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文集(4卷)

出版时间:1999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王小波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四卷,收录了小波的大部分文字:
第1卷,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本卷收作者“黄金时代”小说五篇、“白银时代”小说三篇,分别为《时代三部曲》之一;
第2卷, 青铜时代,本卷收作者小说三篇,包括《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为《时代三部曲》之一;
第3卷, 黑铁时代,收录早期作品、未发表作品及剧本;
第4卷,沉默的大多数,小波杂文集。

作者简介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小波文集(4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0条)

 
 

  •     王二哥只是足够聪明把事情看透,不过悲催的也是因为这个。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四卷,有些故事重读几次就更能发现他在热闹情节后的孤独感。他要不停说,不断自我否定,刻意回避些什么,又刻意重复着一些语言,一直让你觉得话痨。如果只读他一两篇杂文是看不到这些的。
      
      语言干净,轻巧,似乎毫不费力搭建一个让人入迷的情境。如果一定要比较一下他的杂文和小说,还是小说写得更好。杂文让人觉得太会讨好,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小说家的气质所致。
  •     在大学我才读到王小波,而且读的也就是这四卷。再次看到这种封面,我无疑会有一种亲切感,这套书也是我一直苦苦寻觅的。对于好书,不仅要读过,自己也非要有一本不可!所以,我一直打算买一套。
      王二的语言是我最喜欢的语言,我认为那是一种美的境界,而美则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的黑色幽默,有着对过去的批判,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想象,这一系列理性的思考和追问不免深入人心,直击脑髓。他的文字,让我舍不得错过一段一句,哪怕一个字也吝啬得不放过!在第四卷中的附录一中,摘录了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书信,冠之以《诗人之爱》,那里的语言则更透露着作者的真性情,至真至诚至爱至美!
  •     王小波1997年离世后,他的书开始在大陆大量出版,印象中好像是花城出版社最早出的,有时代三部曲系列什么的。但是,全集的话,这套书应该是第一部。厚厚的四大本,简洁的封面,有序的内容安排。中青出的这套全集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用心。我也有幸通过这套书开始渐渐认识王小波,这样一位独立的人生思考者。那恣意的文字,那看似荒诞的情节,那犀利的观点,对高中时代的我,无疑是巨大的震撼。我庆幸在中国还有这样肯独立思考,肯恣意想象的人。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的精神家园》。讲他和哥哥小时候从他父亲的书柜里偷书看的回忆。那些启迪过他的书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小波的书,对我来说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怀念小波。怀念还读书的我的高中时代。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终于在病痛中看完了这本《王小波文集》,认识了这么一位想像力丰富,言行放荡不羁的“疯”人。也许是男女有别,也许是我的经历和阅历都不足,也许是我的精神还算是正常,不太喜欢他的小说,但对他的杂文印象深刻,尤其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篇一千多字的杂文被写得意味十足,十分佩服作者超人的思维和他特立独行的风格。     文中首先以牛和猪为例,谈了谈这两种动物的生活。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完全知道该怎样来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的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还要谈谈恋爱。而人来了之后就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口猪和每一头牛的生活就都有了主题,前者的主题是长肉,后者的主题是干活(当然现在也变成了长肉了)。但也有少数的猪和牛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就对人类给它们的安排不太喜欢。种猪和任务是交配,也就是人类给它们的政策是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才有的正人君子的架势,死活不去做;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是有些母猪却要把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类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人类自许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一贯喜欢安排生活,既乐于安排别人的生活,也常于安排自已的生活,好像只有会安排生活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持续人类的发展。然而其中有多少生活是你的主观意识所安排的,而不是被社会,家庭,思想观念等方面所影响的,有吗?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养儿,再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养儿......这就是人类给自己安排的生活。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就像是种猪就应该去配种,母猪就应该去生崽儿一样,有何区别?人类也和猪一样,对这种安排痛苦不堪,也去做过许多抗争:上学时逃学,工作中跳槽,结婚后离婚,生子后抛弃等等,然而,最终人类还是接受了这些既定的现实。人等同猪啊!     再来谈谈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吧!真的很羡慕它,太有才了!它具备许多其它猪不具备的特质,这家伙不光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而过,还能像猫一样跳上猪圈的房顶。另外它还会学汽车鸣,拖拉机响,汽笛叫,就差能与人做倾心交谈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才气真不是普通人能具有的,难怪它能博得众多知青的喜爱。其实知青们真正喜欢的还是它那特立独行的派头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活得特潇洒。除了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之外,有时还整天不见踪影,是去附近的村寨找母猪去了。并非是本村没有母猪,而是它们已在人们的安排下,被生活折磨得变了形。文中没有写它去别村寻找配偶的经历,我猜别人村寨的母猪也好不到哪去,别的村寨的人也得给他们的猪安排生活啊!虽然如此,这只猪也算是猪的种群中最有思想的了,最起码没有别的猪如此做过,能做到它这一点,它受知青们喜爱更是理所当然了。然而老乡们却不这么浪漫,说这猪不正经;而领导们更是痛恨它,说它是破坏分子,然后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个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此时,作者做了两个对比:首先,他觉得自己很欣赏这头猪,应该立挺它,然而面对这阵势却退缩了,最根本原因是他不敢对抗领导;其次,在一只猪与四十多人和四十多条枪的对峙中,猪镇定,从容,兜了几个圈子之后就潇洒地逃走了。在这场战斗中,猪变成了人,人变成了猪!     结尾,作者谈到自己活了四十多年,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是啊,我也没见过,我见过的都是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或者是也想去反抗,但终也无法摆脱生活的人。     我在想,这只猪逃离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它的生活是无拘无束,但是否会觉得孤单,是否会怀念曾经被人们安排生活的日子?(虽然曾经是那么的不情愿)无论是曾经顺从时的舒心,还是反抗时的刺激,回味起来一定非常有趣。然而此时,孓然一身,游来荡去,这种无聊的平淡生活是否过得更好?如果有更多的猪与它有同一种想法就好了!     “智慧越高,痛苦越深”(叔本华语)。正是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太聪明了,所以最终落得如此。也许它也应该什么也不想,钻到猪群中单纯的去长肉,去配种,去生崽儿......     除非它能转变思想,不然,带着无数想法去过这种生活岂不是更加痛苦。难啊!!!
  •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种体制,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声音。他警醒我们去思考,去放纵,去肆无忌惮地对着荒野咆哮。
      王小波,流年似水。
      他站在门后。
  •     墨绿色,带有粘稠的感觉,如近岸礁岩上久积的苔。
      
      同一系的颜色,可以在恶心和高贵之间悠然辗转。
      
      在于怎么对待吧。
      
      
      小波卷三《黑铁时代》是在复习了,现在心境淡然,就可以安静的读这些文字。跟读黄金青铜时不一样,黑铁第一遍读的时候心境不佳——不是心酸善感悲恸的那种不佳,而是无聊无趣无所事事的这种不佳,如同人住在黑铁公寓,过这样的大学四年级。看它的2010也叫我对未来的愈加茫茫然,准备面对理直气壮又荒谬无比的未来——连读小波都这么无趣,真不知乐子何处寻了。
      
      而编者把这些早期和晚期包括未完成的编做一卷,也让人脑袋发乱:未完成一会儿很纯很天真,一会又很黄很暴力——当我读书时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理出些许头绪,并感觉到矛盾的统一时,也不禁多少有了些“自己读懂了”的欣慰吧。
      
      
      
      《地久天长》是第一次读就很喜欢的,这次方能把它和《绿毛水怪》《舅舅情人》联系起来。归纳中心思想未必是我所擅长的事情,即便小波自己说红拂是讲有趣,无双是讲智慧,我也半懂不懂。但这次把这些似水柔情连在一起,才会觉得这几部里面在关于精神上的感情之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感情,无论是三个人之间(《地》),还是两个人(《绿》),并没有分别,小红自讲区别不开友谊和爱,因为她的爱本来就还是孩子的,单纯的,明亮的,于是她对小王大许也一样的不区别对待;妖妖和陈辉十几年的友情,彼此并没有掺杂别的念头。而这种情感的根基,一是纯真如孩子般的思维(从语言风格上可以看出来,这是孩子间的友情,孩子气的语言“啦,呀”用的很多),二是精神家园的交流认同感(交换读书,有自己的主张见解,要做一个独立有原则尊严的人,做好人,爱好人,被好人所爱)。
      
      前面十分现实主义的大半篇,到结尾就到了非现实的层面上,《绿》的水怪终于出现,言语中呈现着聪明人在茫茫愚昧中生存,然而对科学、真诚和诗意人生向往,是活下去的意义之所在——于是有海底世界。而《舅》中提到的绿色,社会人在漫漫荒谬中生存,然而有超脱和未超脱的爱,是活下去的乐趣之所在——于是有家。
      
      那密不透风的空气,那冰凉蠕动的槐蚕,满溢着青苔青蛙水蛇的绿油油池塘。人已然脱离了自然,于是想到看到这些不由得觉得瘆;可如果不抗拒,而把自身归属于自然之中,还是觉得池中水洗过的衣服柔软,又弥漫着清新青草气息。
      
      自然的神妙高高在上,山中铺天盖地的绿,没有人的痕迹。静静的一枚洁白的骷髅,触动内心的,也许是明白自己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独自的。为了找寻精神的爱,就要离开山中去长安。即便小青,发觉自己人的属性,就这样开始感知并渴求爱。
      
      体会到非肉欲的爱,也许也是源于人类在自然界的寂寞。人类的爱之所以超过动物性,深层在于人的智慧——因为智慧而寂寞,又用智慧来驱除寂寞,于是学会爱,并因此悲伤,可这一切却仍然美好。
      
      让小青心有所感的,与小红所说“与人在一起,可有多么好”渴求的精神交流有相通吗?虽则都是孩子,然小青是向来出世超俗,身居终南山,骨骼轻奇,敏捷,她的不畏惧是独行的不懂的不屑畏惧;小红性格极光明,身在插队,放牛批斗,她的不畏惧是为他人为友谊的不屈从。
      
      一根手指放在胸前,说这是绿色的爱。类似的意象2010也有一次出现。2010真的就要来了,然而我们的人生并不是那样没有无可期待,现实的北戴河还是美好的景象。现实比虚构好,多好哇。
      
      老大哥死于心脏病,小波也是的。只是一个受了刺激而显得诗意。
      
      先天性心脏病的人会对爱的心颤更加了解吗?
      
  •     我还清楚地记得看完这本书的情景。
      是一年前的圣诞节早晨,整个平安夜都没有睡觉,一直抱着这本书看到了天亮,那是我最不开心的日子,失恋、生病、寒冷,没有人倾诉,没有人帮助,还好,还有书。
      
      言归正传。
      
      王小波和李银河都是国内比较早的研究两性关系的作家,关于两性关系暂时不谈,反倒是某些人性意义上的东西让我颇为震撼。
      在我看来,王小波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理科生,写的东西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样“逻辑严密”、“有条有理”,相反,他只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世界而已。曾经问过一位纯理科出生的研究生,他说,细细推敲,可以发现,他所说的东西其实还是限定在文科思维里面,与纯理科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说回这本书。
      《战福》让我想起了某位学长的小说,用冷漠的笔写疯子的悲哀;
      《歌仙》刘三姐重述了传奇人物刘三姐的历史,这样的刘三姐读来多么让人怜惜,不再是那个传说中的人物;
      对唐人故事的重述也很吸引人。昆仑奴、红线女、李靖、红拂女……开放而伟岸的唐人,欢娱盛世下装的是情义、欲望。
       还有王二的自言自语、小史与阿兰的不被世人认同的爱情,东宫西宫的男人女人、同性异性的纠葛,总是这样千千结。
      
       最后面的黑铁时代读来颇为意识流,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时代真的变成这样,那该是多么可怕啊!不,换句话说,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只是自己不知道不承认罢了。
       王小波是一面旗帜,黑铁时代的先驱者,又是一个时代的完结者。
      
  •     对王小波不是特别了解。
      但每次我看到王小波的东西,都很认真。
      
      还记得看他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的“孤岛访谈”节目中提到最喜欢Beatles。
      他的话给了我对Beatles多一些理解。
      “喜欢披头士主要是一听到披头士的音乐,有时候就会想起70年代。因为70年代那个时光,当时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奋斗,都在想改造社会,共塑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一听到披头士的歌,有的时候就想起这些事情,还是多少有些感动。”
      
      我也很喜欢Beatles,但也曾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他们out-dated了,开始喜欢一些更pop的东西。
      表面热闹,里面空虚一片。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
      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种中存在。”
  •     高三那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上课看这王小波,那是我的黄金时代。这套文集是我18岁生日那天收到的礼物。每次看到已经磨损了的封面便会莫名怀念那些日子。
  •      买这套文集,我攒了半年的伙食费。高二的半年里,我基本上是在中午饥饿状态中度过的。快攒够钱的时候,得到一个好消息。我同学有一家书店的内部打折卡,可以打八折。同学很爽快的借给我了。
      
       到了书店,我掏出卡,掏出钱,准备买书的时候。店员告诉我,这是内部打折卡。对外是不能打折的。我一听就懵了。急忙解释,编了n个瞎话。其实瞎话很容易拆穿。最后卖给我,无非是看我真喜欢这套书。 我骑着自行车,回学校的路上,觉得风景格外的美好,阳光格外的灿烂。
      
       回到教室,我把书藏到书包里。老师有规定,不准带课外书到学校。一旦发现了。立即没收。晚自习上物理,我最讨厌教物理的老师,那个四川人,说话怪腔怪调的,最出糗的是,有时候课讲到一半的时候,他会停下来。因为他忘了。 物理课上正是看书的好时侯,我偷偷的把书藏在物理课本的底下。当然,我很快就被老师发现了。他煞有介事的来抢我的书。我知道不能不给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老师,等一下。我记一下,我看到第几页了…… 于是看见他恼怒的把书摔在讲台上,听见同学在窃窃的笑……
      
       这算是一段阅读王小波的插曲吧。关于读书,我觉得是很私人的事。我所说的私人,是只不论什么书,都是要你亲自读的,任何评论与看法,都不能代替你阅读。哪怕那个人是上帝。所以,我喜欢在推荐一本书的时候,讲些我个人的故事,买书的经历,读书分享的趣事。而不是关于书内容的看法推荐。 我想一本书的只有你亲自去读它,它才有意义。
      
      
       我所写的阅读感想。只是我个人的一段历史。只和我看过的书有关,我喜欢这样的记述。以后,当我重新翻开这些书的时候,我不光看到了书里的文字,也看到自己从前的历史。
      
      
      
      
  •     在大学里看的。
      比起借单本的,真的省力多了。一次就能借完。(大学图书馆一次可借7本,多么好的时光啊~~)
      记得借了这套书之后,每次去图书馆,听到别人问有王小波的书没有时得到否定答案时,总是很得意。但自己为了这四本书竟然超期被罚了。
      
      之后想把这套书买下,去找不到了,大约是比较早的版本吧,也不很畅销。
      
      不过如今就算把这套书放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去看了,没了那分心境啊。
      只能感叹,那真是段好时光啊。
  •     这本书完全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对人事方面很挣扎的时候,常常很迷惘,自己这样活着很没意思,什么处事方针,什么中庸之道,想来就是个屁
      这个书很明确地肯定了我这一点
      我忽然觉得欣喜异常,仿佛王小波这个人真是地站在我面前,给我说着,人活着要随兴,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哲理
      一切哲理都是貌似有用却又没用的,它们不对你的存在造成影响
      你的存在也可能只对你自己有着真实的意义
      如果哪天我消失了,可能记得自己的只有自己
      剩下的人可能都会在记忆里面慢慢把你抹去,只有自己对自己才是深刻而鲜活的
      所以人要敢于作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之道
      大家不必假惺惺地互相迁就
      活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
      如果你在意别人的看法
      世界如果有60亿人,你就要在意60亿个人, 于是就很累
      把这个范围缩小到1个人,只有你自己,活下去就会轻松很多
      做什么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好做坏都不要紧,
      做好了自己嘉奖自己,只有自己的嘉奖最中肯
      做差了自己批评自己,自己的批评才最令人信服
      这样活下去了,无论环境怎么变化都对你而言无关紧要了
      环境变了,别人对你的看法变了,这些都对你是不重要的
      你只跟自己比,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
      于是心境不变
      你就能一直生存下去,有意义地,快乐地...
      我很感谢王小波,
      他没有死我一定写信给他告诉他我有多感激他
      现在每天晚上拿起书的时候
      心情就得到完全的放松
      觉得即使身边的人带着面具不友善地活在周围
      至少他对他的读者如此真实
      他真是一个可贵的作家.....
  •      看过王小波所有的作品,也买过各种版本的他的文集,感觉最好是这套,不但作品收集得全,而且都注明初次发表的细节。比如杂文卷中,会在每篇文章前介绍是什么时候发表在什么刊物,当时用的是什么题目。对于做王小波研究的人,很有参考价值。
      
       书的装帧也很喜欢,非常朴素,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插图之类的东西,纸质也不错。
  •     一直觉得要先对一部作品感兴趣 首先是对作者本人有着很深的了解和思想上的赞同 今年是小波逝世的第十年 一时间纪念他的东西汹涌地冒了出来 于是也随波逐流了一把……虽然小说是能最自由地表达作者本人思想的文体 但是读他的杂文以及其他 能对他的那个年代的背景有最深刻的认识 对理解小说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或许是有那么一点帮助的
  •     这一对夫妇的书,现在只剩下一本李银河的《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还是托了《海特性学报告(女人卷)》的福留下的:当初这两本是一块儿买的,以资比较。
      我很早就订阅《三联生活周刊》,有一年最后一期封面文章报道某香港保钓勇士蹈海身亡,那期应该还有留着;《南方周末》也看了许多年。王小波在这一刊一报上都写过专栏,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专栏的,我首先记得朱伟,因为他关于古典音乐的那些文字;《南方周末》记了个沈宏非,我对写吃的特别有兴趣。
      后来出过一套三本的《时代三部曲》,听说王小波去世后变得很红,就买回来看看。“鉴定完毕”的结论是,写得不怎么样-再后来,年度清理时,卖给厦禾路上的晨光旧书店了。
      好多人年复一年地纪念、回顾并重温王小波,我很惭愧,连装都装不出自己也有如此美好的记忆与真挚的感情。也许,曾经有一堆小波(学别人这么叫,以示亲热)的文字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以下转《大话西游》台词,稍作更改。)
      我想,这要归咎于,我的“营养来源”里,没有“小波”这项成份,我没被他启蒙过,就先被别人给启蒙了。所以当读到五岳散人在《为什么要纪念王小波》里说“现在学物理的大学生都要比牛顿牛B的多,初中生都比法拉第牛B。他们知道的东西这些大科学家都不知道。要是他们因此就觉得自己牛B的要死,估计别人就会觉得他是个SB”的时候,我心里小声嘀咕:“但我知道牛顿比钱学森牛B,因此要是他们觉得只有钱学森牛B的要死,我会觉得他们有一点点SB”。
      就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吧,而且我暂不去质疑家养的公猪逃往森林会否长出獠牙,这样有些无趣,不符合小波的美学观念-据说“有趣”是至关重要的。不顺服于生活的设置的,在那位猪兄之前,我还颇记得几位,例如树上的男爵啦,梭罗啦,高更啦,等等,好在没人拿枪指着他们,他们也就特立独行了。我想善意地提醒一句:逃出两杆枪的火力交叉线殊非易事。文革期间从深圳泅水偷渡往香港,死在深圳河里的,为数不少。即使真有一位猪兄,那也是孤例。小波的写法漏掉了风险提示,因此失之轻飘。我的意思是,在90年代写作,说说插队逸闻(毋论真假),借此为有一定阅读趣味的中产或候补中产展示一种另类生活的前景,其实有些取巧;这么写,也可见他插队没吃多大苦。
      (小波小波的真别扭,还是叫回王小波吧,不套磁了。)
      《黄金时代》其实没写出什么新鲜玩意儿。去翻一下《一九八四》,找找“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这个句子。(没准王小波就是翻到这句才写的。)《黄金时代》的前半部分铺垫半天,也就是这一句;后半部分描写了中老年人的性生活,使我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对费尔明娜•达萨和弗洛伦蒂诺•阿里沙在分手50年后一起乘船旅行,途中几次做爱的细致而沧桑的描写。故此我就一直把这篇的名字记成另一篇-《革命时期的爱情》。但王小波显然不及加西亚•马尔克斯,把陈清扬女儿扯进来,尤其没必要。
      没必要的还有《红拂夜奔》对红拂与杨素关系的一再撇清。杨素岂是吃素的?记得“破镜重圆”故事里,正是杨素让乐昌公主侍寝,问“红铅落于何人”,乐昌道出与夫君徐德言分镜为约一节,杨素才放他们夫妇团圆。古人对这种事尚能秉笔直书,不加遮掩;王小波的太太好歹也是个性学专家吧,就看着他这么苦心孤诣地为红拂开具处女证明?反复论证红拂为处女,其实是在迎合他的目标读者群,此即昆德拉所谓“媚俗”。比较一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同样是“故事新编”,巴塞尔姆凶悍得多,他把白雪公主写成一个染上性病的妓女,王子保罗和七个小矮人都是她的嫖客-他拒绝迁就读者的“白雪公主”情结。
      我总认为,王小波的姿势是做给想看他的人看的,或者说,他在启蒙请他去启蒙的人。所有那些对他特别有感应的,不论是“王小波门下走狗”或不承认是走狗的,都是自己本已有相应设置,而借王小波来作为一个按钮。按一下,来劲了。这类似于梦遗:青春期到了,身体发育,这时,一个梦中幻象,就会害得刚有了喉结的男生,悄悄溜下床去换洗内裤。
      经常梦遗的男生不算长大,“青少年为了减少频繁地梦遗,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睡觉时内裤应宽松,不要赖床,等等。”同样地,告别(或说超越)王小波,才是心智臻于成熟的表现。王小波的大部分作品,揆诸创作时间,不得不说,他其实是很狡猾的,找到了一种安全而讨彩的书写方式。所以我跟那谁说过,王小波,往后退是专栏作家,不甘心;往前走是持不同政见者,又不敢-结果卡在半路上了。他写小说,沈宏非不写,那是他要靠写小说来解决不甘心做一个专栏作家的问题。脐下三寸,正是一种稳健的犬儒式解决方案。王小波的反对“无趣”,与昆德拉的反对“媚俗”,走的都是旁敲侧击的同一路径,但昆德拉更为有力:起码,“媚俗”的指控比“无趣”严重得多。
      所以抱歉,我错过了王小波的十周年祭,因为我压根就没想起来。
  •     这是一套非常不错的书
      可惜还没有看完就丢了
      校图书馆还在等我偿还呢
      求购《王小波文集》第一卷
      联系电话13375524829
      如有购书线索,谢谢相告
  •      上个月从图书馆借了<<王小波文集>>第二卷.中青出版的.还没看完就丢了~~
      现在学校等着赔```````````````
       朋友们帮帮忙!!谁有的话转让给我好吗?
       兄弟出三倍的价钱!
       联系电话0871-3304349
  •     我第一次读到王小波的作品就是这套。
      在图书馆借的。
      现在都觉得亲切,虽然我已经买了至少三套不同版本的王小波文集了。
      这一套我始终没有再见过。
      这个封面我很喜欢,是王小波的手迹。
  •     王小波的这套文集在我手中不全,仅有一本第四集,故而也就只谈谈这一集的读后感受。
      对王小波的书,这还是第一次看,至于他写的文章以前究竟看过没有,这有些记不着了,也就是说,记忆中没有深刻的印象。
      读王小波的书其实很累,这不是说心累,真正是读着累,但这不是否认他独特的文字与思索,而是觉得读这样的文章应慢慢地读,不适合印成书,让人接连着读下去,而应象是报上连载那样,隔不多久读一篇,这样才更有滋味一些。
      对于本书来说确实是思考的产物,而且别具一格,很有独创精神,给读者许多许多的启示,真是现代不可多得的。
      对于喜欢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以及思考世界等等一切不明白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有益呀,对于你看世界,对于你变理智都会有帮助的。
      王小波的这部作品我之所以只说是思考的作品,不是在低看了其人其作,而是觉得对王小波来说,他的许多思想还有待系统地整理一下,现在这情性也仅算是播了种子下来,收获的时节还没有到,还有最后的果实呈现没有出来,到那时思想的杰作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作者来说,真是难得的人才,有丰富的阅历,有勤于思考的头脑,有冷静的观察,只可惜能人命不长,唉。
  •   现在还有在读书吧,挺好的了
  •   汗颜
    我看他的书
    只是一个劲地在那哈哈哈地傻笑
  •   四卷还没有看完 ~
  •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
      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种中存在
    想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
  •   呵呵,也是,其实书评不该限定在对内容的评价,或者说是一种阅读的经历吧
  •   纪念王二 呵呵
  •   喜欢王二 喜欢黄金时代 喜欢你的评论
  •   小米啊,建议先读他的散文,再读他的小说就会明白很多了。个人建议啊。
  •   我最先读的应该是他的杂文,然后再看的小说,至于你说的散文,似乎没有读到。杂文里面,他用幽默的方式表达着他的批判与赞同。所以再看小说,就觉得文字远比它显示出来的那样简单。但是那也是20岁的时候的感触了。看了你的这篇文章,觉得现在是重新看他的书的时候了。
  •   同意楼上,先看杂文,在看小说,就明白多了
    杂文是直接地表达他的批判
  •   诶...............
    《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   我也很想知道,王小波会如何描述这样的时代。。。。
    可惜不可能了。。。如同我不能读到当年的《红楼梦》。。。
    哭一个。
  •   解构,否定,重构,小波前两件事做的漂亮可第三件却没有机会完成,现在没有解构也没有重构,只有否定大行其道
  •   是的,我当时也买的这套,很喜欢。
  •   买了他的两本杂文,准备开始阅读。
  •   哎呀,无比惊异。玛特的话,正是我想说。而且,也是我一直以来反复对许多人说过的:很惭愧,我从来没有被他启蒙过。
    佩服玛特啊,你读了那么多王小波。
  •   转了,通知一声.
  •   所以我也惊异于这么多人说是从王小波知道卡尔维诺的。在我读到卡尔维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王小波。
  •   对对对
    还有莎士比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王八和一个婊子”
    有人说他是从王小波那里知道这句话的
    我就问他,你干嘛早不读莎士比亚?
  •   脸红ING……楼上两位考虑一下我们这些90年左右出生的人的实际情况。02年卡老文集出版的时候,我还不读外国文学(这没什么道理可讲,就跟我现在不听瓦格纳一样)。那时候我读的杂志是《萌芽》,而王小波正当红。可想而知那时我会读什么。王小波不是我主子,但他对我的意义也很重要。事情就这么简单。
    我很同意玛特“经常梦遗的男生不算长大”这个说法,但是否曾被他启蒙是个很个人化的问题。是否梦遗过无关紧要,重要的还是“长大”吧。
  •   组长说得很有道理:)
  •   这段时间到处都在提王小波,每次想说他的时候就想起李银河说的“死去的人是最无力的,因为他们没法为别人对自己的诽谤去辩解,所以我要好好活下去,为了王小波”(大意)
    所以只要想说关于王小波的什么什么时,总是不忍心说自己并不喜欢他的杂文,也不觉得那些小说杂文里有什么震慑我的光辉,因为我的确也没受他什么启蒙。
  •   这本书的东西深刻有内涵
  •   我排个队,小声支持一下。
  •   确实需要有人来反驳一下小波,很多人在盲目崇拜。可lz的观点实在无法认同。
  •   晕,此文对于王小波的否定毫无逻辑啊...就像把标题又写了一遍
  •   2007-04-20 12:16:08: rock
      确实需要有人来反驳一下小波,很多人在盲目崇拜。可lz的观点实在无法认同。
    ————————————
    有人盲目崇拜就得反驳打压王小波?
    这是什么逻辑阿。
    不过lz的观点确实很没力。题目没意思,内容就感觉反复在说小波不好小波不行,基本上没有支撑。
  •   干嘛非要说是“反驳、否定”呢?线性思维
    梦遗不是不好,但毕竟是阶段性的
    长大了,就会知道有更好的
      
    逻辑?观点?
    你们看不出来?
    唉,说什么好呢
    简直在逼我怀疑王小波爱好者的智力
  •   玛特开始说凶话了,寒……其实我觉得你说得很清楚了……不过你要怀疑你可以怀疑,这是你的自由,继续寒……
    说句题外的,我倒是特别喜欢小波的《舅舅情人》一类作品。各人读小波都是可以读到不一样的东西的,并不一定站一个阵营就是同一种人。要说明的是,有些人可能不读小波,读着别人来梦遗。这是一个广泛的话题了。
  •   王小波~ 没有太多感觉 碰巧又看见过几句李银河对其夫神明供奉一般的语言,更让人皱眉远之, 天知道夫妻俩谁在为谁摇旗呐喊 谁在把谁神话.
    玛特这快成反王集合贴了 :D
    玛特真勇敢!
  •   哈哈,我师兄说话了,一言九鼎啊!谁敢不服
    作者:悠哉 回复日期:2007-4-20 16:03:08 
      (略)
    1997年,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王小波的评论。读了玛特兄这篇,很好!玛特兄的特点直言不讳。
      我也觉得,王小波的作品是他说的那个意思。
      
      
    作者:悠哉 回复日期:2007-4-20 16:06:26 
      (略)
      王小波的东西模仿性大于独创性,他模仿奥威尔、杜拉斯、卡尔维诺等,痕迹明显。
  •   玛特的评论经常成为反某某的集合帖:p
  •   没读过王小波,也不知道大家为什么那么粉他。不过楼主文字太强悍了。
  •   有点偏激了。
    《黄金时代》还是值得一看的。
  •   很有意思!大家直言不讳啊
  •   俺是读不懂王小波的,没那智商
  •   偏激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承认王小波没什么新鲜观点,小说也一般,但本文除了讽刺还是讽刺,也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的。关于处女和梦遗问题,应该和文学批评都不着边际,只能看作摆pose,吸引眼球罢了。
  •   玛特说的没错,不过,被启蒙者遇上“启蒙者”,经常是由于时代的关系和因缘,而不是启蒙者特别伟大,这有点类似每个人的“启蒙老师”,呵呵。不会有人现在觉得自己的第一个老师特伟大吧。在那个时候,王小波确实填补了一个万马齐喑的空白,还是很有作用的,读者有感情上的因素,表达一下感谢,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本来就应该读莎士比亚,但又确实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机会啊。
  •   王小波是小心眼。没长大的人都这样,为点鸡毛蒜皮能打半天架。我不知道这样算好算不好,我想自己还会梦遗,还能继续读王小波。
  •   我好奇玛特的岁数0 0
    5月13号我还矫情百咧的去自己买了个小蛋糕(豁出去永远在路上的减肥事业)为王小波过了个生日.所以我是爱他的,曾下决心拼死拼活也要嫁他.
    可是我也喜欢玛特,写文章好好玩儿
    驻扎去你这儿看你写东西
  •   谢谢骑士兄。
    1,“插队”真正苦的是怎样,有很多书讲过。客观地说,王小波还算好的。猪这篇,确实不靠谱,轻佻了,写得似乎只要有自由意志就能逃脱似的。我再强调一遍,那只猪一定会被打死的。
    2,红拂“处女问题”,是否一个完全必要的情节?有否哗众取宠之嫌?骑士兄宜深思之。先贤训曰:“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还有,对确凿的史实“戏说”的态度,我向来不欣赏,不管作者为了表达何种微言大义。我比较无趣。红拂就是被杨素睡过,我认为这一点没什么好争辩的。还有,王小波把世界的荒谬性扩大化了。有些“荒谬”(比如我们面对的政治现实)是荒谬的;有些(比如“长安人”的日常“荒谬”)则不是。把二者等量齐观,客观上消解了前者的荒谬性与不义性。我正是因此质疑王小波的思想高度。(这个有点绕,但我相信骑士兄能想得明白。)
  •   是这样,现在已经可以看出我们思考的角度有多么不同。我认为在猪、红拂以及王小波其他文字里,王小波的写作姿态恰恰如崔卫平所说的,是以佯谬的方式呈现的。玛特如果一定要在王小波这种“佯谬”的叙事策略上找茬(抱歉一下子想不到合适的词),等于是说,有个人已经告诉你我下面说的其实是假的,你还要跟在他后面大喊:你说的是假的!!你觉得有这个必要么?
    至于世界的荒谬性到底有多大,这跟每个人的经验有关,我对这个世界的荒谬性认知和你显然不同,所以恕我不能同意你的质疑。赶时间,先说这么多。
    贴段崔卫平的话:
    他(王小波)把他自己经验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以一种“佯谬”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是以真理的方式,而是谬误的方式;不是短小深刻的,而是饶舌和繁复的;不是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的最短距离,而是它们之间最长的距离;不是简洁的,而是杂芜的;不是集中的,而是丢三拉四的;不是克制的,而是放肆的;不是按直线、沿着铁轨走来的,而是跳着桑巴舞、做出若干多余的动作,甚至一路后退,不知怎么就一路飞奔到你眼前!他一路不着边际,好像就是为了证明他能够从天而降!
  •   玛特说得没错,马戏团的表演就有从天而降的,此外,从天而降的还有陨石、航天飞机、热气球、蚊子、伞兵、哪吒、雨雪冰雹,,,,,,,还有洛阳城里做小流氓的李靖,他踩着高跷的形象带给洛阳城路上行人的感受大概也是从天而降,你觉得他们/它们是一回事么?:P
    再多说一句,日常生活里的荒谬对俗世中人而言,有时候大过政治现实里的荒谬,而且更琐碎更直接更有力。二者当然不能等量齐观,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这两种荒谬哪一种更不义还真不好说。如果玛特坚持不认同这一点,坚持认为政治现实里的荒谬比日常生活里的荒谬更荒谬,那么我猜他就不能理解卡夫卡、朱文等等。当然卡夫卡、朱文等不见得是一种标准,玛特当然可以把针对王小波的指责用在他们那儿。
    路过就好。
  •   玛特删了前面他自己的跟贴,搞得我好象有点自做多情。他下午跟的贴大意如此:
    路过,不过没跟在他后面。
    and,马戏团的表演就有“从天而降”的。
    :P
    我上面的话是据此而发的。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要把他删了的贴复制出来,如果他不高兴,那么我就删改了我自己的吧。请玛特告之。
  •   谢谢
    没有不高兴
    是觉得自己这么回答油了点
    恐怕又要被你说是“尖酸刻薄”了
    :P
  •   猪这一篇,我确实没有象玛特那样去想过,我以为那是一种乐观主义的表述,好比电影《The Great Escape》,我看着就挺爽,但是谁都知道,那是电影,不是现实,要挑刺,谁都可以找出一对破绽。又好比CSI,尽在神化科学的力量。这种东西,你可以从科学和现实层面轻易反驳,却阻止不了大众的喜好。
    至于处不处女,更是莫名其妙。红拂夜奔是小说,不是考证,写成荡妇可以,写成女奴可以,写成人妖也行,凭什么就不能写成处女?
    鲁迅之写阿Q,摆明了就是跟凡夫俗子过不去,看过friends的都知道,美国人都是阿Q.你能据此说阿Q正传很烂,属于不入流的文学作品么。
  •     至于处不处女,更是莫名其妙。红拂夜奔是小说,不是考证,写成荡妇可以,写成女奴可以,写成人妖也行,凭什么就不能写成处女?
    因为写成处女和让猪跑掉一样,都忽略了风险提示。
    楼上说乐观主义,说阻止不了大众的喜好,那是当然,你也不能阻止“大众”喜欢花儿和郭敬明。这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
    玛特在说的正是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你如果觉得虚构应该乐观于现实,未免就要落入玛特所说的梦遗少年之列。顺便说一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那也是相当地乐观。
    说红拂还是处女,这跟说江姐在中美合作所没有被强奸一样,属于为了革命而虚构。为这种虚构辩护,不是在维护虚构的权利,恰恰在囚禁虚构的自由。
  •   楼上的,你看电影么?看过胜利大逃亡么?看过虎口脱险么?美国人集体梦遗?法国人喜欢手淫?这是你对这类电影的评价么?
  •     再多说一句,日常生活里的荒谬对俗世中人而言,有时候大过政治现实里的荒谬,而且更琐碎更直接更有力。二者当然不能等量齐观,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这两种荒谬哪一种更不义还真不好说。如果玛特坚持不认同这一点,坚持认为政治现实里的荒谬比日常生活里的荒谬更荒谬,那么我猜他就不能理解卡夫卡、朱文等等。当然卡夫卡、朱文等不见得是一种标准,玛特当然可以把针对王小波的指责用在他们那儿。
    我觉得你在自说自话。你既没看懂卡夫卡和朱文,也没看懂王小波。
    卡夫卡和朱文的小说倒确实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喜欢强调人物的动作。但对卡夫卡来说,动作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对朱文来说,动作是对人的“净化”。朱文早期喜欢博尔赫斯并不是白喜欢的,卡夫卡也不是白白做了回犹太人。简单地把他们一家伙都塞进“荒谬”这个大口袋里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们俩都没有王小波那么乐观。
  •   2007-05-28 12:17:49: 一窝蜂
      楼上的,你看电影么?看过胜利大逃亡么?看过虎口脱险么?美国人集体梦遗?法国人喜欢手淫?这是你对这类电影的评价么?
    那些都是喜剧,什么是喜剧你明白么?就是“现实没有这么乐观”的意思。
    但王小波一方面在小说里制造悲剧,一方面又在关键部位留一手,这对他的小说和现实的关系起到了混淆性的作用。
    请你思维不要这么单一,谢谢。
  •   草莓,你从哪里看出来我是简单地把卡夫卡、朱文塞进一个“荒谬”的大口袋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给王小波、卡夫卡、朱文的写作贴很多标签,“荒谬”可以是其中的一个,却不会是唯一的一个;而其他的很多相似的或不同的标签则决定了他们的写作最终呈现出不同的质地。我想我只是用“荒谬”来概括他们的写作在一个方面的相似性而已,却没有因此否定理解他们的写作还可以有其他许多种的角度吧,你怎么会觉得我是简单地用个大口袋把他们塞进去了呢?你把我装进去的这个口袋倒是挺大的呢,,,,,
    请你思维不要这么单一,谢谢。
    也请不要告诉我卡夫卡、朱文、王小波的写作与生活中的“荒谬”毫无关系,谢谢。——如果你是这么看的,我想我们的讨论就可以结束了。
    我想我还要向草莓和玛特(现在叫matt了,这和我一个米国好朋友的名字一模一样)强调一下,王小波并没有把红拂写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处女,他只是在他的反复交叉的叙述中,强调了洛阳时期生活在杨府里的红拂还是一个处女,而一旦红拂离开杨府,还没离开洛阳城呢,她很快就不是处女了。所以,因为红拂的处女生涯其实很短暂,我想你们的结论下得就太匆忙太不着边际了。
    借此机会复习一段王二有关红拂的文字:
    根据红拂的回忆,李卫公一生活力最旺的时刻是他躲在菜地里的时候。从傍晚到午夜,他都在用各种姿势和红拂做爱。而红拂的精力没有他充沛,所以经常干着干着就睡着了。午夜时分他跑出去挖河,表面上的理由是河道里有积水滋生蚊子,实际上是剩余精力无处发泄。天还不亮他又跑回来继续干那件事。这种情形使红拂从青年到中年一做爱就要睡觉。假如条件许可的话,她总要在背后垫上五六个鸭绒枕,然后就是黑甜一梦。醒来以后如果发现卫公对她进行了肛交,就打他一嘴巴。事实上自打她逃出了杨素的府邸,就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梦乡。和精力充沛的人在一起就会是这样。
    好,这段就复习到这儿。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王小波的乐观问题。王小波到底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在虚构乐观现实还是在揭示荒谬现实,我想谁说了也不算,还得王小波自己说话。要不然我又变成一个自说自话的人了(到底是谁在自说自话呀)。那么再复习一段他的话好了,还是在《红拂夜奔》里,王小波在最后说: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我总会被这段话打动,原因是在于我在这里遇见的是一个深刻体验到了世界荒谬性本质的绝望的王小波,是一个以有趣对抗无趣的王小波,是一个说中了我的心事的王小波。我因此固执地认为,说他乐观的人是没有真正读懂他的。
    就说这么多吧。作为升斗小民的我,面对那么多向我展示智力优势的人,好像突然也不想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了。说到底,每个人眼中有不同的王小波,不同的卡夫卡、朱文,这和每个人的世界观和经验有关,对我来说,往往在这个时候,我都会强烈地意识到,“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     也请不要告诉我卡夫卡、朱文、王小波的写作与生活中的“荒谬”毫无关系,谢谢。——如果你是这么看的,我想我们的讨论就可以结束了。
    朱文感觉到的荒谬体现为一种世界秩序。卡夫卡感觉到的荒谬体现为一种权力秩序。但王小波所写的荒谬倾向于对荒谬的逃避:他的荒谬所指是含混不清的,有时候它是一种实质的荒谬,有时候它仅仅是一种现象。在王小波的小说里这两种东西夹缠在一起。
    跟玛特谈王小波的时候,我把这叫做“自由主义者的手腕”,在需要表现自由的时候,王小波总是会把一扇方便之门开在不可能出现的地方,这是他的启蒙冲动导致的。
  •   谢谢指教。我想我可以部分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想我要提醒你回到这个问题的最初起点。问题不在于卡夫卡、朱文与王小波所面临的“荒谬”有何质地上的差别,而在于它们的内核和部分质地其实还是相同的。玛特将王小波笔下的荒谬简单分解为“政治现实的荒谬”和“日常生活的荒谬”,然后进一步扬此抑彼,似乎并不合适。我只是从他的逻辑起点出发,指出卡夫卡、朱文面临的荒谬都与日常生活有关。以此说明玛特有关王小波强调日常“荒谬”消解了政治现实“荒谬”的不义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回到你的说法,我认为你指出的卡夫卡面临的荒谬和朱文面临的荒谬的不同,有些道理,但是这是不是说他们之间居然就毫无相似性?都与玛特所说的日常“荒谬”无关?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进一步讲,你说卡夫卡感觉到的荒谬体现为一种权力秩序,是不是要暗示我这就是玛特所说的“政治现实荒谬”?怕不应如此简单吧。比如在《美国》里面,我认为卡夫卡感觉到的荒谬,可不仅仅是权力秩序这么简单——这怕又要扯到各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经验上去了。
    这么说来,也许卡夫卡、朱文感觉到的荒谬所指也不是那么清晰吧。比如说朱文,你能说他在小说里感觉到的荒谬仅仅为一种世界秩序——也即玛特所说的日常“荒谬”么?从他在《断裂》行为中的表现,我确信另一种对权力的焦虑也必然出现在他的小说里了。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不认为王小波的荒谬所指含混不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似乎不应当影响到我们对他的小说价值的判断。他的荒谬体认和呈现已经足够尖锐而有力了。他的小说也不应当被使用来指责那些阅读他、喜欢他的人,甚至,以此来展示自己高人一等的智力。
  •   草莓,你无非是说波哥的小说跟现实有出入罢了,这个我完全灰常同意,灰常同意......所以写小说的应该在扉页注明: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故事情节...
  •   最后说一句,你们似乎很喜欢“风险提示”,仿佛看小说就是要接受风险教育似的,兄弟我实在不敢苟同
  •   2007-05-29 11:53:06: AT | 吃草莓的人……
      我们不是在搞文攻武卫,对不对?什么叫“指责”?什么叫“展示自己高人一等的智力”?我不讨厌王小波,但他的小说读到一定时候会让人感觉到有问题,问题就在他在某些时候会把小说写成童话,而且是最关键的时候。这个玛特说得够清楚了,我也说得够清楚了,我们不是在故意展示智力或者故意伤害你的感情。
        
      至于卡夫卡和朱文为什么这样区分,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美国》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而且就完成部分来看,在卡夫卡的小说中《美国》的写法是极少数。我说了,朱文读博尔赫斯不是白读的,卡夫卡也不是白做了犹太人,这跟他们的写作思路和目的有关系。
      
    一窝蜂:您还站在门外边,边都没摸着。
      
      
      我们不能把小说写成意淫,文本世界也有它的规则,不能为了个人目的去美化它,不能以“足够XXX”来为此辩护。王小波正是因为绝望无趣云云才在文本世界里做出种种他认为“有趣”的修正,我不否认其中有些是有效的,但这种态度导致作品的内核在关键部位受到了损伤。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她从骨子里不真”。
      
      如果你们认为没问题,如果你们认为小说让人看得愉快激动震撼就行,那我就什么都不说了,没吃回家吃去吧。
  •   http://news.tom.com/2007-06-02/0023/20267785.html
  •   我昨晚写了两帖,后来又删了
    主要是觉得某些人教则无趣,骂则无益,没什么意思,我可以闪了。
  •   楼上说得很好很有趣,我受教了。那么我也闪吧,,,:)
  •   只是单单从文学上来理解?
  •   存。
  •   对,楼主大多评论中的反媚俗媚雅倾向表示支持,贡献一个有用点击
  •   已经出版的他的书
    最喜欢这套的装帧
    可惜现在很难找到这个版本了
  •   上个月从图书馆借了<<王小波文集>>第二卷.中青出版的.还没看完就丢了~~
      现在学校等着赔```````````````
       朋友们帮帮忙!!谁有的话转让给我好吗?
       兄弟出三倍的价钱!
       联系电话0871-3304349
  •   猪啊,你最后买到书了么?
    我丢的是《王小波文集》第一卷,也还没有看完呢...
    现在学校也在等着我陪呢
    快点给我联系好么?
    联系电话13375524829
  •   啊哈哈哈哈。
    似乎我买的3和4就曾经躺在图书馆里。
    嗯。
  •    上个月从图书馆借了<<王小波文集>>第二卷.中青出版的.还没看完就丢了~~
        现在学校等着赔```````````````
         朋友们帮帮忙!!谁有的话转让给我好吗?
         兄弟出三倍的价钱!
         联系电话0871-3304349
    -----------------------
    中青社还出过一次呢,虽然封面不同,但现在还是可以买到的
    淘宝上就有吧
  •   大学时候在学校旁边常去的书店发现这套书,一百多,老板给我打了折,还能记得当时兴奋的心情,已经陪我好几年了,现在就在身后的书架上。
    话说我也好久没买过书了。。。
  •   什么版本还不是一样的内容?看了《绿毛水怪》后四处找《涅朵琦卡》,最后只找到个电子版。。。
  •   很怀念那段日子吧
  •   一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王小波文集》138元,那时学府书店装修,买书可以打个八折,我用两个星期多一点的家教钱买下了它,112元。
    我在一家小店里买的,3和4,貌似是40元,它们几乎是全新的。哦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