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吴溪 页数:258
内容概要
作为学术性的论文,应当研究具有普遍理论价值的问题,而不是仅局限于特定问题。论文希望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双重审计作为试图解决(单一)审计低效的一种思路,会比单一审计更有效吗?它在实际运行中又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呢?通过对双重审计模式的现实观察,笔者发现,目前运行的双重审计模式可能在明显增加成本的同时并无显著效果,并没有明显缓解既有的、会计信息使用人和信息编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者简介
吴溪,浙江省东阳市人,1977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市。1995年起就读于浙江财经学院会计系,并获学士学位。1999年考入中央财经大学,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李爽教授。2001年9月起进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部,主要从事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和相关研究工作,并于2002~2003年度担任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技术助理。至今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等学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出版《审计师变更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视角与经验证据》、《审计定价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以及论文集《会计信息、独立审计与公共政策》。
书籍目录
引论第1章 双重审计模式与双重审计市场:以中国B股审计市场为例1.1 双重审计模式1.2 中国B股双重审计市场1.3 B股市场结构统计的含义第2章 双重审计模式与审计独立性:经验证据2.1 研究问题2.2 研究设计2.3 样本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2.4 模型回归结果2.5 经验证据的含义第3章 双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意见差异:案例分析3.1 研究动机与机会3.2 案例分析3.3 案例的含义第4章 双重审计模式下“五大”的审计定价特征:经验证据4.1 研究动机与研究假设4.2 研究设计4.3 样本4.4 模型回归结果4.5 进一步的测试4.6 经验证据的含义第5章 双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师变更:市场竞争与审计质量视角5.1 研究动机5.2 双重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变更的特征描述5.3 对特定迁移特征审计师变更的进一步考察5.4 小结第6章 总结和结论6.1 研究思路6.2 双重审计模式的现实运行:经验证据的综合6.3 五大视角:经验证据的综合6.4 完善双重审计模式现实运行的政策含义6.5 结论性评论附录1 与A股公司补充审计安排有关的政策性文件或文献附录2 第2章研究样本附录3 1999-2001年间B股公司境内外审计意见差异案例附录4 第4章研究样本附录5 B股公司双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师变更:1998-2002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段涉及事项为,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纳入了未经审计的子公司报表;笔者认为法定审计师对此事项的表述至少存在两个问题:(1)并未明确指出此事项对合并会计报表整体的影响是否重大,在意见表述的完整性和明晰性方面存在不足;(2)在子公司报表未经审计的情况下,法定审计师如何做出此事项的影响是否重大的判断?似乎很难。 第二段涉及事项为,公司为巨额债务(约9400万元)提供担保,并可能承担由此导致的连带偿付责任,对此公司未预计任何或有负债(这一点也已经在相关会计报表附注部分以及董事会针对非标准意见的解释说明中得到了完全的认可)。根据法定审计师对此事项的表述,信息使用人很可能推断,法定审计师对公司的会计处理存在异议。然而,法定审计师发表的却是无保留意见。这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理解障碍的审计报告行为很可能是在试图模糊自身应当承担的审计责任。 根据董事会针对非标准意见做出的解释,补充审计师的保留意见涉及的事项很可能与法定审计师提出的第二项解释说明相同,即如何预计因巨额债务担保导致的或有负债。如果是这样,补充审计师至少在同一事项上表现出了更严厉的态度,或者说更强的审计独立性,因此该意见也更为恰当。我们也有理由推测,公司未在年度报告中公布补充审计师发表的保留意见全文的披露行为可能具有规避不利影响的动机。 (二)针对第二个问题 由于未能观察到补充审计师发表的保留意见,笔者无法评价此意见是否完全恰当。但可以提出笔者的关注点,即该保留意见的性质如何?是明确指出公司管理当局的会计处理违反公允表达原则且明确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预计或有负债金额,还是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理由表示无法确定公司应当预计的或 ……
编辑推荐
我们在会计学广袤无垠的 大海上追逐浪花 发现了这些 闪耀着理性火花的小小贝壳 经过细细筛选 我们将 那些最具潜质的珠贝 奉献给广大读者 并期待着您的回应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