意到,比如让学生近距离地跟自己坐在一起,到学生房间参观一下他的小天地。不要时间很长,半个多小时足以让孩子感到一份惊喜。而通过和家长的简单交谈,一般也能够对家长的性格、文化素养、教育能力以及孩子成长的小环境有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对于今后如何与家长去协调和沟通有一个前期的思想准备。家访是一门艺术。曾经有44中学生王×的母亲通过我的学生家长找到了我,诉说孩子的种种不是,感觉实在没办法了,“慕名而来,请关老师到我家跟孩子谈谈”。看着这位无助的母亲,我无法拒绝。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听到一个细节是“他特别烦老师”,我心中有数了,于是嘱咐家长“进你家门后不要介绍我,开场白我自己来”。下午6点多钟,王×家长把我们接到他家,打开房门妈妈一句“王×,来客人了”,孩子从自己的房间走出来,我故做惊异地说:“呵,你也有个儿子呀?我还以为你的是个女儿呢!太好了,别看我有个儿子了,还是一看见男孩就高兴。”然后我握住他的手,上下打量他“嗬,这么高,好标致的小伙子。来,陪阿姨坐会儿”。于是他很自然地坐在我身边跟我聊了起来。他一进入角色,完全没有戒心了,也就被我引进了主题:在哪儿上学,几年级,喜欢什么课,不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厌学……我对他有鼓励、有赞扬,也有批评、有指导,谈的十分融洽。在这期间他也知道我是老师了。不知不觉中快8点了,他主动提出“咱们请关老师一块儿吃饭吧”。为了能和他继续“套近乎”,我也就顺水推舟了。到10点多钟我离开他家时,他一直把我送下楼,他妈妈不由得问他:“王x,你可从来不送客人的,今天这是怎么了,居然送关老师下楼。”孩子回答:“我根本没觉得是老师,就像我的同学来了一样。”——这就是艺术性家访的效果。我在前面提到的陈飞同学,就由一次家访得出了“关老师最了解我”的结论,以后就处处听我的;另一位认为:“我是女孩儿爸爸不喜欢我”的同学,由我的一次家访纠正了爸爸妈妈的偏见,缓解了与女儿的矛盾。2001年暑假,我去张思宇家家访,家长高兴地到处宣传:“我们选这个学校选对了,班主任都50多岁了,还来家访,太负责任了。”去王玮家,不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迎出来,还当做一件特大喜讯通知了家委会,连家委会主任都一起迎出来了,因为“小学六年老师从没来过,现在家访的老师太少了”。这些心存感激的家长,在日后的工作中都给予了我极大的配合。
后记
今天是2004年10月1日,祖国55岁生日,一个大喜的E1子。就在今天,我的首部书稿完成了,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记得在2001年我做完胆囊摘除手术,从麻醉中醒来时,我tY-在教的高三学生们来看我,在病床前,孩子们动情地提出:"老师,我们想抱抱您。"于是,一个个1米8左右的大男孩们,每人都俯下身来,轻轻地搂着我,贴贴我的脸,不等孩子们离去,我已经是热泪盈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此时两眼一闭,离开这个世界,我心足矣。"因为我的付出得到了人世间最真情的回报。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做了大半辈子老师,把用心血积累起来的教育箴言编写成书,让家长们、孩子们以及年轻一代的老师们能够从中受到些许启发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了这样的想法:现在我更没有遗憾了。从教近30年,我不仅桃李芬芳(不敢说"满天下"),而且把我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感想、理念以及大量实例个案——回顾、整理出来,不但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次很好的总结,更主要的是当我离开我所热爱的这份工作时,我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毫无保留的。我曾力图用我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知道我的"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我自知有好为人师之嫌,但我做的是一种奉献,所以乐此不疲),但能得到我帮助的人毕竞范围太窄,人数太少了。这回可好了,看到我这本书的人要比接受我面传口授的人多多了。而且我相信,对于想教育好孩子的家长和培养好学生的老师来说,我或多或少都会对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书稿完成后,我对自己这本书的评价是两个字:一是浅。我不是专家学者,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因此没有高深的理论,只限于我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和自己肤浅的认识。但我想,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更易于接受。二是俗。我不是学中文的,文学修养一般,不会运用华丽的词藻和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我用的都是大实话、冬白话、大俗话。我一边写一边念给我的学生、他们的家长还有年轻的老师们听,有人说我写的像报告文学——这是高抬我;有人说我写的更像聊天、拉家常——这恰恰是我的风格。我在公众场合讲话、讲座都不愿照着发言稿念,我更愿意用口语化的方式与受众交流,这样更亲切。在10月1日国庆节这天完成这本书,这里面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我要用它感谢一个人——我的好朋友、望年交彭彭。10月1日是她的生日,我用这本书的完成作为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是她促成了我的成功。出书的想法早就有,但只不过是想一想、念叨一下而已.总觉得我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老师想出书简直是异想天开。今年4月由于过度劳累大病一场,出院后在家休息时,儿子怕我寂寞首先提出:"您不是一直想写书吗?那就做您最想做的事吧。"我嘴里答应着,心里犹豫着,还是缺少勇气。这时候彭彭十分坚定地支持我:"关老师,您写吧!凭我对您的了解,您一定能写得很好。"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真是雷厉风行,转天就给我找来了出版社的人,这一下把我逼上了"绝路"。反悔?退缩?这不是我的性格,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了笔。从构思到完稿大约4个多月的时间里,还在学校担任着年级组长、班主任,每周12节课,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忙里偷闲。为了便于修改和保存,一边写还要用我不快的速度敲进电脑。好在要写的东西都在脑子里,不用现编,再加上彭彭隔三岔五就要打电话问上一句:"关老师,写多少了?""关老师,快写完了吧?"让我不敢懈怠。今天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给彭彭发了个短信:"全部完稿,作为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彭彭用短信回答:"祝贺您!!!"再一次感谢彭彭。也许写书会上瘾,完成这本书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围绕家庭教育写的,而我的长项应该是学校教育。所以我的"贼"心不死,又在开始构思我的下一本书——以"札记"的形式,把我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料奉献给热心教育事业的人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 ——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怎么做?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为你们支招。 ——关承华
编辑推荐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做什么?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在《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中为你们支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