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入门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顾颉刚  页数:241  译者:何启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书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  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更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1926年后,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通讯研究员、院士。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和学术和委员。
  他是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主持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主要论著有《古史辨》、《三皇考》、《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秦汉方士与儒生》、《当代中国史学》、《中国疆域沿革史》、《孟姜女故事研究》、《吴歌甲集》、《妙峰山》和《顾颉刚全集50卷》等。
  何启君,(1919——1998),1932年参加革命,1937年到抗大学习、工作。1941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做青年工作。1949年调任天津市教育局长,1960年调任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一、中国民族史概要 1.打破两个错误的观念 2.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  (1)商  (2)周、秦  (3)汉、  (4)三国、两晋  (5)隋、唐、五代  (6)宋、辽、金  (7)元  (8)明  (9)清 3.各民族神话中的祖先  (1)盘古开天辟地  (2)三皇五帝的各种说法  (3)夏、商、周的传说和历史二、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 1.最早的中国文字 2.经书漫淡  (1)《诗经》  (2)《尚书》  (3)《礼经》   ——《仪礼》   ——《周礼》   ——《礼经》  (4)《春秋经》   ——《佐传》   ——《公羊传》   ——《榖》  (5)《孝经》  (6)《论语》  (7)《孟子》  (8)《尔雅》  (9)《易经》  (10)经书杂论    ……三 中国史书四 杂史五 经学、汉学六 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七 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八 略谈中国古代社会九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十 中国宗教史略十一 中国哲学史略 十二 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记修订再版后记校订后记三版校订后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为想进入中国史学园地的初学者讲说治史门径的书。这些讲说简单明了,通过几句话就把要领说清楚了,使读者很快就能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另外,它告诉读者研究中国史要读哪些书,每种书有哪些内容和优缺点、不同版本的内容和文字上有哪些出入,各书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这就可使后人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以推进中国史学的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史学入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5条)

 
 

  •   这本《中国史学入门》,是我的大学老师——马光亭教授推荐的。马教授是我国民俗研究方面的佼佼者,在当当网上能搜到她的书目,这是题外话。我要感谢马教授的推荐。这本书我上周周末读了两天,读完了。十分不错。它是由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而完成的,读起来比较轻松。尽管是口述,但是大师风采依旧是那么让我崇拜。本书讲中国历史,各个方面,从原始社会讲到民国初期,几千面的历史浓缩在200页之中,它的浓缩度还是很高的。要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它帮我重新缕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我不是历史专业的,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对历史有很多的地方,之前不太通顺,经过这次阅读,中国3000年的历史,算是顺了一遍。在某些关节上疏通了,纠正了这之前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始作俑者”这个成语,我原以为是指的秦始皇,其实,在《孟子》一书中,引用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呼?”再如,关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何时传入我国的问题,之前是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伊斯兰教来自阿拉伯,从唐朝起传入我国。基督教唐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开展了传教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帮我解决了很多。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本书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马教授说它是“一家之言”,我认为,保持求同存异的学习态度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基础。我这里说2个小问题,一事关于《左传》的作者问题,我们普遍认为,是左丘明写的,而顾颉刚认为,是汉朝人写的。又如,在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我们普遍认为,这是娥皇和女英,而顾颉刚认为,是湘君和湘夫人。这是学术界的争论,能自圆其说便好。书的质量还可以,我发现了2处技术错误。一是,在67页,把“扬雄”打成了“杨雄”。二是,在105页,“记录者按”这个地方,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这应该是出版社的问题了。至于其他之处,可能也有问题,我才疏学浅,没有发现出来。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十分不错的。建议大家买一本读读。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   这本书从史前时期讲起一直到清末,书中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哲学、史学、宗教、思想、考古等,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一个纵向上的了解,主干树起来以后,自己就可以添枝加叶了,顾颉刚老先生不愧是大学者,把那么复杂、丰富的中国文化用浅显的文字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中国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提倡学习国学,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级读物。但愿我们现代的学者也能像民国时代的这些著名学者一样,即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又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拜读了
  •   这本书是由顾颉刚先生口述的,语言通俗、浅显易懂,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的串联,对于初学者入门很有帮助。
    我认为其中关于各类古籍史料的记载尤为精彩,为读者作出简要介绍并点明各种书籍的价值,极具参考意义。
  •   本书是作者与顾教授交流的笔记,我当时还以为买亏了。看了以后才发现相当不错,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都做了简要的、纲领的说明。涉及面比较广,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个相对系统的书籍,能够串起以前所读的种种内容。
    涉及面广:谈了民族、宗教、文化甚至考据学的由来,都做了简要的说明,让我比较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纲要。
    系统:是指所涉及内容做了比较简要的说明,知道了有关方面的发展脉络,对于想深入探究某一方面内容的人,提供了入门的知识和指点。
    比较推荐这本书。
  •   顾颉刚先生的讲解很细是本好书
  •   非常通俗易懂,适合刚入门,对史学有兴趣的人。
  •   一本很通俗的读物,是老前辈的笔记,记录的是顾先生的一次长谈。通过此书,了解了很多别的书,对相关的书也有了去读的兴趣。书中还有编辑的按语,适当的补充了顾先生记忆中的遗漏。这本书叫“入门”,很贴切。书的质感也很好。
  •   史学爱好者必读
  •   可以多了解史学。不错
  •   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中国历史,非这本书不可。
  •   顾老在没有任何手头资料情况下口头说出来的,可见厚积薄发。最简洁语言说透历史和古代典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   顾老这本书是在养病期间得到的,基本上也没有另外翻资料,不错的入门书~~
  •   实为大师级的入门书
  •   这本书内容完整全面,语言清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看过后有一种平实的满足,字里行间足见大家胸怀。
  •   历史不好所以买来看看
  •   写得很好,对历史有了深入浅出的认识,推荐
  •   可以和中国通史一起读
  •   可以作为入门书籍看。
  •   是入门之作
  •   大师之作 经典
  •   大师就是大师,随口交谈出来的都是经典
  •   前辈大师之作,虚心学习。
  •   现在的年轻人真应该多看看我们老祖宗留下去的东西了,有很多既有趣,又长知识的东西,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终于属于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希望大家都来支持一下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
  •   语言浅显,风趣幽默,内容详细
  •   一直很想买下这几本书,终于如愿以偿了。除了《盗墓传奇》有些破损室外其他的书都十分完好,而且是崭新的。物流速度有些慢,不过总体来讲是很好的。书本当然是满分,不过还是希望下次配货的时候工作人员能小心一点。
  •   导师推荐的书 自然没得说
  •   朋友推荐的书,很满意
  •   还是感觉听书好些,我还是原来在线听的,书不错。
  •   不愧为大家手笔,书的印刷和装订也没问题
  •   不愧是大家的书
  •   对刚学历的人来说,好书
  •   对于学历是的人来说 是必读的 很推荐
  •   中国人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下
  •   挺好的一本书,,大众化
  •   老师的老师的作品,很值得一看,但是要准备新华字典,不认识的字太多了,退步了
  •   大家的东西,高屋见瓴,象总平面地图,可以指导向学者找到方向。
  •   顾老的口述,很直白简单,初学者的良品
  •   没有按年代来写,而是分主题论述,内容丰富,是一本好书
  •   通俗易懂,重点突出
  •   真他妈的牛b
  •   由于是口述整理而成通俗易懂!
  •   不错,还未仔细阅读。
  •   刚刚收到,打开看了一下,很不错哦,赞一个~
  •   顾先生语言平实,内容扼要,涉猎广博。非常值得一读的史学入门书。之所以打四颗星,是因为编者的话也掺杂其中,而且毫无补益,尽是些阿谀话,或者想说明“我跟顾老关系有多鉄”之类的。虽然感谢编者的收集整理工作,但请把你的辛苦写在篇末的跋里就可以了。
  •   读顾颉刚先生的书,缅怀国学大师
  •   顾颉刚大家之作,好书,质量纸张都不错,值得学术研究的人去看。
  •   这本书对中国史学的分类很详细,但内容有点像概论,内容就不是太详细了
  •   想要对史学有比较快的了解的人可以选择此书,但要对书中内容有所分辨,不可尽信~
  •   本书虽然简略,但比较系统,是进入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   读起来相对轻松的一本历史书
  •   确实是入门读物啊
  •   深入浅出,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   大师级的经典通俗版
  •   给学生买的课外书,通俗易懂。
  •   送货及时,由于最近比较忙忘了尽早来评论,内容如题,对于书本身来说,因为纸质的关系,不敢大折并且纸边有毛刺,并不是很满意,因此给4星,其他方面非常好
  •   挺好的 装订也不错
  •   值得一读,有提纲携领的感觉
  •   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士可以读,“大家”的当然是大家的!
  •   之前买了大家小书系列的,看过后又买了这本,嗯,还不错
  •   顾大师的言论,还是刚刚的。里面提及的不少书目对史学入门者而言挺不错。
  •   本书名为“中国史学入门”有点言过其实,个人觉得中学生读比较合适。
  •   此书是以类似语录体的方式行文的,实际是顾先生养病期间由其学生记录的授课笔记,因此本书中各部分之间相关度较差,体系也不够严密紧凑。但是作为一本历史入门书籍来说还是合格的。
  •   本书是作者住院期间向整理着专题性聊天的记录。作为初学历史者可以一读,对有点历史常识的用处不大。作者口述时参考资料很少,主要凭记忆准备的讲话提纲,这样有利有弊,利在于:都是作者头脑中沉淀的东西,不会东拼西凑,思路是简单明了的,是一家之言;弊在于:行文不严谨,引用资料有错讹,有些事随口讲的。随便读读也可。
  •   呆板
  •   都是些常识性东西,没什么深度。
  •   书有破损的诋毁,大概是发书的时候就有了。
  •      这是大家小书系列的一本。由顾颉刚口述,何启君的上课笔记整理而得。浅阅一番,心得优劣评价,略记如下:
      
       优:
       1.顾颉刚的学问是没的说的,自成一家,隐隐有大师之风。书中内容是他六十年代所述,很多观点有别于现在,令人耳目一新。
       2.正如书名和丛书主旨,讲述了一些中国古代史的基本问题,却不是简单问题,深入浅出,适合入门与普及。
       3.内容上,关于王朝更迭等一般史书重点书写的东西,书中却轻笔带过。淡化历史事件,突出历史科学。书名为史学入门,非历史入门,大有深意。
       4.体例编排尤其好。有别于一般以时间为顺序的教科书,而是类似于专题。十二条纵线下来,相互交织成网,整个学科框架逐渐显现出来。
       5.关于三代前秦与古籍的内容,是全书的精髓,也正是顾颉刚的专长,值得细品。
      
       劣:
       1.首先要批评何启君这个人。虽说是没有他就没有这本书,但他在书中处处显出自己的存在,尊师近乎谄,令人生厌。
       2.建国后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从小书中可见一斑。当时正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史学基本完成的时候,不得不说,这对于民国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国史学体系来说是一场灾难。书中多次提及毛与史学的一些事,史实史料不因其本身价值而彰显,却借政治权威之力,乃至学术研究方向、方法和结果都要受其左右,令人心痛。深感“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的悲凉。
       3.该书毕竟是一家之言。顾颉刚作为疑古派的代表,有自己局限。此外,作为类似于谈话的记录,以学术的观点来看,肯定会有很多地方过于武断,或重复或疏漏,有失严谨。再加上成文去今半百,读者需有自己的思考。
      
       总之,这本小书有趣有料,值得一读。
      
  •     《中国史学入门》是作者根据顾颉刚先生的口述整理的学习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体现了作者好学认真严谨的态度上也展现了顾老的渊博学识,这本书是大家小书的其中一本,我觉得其内容丰富而且知识点很值得思考,也算不得一本小书了,因为里面学习的东西太多,如果写读书笔记那可能要把这本书再写一遍了,所以只把里面我觉得一些更重要的或者改变以前传统观念的知识记录。
      本书首先纠正两个错误的观念。第一个错误,说中华民族自从三皇五帝以来,一直是统一的,又一直的封建帝王世代相传下来的。第二个错误,以为中国民族是在四面八方之中央,其它少数民族在四边,其实夷狄戎蛮并没有某种固定的地域分配。随后本书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从商朝写到清朝,简明扼要又十分清晰的展现了各民族的渊源,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其中书中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和发展,要归功于三个人:1、周公,他并下鸟夷,一直到了东方,到了海边。2、秦始皇,他并下了南方的越,到了福建、广东、广西。3、汉武帝,他发展到了云南、贵州。随后本书讲述各民族神话中的祖先,根据文字史料,商以前肯定有夏,至于夏以前的事,就无法肯定了。禹可能是夏时人们所崇拜的神,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黄帝、尧、舜,用历史科学来考察,肯定是没有的。
      本书第二章开始讲述我国的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文字,最早的是殷墟甲骨文。到了周代有了五经:《尚书》、《易经》、《诗经》、《礼经》、《春秋》,战国以前的书只有五经,非常宝贵。《礼经》后来又分为《仪礼》、《周礼》、《礼记》三经,《春秋》又分为《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再加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共有十三经。那时贵族的教育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代教育有上述六项,分为三类:一行礼;二作战;三管理。《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最难读。古史书传至今天,《左传》的价值数第一。《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所著,这是一部战国初期所写的书,这时候,孔子的话已经辗转传说数十年了,已经不是孔子的原话,有的也不是他的原意,然而,这书仍然是孔子原话、原意最多的书。其共有二十篇,前十篇是他的再传弟子所写,后十篇是更后的人所写,大约是战国中期所写,所以,价值也就更差了。这部书还是有价值,可表现孔子、春秋时代人的思想。《左传》要和《论语》一同阅看。随后本书开始说诸子百家,庄子的主张顾老认为极端颓废,《老子》一书可能在《庄子》一书以后,把《庄子》简化成五千字,老子应当是杨子、庄子以后的人,道家是从杨子开始,到庄子、老子兴起来的,道家思想当时有很多人相信。从前,大烧上古的书,共有三次,一是秦,为了政治目的;二是项羽;三是董卓,到后来,各朝各代的大小动乱,都要烧书。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有《春秋》、《国语》、《左传》三部书。《史记》主要根据是:《国语》、《战国策》,特别是《世本》、《春秋》、《左传》、《尚书》。《山海经》,战国时期搞巫术的人所著,是中国地理的最古书籍,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地理书。《山海经》的价值在于:一是保存了古神话;二是反证了儒家如何把神话改变做历史。
      第三章开始讲中国史书,先从二十四史讲起,这些是正史,是国家承认的史书。司马迁和他父亲司马谈先先后后都有可能看到当时皇帝的大量藏书,这是别人不易有的条件。比方说,《左传》这样的史书,那个时候只有皇家才有。司马迁也是科学家,他修改历法,改为阴阳合历。《史记》的价值,特别在于司马谈所写的楚汉相争年间的事,和司马迁所写的汉武帝时的事,他们父子在写史时,没有多少顾忌。从唐以后,官修史书与宰相监修国史成了定制。以后每一新建立的朝代,总要为前一个朝代修史。
      第四章讲杂史。第五章讲经学、汉学。《左传》是古文学家刘歆所作,而不是左丘明作的,左丘明是写了《国语》。《左传》在汉代以前是没有这本书的,汉代以前,却有《国语》。清朝残酷的文字狱,使文人不敢看今史,只能读古往,造成学术界的沉寂与窒息。国学一词乃是中国古时各种文、史、哲的学问之总称。而汉学一词只是汉朝人关于经学的学问。
      第六章讲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考据是研究古书的方法,即是以此书对校彼书,而把这一本和那一本书的矛盾之所在找出来,加以查考。这是整理古代史学、史料的方法,清代人们擅长用考据方法以读古书。考据家们对古书的详细考订,使后人读起来省却了许多精力,有些已经变得难读通的古老典籍,也变得比较容易读得通。此外还有对古器物的考据,对古代文字的考释。何谓甲骨文?甲,是乌龟的甲壳;骨,是牛的肩胛骨或其他大型动物的大骨。殷人在这些甲和骨上用刀刻上古文字,有的用笔写一下,再用刀子刻下来。甲骨文的内容,大概有三方面:一是记载祭祖的事;二是为了征伐的事;三是商王出行的事。其他,还有商王疾病、出猎、生子等,故从甲骨文中,知道商王的事甚多。
      第七章讲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那些作为史料呢?玉器、印、封泥、符、节、陶器、碑与墓志铭(铭在墓中,碑在墓外,墓志铭是汉代以后才有的)、石刻图画文字、书画、织锦刺绣、古代档案。说到考古,顾老谈了古代钱币、古书,古书包括皇帝日记(实录与圣训)、国史馆的记载、皇家编辑的书(永乐大典等)、地方志、家谱等。
      第八章为略谈中国古代社会。社会制度从血族婚到群族婚再发展为对偶制,但这种一女一男的婚配,也不是长期固定的。于是再发展就实行一夫一妻制,母系社会也逐渐发展变化成了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在最古老的的年代里,仍然全是氏族社会。又随着生出力的发展,有了剩余,氏族社会就逐渐走到了奴隶社会。再一个中国人口的大迁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南北朝时期;二是宋朝时代。
      第九章为浅谈中国古代文学。古时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唱出来的,第二类是不能唱的。能唱的古文学如《诗经》、《楚辞》,汉魏时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但宋诗就不能唱了。再后来有了昆曲。明代方言白话小说,有了长篇大部头的书,长篇小说自明代开始,例如《水浒传》、《金瓶梅》是用山东方言白话写的。到清代,用方言白话写小说更有进步,例如《红楼梦》就是用的北京话。
      第十章讲中国宗教史略。佛教先传入,道教后建立。道教的建立是在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是东汉初期明帝时。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老子为祖师,创立道教的人,是东汉末年的人,叫张道陵。伊斯兰教来自阿拉伯,从唐朝开始传入中国,又叫它回教。到了明代末年,有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真正在民间传播开来,那是清末鸦片战争以后,发生了洋人到处强行建立教堂。有的穷人也要信基督教,是因为教堂给米。佛教传入中国后分成两派“一曰净土宗,是专念佛经;二曰禅宗,这一支加入些中国老庄哲学,有思想体系,而又善辩。在唐朝佛教传到了西藏,它和西藏本地原有的黑教混合了,成立了红教,后来,红教又演变成黄教。黄教是明代初年藏人宗喀巴所创立。他有三大弟子:一是达赖,二是班禅,三是哲布尊丹巴。达赖在前藏,班禅在后藏,哲布尊丹巴在蒙古。
      第十一章讲中国哲学史略。古时丞相如同巫者。唐朝和五代的时候,佛教和道教都极盛行,道教的最盛期是宋代。宋人把三教混合起来,宋代大儒把三教合一,倡导每天都静坐,以便把性、理认识清楚,这是宋儒的中心思想,所以说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无人叫理学家。、
      第十二章讲述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中国历代古都,以洛阳、西安、北京三个古城,作为京都的时间最长,都有一千年之久。以什么地方做京都,是有条件的,要有山可以防守,要有水可以生活。北京有永定河,又有西山,另外还有昆明湖、什刹海、中南海,这些水都相连。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是晋朝晚期五胡十六国里的前燕国,不过只存在了几十年就灭亡了。后来辽金元相继在此建都。明清都城也都在此,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五年,北京城始终在北洋军阀手中。
      总体来说,这本书不错,其实这是何启君先生向顾颉刚先生请教历史而做的学习笔记,有些地方有些散乱,而且其实里面有些史实经过这么多年史学界的研究也和顾老讲的不同了,但这不妨碍学习,里面知识点很多,在看书过程中我也重点划出,以备以后再学习,里面的知识是十分受用的,会再看。
      
      
  •     顾颉刚先生是研究我国古代史问题的专家,学养深厚,博知古今,本书对中华民族之源起,历朝史书、经学、宗教、哲学等都有深入浅出的讲述,且全书内容均为先生在香山疗养期间凭记忆口述,先生之博闻强记,学问扎实足为后辈楷模
  •     从编辑校对的校对看,此书有以下缺点:
      1、目录详略不一,前三章比较详细,从第四章开始就只有章节目录了;
      2、P6,第6行,“楚人姓毕”,“毕”当作“芈”;
      3、P8,正文第5行,“呼韩咸”当作“呼韩邪”;
      4、P16,第二幅图,“土掩、水掩”当作“土掩水”;
      5、插图说明太随便,有些明显与顾老说法不符,还有重复的现象(P61与P171);
      6、P45,第11行,“山经在中”?“山在中”?
      7、P52,第3行,《旧唐书》作者当为刘昫,而非刘晌;
      
      对我而言一些新鲜的观点:
      1、秦人与鸟夷人的关系;
      2、P10,广东中唐音多的原因,与国际交流的关系;
      3、P11,辽人与鲜卑人的关系;
      4、P12,明代向云南移民;
      5、P13,满洲名称来源,与佛教的关系;
      6、P13,突厥的去向,与蒙古、维族的同化;
      7、P20,禅让与婿;
      8、P38,阴阳家是儒家的右派;
      9、P145,氏族是宗教式的联合;
      
      一些质疑、疑问:
      1、P8,匈奴人与匈牙利、芬兰人的关系;
      2、P9,十六国实际不止十六国,顾老当是取常见说法;
      3、P26,《论语》写作没有孔子弟子的参与,只是再传弟子辑录;
      4、P27,战国时代人们期待大一统;
      5、P33,庄子继承了杨子;
      6、P34,《老子》在《庄子》后,是对其的简化,P185又说庄子继承老子;
      7、P44,司马迁写作《史记》所据有《左传》,但又说《左传》为刘歆所作,P87;
      8、P156,《诗经》似乎说采集15个国家、地区比较合适,周南、王风都是东周的,而邶风、鄘风大约都是卫国的;
      9、P177,对抗佛教是道教形成、发展的动力;
      10、P189说宋以后女人不二嫁,但前面似乎说过是明代,没找到什么地方,可能是跟别的书看串了;
      
      部分知识点:
      1、《尚书》,典、谟、训、诰、誓;
      2、《仪礼》,冠、婚、相见、讌、觐、射、乡、丧、丧服;
      3、《左传》,来源是“齐、鲁、晋、卫、楚”五国史料,取今文经学家意见;
      4、战国书籍、历代杂史;
  •     在此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慈祥和蔼、博古通今的顾颉刚先生,感叹于其幼时刻苦学史的经历以及后来能将中国历史信息信手拈来的能力的同时,我初步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知道子作为一个学史之人应当读什么书,该怎么读,以及打破了我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片面见解。总的来说,此书可以说是历史入门者的一盏指明灯!
  •      看到这本只有32开不到300页不足15万字的小书,却带着“中国史学”这么大的题目,之所以买下来完全是看着作者顾颉刚先生的名号而决定的,待读过一遍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此书是1965年冬到1966年春,顾老在香山疗养时一本谈话记录集,由何启君整理。我始终认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境界,而顾老做到了,把三四千年的中华历史和文化举重若轻的的娓娓道来,完全不是我们印象里老学究似是刻板枯燥或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故弄玄虚。既然是“史学”,则本书不光介绍了各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且将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哲学、文学、经济、宗教、自然科学等都做了简介,特别是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各朝代的部分杂史等古书一一加以简介和评点,也从专业的经学、汉学、史料学、考古学和考据学等方面加以简述。身为一代史学大师肯定会有独到见解,比如书中前言提到的“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和正文一开始“中华民族从开始不是统一的、单纯的,是不断融合的”以及对很多古籍的评点使我有种顿悟的感觉,把浩如烟海、看似杂乱无章的中国历史总结归纳,整理清楚脉络,让后学者能够事半功倍,这也是读大师名著的原因吧。读此书时常疑惑于一个人怎么可能如此博学,几乎随便一本史书他都能给你说出个所以然,各朝代的更迭仿佛亲历似的了然于胸,看一下作者的简介吧:四岁读四书,七岁读五经,十岁开始每天作文一篇,作经义、史论、策论,十一岁读《纲鉴易知录》。有如此国学童子功的恐怕是后无来者了,再加上其先后在各名校教授历史学,可以说终身投于历史研究中,终成一代史学大师。如此大师能够放下身段,不为任何名利的从基础讲起,让人尊敬;所讲内容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人又心生叹服!反观如今的一些所谓大师,大多是反其道而行之,用华丽玄虚的语言自抬身价,这种做作行为在真正的大师面前着实可笑。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国学”日盛,顾老对国学的定义为:中国古时各种文、史、哲的学问之总成(在下斗胆认为应该再加个“艺”字)。历史穿越剧和各种讲历史的讲坛收视率颇高,但这种“繁荣”背后真正亲自去看古籍的能有几人?可能现代国人都以忙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暇去啃那些生涩难懂的古籍,也习惯于接受那些学者名家的解读并加以盲目崇拜,我觉得中国历史还是要亲自去读一下,因为现在媒体上所讲授的内容已经过讲授者掺杂进了太多自己的看法,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甚至算是曲解了。读历史是要亲身感悟的,并要知以致用,然而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有章可循的,如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里盲目找些来读,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头晕脑胀,而这本《中国史学入门》绝非教科书般刻板,又像辞典一般易于查找国学各个门类和历史各朝代的更迭,很适合对中国历史(国学)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入门之选,如果真的有更多的国人能通过此书的指引,踏入亲历国学之途,这也是顾老的心愿吧。
      
  •     这一本小册子,是口述(没有手头资料)而非查找资料之后的论述,所以若非熟稔而有章法,如何能娓娓而谈?这是真正的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读这本书,固然可以泛泛而观,当作了解一下中国各方面的历史,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思考它所谈论的题目,以及为什么要谈论这些题目,包括每个题目背后可能蕴含的问题。这才是史学入门——研究历史的方法入门。比如,书中提到清代考据学(以子证史、杂史互证之类),又提到史料学和考古学的结合,在顾颉刚的其他书中(如《古史辩自序》),皆可找到旁证。感觉与其《自序》结合起来读,效果更好。
  •     1. 抛开历史不论,我看到了一个挣扎着学习“新时代”话语和词汇的民国文人。
      
      2. 顾颉刚整个脑子都是用历史做成了。什么细节都是在嘴边。连“新时代”里的历史前沿也是没有落下。
      
      3. 何启君老师是学速记的还是天生神记?隔这么创伤的十几年整出这么本书。
      
      4. 谁说中国人做学问不认真。
  •      这是一个大家对中国历史提纲挈领的梳理,说到各个朝代的时候都是概括性很强,对内在的历史逻辑关系并没有详细讲解。
       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情况下梳理历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大师的风采。这本书适合我这样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但还不得其门而入的人,能够让我找个机会快速的纵览历史,培养一个大的历史观念。
       如果能够在各朝代之间讲一讲制度的变迁应该就更好了。
  •     此書根據文革初年顧頡剛先生在北京療養院與病友閒談論史的筆記整理而成,主要是給沒唸過歷史的普羅大眾簡介中國歷史,所以內容精鍊,通俗易懂;對我是稍嫌淺近了些,但仍不失為一份方便快捷的記憶速覽。顧先生精研上古史,此書首幾章談及民族起源及整合、神話傳說、先秦古書、諸子與史書等,尤見功力。
  •     读毕,掩卷良久,首先让我感叹的不是此书本身的内容,而是顾先生于其中所展现出的在学识上的深厚造诣,可谓是学富五车了。
      
      
      顾先生日记《颉刚日程》中有以下记载:
      
      “12月27日上午 为何启君讲古代史料(经学部分)……何启君同志(早年)参加革命,前任天津教育局长,今任休委宣传工作,以身子半边麻木来此休养。夙知予终身研究历史,藉同居关系向予请教,由彼笔记。予此行未携书籍,只是凭记忆发言。予在工作岗位上向来只是用显微镜,而此次却要用望远镜。然以予所学,欲为工农兵服务亦惟有此有系统的‘概论’方式,才能使大众懂得,且使自己所学串成一个系统也”
      
      
      这本书并非史学专著,这只是顾先生在香山疗养期间给同室病友讲史的十几次谈话汇编,但正如先生自己所说,这些谈话实际已构成了一个系统,它将中国历史框架勾勒得一清二楚,而其中的具体内容更是层次分明、包罗万象,于某些细节之处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要知道这一切仅是凭先生记忆口述,在此不禁试问,有此功力者现存几人??
      
      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读一读此书都有所裨益。顾先生讲了中国史学、经学、哲学、民族史、宗教、文学、考古学和北京史等等一系列专题,其中的观点大部分是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但也有不少是先生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属于他那一派的“一家之言”。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先生在讲述有关经学考据和历史地理学时所阐述的几个问题,
      
      
      比如,先生对于《左传》的观点:
      
      “刘歆能见到当时所有的书,比之博士,见闻多多矣!因为汉代皇家藏书都是用古文字体书的,刘歆就用古字体的经书來纠正今文学派的错误,因而就称作古文学派。
      
      刘歆的目的虽是好的,可是他的手段坏。所谓目的好,是指究竟古书同今书中恰相吻合的不够多,加上有些今文学家为经书写的‘传’,即注释,同古经原意不一拌,所以刘歆就重新另行写‘传’,以求更合乎古经的原意。这当然是好的。
      
      刘歆的手段不好,可以举《左传》为例,《左传》是古文学家刘歆所作,而不是左丘明作的。(校订者按:《左传》的作者和时代,众说纷纭,学术界尚无定论。在这个问题上,顾先生信从清代经今文学家的说法,到他晚年也没有改变。)
      
      《左传》,是刘歆为《春秋》这一历史经书所写的注解,所作的‘传’。他为什么要写《左传》呢?因为他以为无论公羊为《春秋》所写的‘传’,还是穀梁为《春秋》所写的‘传’都不好,都不合乎原书。他就自己另外重作,以皇家藏书资料,另写《春秋》的‘传’。汉家藏书当中,有《国语》这部书。此书过去很少有人见到,只有司马迁见到过。他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顾老说到这里,讲道:‘瞽史’,应当改为‘瞽, 史’。‘瞽’,是唱诗的,‘史’是写诗的。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左丘并非‘瞽’,他并未失明。
      
      因之,我们可以弄明白,左丘明是写了《国语》,但不曾写《左传》。《左传》的编写,乃是刘歆根据左丘明的《国语》来写关于《春秋》的‘传’。为什么根据《国语》写?这是因为《国语》的大部分是讲‘春秋时代’的事,《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大事记。
      
      《左传》,在汉代以前是没有这本书的。汉代以前,却有《国语》。
      
      当然,我们现在所传下来的这部《国语》,已经不是汉以前的《国语》了。刘歆把编写《左传》所剩余的资料,并入到当时的《国语》书中,成了以后传下来的《国语》,以至于今。
      
      所以,原来是一部书,就是《国语》。经过刘歆的手,编作两部书:一是《国语》,二是《左传》。在这两都书里,都有真史料,也都有假的史料。”
      
       P87-88
      
      
      
      再如,先生关于燕国是否定都北京的观点:
      
      
      “北京在古代是怎样的?《史记》说:周武王封黄帝后于蓟。‘蓟’在北京。还有,说周朝封功臣召公于燕。燕不是北京,因为燕把蓟灭掉了。可知燕和蓟原本不是一个地方。可是,燕自春秋直到战国时代,都是在北京这一带区域。
      
      北京过去发掘出来的文物,都没有燕国的器物,可以知道燕国京都不在北京。燕国京都在哪里?在易县。所以,说北京为燕京,燕国的京城,是错的。说易县为燕国的下都,都是错的。易县,今日仍然留有不少燕国时代的文物。
      
      清代乾隆皇帝这个人,好事,他到处题字。乾隆在香山写了‘金台夕照’四个字。金台,即黄金台,原为燕昭王所建造的,在易水东南十八里。在香山写这么四个字,是无根据的。燕国被灭亡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人们为荆轲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件事、这首歌,也可以证明,燕国京都始终在易县。(记录者按:以上论断是顾老在一九六六年初所讲。关于北京是否为燕国的京都,另有些历史学家、历史著作,是认定北京为燕国京都。而且,有后来北京附近出土的文物为证。这个问题,算是有两种意见。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时,附有新华社对于这二十四个名城的简介。简介中关于北京,说它是燕国‘重镇’。也许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未作出统一的定论。顾老的说法,是一家之言。)
      
      当然,北京是属于燕国领域内的一个地方。”
      
       P207
      
      
      在叙述中,类似于以上的“一家之言”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先生的很多观点着实极具吸引力,同时也不乏说服力。
      
      
      综合来看,此书绝对可称是中国史学的上乘普及性读物,而顾颉刚先生的“通”才,更是令人无比敬服!
      
  •      我并非史学专业,所以读史只是业余爱好。时间长了、读得多了竟也慢慢摸出一些门道。
       读中国史,入门应该读通史,就读现在考历史研究生用的那些教材就行。就当成考研一样读。读完了这一套,就读《剑桥中国史》,和前面的通史互相对比思考。最后就是类似本书这样的史学家的各种专著了,由着爱好看吧,这个阶段将建立和更正你的史学思想。
       还有一个我个人的心得就是多读那些演义、野史杂文。如果历史学是一棵大树,前面所述的都是树干、树枝。野史、杂文、演义就是点缀的树叶。比如正看通史的宋朝部分,看到高宗赵构时期的时候,不妨用《岳飞传》点缀一下,所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将深深刻在你的心里。
       知识就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     好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废话。
      
      有很多历史书是以废话多见长的,这本书虽然是作者口述,却字字珠玑,非常难得。
      
      如果想看历史的入门书,这本绝对是不二的选择。
  •     大家小书系列,顾颉刚老先生口述,何启君记录编撰,内容浅显易懂,中华历史可见一斑。个人认为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可也,适合中学生学习了解只用,有一定的教科普及版本感觉,总体感觉文体随意,简化版本。
      如果你一定要作为考证、研究,则缺少实证等;如果你饭后茶余只是消遣、了解(扫盲),却为小书一部呀(多少人需要如此正式,如此考究呢,但是不知道不了解则不好,了解确切实在有无用,故此,小书讲故事了解只是,可也)
  •     此书为大家小书系列的一本,为顾颉刚老先生口述,何启君记录编辑成书,内容浅显易懂而包罗了中国历史的各个要点,除了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的论述,还有文字、音乐、历法等简单的归纳,若想对中华历史有一全观,可看此书。私以为暇疵之处乃许多史实有待考证,并有诸多说法,顾老讲时乃取自家之言,因此阅读时需要辨析。
      
  •     我从小历史就差,总是记不住那些东西。现在更是忘却了我们祖国很多伟大的历史。
      但顾老的这本书,却浅显易懂,让我有读下去的欲望。让我想起了那本万历十五年,虽然叙事方式不一样,但如果能让人记住,却是他的伟大了。
      
      关于昆仑山的那段,我要记住,原为虚无的,没有这个册,到了汉武帝,他指定把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叫做昆仑山,而《水经注》则把此山放入喜马拉雅山。
  •     很少看得完一本书,因为多事且懒散。
      《中国史学入门》在一个一个半月里断断续续地读完,
      不自觉开始看第二遍,因为信息量太引人.
      
      所谓大家,便是如顾老这般深入浅出,流畅如闲谈,洋洋四千年贯通如小鲜随意烹来,却美味绝伦。
      
      感谢所有为此书工作过的所有有心人。
      
      好书当传世。
  •     真是大家的风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卖弄,不啰嗦。能在很短的篇幅,将一个大问题谈的透彻明了。印象最深的是对经学、汉学的来由的介绍,从西汉金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到唐代的融合,到宋代的批判,清代的重新研究和训诂。 将真个中国儒家文化史全部涵盖了。这样,有了这个大的文化历史观,以后就不会迷失在某个历史片段里,感觉非常的清楚,好像一下子站在很高的山上,纵览大地万里长空的感觉。
      
      因此,在现在这个年龄,我们研究别的学问,是否都能用这个方法,既先对整个学问的大体脉络有一个宏观了了解和把握,知道它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正所谓不谋天下,不足以谋一城。
      
      这本书宏观的不得了,10万多字的书将中国历史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简要的概论。下一步,就要在此基础上,分类对各个方面在做进一层的了解。从宏观到微观,将Google Earth一样,一点点地降落到地面,从大陆到山川到草木房屋。
      
      
  •     今年看了两本入门书,一本是《世界经济入门》,另一本就是《中国史学入门》了。
      
      这种入门书就像蛋白质,没有奇谈怪论,没有振聋发聩,没有标新立异,只有作者的耐心和对读者的关心。
      
      现在很多人张口闭口高谈阔论,动辄还会争论个面红耳赤,请问,你入门了么?我感觉,想在某方面有些真想法,就要先看点入门的书,受益要比那些专著、名著要大。
      
      你得知道这些东西是怎那么来的,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真的什么是传说,这就是历史的入门,还有一个是简单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概述。这本书印了六次,八万多本,经久不衰,看来明白入门重要性的人,还是很多的。
  •     停停放放。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一个想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并不算是一个好的选择。
      
      分类较系统,但是可读性并不强,至少我是强迫自己读完的。我想,作为“史学入门”,必定要提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才能达到入门的目的吧。
      
      而书中的语言也并不太考究,有时候是引用顾老的话,有时候又是作者自己的讲述,而一些总体的背景讲述也有重复罗嗦之嫌。
      
      关于书中的内容,也是让人失望的。读着读着,我就觉得自己在看中学历史课本,语言、内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看来,这“入门”也并不是真正“入门”之书。
  •   「10、P189说宋以后女人不二嫁,但前面似乎说过是明代,没找到什么地方,可能是跟别的书看串了」 沒有看串,確實有說過明代。
  •   此书作者就是刚死的那个落魄史学家的师傅?
  •   顾老是劉起釪先生的老师,但劉起釪先生目前还健在那。。。
    这本书是何启君编写的,他当年与顾颉刚先生一同在北京西山疗养院养病,其间天天向顾老请教史学问题,每次谈话都认真记有笔记,之后就将这十几天的记录进行了整理编辑,出了这么一本书。
  •   ....哦啊 是这样子
  •   顾颉刚在论述历史的时候太过武断
  •   顾先生在很多论述上看似武断,其论断的背后是其和许多当时诸多史家探讨辩论后的,非闭门造车自闭论述而是开放式的,是以他广泛掌握古籍和对其辨之后的结晶。虽说是入门,虽然没有所谓的引经据典,但胜似抄些古书之句上去。再者,本书的成书是顾先生的晚年口述,本身就是提纲挈领性质的,如果真想知道其对古籍的掌握和辨析驾驭能力,应该不难找的。
  •   这真是意外发现啊。。。找书找到蒙蒙的评论。。。
  •   此乃史学入门,而非中国历史入门。
  •   你所提及的《世界经济入门:改变你观察世界的81个经济学概念 》是这本吗?谢谢!
  •   回楼上,是这本。
  •   推荐LZ去读钱老的<国史大纲>,大师手笔,娓娓道来
  •   看看就得。何必较真儿。哪能指望看完这一本书就入了史学的门啊。慢慢来。
  •   我觉得 这本不错,里面还是有一些个人独立思考的东西
    当然国史大纲是深思熟虑的这个是信口道来给初学者的,对象不一样
  •   总体而言,此书不错,但能否表达顾老的学术思想是个问题,此书由笔记整理而成,所以就比较干瘪,不生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