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

出版时间:1988-11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美)迈克尔.波特  译者:夏忠华  
Tag标签:无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竞争战略:核心思想
产业结构分析
通用的竞争战略
本书概要
第二章 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价值链
确定价值链
竞争范围与价值链
价值链与组织结构
第三章 成本优势
价值链与成本分析
成本行为
成本优势
战略性成本分析的步骤
第四章 别具一格
别具一格的来源
别具一格的成本
买方价值与别具一格
别具一格的战略
别具一格的步骤
第五章 技术与竞争优势
技术与竞争
技术战略
技术演变
制定技术战略
第六章 选择竞争者
来自竞争者的战略利益
好的竞争者有哪些特征
选择竞争者时常犯的错误
第七章 产业市场细分化与竞争优势
产业市场细分化的基础
产业市场细分化矩阵
产业市场细分化与竞争战略
产业市场细分化与产业的定义
第八章 替代
替代识别
替代的经济含义
替代威胁中的变化
替代路线
替代与竞争战略
第九章 经营单位之间的相互关(联)系
横向战略越来越重要
经营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形的相互关系
技术的相互关系
无形的相互关系
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十章 横向战略
明确横向战略的必要性
相互关系与多样化战略
实行横向战略易犯的错误
第十一章 实现相互关(联)系
实现相互关(联)系的障碍
实现相互关(联)系的组织机制
第十二章 互补产品与竞争优势
全系列经营互补产品的竞争优势
全系列经营互补产品的问题
全系列经营互补产品与产业发展
确定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互补产品
一揽子经营
交叉补贴
互补产品与竞令战略
第十三章 产业方案与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战略
制订各种产业方案
产业方案与竞争战略
第十四章 防御战略
进入或改变地位的过程
防御战术
评价防御战术
防御战略
第十五章 向产业领先者进攻
进攻领先者的条件
进攻领先者的途径
阻止领先者的报复
领先者脆弱性的信号
进攻领先者与产业结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竞争优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元旦快乐。只要你出八角邮费就给你寄一张明信片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1104bqv0.3-bF5Y3.h-5brGwJ&id=13603481606&.................................
  •     该书分为理论篇,产业篇,国家篇,应用篇。开始对于一些理论给予解释同时不乏范例予以支持,使读者更加清晰的认识所诉理论。对于国家发展产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有提及,理论与示例结合,从而理论不显空洞,读时每每为作者的敏锐观察力所折服,经常会感叹“这不就是我们国家正面临的问题, 某某省份正是这种情况,哦 这个行业就是现在的这种趋势等等。读过之后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常常恍然大悟,给予自己很大启迪。
  •     今年(2011)不断萎缩的出口和不断倒闭的工厂已经明确告知我们将继续陷入全球经济大衰退中,而中国长期以来破坏式发展,压低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包括汇率扭曲使得这个国家未老先衰,我们的部分资源已经开始枯竭,有些地区已经大不大适合居住,而我们这些年勒紧裤腰带搞生产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资源却哗啦啦地流向欧美日韩和阿拉伯地区,空留一堆废纸,许多精英人士也在移民。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依旧没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升级计划,更没有系统的积累,根本谈不上竞争力,而很多国企依旧靠着政府一把垄断,继续占据世界五百强,只要稍微竞争一开放,我们的企业将迅速死亡。
      
      为什么会造成中国今天的这种状态?脆弱的竞争因素。
      
      波特的书中描述到:
      
      --------
      造成竞争优势改变的典型因素:
      
      1)新技术:产品、营销、物流、服务等;
      【NO:中国的制造普遍处于低端制造业,根本谈不上新技术,绿化环保因为成本高也没有用上,营销基本面对进口商,国内一般打广告战,零散作战,而进入发达国家物流链基本都是老外设计,即便是国际空运和海运大多数还是外企,服务谈不上】
      
      2)客户需求转变或新需求诞生:出现新的、优先顺序改变等;
      【YES:发达国家因为环境和人力成本较高,所以产生了外包需求,这些需求直接丢到了人口较为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东亚,从最低端开始,但无论在没看,负责外包的国家都只是分工的一部分】
      
      3)新产业环节现身:重组、并购、新环节等;
      【NO:发达国家主导新产业,比如通讯,互联网行业,而这些的重组,并购不怎么发生在中国国内,必须构建良好的产业生长环境,切除行政限制和行业垄断,降低创业成本】
      
      4)压低上游成本或增加取得途径:劳动力、原料、能源、运输、通信、媒介和设备等;
      【YES: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直接产品供应商,使用了超低的福利和极低的劳动力,而且没有工会,廉价粗暴的原料、能源开发,这种扭曲的生产要素,产生了无比强大竞争力,无人能及】
      
      5)政府法令规章的改变:生产标准、环境控制、进口限制、贸易障碍等;
      【YES:追求GDP增长,无止境地引入破坏性投资(FDI),过低的企业生产标准,没有惩罚的环境破坏……各种超低的生产成本,扭曲的货币汇率和出口退税补贴,这些变态的因素进一步增强的中国商品在世界的价格竞争力,几乎等于白送,但生产者买不起自己的产品】
      --------
      
      当这些走到极限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将无路可走,悲剧的是,这一切牺牲换来的不是国家财富的增加,而是被发达国家的掠夺了。但中国并不是没有选择。
      
      波特提出了3条方案:
      --------
      竞争优势的持续可长可久,主要取决于3项重要条件:
      
      1)特殊资源的优势(能源、人力等低层次资源和高技术、人才等高层次资源,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这种最高层的特殊资源);
      【对原料、能源科学的使用,从教育战略调整对中国核心竞争力行业有策划地输送高质量人才,开放垄断行业的竞争,建立竞争保护机制,不断提高行业通行标准……】
      
      2)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
      【扩大在人力、补给、资源、能源、生产效率、生产环节等方面的竞争力,加大创新研发和发展新行业】
      
      3)持续改善和自我提升;
      【1、2两步的加强和循环,平衡各大竞争要素,创造吸纳人才的洼地计划。中国要为自己的百姓生产,而不是发达国家】
      --------
      
      到了今天,说实话,不知道中国能走多远,这个野蛮生长的巨人已经浑身毛病,随时会内脏衰竭而倒下,我们的企业显得那么的脆弱低级而且容易被摧毁。。。我们曾经的奇迹只是一种幻想,未来,谁将收拾残局?
      
      我们已经踏入了一个陷阱,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低等收入陷阱。
      
      --------
      
      一大早在手机上看到伊卡洛斯将该书的评论和重点标识出来,有些意外,因为这类书籍通常关注的人不多,而且这么一本大部头不是谁都有性子看完,更何况做一大篇幅的笔记。
      
      另外两本我已经加到关联丛书部分:
      http://book.douban.com/series/9933
      
  •      本书不是为各国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政策指导,而是要提出能包含各国特色,但又放诸四海的思考原则。我希望:不同背景观点的读者都能借助这本书的理念观念,在他们的兴趣领域里进一步得出特定的含义。
      
      传统错误:
       尽管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几个要素,其重要性反而更加稳定。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
      
       传统的“整个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缺陷:
       1)政府干预通常只在次级产业中才比较有效,而且即使是在有强势政府的国家,该与成效也很有限。在高新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很微弱。环视各国,若是政府强力介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上立足。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绝非主角。
       2)竞争优势显然来自于更广泛也更复杂的力量。
       3)竞争力与廉价劳动力或汇率优势之间并无必然关系。因为生产力所追求的,是能够支撑高薪与高价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赛每个产业中所向无敌,或是只进口不出口。每个国家的人力与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理想的状况是把资源应用在最有生产力的领域。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出口上获益,将带动国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个做法也意味着,当国家经济升级时,就必须放弃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产业与市场。如果政府以补贴、保护或其他形态的干预手段来强行维持这类产业的生存,只会减缓经济升级的速度与国家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
       5)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法则对很多产业来说根本就不实际。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法则的假设不考虑经济规模,认为技术具有普遍性、生产本身没有差异性,连国家资源也被设定。这个理论还假设资金与熟练的工人不会在国家之间移动。
       6)以劳动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往往是资金周转率低的产业。这类产业的进入障碍不高,所以是许多国家优先考虑的产业发展项目,同事也引来了很多竞争者(以及过多产能的投入)。当越来越多的新手被这类产业吸引时,他们随即会发现,除了优势不断消逝之外,还因为资产的投入而被套牢。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重要的、有商业价值的现场经验与技术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哪些需要创造了这些技术和经验?这个问题只有对特定产业进行全面的观察才能得到解答。我们研究片中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自由竞争的产业和产业环节。因为从它们的发展中我们才可以看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如何发挥强而有力的影响力。而这样的影响力不仅对企业、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都是值得重视的。
       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持续应该说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竞争的成功更源自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价值、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历史的差异。事实上,国家在全球化产业竞争中的角色不减反增。尽管在国际竞争下,国家对企业的影响似乎不如过去,但是当保护障碍排除后,以产业技术与现场经验为支柱的国家,重要性将大为提高。
      
       因此,在建立任何心得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之前,必须摆脱大多数的传统论点,这里有4个原因:
       1)企业拥有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战略,而且正充分地应用这些战略。新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在某些特定产业中,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有更好的战略。
       2)成功的国际竞争者通常整合了进出口贸易与海外投资两种手段,而大多数过去的研究则只偏重其中之一项。新的理论必须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同事成为产业出口国与海外投资总部?这个问题关系到很多出口与海外投资的基本条件。
       3)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它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够以“国家”为媒介获得竞争所需的全部条件。而非如比较优势理论所考虑的有限因素。所以,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列为思考重点。我们必须解释国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角色。技术创新需要有形资产、人力资源和研究发展的持续投资,因此我们也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研发获利充沛,有些则不然?
       4)由于企业是竞争优势创造过程的主角,所以在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中,绝不能不分析企业行为。要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就要看看这个理论是否同事适用于政策决策者、经济学者以及企业经理人。从企业经理人的观点,绝大多数的贸易理论都过于理论化而不实用,因此新理论必须能提供企业如何规划战略的前瞻观点,以期成为更有效率的国际竞争者。
      
       以往对国家经济成功的解释,往往过于单纯化、简单化,并在遇到无数的例外情况时,仍对这些过于单纯的说法深信不疑。越来越狭隘的理论分工更是加强了这样的观点。不过,许多研究者逐渐认清,在不同领域中研究国家经济,都各有它的限制。有关国家经济的研究必须要跨越不同的主义、观察更多变数之后,才能了解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中的体系。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模型有它变数上的限制,统计学则受制于有限的数据资料,一次需要其他形态的研究来加以补充。
       随着全球竞争的脚步加速,国际化与自由化使国家的重要性不减反增。国家之间的特征与文化差异。非但不会受到全球竞争的威胁,反而会被证明是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认清国际竞争中国家崭新与不同的角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企业必须具有改善和创新的战略、竞争的意志、对所处国家环境的了解与改进之道。需要国家更有效的分配国家自然资源。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最终的成功。政府方面则必须设定适当的目标并追求生产率,这是经济繁荣的两大柱石。政府必须努力经营像诱因、努力与竞争等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而非一般常听到的补贴、集体研发或“短期”保护政策等看似有效,实则降低生产率的做法。政府最恰当的角色是,推动并挑战产业升级,而非提供使产业逃避进步的“协助”。当各国纷纷重新检讨经济结构之际,也正是选定适当竞争战略的良机。国家的经济繁荣不必借着剥削压榨其他国家,因为各国可以在一个开放竞争与创新的世界中共存共荣。
      
      
      竞争内涵:
       竞争是一种丰沛的动能,经济竞争的本质不是为了平衡,而是为了无止境的变化。企业选择竞争战略的考察标准是产业结构(获利类型)和产业定位(获利环节)。成功的跨国企业有用网点优势(location-based advantage,企业因所在网点/国家而成长茁壮)和体系优势(system-based advantage,企业在全球各地架构的网络体系)。而全球化战略的抉择要领可以归纳为2个思考面向:形势与协调。
      
       产业结构的5大作用力:
       1)新加入者的威胁;
       2)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
       3)供应商谈判力量;
       4)客户谈判力量;
       5)与现有竞争对手竞争;
      
       造成竞争优势改变的典型因素:
       1)新技术:产品、营销、物流、服务等;
       2)客户需求转变或新需求诞生:出现新的、优先顺序改变等;
       3)新产业环节现身:重组、并购、新环节等;
       4)压低上游成本或增加取得途径:劳动力、原料、能源、运输、通信、媒介和设备等;
       5)政府法令规章的改变:生产标准、环境控制、进口限制、贸易障碍等;
      
       竞争优势的持续可长可久,主要取决于3项重要条件:
       1)特殊资源的优势(能源、人力等低层次资源和高技术、人才等高层次资源,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这种最高层的特殊资源);
       2)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
       3)持续改善和自我提升;
      
      
       国家常常是在企业努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逐渐现身,发挥功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很复杂。每个国家社会与政治的历史背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都会影响到产业的竞争优势。对企业而言,国家竞争优势不仅是发展竞争力的起点,也是终点。在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一个能在国际上成功的企业绝不是被动的旁观者。
      
       国家的竞争优势与以下几个前提有关:
       1)竞争的形态会随不同的产业及产业环节而改变。因此,国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必须放在一个产业或产业环节中看,而非广义地囊括所有产业。研究方式也不是依赖广泛、单一的劳动成本或经济规模,而是依各种产业不同的竞争资源来评断。由于发展产品的条件会随着产业性质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与国家环境的关系远比单纯的成本差异更重要。
       2)跨国企业的价值链不一定放在母国。重点是为什么这个国家被跨国企业选为竞争的“基地”。在这里,基地的定义包含了企业在此制定竞争战略、发展核心产品和生产流程、研究最关键的技术。基地也是企业的母国整合本身优势、朝向全球发展的舞台。
       3)在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来自改善、创新和升级。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包含了新产品、新流程、新营销手法、新客户群等。长期的努力对此创新的催生效果绝不亚于灵机一动。企业一开始要掌握竞争优势,是通过不断主动改变竞争优势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改善以保持领先。这表示企业不仅要更有效地执行现有优势,而且要随时间持续扩大并提升竞争优势,也就是要往更精密的产业环节发展。企业若要创新和升级,就必须先觉察产业的变迁趋势,并全力以赴。
      
       提升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1)生产要素创造机制;
       2)工作动机;
       3)国内市场竞争;
       4)国内需求的增加;
       5)不利因素的转换;
       6)发展新企业的能力;
      
       造成竞争优势丧失的原因:
       1)生产要素的恶化;
       2)国内需求跟不上国际步调;
       3)本地用户太温和、不够挑剔;
       4)技术变化导致不利因素出现、或相关产业出现缺口;
       5)所设定的目标限制了投资程度;
       6)企业推动自我调整的弹性;
       7)国内竞争者停战;
      
       总结:
       1)国内同业竞争不可忽;
       2)相关产业相辅相成;
       3)忠实需求条件;
      
      
      钻石体系:
       菱形的钻石体系以4大关键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环环相扣、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这套理论将能为政府与民间描绘出实际可行的升级进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每个产业都所向无敌,或是只出口不进口。每个国家的人力与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最理想的状况是把资源应用到最有生产力的区域。
      
       每个国家都有4项环境因素来讨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国内竞争优势的速度,也可能造成企业发展停止不前:
       1)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
       2)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竞争对手的表现。
       由上述4项关键要素形成的”钻石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否成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属于改过企业就都能成功。事实上,即使在最有活力的国家环境中,资源和技术也不是平均分配使用,部分企业的失败是必然的。然而一旦能够在一国之内脱颖而出,必然也会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赢家。
      
       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等两个变数。产业发展的机会通常要等基础发明、技术、战争、政治环境发展、国外市场需求等方面出现重大变革与突破。”机会“通常非企业、甚至政府所能控制的。这些”机会“因素可能调整产业机构、提供一国的企业超越另一国企业的机会,因此,机会条件在许多产业竞争优势上的影响力不容乐观。
       构成整个竞争力拼图的最后一片是政府。各层次的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政策对钻石体系造成的作用。比如说,反托拉斯法有助于国内竞争对手的崛起、法规可能改变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形、教育发展可以改变生产要素、政府的保护收购更可能刺激相关产业兴起等等。漠视经济政策对国家优势的影响,正如过度扩大或过度贬抑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不切实际的。
      
      
      
      
      
       生产要素:互通有无的根本
       要了解生产要素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方式就是观察产业竞争。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成写来几大类:
       1)人力资源:即工作量和技术能力、人力成本(含管理阶层),同时也考虑标准工时和劳动伦理的表现;
       2)天然资源:这个范畴包含先天资源的充沛与否、质量优劣;
       3)知识资源: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知识上的发展;
       4)资本资源:每个国家金融产业的资本成本、可运用的资金总额;
       5)基础设施:如运输、通信、医疗、文化等等。
       这些生产要素通常是混合出现的,每个产业对它们的依赖程度也随着产业性质而不同。在有些产业中,企业只要能掌握低成本或独特高质量的生产形态,就能巩固竞争优势。
      
       初级/高级
       初级生产要素: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
       高级生产要素: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研究所等。
       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中只有极少数是先天得来的优势,绝大多数必须通过长期技术开发,而且每种生产要素所需的投资情况又有极大的差异。初级上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继承的,或只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但是在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上,这类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
      
       一般/专业
       一般性生产要素:公路系统、融资、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他们可以被用在任何一种产业上;
       专业型生产要素:限制在技术型人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领域、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
       专业型生产要素提供产业更具有决定性和持续力的竞争优势基础。一般性生产要素虽然能提供最基本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很多国家都有,效果相对不甚显著。
      
       不利的生产要素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还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在狭义的国际竞争中,竞争优势是源于丰富的资源,并将科技视为外部条件。然而,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没有效率。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国家汇率持续升值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不利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升级,更能持续。由此看来, 狭义的竞争劣势甚至可能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源头。
      
      
       需求条件:产业冲刺的动力
       内需市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它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从以下3点可以看出:
       1)国内市场的性质,如客户的需求形态;
       2)国内市场的大小与成长速度;
       3)从国内市场需求转换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
       从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国内市场的质量绝对比市场需求量更重要。
      
       在产业竞争优势上,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主要通过客户需求的形态和特征来施展。这种市场特征会影响企业如何认知、解读并回应客户的需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处就在于企业可以早发现在国内市场中的客户需求,这是外国竞争对手所不能及之处。产业或产业环节的竞争优势也是从这里产生。同样地,如何国内市场的客户要求较多,本地厂商在市场压力下努力改善和创新,形成更精致的竞争优势,进而成为这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这种市场与竞争力的微妙关系,就在各国不同形态的内需市场中表现出来。
      
       无法掌握母国市场的损失,就无法靠出口来弥补。本国市场要能产生国家竞争优势,还必须具备以下3项特色:
       1)细分市场需求的结构:也就是市场需求呈现多样细分;
       2)欢迎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与产业环节的结合情形相比,本土客户的本质又更重要,企业与这类型客户在地理和文化上的相近,使得企业更容易察觉新德需求,并与发展创新密不可分。加入客户本身也是企业,更会创造出批次共同开发的机会;
       3)预期型需求:如果本土客户的需求领先其他国家,在未来可能带动各地同类型的需求。吐过本国需求先反映出市场上的客户偏好,则是一种敏锐的预告指标。
      
      
       相关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
       当这个国家和其他国际竞争对手比较时,能提供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全球驰名的企业,背后包含了形形色色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中,一个企业的潜在优势是因为它的相关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因为相关产业的表现与能力。自然会带动上、下游的创新和国际化。
       一个国家因为相关产业彼此牵动而刺激竞争力是很平常的。瑞士制药业的成功与它的酵素工业在早期就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关。其他产业同样有这种由供应商的竞争优势促成相关产业受益的机制。
      
       由上而下的扩散流程
       当上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时,它对下游产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下游产业因此在来源上具备及早反应、快速、有效率、甚至降低成本等优点。同时,设备供应商为满足本地客户的需求也激烈竞争,客户就可享受到更合理的价格与更高的服务效率。
      
       相关产业内的”提升效应“
       竞争力强的产业如果有相互关联的花,也会有”提携“新产业的效果。因此,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因为它们之间的产业价值相近。可以合作,分享信息,甚至在电脑、设备和应用软件等方面都能互补。这种关系也形成相关产业在技术、流程、销售、市场或服务上的竞争力。
      
       如果想成功地培养一项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最好能先在国内培养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产业的创新能力或分享相关经验上面。
       不过,无论是本地供应商或相关产业,都必须与钻石体系的其他关键要素搭配。若掌握不住先进技术、国内市场无法及时反映市场变迁,或缺乏强而有力的本土竞争以激发斗志,就算供应商的水平是世界一流,它对下游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仍然相当有限。如果忽略了整个世界的趋势,更缺乏改善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的压力,上游供应商的竞争力终究于事无补。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最后的三角习题
       这包括若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国家竞争优势也就是指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本国竞争者的形态,更在企业创新过程和国际竞争优势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过,管理模式并非通则。产业成功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善用本身的条件、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更要掌握国家环境的特色。
       民族性对企业管理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很难找出通则,其中比较重要的层面包括:人民对权威的态度、人际交往的形式、人工对主管的态度、主管对人工的态度、社会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规范、乃至于专业标准等。这些文化源自教育系统、宗教和社会的传统,家庭结构,乃至于其他无形但具有独特意义的民族特征。
       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
       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则是管理者的态度;像是管理者对旅游的态度,就是民族特征对国际观或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形成企业国际观还有一个因素是当地人对外语的态度,在背后驱动的这种学习态度正是国际市场饱和与同业竞争者带来的压力。
       政府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政府管制外汇或限制外人投资就是最直接的一种。而政策工具也可以成为一些产业国际化的推动力。此外,有些国家的政府通过政策控制企业管理阶层的国籍比例也会应先个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能力。
      
       设定发展目标:
       各国不同的发展目标,也会影响到企业和劳资双方的工作意愿。如果一个国家能将发展目标和本身竞争优势充分结合,产业成功的希望很大。比方说,持续投资是很多产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条件之一、假如国家能激励人民对产业的忠诚与奉献、连带也培养出国家的竞争优势。
       企业目标:影响企业发展目标的因素包括:股东结构、持有人进取心、债务人态度、内部管理模式、以及高阶资深主管的进步动机。
       企业股东结构、资本市场的特色、营运模式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大方面:
       1)它们会影响这个国家的企业在寻求资金时的态度,对风险性利润的评估、投资时间的长短、以及投资报酬率的考虑。
       2)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也会影响产业的发展趋势。由于每种产业的性质都不相同,资本市场的形态必然对有些产业特别有利,并对其他产业不利。而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随着产业对自己的需求程度而定。
       个人事业目标:个人的事业进取心也会影响产业发展的强弱。产业竞争力 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动机和工作态度。
       奖励是提高个人努力和进步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奖励因素也受到社会价值观和税法的相互牵制。个人努力就不只是为了财富,还有追求财务和社会地位的目的。这种动机使得他们的决策谨慎,对风险的态度保守,注意力只集中在某些产业。而且,各国人民对财富的观念也不一样。
       另一个影响个人事业目标的因素是劳资关系及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很多产业需要靠持续的投资、技术升级与密切合作,以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为了做到这点,劳资之间往往实行终生聘雇制度。在劳资关系功利化的国家,强调个人表现的产业较容易出头。
       职业、技能训练也影响个人对事业目标的态度,进而反映到产业的竞争优势上。
       影响个人事业目标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冒险精神。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外来者”的因素很重要,原因即在于“外来者”比较敢于创新。
      
       民族荣耀与使命感所带来的诱因:
       最后,民族荣耀或民族使命感也会影响产业精英、持股人和资金的走向,进而带动特定的产业发展,因为这种荣誉感会使产业心甘情愿地投注无穷的经理。一旦某项产业成为受敬重的行业或该国的代表,这项产业的优越地位也会催化竞争优势。
       无论国家规模大小,精英永远是相对稀少的资源,而一个国家的成功也就是得通过教育引导精英选择最具竞争优势的工作。加入国内的优秀人力都投入科学和工程领域,对经济的影响力将难以估计,因为这些高级人力将会带动产业创新。当一个产业时该国第一优先的发展目标、或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时,优秀人才必然蜂拥而入,并且以高度的忠诚态度努力工作。
       产业竞争优势和民族骄傲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个当初未受注意的产业突然在国际间成功,它在本国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人民对它的认同进而又形成持续该项竞争优势的动力来源。一国发展的优先目标也会经由非产业部门转入产业,并产生竞争力的效果。
       历史传统、地理特色或社会结构等。都可能是一个产业成为民族骄傲的因素,当举国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产业时。这股力量的涟漪效果非常可观。不过,加入民族的注意力与产业无关,或观念偏执、产业受到的打击也很大。
       如果把视野再拉远一些,社会心理则是另一种形成民族荣耀的因素,这种“英雄崇拜”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影响甚巨。这些受欢迎的产业刚好在各国也是表现最优秀的产业。民族情感对企业竞争模式的影响事实上不下于市场的需求程度。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再一流人才不断投入的过程中建立。
      
       持续忠诚度的重要
       个人和企业的追求目标会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职业、劳动价值、企业和产业的忠诚与投入程度。事实上,为逐利而快速流动的资源很少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传统市场决定论的瑕疵是,它假设一个产业资源所使用的生产率是一定的。因此,资源必然想报酬较高的产业流动。现实环境里,产业创新所带动的生产率通常高于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样地,专业知识和经验建立后,还将带动升级和竞争的持续力。这种创新模式需要人力和资金的持续投资。
       若投资人或员工对企业或产业的忠诚度越高,它的竞争优势也越大,进而与钻石体系的而其他关键要素形成良性互动。保持优势也意味着,即使回收少、有风险、所有可能资源还是应该持续投入主要结构的在调整工作。创新是获利率下降时最不可少的补剂。因此,产业在面对困境时,只要有改善和创新的可能、就不该轻易选择“放弃”。相对地。若一遇到困境,资源就开始在产业间流动,那么该项产业想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微乎其微。
      
       垄断非长久之计
       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项发现也会挑战很多传统的经济学观念。但是在现实中不论是大国家还是小国家,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单一产品的产业时如此,强调规模经济的产业也不例外。所以,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缠斗,迫使彼此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对国家竞争优势而言,整体产业规模的重要性不在个别企业规模之下。
       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它往往是政府补贴和保护下得产物。政府介入的痕迹明显,从而扭曲了竞争的样貌。而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观点看,国内市场竞争对手之所以重要,并非是它激励了静态的效率而已,而是它能提供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
       与所有竞争者一样,国内竞争者会创造企业进步和创新的压力。这种竞争更会使企业彼此竞相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研发新产品和流程。企业没有永久的优势,但是竞争者的压力会使它时时有落后的忧患意识及超前的欲望。此外,技术等其他形式的竞争也会使国家竞争优势更能持久。
       国内市场竞争之所以重要的理由还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对企业而言,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是显而易见的压力。自我的完善也迫在眉睫,其他竞争者的成功不但证明了进步不是口号,还会吸引更过竞争者投入这个战场。
       国内市场的企业竞争也常常超出经济利益本身,演变成情绪或面子之争。企业无时无刻不在较劲,自然把这个产业引领到国际上的成功。
       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不但强化本地优势,更加重厂商以出口追求成长的压力。当产品需要以量取胜时。本地竞争者会相互影响把目光移往国外,以获得更大效能和获利率。
      
       区域特色浮现
       由国内竞争过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会使整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受惠,不是哪一家厂商所能独享的。由一群国内竞争者激发出各式各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战略,不但有助于创新、更形成防范外国产品侵入的保护网。如果外国竞争者无法长驱直入,本国产业优势又会更持久。当竞争者互相激发好的点子、并改进本身缺点时,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就会逐渐成长。人才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又带给企业模仿对手长处的机会,同样有助于相关产业在信息和技能方面的流通和整合。企业垄断信息和技能的阶段结束时,也正是整体产业进入良性的快速创新时期。这类产业信息通常较少在国外流通,原因是外国公司近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当创新不再是个别企业的独门武器时,这个国家的产业也迈入比外国竞争者更快的进步期,进而带动企业获利能力。
       国内市场竞争可以创造竞争优势,同时也协助企业克服生产要素的不利部分。当一群本国竞争者被迫各显神通以求生存发展时,政府的干预、妨碍创新的政策会引起业界的反弹。当一个国家只有两家大厂竞争时,情况刚好相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反而是补贴、市场保护、封闭式上下游关系等各种伤害活力“协助”,因而这些协助并不能引导出企业的创新和竞争优势。
       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会促使政府建立更公平和超然的立场。因为政府顶戴不再是市场的保证,每家企业的各式国际竞争战略也会向保护政策开火。政府若能致力于打开国际市场、投资补强本国条件,形成有竞争力的网络,对产业的影响会较为有益。
       强劲的良性国内市场竞争与随之而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事实上是外国竞争者无法复制的。本国竞争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刺激挑剔型客户的出现,建立进步与有创意的世界级供应商系统。这种强化的效果一旦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本地供应商体系、充沛的高级人力资源及钻石体系的其他部分自然能水到渠成。
      
       机会角色:可遇不可求
       “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作为竞争条件之一的机会,一般与产业所处的国家环境无关,也并非企业内部的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影响。
       可能形成机会、影响产业竞争的情况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形:
       1)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
       2)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物科技、微电子科技);
       3)生产成本突然提高(能源危机);
       4)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
       5)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
       6)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
       7)战争。
       引发机会的事件很重要,因为它会打破原本的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这些事件使得原本的竞争者优势顿失,创造新的环境。
      
       当发明奇才遇上企业家竞争
       国家优势的核心是“发明家”和“企业家”。现实中,企业家和发明家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在有些产业中特别容易看到企业家、发明等因素的促进。因为有些国家对相关产业的需求比其他国家强。国家本身的状态又会影响到高级人才和知识方面的培养。这些变数又影响到上游产业所提供的必要服务和新加入厂商的机会。依此类推,机会的背后事实上是国家环境差异的家国。事实上,要预测哪一个公司或哪个人比较可能创新并不容易,还不如预测哪一个国家适合创新,比较实际可行。而发明有时候必须与国家的特征一并考虑。一个国家的产业要由竞争优势,还是要靠环境中的钻石体系。
      
       政府角色: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事实上,政府与其他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既非正面,也非负面。政府的补贴、教育和资金市场对政策会影响到的中生产要素,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很微妙。一方面,政府制定本地产品规格标准之后,必然会影响到客户的需求状态;另一方面,政府本身也常常是该国市场的主要客户之一。这些角色使得政府既可能是产业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障碍。反过来,政府也有很多影响上游和相关产业环境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也受到环境中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
       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它对钻石体系的影响。它的意义也要根据公共政策的表现上观察。因此,政府政策的成败效果,必须参照其他关键要素的状态加以考虑,而非绝对的。
       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固然可观,但也有它的限制。产业发展如果没有其他关键要素的搭配,政府政策再帮忙,也是付不起的阿斗。若政府政策是运用在已经具备了其他关键要素的产业上面,就可以强化、加速产业的优势,并提高厂商的信心,但政府本身并不能棒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解剖“关键要素”
       钻石体系中德每个关键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因为任一项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他条件的配合上面。一般而言,一个产业的任何一项关键要素出问题都将伤害它的竞争优势。
       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助的体系,它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当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逐渐消失时,产业本身的竞争优势也同时在退化。
      
      
      发展规律:
       企业成功、经济繁荣的动力是压力、挑战和机会,而非静态的环境或外在协助。进步是来自变革,而非为稳定而稳定的偏见。
      
       国家竞争力发展的4阶段:
      
       生产因素向导
       1)完全以价格条件进行竞争,能够提供的产品不多,应用的流程技术层次也不高,技术本身也是广泛流传;
       2)企业本身尚无能力创造技术,必须依赖外国企业提供经验与技术,企业本身能表现的技术主要是来自模仿,或是在本地投资的外商所引起的;亦即拥有较高级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的本地产业;
       3)很少能与产品的最终顾客直接接触,海外市场的贸易机会也掌握在外国代理商手中;
       4)某些外销产品,在本地的市场需求有限,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
       5)对全球经济循环与汇率变动非常敏感;
       6)成功转入下一阶段的国家并不多;
      
      
       投资导向(进步)
       1)企业投资行动频繁;
       2)努力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最佳的技术;
       3)力求提高更精密产业与产业环节的竞争能力;
       4)面对国内竞争的年代;
       5)小试锋芒的阶段:举国上下愿意投资一些最基本的优势阶段,但是这种投资不足以发展独特产品或应用独特流程;
       6)强调发展本国智能;
       7)讲究规模经济的产业、资本密集但需要大量连接劳力的零件与标准化产品产业、比较不讲究求售后服务技术、不怕转移且提供产品和流程技术的来源不止一处的产业;
       8)仍然缺乏能够积累经验和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
       9)机会大幅增加,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10)成功转入下一阶段的并不多;
      
      
       创新导向
       许多产业已出现完整的钻石体系;
       1)锐不可当的竞争力出现,各种产业和产业环节中德竞争开始深化与扩大;
       2)投资国外的阶段:企业开始逐步撤出价格竞争或比较简单的领域,并将这些领域让给其他国家;
       3)垂直深化发展:竞争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扩散到其他相关上下游产业;
       4)横向水平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为更新更大的产业集群;
       5)服务业走向国际化;
       6)政府无为而治;
      
      
       富裕导向(衰退)
       1)社会价值挂帅:社会价值其实是根植于经济持续进步的基础上;
       2)人民对其他领域的工作兴趣远大于在产业界,实用主义的教育概念逐渐消失、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疏忽、又造成教育标准的低落;
       3)国内竞争活动衰退、经营战略由积极转趋保守、企业再投资的意愿降低、大企业左右政府保护政策使自己与竞争者隔离;
       4)经济活力开始下降:企业购并;
       5)仍能维持优势的4类产业:精致高需求产业(奢侈、金融、娱乐)、长时间特定投资产业(科学、教育、国防、医疗)、抢先进入优势产业(香烟)、该国保有初级生产要素优势的产业。这4个产业的共同点是富裕。
       6)服务业比重开始加大:服务业的表现,会反映出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7)两极化表现:富裕导向阶段会导致经济衰退,国内企业水平下降,向国外纯资本输出;
       8)除非国内的收入财富已积累到一定程度,不然经济发展不一定会走向富裕导向阶段,也有可能是开倒车的;
      
      
      对策建议:
       今日的世界需要大政治家、大企业家、而不是大管家;经济要成功‘先决条件是“做”与“不做”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权最后还是操控在每个国家和企业的手中。
      
       企业战略
       在资源和竞争条件的允许下,企业必须尽快实行全球战略。国内资金成本过高、生产成本过高、货币升值等现象,并不足以成为企业出走的借口。正确的全球战略必须克服这些不利因素。
      
       政府政策
       政府如果降低通信和交通的成本。减少关税壁垒,提高国际竞争程度,有助于当地产业的创新,因为本地企业会再这样的环境中磨练出对外界市场的渗透力。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
       1)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和提升,最后必须反映在企业上,因为它们才是直接与外国对手较劲的主要主体;
       2)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比较的,而非绝对的;
       3)竞争优势来自可长可久的活力,而非短期的成本优势。当国家具备永不停止的改善和创新能力时,竞争优势才能茁壮;
       4)国家需要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繁荣。有些国家的环境确实比其他国家好,这也使得它们在提高生产力和保持竞争表现上更加有利;
       5)展现国家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地理集中性;
       6)一家新公司成立之后,大约3、4年即可步入正轨;而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则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
       7)一国的优势在于它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性,而非一致性,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所有产业上维持绝对的竞争力;
       8)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各种产业分类方式,并无关联性;
       9)对企业和员工而言,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并不轻松。要保持持续的优势,必须面对持续的压力和挑战,以及投以持续的改善与投资。许多企业宁可选择稳定,而不愿长期奋战;
      
       健全教育政策应有的条件:
       1)教育的标准要高;
       2)教育是一项受尊重,并有价值的行业;
       3)学生在受教育和技术训练时,应该具备应付实际需要的能力。学生在接受技术训练时,应该有在产业工作的心理准备;
       4)大学以外,应该还有其他高质量、受尊重的教育机制;
       5)企业主和教育机构应该维持密切的关系;
       6)厂商和行业协会有责任对企业或产业内部的教育特征进行大量的投资;
       7)制定吸引专业能力人才归化的移民政策;
      
       科技原则:产业科技政策的一些原则和特色:
       1)科技政策应该和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态一致;
       2)以大学内研究为主,政府研究单位为辅;
       3)研发原则应强调与产品化相关的技术。强化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需求,科技研发的方向也应该紧扣着产业的需求进行;
       4)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应该紧密联系:
       1.专门化研究机构的中心应该放在产业集群或横向的技术需求;
       2.委托研究;
       3.广为流传的机制:由政府研究机构或政府赞助的大学研究计划,应该向社会公开,形成扩散效果;
       5)鼓励企业内部自行研发;
       6)先求创新速度,再谈创新技术的保护问题:国家竞争优势和生产力的持续提升,靠的是活泼持续的创新活动。很少企业或国家能靠着保护昨天的机密而长期稳坐领先的位子;
       7)有限度地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计划:其必须具备的条件:
       1.合作研发的领域必须是最原始的产品和流程的研究,或是为了发展出更精密的技术。它不应该针对特定厂商的专业需求而进行;
       2.公司不能把整个研究部门投注到外界合作研发计划;
       3.合作研发计划,应该以间接、细分和独立专题的方式进行、使大多数业者都有参与的机会;
      
       其他手段
       1)开放资本渠道;
       2)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3)直接补贴并非良策;
       4)生产要素和货币市场政策;
       5)国防采购帮助益不大;
       6)利用产品和流程的规范;
       7)购买者的责任;
       8)设定技术标准;
       9)想办法延伸国内市场;
      
       国家行动指南
       1)大国根据本身需求所努力发展经营的产业环节,即使只算是大国的次要市场,照样可以为效果带来产业上的竞争力;
       2)相比拥有庞大市场的国家,小国的自强之道是完全开放市场和采取全球化战略;
      
  •     【http://blog.sina.com.cn/leiwon】波特教授在本书中构建了一个精巧的模型——“钻石体系”,其中的关键要素包括:(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国家在某些产业成功建立竞争优势抑或一败涂地,都可以经由“钻石体系”得到充分的阐释。波特教授始终强调,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改善和创新,中央集权、合作、保护等危害自由竞争的做法无助于实现经济繁荣的愿望。这部译成中文后多达700多页、近100万字的巨著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事实上本书也的确不适合普罗大众夜以继日地阅读,除非你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力与意志。那些具备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基础的读者应该能从本书当中获益匪浅;企业领导人、公务员(尤其是商务部 / 厅和各级发改委的工作人员)根据需要精读部分章节亦会大开眼界并有助于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高校经济 / 管理 / 商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本书堪称惊世骇俗的理论工具和素材仓库。值得一提的是,读者不宜把阅读期限拉得太长,否则容易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从而无法体验到本书逻辑体系的精妙,亦不利于消化理解波特教授传递的海量讯息。另外,在该领域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员显然需要专注和反复的阅读。
  •     波特教授是第一个将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进行区分的学者,在本书中他提出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著名的竞争力分析模型“钻石模型”也出自该书。在本书后半部分,波特教授还引用了大量实力对他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是一本内容翔实、见解独到、影响广泛的书籍。翻译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别是台湾学者所用的一些语言,生动而不失规范,也非常值得学习和琢磨。书非常厚重,读起来需要耐心哦!
  •     翻译很烂,很多词的中文翻译已经和时代脱节了!
      
      建议看英文版,在网上可以搜搜,有很多地方下载的!
  •     7月22日上午,很多人仰天长看。这次日全食号称“百年一遇”未免夸张。日食是个位置现象,月球横亘日地之间,三个星体成一条直线,所以时有发生,大约100年60次。但经常适合观测都是鸟不生蛋的地方。而这次日食覆盖长江流域约4亿人口,观测时间也较长,最长约6分钟。
      
      自然也带来不少商机,街头网上热卖各种观测设备,还间接推动旅游、天文书籍等周边产品和产业。有天文爱好者计算,从成都飞往上海,理想状态能观测到31分钟的日全食。据报道南航对日食期间的航班机组进行了相关培训。但这个商机和日食一样转瞬即逝。天暗下来的时候,观测镜如果还没有卖掉,就砸在了手里,好像中秋节晚上的月饼。
      
      一些商业运作的效果也有疑问。例如上海天文台授权中行“日全食推广合作伙伴”,在全市网点免费发放专业观测镜,但要办理业务。虽说中国人热爱免费和打折,但因此能增加多少业务量,又有多少实打实的收益呢?天文台估计是人手不足,也未必有经济的好处,但这样做还是可能会引起一些议论。
      
      在我看来,银行的业务特点要求严谨和稳健,和天文学颇有“通感”之处:“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如果长期投入天文科普,相对银行的财力,也算不上大数,但对科普事业,银行的品牌内涵,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形象区分,都能有力地提升。
      
      这个例子反映国内科普事业的短期化,碎片化。国人喜欢凑热闹、搞运动。“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至少还一年一回。日食带动的科普“八点来了九点走”,再下一次日食,或其它重大科技景观,就不知猴年马月了。
      
      因为种种原因,财政对科普的投入不够,据一项统计,平均每年每人1元。这能干个P呢。但即使达到与国力和国际相当的水平,科普也不应该仅仅靠财政支持。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呢?
      
      一些舆论坚决地反对科普“市场化”。但是有两种市场化。一种就像这次的“日食经济”,科普是手段,商业是目的。众多产业与科普存在程度不同的交集,科普的地位相对边缘,更重要地是,短期收益不如其它项目,因而争不到资源,更会为商业利益损害科学和科学界的声誉。应该反对。
      
      但另一种市场化,科普是目的,商业是手段。能够整合与众多产业的交集,达成1+1>2的效果。并制定和推行战略。科普产业短期利益小,回报周期长,但品牌一旦建立,却能持久,和多变的时尚、娱乐流星形成鲜明的对比。长期折算可以得到平均的利润率,从业人员也能过体面的生活。
      
      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做科普产业,更要有。
      
      2009.7.22
      本文授权<新快报>
  •     最近开始读波特三步曲,作为管理业界非常知名的三步曲,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开始读起来感觉是挺困难,有种在水底呼吸的感觉,这个过程中,我思考自己的公司的竞争力来源,行业竞争力分析,产业,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待读完,我将做一个总结和阐述.
  •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196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学士,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Business Policy)课程,至1990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15年时间,其中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58次重印,被译成17种文字,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也已35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2002年哈佛商学院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1988年国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论文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制约,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在于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商学院早在1911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1965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案例》,至1982年出版该书的第5版(波特作为五人合著的第5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的写作),[1]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SWOT: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按照以上观点,似乎战略管理可以简化为一个正式的规划过程,能够分解为多个明确的步骤,使用类似核查表的形式界定研究范围,由计划人员运用各种开发出来的战略管理工具与技巧,按照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是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与方向,二是了解外部环境态势,三是分析内部实力状况,四是提出、评价与选择战略方案,五是组织战略实施。这种对于战略管理过程的结构化处理,也体现在许多哈佛式的见物不见人、重理不重情的冷酷竞争案例讨论上,它在提升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专业化水平的同时,无形之中割裂了战略管理过程各环节之间所存在的有机整体联系。波特“竞争三部曲”秉承了哈佛战略研究的这种传统,体现的是SWOT分析的内外匹配思想,只是在思路上强调了企业定位问题,在分析工具与研究深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如《竞争战略》涉及的有关企业外部的产业与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讨论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与成本驱动因素,《国家竞争优势》探讨的以国家、州(省)等地域为对象的“产业集群”与整体竞争力构建问题。
      
        “竞争三部曲”之间一脉相承的思路,集中体现在波特1991年发表的论文“战略动态理论”中。[2]按照波特《竞争战略》的观点,关于战略研究的重心,即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成因,可以分为行业结构与企业定位两方面,其中行业结构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说明行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而定位本身又由企业战略所决定,如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等。那么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其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指出,竞争优势最终受制于企业内外环境。他以学习调适能力解释内部原因,以“钻石理论体系”说明外部原因。这样,最终似乎又回到了初始条件与企业定位的解释上。所以,波特认为从动态的角度看,进行战略的时序过程研究,追溯竞争优势的成因,很难回避循环解释问题,不太可能建立严格数量化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模型,只能给出以解释、判断为基础的描述性框架。
      
        三部曲应用局限——重解构轻综合的工具战略
      
        应该说,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这为人们了解竞争本质提供了广泛的视角。但问题在于,这种解构分析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提供解决战略实践问题的答案。解决战略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解构方法,特别注意平衡协调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波特所提供的许多方法实际上均属于工具战略,它只解决战略可能途径,而并不提供途径选择的准则。如波特《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作为行业竞争驱动力解剖的经典方法,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但并没有解决模型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五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应对行业战略运作的竞争趋同等。另外,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研究入手提出的五力模型,实际上采用的有点类似政府视角,从中得到的有关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对该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适用,似乎不可能提供企业特色构建思路。对于这些问题,波特在其1996年发表的论文“战略是什么”中给出了解决对策。[3]
      
        当然,在将波特三部曲引介给国内广大读者时,受当时研究水平所限,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错误认识。首先,认为各类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就是竞争关系,并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图示做了表面化的理解,觉得企业处于五种竞争力量的作用中心,同行企业、替代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是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企业的供方与买方也是企业的讨价还价对象,企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量。那么现实中到底谁有可能作为企业的短期或长期的合作者而存在呢?显然,这不是五力模型所能回答的,也不是波特作为行业分析工具提出五力模型时所试图回答的。如果从跨期动态的角度考察行业内各种市场力量的关系,也许可以发现除了竞争以外,其中还可能存在着多种形态的相互依存、共生互应的关系。对于这一点,也正是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重点关注的。第二,认为竞争战略就是企业战略,而实际上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一样,只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它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并不是追求的目标,需要在战略指导下运用。
      
        不容否认,单个经济实体的一时竞争力增强,可以通过剥夺他人利益而实现,但是全球经济网络的长期生存力保存,却需要依赖互惠多赢来维系。因此,在进行企业、国家或地域竞争优势及内外环境分析时,如果过分关注“竞争”而不是“优势”,也许会造成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一是,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虑对手做什么上,可能会在无意中使企业忽视自身特色的建设,甚至还有可能没有时间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二是,就竞争者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而言,要么得不到,要么不准确,因为别人是不会主动将有用信息透露出来的。三是,即使能够得到信息,也许更多的只是关于过去而不是未来的,而未来是以企业与竞争者的互动为基础的,难以事先预料。四是,真正关于竞争者的信息可能会在顾客中反映出来,所以,与其费神进行竞争者分析,还不如注意做好顾客研究,随时了解企业自身顾客的需求动向。实际上,只要能将分析重心从“竞争”移到“优势”构建上,可见企业战略之目标既可以通过竞争,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显然,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互补合作、和谐发展基础上,其前提是地域特色、多元并存,对此波特在其1998年出版的《论竞争》一书有所体现。[4]
      
        战略研究之我见——实践问题导向的思维框架
      
        客观地说,波特为“理论导向型”的学院派战略研究走向实践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认真研读“竞争三部曲”,对于完成一个严格的战略学者训练非常必要。对于当前存在的关于“三部曲”的争议,事实上并不是由于波特的失误而引起的,这一点从其1990年完成三部曲以来发表的著作及论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应该说,波特对战略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把握,“三部曲”中所谓有争议的地方,基本上属于波特为了界定自身研究范围所做的一种人为取舍。例如,对于波特三部曲属于静态分析,缺乏动态思维的争议,波特就认为任何战略研究都涉及时间框架,也就是在多长的时间内考虑战略影响因素的问题,显然不同的时间跨度选择,必然可以导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对于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的分类,有人认为所有的战略都是特色战略,成本领先实际上只是一种以低价为基础的特色战略。但实际上,从操作的角度看,只要现实中存在竞争压力,即使追求顾客特色,为使企业自身更好生存,降低成本也仍然是一种可供考虑的战略选择。 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波特在“竞争三部曲”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价值创造活动、完整钻石体系等,其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对于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极具参考价值。战略问题的解决既需要解构也需要整合,正如对于人的研究,既需要现代生物学细胞分子层面的解构分析,也需要现代人类学社群行为层面的综合建构,否则将无法真正解释社会中人的现实表现。当然,就“三部曲”中所涉及的解构式的理性分析细节而言,对于中文语境下的战略行者来说,似乎仍显得太烦琐。若注意到管理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而行需权变、需创新、需特色。则可以认为,理论探索值得细读经典著作,但实践运用需走出书本,联系企业实际。显然,对于战略实践行动者来说,理论背囊太重是走不远的。为了有效处理战略知行关系,必须看到,过度理性是无法行动的,战略探索既要追求简洁,因为只有轻装才能减少路径依赖,提升响应速度,迎接不确定环境的挑战;同时也要质疑简洁,防止在简化中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关键因素,以最终提升思考维度,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应该看到,战略研究目前已进入丛林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吸收哲学、宗教、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综合演化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行业竞争、特异资源、核心能力、组织网络、内外匹配、交易费用、互动博弈、动态演化等现代西方战略理论学说与中国传统经世济民观点为一体,以便在平衡兼顾理论体系完备性与实践操作可行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众多流派的理论整合、实践检验、不断改进完善,提出更能解决企业战略实践问题的思维及管理框架。显然,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无庸讳言,在新的框架最终形成并逐渐为广大战略理论与实践应用者所接受之前,对于亟需战略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人来说,在认清“三部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应用局限的基础上,阅读波特“竞争三部曲”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至少就目前情况而言,波特三部曲仍是战略研究领域中最具自身思想特色与完整方法体系的“巨著”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分析视角与技巧有着广泛的适用性,能够较好地满足高校、实业、政府各界人士研究单个企业、产业、产业集群以及地域经济的战略环境、发展布局与措施对策的需要。 最后,关于战略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根据本人所做的长期探索,觉得应该遵循“实践导向型”研究思路。按照2003年我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中提出的“实践导向型”战略管理框架,从企业战略实践所遇到的问题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战略的中心命题在于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由谁做”,其关键在于解决持续经营优势构建、业务演化路径选择、竞合互动关系处理三大实践主题,落实好与战略实施相关的决策、变革、激励三类支撑行动,协调兼顾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这三者的跨期动态平衡关系。战略分析要关注由供方、买方、替代品厂商、同行业厂商、互补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构成的六力互动模型所揭示的人际互赖的竞合演化过程,而不只是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描述的见物不见人的产业竞争格局;战略定位需重视自我超越,改变与拓展选择范围,做到从虚无创实有、化腐朽为神奇,而不只是从机会、威胁、优势、弱点(SWOT)的简单匹配中找寻所谓的最佳组合;战略行动要依靠平凡员工创造非凡业绩,而不只是指望个别杰出人才带来奇迹。
      
      
      
      
      出处:《世界商业评论》
      
  •   我在指望天朝人种突变……
  •   打兴奋剂的奇迹注定不能长久,我依已经不再有企业家崇拜。
  •   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家垄断企业毫无社会责任感,却不断提升民企的竞争壁垒,呼唤他们来为社会买单,这怎么行得通。至于国际竞争,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受到各种行业壁垒的限制,落后者永远挨打,受制于规则制定者,差距大底子薄,内外忧患,不是简单说短时间内增加投入就能改变的。创新研发和新行业的路子也许还有点胜算。如果是科技行业的话,我们国家也需要工程师技师,但目前的学术氛围不乐观。健康发展就寄希望于特殊行业的奇葩吧。
  •   说白了,国家的改变还是寄希望于国民的振作,消费的多多,创造的少少,从上到下都缺乏上进,不讲理想不讲良心,只讲一己的利益上进心用来窝里斗,怎么可能塑造出强国。
  •   欧美发达国家是很好,所谓的精英中国人去那边当个中产阶级,过上一种“历史的终点”的凡人幸福生活,对于强国的目标而言,并不算是什么人才流失。这个国家需要的是用今天的付出换明天的强大不贪图眼下的安稳享受的劳动者。
  •   还有有良心公益心的政府。
  •   如今的中国,不过是南宋对金岁币纳贡体制的变种。集权体制对内野蛮,对外谄媚。
  •   说到底中国的发展到现今政策性意味仍是浓重.而外国企业已经发展为以利为主,加上有科学数据分析的商业发展.
  •   终于有人重新翻译这套书了,我以前买的那套是个硕士翻译的,看的我那个苦啊!
  •   竞争崇拜论者的喧嚣
  •   我有个小问题,政府和企业的角色不一样,企业追求效益,而政府要追求公平,如果一个国家在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国民的知识技能和生产效率无法提高,那怎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有一些假设: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可以进入低端服务业,但加入低端服务业市场吸纳不了这么多劳动力,而剩余部分无法从事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而低端制造业在国家产业升级中已经转移到海外。
  •   @小水
    你是说我们国家么?
  •   现在的美国更符合我的描述吧
    不过我们未来也会面临这个问题,现在大量农民工子女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未来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没有这么多低端岗位了,他们怎么办
  •   @小水
    人家进入的是富裕阶段,这都是正常的,搞不好就会倒退,或者重新进入新的生产要素阶段
  •   @小水
    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支撑因素,大量的充沛的人才供给是重要因素之一,而现代化的教育、公平教育是产生人才所必需的环境,所以没有“正常的教育”则产业转型无从谈起,更无法摆脱低端产业。
  •   谢谢二位!对于这方面我了解的太少,我再想想我的疑问是什么
  •   产业升级是产业增多,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没有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也在增多的,再加上计划生育影响,未来中国问题是劳动力不够,不是劳动力太多。
  •   1,钻石模型;
    2,约翰奈斯比——不是美国PK德国,而是GE PK 西门子!;
    3,最好的“守业”就是“创业”(就是先发 竞争)——例如:诸葛亮明知是败,为何六出祁山?!!!
  •   单是读笔记就读得心潮澎湃,这样的美国怎么可能被赶上!!!83年,37岁的波特成了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委员;在里根政府自由主义经济的大势下 ,我猜想波特的研究将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做了精密细致的战略嫁接、对塑造美国竞争力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
  •   此书等于《国际金融》《世界产业概论》《宏微观经济学》,但是该书比那些教科书要好看些,且更容易懂。但是该书还是无法完全替代。
  •   是吗?
  •   不是吗?
  •   深有同感,本来该君写的书就比较晦涩难懂,唉,又遇见差劲的翻译伤不起啊!
  •   天堂老师写书评的一大特点就是这书评和书基本没什么关系
  •   下个月买回来看。。
    这个月买的书还没有看完
  •   看了这篇评论我感觉这书不好读啊,评论都是如此的冗长晦涩
  •   评论内容十分客观中肯,相信作者对于“战略”的认识也十分深刻。
  •   写得很好,但因为我刚开始看国家竞争优势所以没能完全看懂该文。请问笔者,作为一个大学生,看这几本书会不会稍显早?因为我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还是很难理解波特的内容,尤其是没有坚实的专业背景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