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5年3月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王受之  页数:211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其实,我这辈子都在讲设计的故事,只不过以前老在讲台上讲,很少通过书的方式和大家讲。  现在就想和大家通过这本薄薄的书来讲故事。如果大家每天读一两页,也就是每天听我讲一个故事,说不定一年下来,也知道好多新的事情呢。  每天读书一两页,要花多少时间呢?读得快的人大约就是四五分钟的样子,读得比较仔细、比较慢的人最多也不过10分钟,如果能够在365天都坚持这个习惯,那一年就扎扎实实地读了一本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有些所得的。  我自己现在还能记得住的大部分重要的故事和常识,都是在16岁到30岁之间读的,当时有点囫囵吞枣,没有人指导,乱读。其实,一个17岁的毛孩子当时哪里能够理解吉朋的《罗马的兴衰》,或阿拉贡的《共产党员》,即便当时比较流行的玛雅可夫斯基的构成主义诗也并不懂得如何欣赏,充其量能够记住拜伦、济慈、布朗特、霍桑、高尔斯华绥的一些皮毛。但不管懂不懂,只是喜欢读,经年累月,即使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做工,无论多累,还能坚持每天看上个把小时。当时并没有什么计划(其实,也轮不到我能有什么计划,除了毛选,新华书店卖的书可真不多),到得了手的书都读。没有想到,那些零零星星读的东西,居然有些就入了脑,现在还有印象。与美国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凡涉及这些方面,还能够应答。当年不经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有关苏联、东欧的文化知识,使我在这些方面的常识上要比不少同事了解得还多一些。谈到肖斯塔科维奇、贝拉·巴托克的音乐时,可以说出个道道,在谈肖洛霍夫、昆德拉的时候,也不至于太白痴。就是在我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比较容易把经典著作的一些精华提炼出来运用,每到这种时候,我真是感谢自己当年那股读书的劲头,也相信积少成多、每日读书的作用。年轻的时候,我的确有股牛劲儿,决心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做个有文化的人,自己定下指标,要按时完成。我在1963年考上当时叫做武汉师范学院附中的高中部,现在改名为湖北大学附中了。以我自己的感受,读大学附中有两个独特的好处,一是每年都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来当老师,年龄比我们这些高中生大不了多少,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兴奋点,对我们来说,的确是鼓励和刺激;第二就是大学图书馆常常将那些藏书册数比较多的书拿些到附中图书馆来,因此我们学校的图书就比一般中学图书馆来得丰富,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书。我有个好朋友在中学图书馆里做业余的管理员,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义工”,他往往对我网开一面,经常让我多借几本,并且把一些不许借给学生的书也拿给我看。高中三年,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虽然不一定都看懂了,但是却有了最早的印象,并且阅读范围也就越来越广泛了。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我则有机会更拼命地读书,什么都读。那时天下大乱,没人管我们,书的来源也就更丰富了。下乡插队的时候我们也带了许多书去,劳动之余挑灯夜战,也还是老习惯:每日读一定数量,这样阅读就成为我的一个终身的习惯了。通常我并不急于将一本书一口气读完,而是相信集腋成裘、铁杵磨成针的老话,每天坚持读几页,水滴石穿,总能够记住不少的。  现在变成我的第一工作语言的英语,也是在那个时候自学到手的。  在农村读书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一天下来的疲累不说,煤油要凭票供应,而且太贵了,对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来说,简直是奢侈品。靠我们在农村的收入是无法承受点煤油灯看书的开支的,因此只有用黑得像沥青一样的棉籽油。那种灯不但光线非常微弱,近似鬼火,而且点着之后,有很浓的黑烟,弥漫在阴暗的室内,很是呛人。但当时一书在手,其他的也就顾不得许多了,我就是在那盏灯下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小托尔斯泰的《两姊妹》、《阴暗的早晨》等世界名著读完的。坚持每日读书这个习惯我是从1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直到现在,在美国已经当了将近20年的大学教授,自己也有些在设计、艺术、文化方面的著作出版,书自然是看得更多了,但仍然维持这个每日读几页的习惯。专业书籍在白天正式时问看,一般在晚上睡觉以前,躺在床上读些文化杂志,比如美国的《纽约客》(NewYorker)、《建筑记录》(ArchitectureRecord)、《多姆斯》(Domus)、香港的《亚洲周刊》、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等等。然后找本比较有趣的书看个十页八页,好像柯平的《阴阳脸》、沈宏非的《思想工作》、黄苗子的《青灯琐记》、黄永玉的《比我还老的老头子》,或者蔡澜这些人的散文。我也看各种漫画,美国的、日本的都看。厕所里也常常放上几本杂志,趁空随手翻翻,有好文章就留着上床的时候再细读。我很喜欢看电影,有时候去电影院看,更多的是看DVD影碟,如果好看,就杳资料,了解背景,最近把香港导演杜琪峰的电影全部看了一遍,并且上网把有关他的评论也全部看了一遍,这种杂食性的阅读,已经成了我的生活形态了,反正看书范围不限,看累了再睡觉,自感受用无穷。  1990年代以来,快餐文化当道,麦当劳的巨无霸虽然食之无味,但是快捷方便;喝可口可乐虽然不如品茗那般优雅和有韵味,却够甜够凉够气;小书虽然没有大书那样精辟高深,但是却可以率性翻阅,清晰易读。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坐飞机从地球这边飞到那边,常会看见一些人登机前在机场书店买几本“口袋书”,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他们就在假寐与清醒之间埋头读,下飞机时就扔了,大约也就看完了。  在日本东京几个大的地铁起点站,比如涩谷、新宿、池袋,也看见上班一族在地铁中的书店买大本的漫画书,他们从家里到办公室,坐车往往要一个钟头,从头到尾看那些漫画,等到站的时候,已经看完了,出站的时候就随手扔到垃圾箱里。反正,要快要容易。年轻人好多都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去看大部头的原著了。请问:“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怎么看?”自然是看漫画本啦!我常在讲课的时候问学生,他们最喜欢的书是什么,结果很多人喜欢的是轻松的、快餐式的小书,他们喜欢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喜欢村上春树的那些小资味十足的言情小说。  我随手翻了翻最近几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香港、台北的畅销书排行榜,更加增强了我关于速食文化当道的信念。列出的流行书中,可以分成几大类:一类是与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有关的,比如在北京书榜排名很靠前的阿尔贝·卡谬的《鼠疫》,原是本很渺远的书,但是却由于SARS 问题严重,被看作预言类别,也就在2003年一跃成为畅销书;另外一类则是实用类的,有《经济学家茶座》、《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高效能人的九种性格》、《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口气决定运气:让你左右逢源的秘密》等等,都属于这类型;而作为消遣娱乐,则自然是时尚的小书,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已经不知道是多少年名列前十名,他的《海边的卡夫卡》也进入前十名,韩国通俗小说作家金河人的《七朵水仙花》居然在上海的书榜上排到第五名,他的《菊花香》第一本和第二本也都榜上有名,真是吓我一跳。蔡智恒的《夜玫瑰》和《槲寄生》在广州和深圳排七八位,柳里美的《口红》在上海排第九位。当然,读者中还有年纪大一些的,对他们来说,怀旧情绪的书是有市场的,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看家法宝、图文并茂的丛书《老照片》出到二三十辑也依然流行,第二十八辑在北京流行榜上排名第三位。从这个排名榜可以知道:大多数人都想看实用的、轻松的、情绪性的、可以读得快一点的书。时代真是不同了,今天,除了文学系的大学生,有谁会再捧本几磅重的《约翰。克利斯多夫》去图书馆的角落里苦哨啊 ?因此,我就动了“讲述丛书”的念头。  每日读一篇故事,文字不多,并且有插图,相得益彰。一本书一个主题:当代建筑、当代艺术、新旧爵士、好看的电影、古典音乐、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时装时尚、汽车潮流、电子游戏、动画和漫画等等,篇幅不大,内容轻松。你也无需拿出大段时间去读,它们是给你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读的,上床熄灯以前读的,或者在洗手间的时候读的,在等人的时候读的。只要坚持每日一篇,细水长流,或许到年终,自己会发现对建筑、对当代艺术、对电影、对音乐、对身边的设计、对时装、对汽车、对动漫画、对电子游戏都懂得多了一点,不是很好吗?我虽然想轻轻松松讲故事了,但是到了动手撰写、选图、编辑的时候,真刀真枪地做起来,也容易不到哪里去。不过,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浸淫在写作之中,写和编书成了生活习惯,心态倒好,不着急。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每天做一点儿,编辑起来也开心。  因为还有许多其他的工作要兼顾,只有利用片断时间,拉拉扯扯地做,积累起来,也还管用。现在做出来了,这套小书摆在了大家面前,希望各位读者也开心,也有所得益。由于我是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的,因此我的这套书也主要是有关设计和设计文化的。想想我们周边有哪件事物不是通过设计而成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日常用品设计、手工艺设计、广告设计、电子游戏设计、电影设计、活动设计等等,没有设计就没有我们的物质文明。这套书呢,也就是给大家讲讲设计的事情,图多文少,阅读也就轻松了。当然,如果一旦你要对我们讲到的某种设计感兴趣了,那么这本小书自然是不够的,好在我们还有专门的书准备着呢! 在书的后面特地留了一点空白页,是为了让大家可以随手写点什么,当笔记本用的。除了笔记之外,其他的随想、心得、涂鸦也大大的可以啊!信不信,到年底的时候,可能这本书已经给你自己涂得满满的了,也是一番意想不到的欣喜呢。好了,我们现在开始来讲建筑的故事。

内容概要

其实,作者这辈子都在讲设计的故事,只不过以前老在讲台上讲,很少通过书的方式和大家讲。现在就想和大家通过这本薄薄的书来讲故事。如果大家每天读一两页,也就是每天听我讲一个故事,说不定一年下来,也知道好多新的事情呢。每天读书一两页.要花多少时间呢?读得快的人大约就是四五分钟的样子,读得比较仔细、比较慢的人最多也不过10分钟,如果能够在565天都坚持这个习惯,那一年就扎久实实地读?一本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有些所得的。我自己现在还能记得住的大部分重要的故事和常识,都是在16岁到30岁之间读的,当时有点囫囵吞枣.没有人指导,乱读。其实,一个17岁的毛孩子当时哪里能够理解吉朋的《罗马的兴衰》,或阿拉贡的《共产党S》,即便当时比较流行的玛雅可夫斯基的构成主义诗也并不懂得如何欣赏,尤其量能够记住拜伦、济慈,布朗特、霍桑、高尔斯华绥的一些皮毛。但不管懂不懂,只是喜欢读,经年累月,即使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做工,无论多累,还能坚持每天看上个把小时。当时并没有什么计划(其实,也轮不到我能有什么计划,除了毛选,新华书店卖的书可真不多),到得了手的书都读。没有想到,那些零零星星读的东西,居然有些就入了脑,现在还有印象。与美国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凡涉及这些方面,还能够应答。当年不经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有关苏联、东欧的文化知识,使我在这些方面的常识上要比不少同事了解得还多一些。谈到肖斯塔科维奇、贝拉巴托克的音乐时,可以说出个道道,在谈肖洛霍夫、昆德拉的时候,也不至于太白痴。就是在我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比较容易把经典著作的一些精华提炼出来运用,每到这种时候,我真是感谢自己当年那股读书的劲头,也相信积少成多、每日读书的作用。

书籍目录

迪斯尼音乐中心帕萨迪纳购物中心香港的“又一城”保罗·盖蒂艺术博物暗温哥华中央图书t昏澳大利亚的“共同体广场”东京市民广场 解构的家构成主义的新住宅木构架的光明寺沃思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玻璃盒子中的教堂火车站小调利物浦街火车站查尔斯·戴高乐国际机场交通枢纽中心飞机场奏鸣曲吉隆坡国际机场香港赤鲻角国际机场丹佛国际机场桥的歌者蒙特吉克塔地铁站风情毕堡的起飞巴黎的亚特兰提克公园天使之城的天使教堂广州白云机场

编辑推荐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主要讲述设计与设计文化的。图文并貌,阅读轻松。现在就想和大家通过这本薄薄的书来讲故事。如果大家每天读一两页,也就是每天听我讲一个故事,说不定一年下来,也知道好多新的事情呢。每天读书一两页,要花多少时间呢?读得快的人大约就是四五分钟的样子,读得比较仔细、比较慢的人最多也不过10分钟,如果能够在365天都坚持这个习惯,那一年就扎久实实地读一本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有些所得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本书是王老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述建筑的一本书,从一开篇就有王老师对这本书的介绍,很有亲和力。书中的建筑来自世界各地,全部有图片作为参考,并且整本书的平面设计也非常棒,后面还可以做笔记本喔!体现了设计者对读者的全面考虑。是喜欢建筑设计和喜欢了解王老师本人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首先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好,印刷质量好;书的内容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出现,读起来较轻松,又可以学到知识。
  •   王受之的书,一般都很对我胃口,这个系列是建筑的普及读物,有点浅显,消遣还是绰绰有余的~~不错,性价比很高
  •   王老师的书看过不少,废话不多说经典!
  •   个人很是满意的,是一本不错的休闲书,可以在轻松的感觉中学到专业的知识。印刷质量也不错的,是满可以珍藏的东东~
  •   挺希望的王老师的书上他的课很享受看他的书更是一种放松不过有彩图版的就更好了
  •   很喜欢。很易懂。。
  •   介绍了世界知名建筑师的主要作品及世界各地部分地标建筑,简单易读,轻松风趣。一般读者读完会对建筑师,建筑流派有一定了解。对建筑欣赏的入门有一定得帮助。但是,书内插图为黑白且不太清楚,不利于对所述建筑的直观认识。总的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小品书。推荐~王受之的《巴黎手记》比这本制作精良,推荐~
  •   介绍各地的建筑,还不错!兰色的小字看着比较累!
  •   书的版式设计和纸张很不错~虽然讲得不是很专业,当杂志看,提高点知识面也不错。
  •   不过还是喜欢他别的几本书,这本,一般吧,字是兰色的有发亮,看的眼睛累
  •   轻松简练的文笔讲述了世界各地一个优秀传世的建筑作品,增长见闻
  •   书装漂亮,手感也好,写的更好,喜欢喜欢
  •   封面印得有点怪怪的,
  •   纸质真的很一般 是睡前读物啊
  •   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
  •   原本是为老公买的,没想到他不到两个小时就翻完了,对于他这样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太浅了,他说给我这样的外行看看,故事讲得还算可以。呵呵.....
  •   太表象了只能当小品文读读看看他对一些建筑的评价没感觉太多收益
  •   这本不出色,装祯也挺简陋的...
  •   内页的内容还行,封面设计做的不尽如人意,感觉像印刷失误的结果,也很简陋
  •   消遣用很不错
  •   没有想象中好,不过还是可以接受
  •   内容介绍太表面化,只少大概游览般的介绍,很一般
  •   以为很好了。。。很一般不过很通俗什么人都能能看懂但是书的封面很让人无法理解。。。新潮?还是没印好?
  •   没个建筑评述得太粗浅,且写到机场时,竟然有多次的内容重复,甚是失望!
  •   书很破旧而且里面有页居然被撕掉了半页~!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很遗憾很恼火
  •     前几天刚读过‘王受之讲述设计的故事‘,虽然图片不够清楚,颜色全部黄色,但因为很多产品我们多多少少都比较熟悉,所以还没有影响对书内容的理解。
      
      接着带着满怀的期望读了他的建筑的故事,照片还是不好。用小豆腐块大的照片描述产品还勉强,用同样的豆腐块来讲建筑就有些不能理解了。普通人大多没有去过每个地方,所以只能靠照片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因此,我读了一半就搁在一边了。以后有机会再版的话最好用好一些的纸加好照片。
  •     最近要做一些場景設計的繪圖作業,於是在圖書館找來各種關於建築設計的書,偶然看到王先生的這本封面挺簡潔的書(恕我喜歡以貌論書),於是拿來發呆的時候讀讀。
      先是看到各種專業術語各種XX主義,看來作者果然很有水平很有修煉。解構主義,新都市主義,構成主義等等,原來建築有如此多的派別風格。
      若數建築,不得不借鑒的master pieces當然是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大師。然後呢,作者各種說啥我從XX時候就天天飛,飛去這個城市那個城市,再然後呢,各種國內各種建築都是垃圾似的(當然除了香港的),國內的建築設計者都是腦子有問題似的,就連唯一誇獎一下的廣州白雲機場都要強調是美國佬設計的。作為年輕一代的我,一個夢想成為設計師的我,一個還沒見識過“搖搖晃晃像破鐵盒子似的北京地鐵車廂”的我,恍然間有種失落感,憂鬱感。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的中國一線城市都沒有一座值得稱道的建築,加上各種其他城市“像夜店的政府大樓”“像廁所的地鐵站入口”云云,實在把國內的文化描述的何止一文不值,更是令我這個中國人慚愧得越發沒有自信心。
      好吧,我承認我所成長的城市只有一個冷清幽暗得想個殯儀館的博物館,我承認中國人的素質沒有能高得過發達國家,我承認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城市發展都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但不至於被你踐踏的一無是處吧!越看到後面越覺得王先生你不是個中國人吶!你這麼喜歡到處飛,唯恐別人不知道你見多識廣眼光遠大,似乎國內只有你的水平才能設計出像點樣的作品。我很好奇,那個北京的首都國際機場當初應該請你去設計才對啊,那些搞規劃的官員怎麼這麼沒眼光呢?
      PS.作者您還是少坐點灰機吧,在眾人面前N次強調你的飛來飛去的經歷不覺得地球因你而升溫了嗎?
  •      这本书是王受之对世界各地著名建筑的介绍和评论,每章谈一个建筑,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写得也很有趣味。
       对我这种外行来说,看这本书,还是长了很多知识的。推荐给对建筑有兴趣的入门级同学阅读。
      
      PS:大概因为这是专门谈设计的一套丛书,所以在书籍的编排上有很多不重样的版式处理,我看的时候感觉还是很新鲜活泼的。至于其他人感觉如何,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了~~
  •     最近每天睡觉前都有在看这本书
      挺喜欢王受之 也经常去看他的博客
      个人认为是挺人文的一个教授
      在中国土生土长 长期研究设计史
      又因为学术的原因走过许多国家和地方
      就本书而言 有些页面的图片过于小 而旁边还有很多空白
      但是 不得不说这本书像是一个窗口
      透过这扇窗 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及大师的出名设计
      对于陶冶情操 接触一些设计启蒙的知识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如果感兴趣想要深究 那是看书后另下的功夫
      不大明白为什么挺多人在抨击他
      书不是法律也不是政治 有的时候只是分享心得的一个载体而已
      无论怎样 很喜欢
  •     如果央视10套百家讲坛要开一系列关于设计为主题的讲座,我想王受之是理所当然的坛主人选了。不日前巧遇北京昌平二中历史教师著名百家讲坛坛主纪连海老师的一个新坛——《大太监李莲英》,说是新坛,看的那集其实已经是最后的尾声了,只见纪老师一副冯裤子的模样,在讲台在挺胸直立的姿势从未保持超过30秒,就在他弯腰晃脑以及满腔的京片子中,说完了李莲英。
      
      牢牢记住了他最后的讲述,“(李莲英死后身首异处)连当事人(掘墓者)都不知道,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哇。”话语与神态间带着隐约的相声抖包袱的韵味,这自然博得了计划中的笑声与掌声,将讲坛上的那点严肃也转成一片轻松的历史片屑,着实亲民。也再次说明了这个收视率与影响度都相当高的节目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示人,任何以学术的竭涩为障碍将老百姓挡在门外的,也将会被老百姓束之高阁。
      
      这种平民亲合色彩,恰好在王受之的书上体现无遗,作为一个高产的写作者,王教授张口就来、挥手即成的特点,完全得益于其写作的目的只为普及设计,也就是培养对设计感兴趣、并能掌握初级设计鉴赏力的观众,如果说他的书能达成这个目标,也就可谓是功成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以与行业从业者的对话方式来进行,首先就必须消除这种屏障,然后就是要化繁为简,对于设计界里各种主义和观念的介绍,以多举例少搬理论的方式进行。
      
      在“王受之讲述”系列的三本书:《汽车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建筑的故事》里,王教授都是秉持着如此的原则的。这样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读者容易接受,继而燃点起必要的兴趣;引发读者将后往深入的方向进行,去寻找一些更专业、更详尽的书籍或作品来阅读鉴赏和学习。
      
      王教授不知不觉将启蒙的重担,不可谓不用心良苦,直接原因,实在是王教授身为中国人,每每回国都只见工地沸腾,却不见佳作树立,只见大拆特拆,不见有机保护,只见假大空丑,不见迎合自身文化的心作。《在建筑的故事》里,像这样焦急而又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屡屡出现在笔下。
      
      中国正处在信奉不破不立的大建筑阶段,中国也正成为全球各大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乐园和乌托邦,《建筑的故事》说了世界范围里很多建筑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王受之有点指哪打哪的作风,这边厢还流连在博物馆、美术馆,那边口已经进入了火车站、飞机场。
      
      限于启蒙、限于普及,对各种建筑和建筑背后的设计师,文章里也就只能遵循点到即止“规则”,这样的取舍,除了作为设计类普及型书本,他的历史使命必然也是到此为止。
      
       到此为止,也就暗示大家,既然已经送到轨道上了,如果要更上一层楼,那就请在跑道上奋力跃起,自己去深入地看看设计领域里更高的那一片天空了。
      
  •     感觉在编排上有一点乱
      而且有的评论有一点绝对,不敢赞同。
      不过建筑评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这本书对于对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们还是很有用处的,
      让你多了解一些东西,
      多了解一些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
      还有就是他每篇里提出的一些问题
      确实可以引发我们对一些城市发展,对建筑的思考。
      
  •     王受之的文风,老实说,就象一个广州阿伯在和你闲聊,当然,以他为主。讲的是建筑设计和建筑史,还有建筑师。通过他,我知道了世界上很多很好的建筑。还有那些著名的建筑师。我开始对建筑有了些感觉了。当然,他的文字功夫很一般。这点我无法回避。
      
  •     王受之最近似乎很红
      除了N多本书
      全是差不多的模式
      我猜想非建筑业的人看了会非常神往
      对欧洲风情
      对建筑文化
      
      但是。。。。。。
      我曾经在一个论坛听过他演讲
      讲了30多分钟吧
      内容没有一点印象了
      感觉是个商人 不是建筑师
      更不是文人
      
      当然这无关紧要
      说一点最让我反感的
      他好多本书里放的所谓他画的钢笔素描
      实在非常明显是拷贝或者透的照片的
      不是原创
      而且拙劣
      每一张还神气活现得签着wang
      
      其实我没有仔细看过
      所以,STOP HERE
  •   烂的可以。
    对书的侮辱。
  •   最近看了他的新书《春风格拉斯》,把房地产商托他写书的动机也一同言明,虽然反感却也觉得这个人诚实。
  •   我也觉得他现在不何以前一扬了
  •   呼~这个人还是比较感性的 写文章自我 但是看着还比较有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