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的前奏

出版时间:2004-6-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程中原,夏杏珍  页数:605  字数:53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197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这位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即被当作“党内第二号走资派”打倒、  1973年又重新出山的伟大人物,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在全国各方面进行整顿,同占据要津的“四人帮”展开了特殊的斗争,力图拨乱反正,使历经八年“文化  大革命”动乱的中国,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同时,他又推行改革、开放,力图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后来,邓小平曾几次回顾1975年整顿这一段难忘的历史。他说:“其实,拨乱反正在l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触怒了‘四人帮’。他们又一次把我轰下台。”又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1976年‘四五运动’,人民怀念周总理,支持我的也不少。这证明,l974年到1975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曲折前行的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任何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说过,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历史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冈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各个人的意志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但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975年的整顿,是“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对立、斗争,融合为一个合力的结果。  只要我们具体地审视历史,哪怕只是不长的一个段落,就会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同处于主导地位的个人的主观意志,同预先设定的目标不相一致,甚至完全背离,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列宁说过:“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走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毛泽东,这位领导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胜利,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奠定了社会主义基业的伟大领袖,他所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处于这样的事与愿违的悲剧境地。  毛泽东在发动“文化大革命”以后,曾经不无喜悦地对外国朋友说:“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而。”现在终于找到了这种办法,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认为用“文化大革命”的办法,可以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揭发我们的黑暗面,“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实现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内容概要

在“文革”十年内乱中,1975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作为从大乱走向大治的努力,作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尝试,作为历史转折的前奏,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孕育,1975年整顿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    作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富有激情的文笔叙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有许多史料是首次披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程中原/夏杏珍 江苏无锡/常州人。均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程并任该所副所长。
1959年7月同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1977年初调淮阴师范学院讲授中国现代文学。
1983年秋调南京,程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机缘  一、毛泽东指示要安定团结     毛泽东的“八月指示”     四届全国人大缘何“难产”     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的三件大事     军队高干会和毛泽东“八月指示”的意义  二、邓小平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     毛泽东为邓小平说话     历史把邓小平推到政治舞台的前沿     围绕四届全国人大人事安排的斗争     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  三、邓小平以“三项指示为纲”领导1975年整顿     毛泽东的三项重要指示     周恩来重申的“四化”蓝图     邓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领导1975年整顿 第二章 整顿的突破口——铁路  一、邓小平决策:整顿从铁路开始     铁路运输的主要问题     邓小平整顿铁路的决心  二、铁路整顿的部署     全国工业书记会议     中共中央9号文件     邓小平的“三五”讲话  三、万里解决徐州问题     徐州问题由来已久     十二天整顿  四、徐州经验的推广和发展     9号文件适用于各行各业     工交战线生产形势好转     解决老大难,解开“十个疙瘩”     铁路系统的重点整顿和徐州经验的发展  五、铁路整顿的意义     铁路整顿的成效     铁路整顿成功的关键     铁路整顿在1975年整顿中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国防科技整顿  一、国防尖端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在“文革”前期的突破性进展     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国防尖端科技的整顿     叶帅点将     张爱萍抓点     邓小平撑腰     争做“七一派”     整顿见效,三星高照     ……第四章 钢铁整顿 第五章 围绕“反经验主义”的较量 第六章 国务院政研室与整顿 第七章 计划工作务虚会与《工业二十条》 第八章 文艺调整 第九章 科学院整顿与《汇报提纲》 第十章 军队整顿 第十一章 地方整顿 第十二章 教育整顿 第十三章 围绕评《水浒》的斗争 第十四章 全面整顿的部署与《论总纲》 第十五章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发动与整顿的中断 结语:1975年整顿的历史评价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为实现安定团结局面,他主要采取了五个重点措施。    (1)反对派性。一是指明性质起了变化。邓小平说,如果说“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两派是自然形成的话,那么现在还搞两派,性质就不同了;一是提出采取行政手段。在5月21日国务院会议上,邓小平讲到反对派性时又一次提出,如果闹派性严重而又不改正的,就坚决调开。张春桥等当场非难,邓小平立即驳斥。事后多年邓小平在讲严厉打击刑事犯罪问题时曾重提此事:“1975年处理铁路问题时,对帮派分子,我说现在不抓人,把他们调开。‘四人帮’说不行。我说凡是帮派头子,有一个调开一个,再出一个再调开,一天调一个,一年调365个。这个话传下去以后,铁路上的秩序马上就好了。”可见当时反对派性态度之坚决,见效之迅速。    (2)调整领导班子。邓小平指出:“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各级领导班子“都要加强”,“要使领导班子一不软,二不懒,三不散”,①成为坚强的、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他强调要发挥老干部、中年干部的作用,提拔青年干部讲“台阶”论,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按照邓小平的要求,工业交通系统所属冶金、煤炭、石油、化肥、电力、一机、森工、水产、建材、纺织、交通、铁道、邮电等13个部门,对1439个重点企业进行了考察,确定领导班子需要调整的单位有379个,占26.3%o到1975年7月底,已调整的为133个,其中58个调整后有显著变化。在军队整顿中,通过反对派性、整风、缩编,消除林彪影响,使军队领导权掌握在老革命家的手中,成为后来粉碎“四人帮”的首要保证。    (3)落实政策6邓小平不仅重视落实干部政策,而且特别关注为群众落实政策。“文化大革命”中对群众影响大、牵连多的是清理阶级队伍和清查“五一六”。邓小平指出,不仅要给戴帽子的受害者落实政策平反,还要解决受牵连的人和虽然未戴帽子而受了伤害的人的问题。他还提出,落实政策时还要特别注意老工人、技术骨干、老劳模,有些该回领导岗位的要调回来。    (4)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无政府主义泛滥,组织纪律涣散,邓小平指出:“现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积重难返,非突出地抓一下不可。”强调“执行规章制度要严一点”,否则,“企业的混乱情况就无法改变”。在各种规章制度中,他又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关键是建立责任制。”②    (5)打击破坏活动。这是治理社会混乱、实现安定团结所必不可少的。邓小平强调要坚决打击,依法惩办。在整顿中,对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批斗了一批,逮捕了一批,还处决了一些罪大恶极者。    邓小平主持领导的1975年整顿,在实现“两步设想”、建设“四化”强国的目标指引下,在“三项指示为纲”指导下,发展之迅速,成效之显著,斗争之尖锐复杂,为当代中国历史上所少见。下面我们将从各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叙述这一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第二章整顿的突破口——铁路    一、邓小平决策:整顿从铁路开始    铁路整顿是邓小平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领导1975年整顿的突破口。    邓小平就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以后,和国务院主管经济和工业交通的几位副总理分析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研究怎样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大家清醒地看到,由于“批林批孑L”运动再次引起社会动乱,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破坏。1974年工业生产情况很不好,许多企业处于半瘫痪状态,工业总产值仅完成计划的93.6%。主要工业产品除原油以外,都没有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指标,钢、原煤、棉纱等比上年还有下降。影响全局的突出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跨越省区,贯通全国,对能否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铁路运输存在的严重问题,制约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的发展,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非解决不可。    铁路运输的主要问题    当时铁路运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生产下降。    1974年全年铁路货运量为7.87亿吨,只完成计划的92%,比1973年少运货物4321万吨,下降了5.3%。①1975年头两个月未见好转。1月份,全国20个铁路局,只有北京、锦州、吉林、柳州、成都5个铁路局完成运输计划,齐齐哈尔、哈尔滨、沈阳、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武汉、济南、上海、南昌、广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昆明等15个铁路局都没有完成。1月份日装车量为45835辆,为计划安排量的91.7%;2月份更下降为42945辆,比去年同期减少9.4%。只相当于当时日装车能力5.5万辆的80%。其中煤炭每天少装2000车,相当于每天少运出煤炭近10万吨。②这对钢铁、化肥、电力等工业生产和一些城市的生活影响很大。    铁路基本建设取得了湘黔铁路建成通车等成绩,但年度施工计划完成得不够好。1974年新线铁路施工共有大中型项目24个,计划投资9.47亿元,铺轨525公里。截止年底,投资只完成89.7%,铺轨只完成57%。营业铁路建设计划投资6.24亿元,实际只完成68%。③    2.事故惊人。    1974年一年,全路发生行车重大事故和大事故755起,比1973年增加48%,为十年前(1964年)88起的八倍多。④其中重大火灾60多起,火车相撞50多起,汽车、拖拉机与火车相撞一千多起。机车质量问题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1974年全国铁路机车完好率不到70%,大部分机车不能按期维修,不少是带病作业。     3.规章制度不严。劳动纪律松弛。    责任事故常常由此酿成,安全正点也就难以达到。1975年1月,旅客列车正点率只有68.8%,货运列车正点率为70%。有个典型事例:在郑州和信阳之间,火车拉什么,就偷什么。有一次拉钢精锅,司机就在路上停下,下去偷回来三个。司机、司炉、副司炉.一人分一个。可是没有拿盖子,又下去拿回来七八个盖子。结果火车误点五个钟头。人家问为什么开得那么慢。他们说路况危险,只能开慢车。②    4.刑事犯罪突出。治安问题严重。    1974年发生反革命案件220多起,其中企图制造爆炸、阴谋颠覆列车的重大案件有26起。发生各类刑事案件1.89万多起,基中凶杀、抢劫案380多起,出口过境物资被盗案200多起。客货车零配件丢失、被盗情况严重,直接影响火车正常运行。以吉林铁路局为例,1974年1月至10月因车辆零配件被盗影响列车晚点650列。无票乘车、爬车、斗殴、哄抢、闹事等治安问题也相当严重。④京广线广水、孝感等站区治安情况不好是个典型。这里过境出口物资和铁路器材被盗事件时有发生。偷煤、扫煤情况尤其严重,有的明扫暗偷,有的公开哄抢(1974年发生哄抢煤炭事件21起,其中一起就哄抢220吨),拿回去自己烧之外高价出售。当地流传:“车上一扫,自行车手表;车上一扒,飞鸽罗马。”这些站区地处湖北、河南之交,无票乘车,进行大米黄豆交易的人多,孝感一次查获无票乘车200多人,大米黄豆一万多斤。这种情况当时不是一地一站,相当普遍。    5.堵塞严重,运输不畅。    一些铁路枢纽、重点站段,经常发生堵塞。京广、津浦、陇海、浙赣四大干线不通畅,列车不能安全正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引言197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这位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即被当作“党内第二号走资派”打倒、19 73年又重新出山的伟大人物,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在全国各方面进行整顿,同占据要津的“四人帮”展开了特殊的斗争,力图拨乱反正,使历经八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中国,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同时,他又推行改革、开放,力图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后来,邓小平曾几次回顾1975年整顿这一段难忘的历史。他说:“其实,拨乱反正在l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触怒了‘四人帮’。他们又一次把我轰下台。”又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1976年‘四五运动’,人民怀念周总理,支持我的也不少。这证明,l974年到1975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曲折前行的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任何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说过,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历史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冈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各个人的意志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但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975年的整顿,是“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对立、斗争,融合为一个合力的结果。    只要我们具体地审视历史,哪怕只是不长的一个段落,就会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同处于主导地位的个人的主观意志,同预先设定的目标不相一致,甚至完全背离,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列宁说过:“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走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毛泽东,这位领导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胜利,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奠定了社会主义基业的伟大领袖,他所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处于这样的事与愿违的悲剧境地。    毛泽东在发动“文化大革命”以后,曾经不无喜悦地对外国朋友说:“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而。”现在终于找到了这种办法,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认为用“文化大革命”的办法,可以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揭发我们的黑暗面,“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实现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编辑推荐

  “我还是要邓出来。邓至少是常委。”在谈到邓小平时,毛泽东指指脑袋说,他政治思想强。Political比他(用手指王洪例文)强,他没有邓小平强,又说,我看小平做个军委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参谋长。还边说边用笔写“人材难……”,毛刚写到“难”字,周恩来把“人材难得”说出来,毛放下了笔。  周恩来在谈到邓小平时说,这是一位在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人物的领导人。  邓小平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开始了。那时工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  江泽民指出,一九七五年的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险。”  在七十年代中国历史转折关头产生的世纪伟人邓小平,既是毛泽东事业和毛泽东思想继承人,又是毛泽东事业和毛泽东思想发展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转折的前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装订太差了,才翻了几次,书页就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