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4-8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吴强 页数:542 字数:38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我们住村口头,我看到从山上抬来的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块门板上。当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从去年秋末冬初,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后来,我有过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写成文章的想头。差不多日里、夜里、风里、雨里,都要行军打仗,就是战后休整,也很少空闲。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不打仗的时候,常常比打仗的时候还要忙,哪里还有工夫和心情写什么文章。大概是两个月以后,在夜渡朐河的时候,连写好的几十页笔记和收集来的一点资料,如几张七十四师的《士兵报》也丢掉了。
内容概要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我们住村口头,我看到从山上抬来的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块门板上。当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从去年秋末冬初,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后来,我有过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写成文章的想头。差不多日里、夜里、风里、雨里,都要行军打仗,就是战后休整,也很少空闲。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不打仗的时候,常常比打仗的时候还要忙,哪里还有工夫和心情写什么文章。大概是两个月以后,在夜渡朐河的时候,连写好的几十页笔记和收集来的一点资料,如几张七十四师的《士兵报》也丢掉了。
作者简介
吴强,当代著名小说家。曾用笔名吴蔷、叶如桐。1910年2月生于江苏涟水县一贫苦家庭。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由小学、中学而读至大学,此间曾几度辍学,做过酒店学徒和小学教师。青年时期爱好文学,学生时代曾在报刊上发表散文、特写及短篇小说。1933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在部队文化宣传部门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干事、科长及纵队、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至地方,先后任华东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1990年4月10日,病逝于上海。吴强三四十年代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激流下》、《三战三捷》(与宋洁合作);散文《夜行》、《老黑马》、《英雄的业绩》(后改名《淮海前线记事》);独幕话剧《一条战线》、《激变》及三幕话剧《繁昌之战》和《丁赞亭》(后改名《逮捕》)。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大型战役,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生活素材。从1946年起开始酝酿《红日》的创作,1952年秋写好了《红日》的故事梗概和人物表,1953和1954年,作为《红日》的创作准备,先后写了中篇小说《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及《养马的人》。1957年创作出版了代表作《红日》。70年代末,创作了优秀短篇小说《灵魂的搏斗》及长篇小说《堡垒》。此外,尚有60年代出版的文艺评论集《文化生活》和小说散文合集《心潮集》等。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灰暗的云块,缓缓地从南向北移行,阳光暗淡,天气阴冷,给人们一种荒凉寥落的感觉。 涟水城外,淤河两岸酱黄色的田野,寂寞地躺着。 开始枯黄的树林里,鸟雀惊惶地噪叫着,惊惶地飞来飞去。这里特有的楝雀,大群大群地从这个村庄,这个树林,忽然飞到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里去,接着,又从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飞到远远的村庄、树林里去。 淤河堤岸的大道上,平日过往不断的行人、旅客,商贩的车辆、骡马也绝迹了。南城门外,那棵出生了二百四十年的高大的巨伞般的老白果树,孤独地站在淤河边上,在寒风里摇曳着枯枝残叶,发着唏嘘的叹息声。 这是深秋初冬的时节。高粱、玉米、黄豆已经收割完了,枯黑的山芋藤子,拖延在田里,像是一条条长辫子。农场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梁秆、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听不到鸡啼,看不到牛群,赶牛打场或者进行冬耕的农民们悠扬响亮的咧咧声,也好几天听不到了。
编辑推荐
把艺术想象的权力完全建立在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塑造层次分明生动可感的人物群像把文学与历史组织在一起并最终使文学超越历史走向自己的形态和本质,使《红日》的创作顺利地避开了两难的境地,为中国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及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可资借鉴的范本。《红日》的成功是可能而又必然的,它的最真实可贵的创作冲动完全来自客观生活的激发,来自同样真实自然的心灵的渴望。这使《红日》的创作动机完全排除了主题先行的可能而达到了纯粹的文学性质。作为军人,作者吴强曾亲历了历史及小说中的涟水撤退的孟良崮战役,伟大的战争奇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在陶醉于战役胜利喜悦中的同时,便产生了把这一历史的进程与奇迹表达出来的欲望,这一欲望永久地埋在了他的心底,不管是以后的行军打仗还是和平生活,都未使这一欲望中断(对此,吴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有过明确的表白)。而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生活阅历,则又不断地强化这一欲望,因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及准备,《红日》的创作,遂成为一种现实而可能的事情。如果说,纯粹的创作动机使《红日》获取了成功的可能性的话,那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群,则显示了作者通于艺术规律的非凡才能。要表现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人民军队的气魄与力量,表现一个必然性的巨大的历史结构,单单靠几个人物形象和几个开阔的场景是难以奏效的。作者史无前例地以一个军作为基本表现的形象单位,以军长的形象为核心展开一个庞大的人物群像体系,正对应了历史的结构和气势,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而作为形象塑造本身,《红日》也显示出了独创性的贡献。首先,《红日》开了塑造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先例,并使这一先例完全暴露在日常性生活阳光中,不带任何英雄式的神秘气息。比如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就是两个各具气质的指挥员形象。沈振新英武、坚毅、果断,对部下既爱护又严格,对敌人则极其仇视与轻蔑,在威严庄重的外表下,又有着一个重感情、讲信义的内心世界。副军长梁波与沈振新的威严稳健相反,他开朗活泼,粗声大气,富有幽默感但又不失政治家与军事家的风度。这种对形象的处理,无疑使人物富有生活气息,亲切感人,这就拉近了读者阅读与作者经验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表现与感染力。其次,《红日》大胆地塑造了反面人物形象,并使之性格化,显示了艺术开创的又一成就。在作品里,作者一反当时把反面人物类型化、脸谱化的文学时尚,深入地挖掘了反面人物的灵魂,把艺术之笔探入这些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在作品结构中以独立自律的形象地位。比如张灵甫,在作品中,他既有骄横狂妄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军事指挥素质与才能的一面;既有色厉内荏的本质,又有尽忠尽节的所谓“忠诚”的行迹;既有凶残专断的性格,义有爱面子讲感情的品质。这样的反面人物形象,于当代革命军事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外,《红日》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才能。《红日》有意使用了高度浓缩的散文化语言,追求节奏的跳荡,以空白和省略的手法接续人物语言,使得文体呈现出轻快简便、干净利索的风格,从而保证了读者阅读免于负累于语言的要求,使阅读本身变成了一件真正愉悦的工作。显然,没有高度的文学感知与接受素养,是很难有此成就的。凡此种种,《红日》在各方面都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创作提供了切实的可供思考的信息,对于她的深入领会与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无疑,那将是愉悦的富有意味的工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