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王刘鸿生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光永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前言

赵洪祝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称“文物之邦”,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浙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思想内涵的地域文化,这是浙江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这一文化瑰宝为我们所用、为时代服务,既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浙江地域文化,对于进一步充实浙江文化的内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的创新能力、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促进浙江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5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该工程旨在以浙江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浙江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课题和浙江历史文化为研究重点,着重从“今、古、人、文”四个方面,梳理浙江文明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推出一批在研究浙江和宣传浙江方面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支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建设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当代浙江学术”品牌,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为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贡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三年来,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设立10余个系列400余项研究课题,完成230项课题研究,出版20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新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6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当前,浙江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新课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继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热切地期待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以展示浙江文化的实力,增强浙江文化的竞争力,扩大浙江文化的影响力。2008年9月10日于杭州

内容概要

《企业大王刘鸿生》以解读刘鸿生深受滋润的“宁波帮”商业文化血脉为切入点,对其由外国在华公司的“跑街”起家,继而凭借鹤立鸡群的商业才干、灵活机敏的经营技巧,纵横捭阖的开拓能力,化敌为友的同业联合胸襟与手段,一步步登上“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等一个个顶级宝座的传奇经历给予了全景式铺排和“用事实说话”式的直白描述。同时,对刘鸿生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出奇制胜的商战谋略和超凡脱俗的用人艺术,对其从家族企业向社会企业艰难跨越的积极探索,及其与四大家族由周旋、借力到分道扬镳的内心波折,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感认同与精神皈依的心路历程等,都有言简意赅的演绎和诠释。
《企业大王刘鸿生》由刘光永所著。

作者简介

作者刘光永,本名刘光勇,男,1956年5月出生,陕西吴起人。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四年,1977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师从史学家赵俪生、桂经国先生。曾在陕西省委党校执教18年,2000年5月起,在浙江理工大学任教,现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晚清史的教学研:究,主要著述有:《大清的挽歌:清末改革管窥》、《变革启蒙先贤》、《领袖的魅力》、《古圣先贤论兴衰治乱》、《清官梦:吴晗传》、《文史丛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北方论丛》、《求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血脉传承
公元1888年
甬人善贾,亦善抱团
刘鸿生的人生舞台——上海
祖父刘维忠的创业工程——丹桂茶园戏院
“拒绝上帝”
18岁的求业者
第二章买办生涯
从“跑街”做起
一套全新的推销方案
与大班司诺脱会晤
为他人作嫁衣裳
借船出海
拓展销售网
插足陶都
坐上粪船,落荒而逃
开滦“售品处经理”
创办中华煤球公司
第三章登上“煤炭大王”宝座
力争鸿基煤的独家代理权
同业联合
经营码头业务
组建中华码头公司
日晖港产权案
蒋介石血洗上海
出游欧美
第四章进军火柴业
捐献不如设厂
管理中的难题——农民向工人的转化问题
吃掉燮昌苏州火柴厂
“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
“他用人肯花钱”
用人不疑——坚信林天骥
重用与驾驭“华太师”
第五章组建“大中华”
狼来了——瑞典火柴厂的强大攻势
官狼吏虎,一丘之貉
“维持同业公共利益,谋国货发展”
上国民政府请愿书
“国府”的“统制”企图
瑞典火柴公司的垄断野心
“互助合作”,共御强敌
出任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六章联华制夷与联夷制夷
合并九江裕生火柴厂
合并杭州光华火柴厂
“发展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
筹组同业联合营业
合组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
私人首创与官方执行
第七章问鼎水泥业
心中的又一个梦
内学启新,外学小野田
迎合市场心理,取得工部局化验证明
象、马、龙的较量
由自相残杀到联手对外
三足鼎立与三强联合
修炼内功,进行技术改造
试图与日本水泥业妥协
第八章横向拓展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创办章华毛绒纺织公司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接办贾汪煤矿
敌占时期的中华码头
投资柳江煤矿
组建华丰搪瓷公司
组织惠工银行团,改组中华工业厂
投资大华保险公司
创办“中国企业银行”
顾丽江采办处
经营理念与经营绩效问题
第九章家族传统与公司制度
两种投资
建造“企业大楼”——筹建刘氏托拉斯
人类历史上的“第四大发现”
从家族企业向社会企业的艰难跨越
建立控股集团的尝试
对“经济社会之组织”的探索
第十章由商而官
1927年,多事之秋
畏惧工人运动,殷忧共产党革命
刘氏企业工人劳动和待遇状况
半推半就去做官
大刀阔斧整顿招商局
工部局华董
国民政府见死不救
命运,必须自己主宰
第十一章上海滩的生存逻辑
“那真是我一生难忘的一个夜晚”
“势利朋友”宋子文
与魔鬼打交道的技巧
对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十二章巧借爱国东风
河山变色,天地玄黄
“病急乱投医”
“九一八”品牌一路走红
刘氏企业的“游击战”
“自由港能创设于中国乎”
刺刀下的合作
第十三章陪都孤泪
黄浦江的抽搐
逃出上海
内地投资计划
委员长的空头支票
在香港设立大中国火柴公司
“官商合办”,虎羊同圈
创办西北毛纺织厂和中国毛纺织公司
由大老板到小伙计
第十四章昨夜星辰昨夜风
返回上海
舐犊之情
“还不是歇的时候”
“美货就是美祸”
四大家族反动统治破产的先声
蒋经国的上海之行
归去来兮
第十五章大爱无疆
周总理召见
陈毅市长的座上客
对“人民共和国”的情感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
“难忘的一九五三年”
“你舍得舍不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刘鸿生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血脉传承公元1888年刘鸿生出生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此时,大清国的洋务运动进行了近三十年,办了一些军工厂、一些民用企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已经步履蹒跚地行进了几小步。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有了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创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跨国公司——这样的民用企业;有了开平矿务局(1878年创立)这样的经营相当不俗的煤炭企业;有了电报、电话这样的近代通信手段——刘鸿生出生前六年(1882)电话传人中国、出生前八年(1880)设立电报总局,次年架通津沪间电线,此后十年间架通了各省城之间的电报线路;有了铁路火车这样的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刘鸿生出生前十二年——1876年,中国土地上最早的铁路-_吴淞铁路正式通车营业。这些在当时被称为“声光化电”的新生事物,都与刘鸿生一生的事业和人生道路息息相关——经销开平矿务局煤炭,成为他商业生涯和辉煌人生的起点;而轮船招商局与他的关联度更大——他父亲生前曾长期在上海轮船招商局任职;他自己则担任过轮船招商局的总经理。就在1888年——刘鸿生出生的这一年,大清国的“国家重大项目”——北洋舰队正式组建。这支在当时属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一说世界第六)的舰队,一度令国人扬眉,而终究由海魂变为海葬海祭——于刘鸿生七岁那年——1895年在威海卫全军覆没,让国人蒙受巨大的耻辱,使中华民族遭受空前的震撼。刘鸿生出生的188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30周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22周岁;洋务运动的领航人物李鸿章65周岁。与这三位历史人物密切关联的时代风云成为刘鸿生传承延续人生交响曲的历史大背景与社会大舞台。刘鸿生出生前一年(1887),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政治领袖蒋介石出世;此后五年(1893),人民领袖毛泽东降生。这两位政治领袖不同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与刘鸿生的人生道路、一生事业、荣辱成败,均有切近而极其重要的关联。甬人善贾,亦善抱团刘鸿生祖籍浙江定海。定海在舟山群岛西南部,东南与普陀接壤,西与宁波北仑港隔海相望。这一文化区域,既是商贸名邦,又乃佛教圣地,更是连接中西文明的重要通道——欧亚大陆桥的起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接榫”地与转换处。舟山古称“海中洲”。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晋代杜预所著的《左氏经传集解》。书中说:“甬东,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也。”“甬东”即指舟山诸岛。舟山群岛是大自然的杰作,天造地设,浑然天成。如古人所言,诸多岛屿“横见侧出,星罗棋布,不可胜诉……灵异之气,郁勃磅礴”。又说:“山成舟楫之形,灵秀独钟,设险有备。揽物华于天宝,既庶且殷;占人杰与地灵,洵美且好。诚四明之胜地,两浙之雄藩。”舟山群岛雄踞海东,东濒大海,西控甬江,南引闽粤,北通江淮。在东西长182公里、南北宽169公里的海域内,错落有致地散布着大小岛屿1390个。舟山群岛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军事上,在海运上,在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上,都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定海境域四周皆海,岸线总长410公里。如志书所说,“众山环峙,群港四达,自古称为天险”。定海道头的定海港古时称为舟山渡,是舟山群岛历史最久远、船只进出最频繁、使用率最高的港口。众多的航门、水道赋予定海“舟楫之便”,海上交通四通八达。定海港岸线绵长,前面有盘峙、大小五奎山诸岛挡风阻浪。定海港地处要津,地位格外重要。历史上有多次重大战事发生在这里。鸦片战争期间,葛云飞、郑国鸿、王锡鹏三总兵在此筑土城、设炮台,与英国侵略者血战六昼夜而壮烈殉国,定海港从此与三总兵一起名垂青史。定海港还是浙东沿海最早与外国通商的港口。清康熙年间,定海道头就曾建有“红毛馆”用以接待外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造就了定海海岛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还把它装扮得风光旖旎,秀丽可人。明代定海文人陶恭作《形胜赋》说:“中华胜地,东海名洲,人杰地灵,川明山秀……如髻之山,双峰秀拔;如带之水,九溪交流。”“如髻之山,双峰秀拔”,指定海城北的双髻山。清康熙《定海县志》说双髻山“二峰如髻,矗立天表,诸山环绕,为县治之主山。相传葛稚川炼丹处,有棋枰石磴”。舟山岛上最高的山是黄杨尖,海拔503.6米。登山远眺,西边的定海城、东边的普陀山及沿海各岛屿尽收眼底。定海道头的东岳山,山虽不高,但其地处定海港要津,是定海城的门户。明代设舟山关,隆庆元年(1567)把总李成题勒“东南第一关”于崖壁,故而东岳山又称“关山”。古时候,交通工具落后,大海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人们眼望着沐浴在天风海涛中的被称作“海中洲”的座座绿岛,可望而不可即,只能望洋兴叹。《海内十洲记》中说,海上有“三山十洲”,均为仙岛,在东海的叫瀛洲,传说“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诗中一往情深地咏叹道:“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一食驻玄发,再食留红颜。吾欲从此去,去之无时还!”舟山的好多岛上,至今还流传着众多仙人的传说。定海明清时均属宁波府治,宁波简称为“甬”,因此称宁波人为“甬人”。因此,刘鸿生既是舟山人,又是宁波人。宁波既有天然良港,又据丝绸之利,商业活动出现得最早,并渐次形成鼎盛之势。到明朝中叶,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宁波不仅与沿海各省及内地,就连日本与南洋各国也有了频繁的商业往来,甚至与西亚数国也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迢迢地发生了活跃的贸易关系。商贾云集,辐辏交错的商贸氛围,经久不衰,世代相续,养成了宁波人丰厚的从商经验与经营能力,外人公认称道“甬人善贾”,宁波人也爽然认可,欣然自居。而且世世代代,继往开来,乐此不疲。“宁波帮”也因此而久负盛誉,名贯遐迩。宁波商人富于进取精神。这种强烈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冒险、开拓、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在近代上海宁波帮中尤为突出。在宁波府、县志书中,像“甬人具冒险性”、“冒险之性”为“岛民所特具”之类的品评屡见不鲜。

后记

首先需要特别致谢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有关专家学者们当年为刘鸿生研究所做的意义深远的奠基性工作,他们不仅收集整理了刘鸿生企业档案资料,而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采访了大量当事人和知情者,保存和梳理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这些宝贵的史料凝结为该所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的《刘鸿生企业史料》(上、中、下册)。没有这部奠基性的著述,压根不可能有拙著。笔者的这部著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进一步梳理和提炼《刘鸿生企业史料》的结晶。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要感谢浙江省社科规划办的领导和涂尚建老师的热情支持;感谢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国家图书馆的有关老师的热情帮助;感谢刘鸿生家乡——舟山的孙峰先生热心提供有关资料。感谢我校、我院所有多年来关爱、支持我工作的领导、同事和朋友!感谢我的“马大姐”雪芹教授和她的丈夫李友英先生。他俩特意将赵云声主编的《中国大资本家传·工商大王卷》,借给我参考。马雪芹教授不仅平时常常与我进行学术交流,还对本书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特致谢意。尤其要感谢本书责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宫京蕾老师,她对书稿字斟句酌认真审读,提出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她为人做事周到、热情、细腻,尤其值得我这个粗心人学习。我与刘鸿生初次结缘,在1996年。那时虽已年值不惑,却可以说是我生命周期中“激情燃烧的岁月”。那年5至8月,我与西安交大和陕西财经学院的两位同样不安分的副教授在古城西安的凯悦饭店参与“永安保险”公司的筹办活动。那几年,我特别喜欢读一些企业家的传记,松下幸之助的传记曾经使我久久手不释卷。松下“仁怀天下”的经营哲学对我颇多启迪。七月流火之时,我买到了何况先生写的报告文学:《火柴大王刘鸿生》,在该书的扉页,我郑重写下“永安打工仔,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二日”几个字。何况先生的文笔挺好,刘鸿生的创业人生更曲折跌宕,读来令人一吟三叹,感慨系之。刘鸿生敢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勇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只是那时压根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也会为刘鸿生写一本传记。2000年5月,我来到刘鸿生的故乡浙江这片热土,成为我写此书的新机缘……2007年用半年时间写了22万字的初稿。2008年上半年,因为教学工作特忙(每周36节课),基本上搁置了半年。至2008年底基本完成初稿。充实修改,又约半年。2009年5月,交付审稿。然后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进一步修改。随后因身体欠安,又拖了一年,到2010年7月才开始进入出版程序。此书与我的其他产儿一样,自知有诸多不足和缺憾。比如审稿专家提出的对刘鸿生家庭生活层面的陈述非常欠缺,就是一例。此外,或因资料所限,或因挖掘不够,对刘鸿生个人精神层面的触及较少;对刘鸿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功和内心世界的波澜和心曲,也只是略有触及。同时,由于我不懂经济,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只是几度到岸边略观风景,缺乏持久深入的体验。所以许多问题可能陈述诠释得如雾里看花,很难达及透彻的洞见。一定程度上,为了与已出版的几部刘鸿生传记在写法和内容上有所不同,此书偏重于使用“口述历史”的史料和企业档案资料,偏重于“用史实说话”,让当事人、当时人出来现身说法,以“史实”来彰显刘鸿生一生事业的发展轨迹及其心路历程。虽未必达到预期目的,但我是努力这样做的。罗兰·巴尔特说:应当“从人身上读出书来”。一般人身上能否读出书来,我不敢说。但刘鸿生这样的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大书,他的生命与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喜乐悲愁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只是,要真正从他身上读出书来,要真正读懂读透这本书,绝非易事。在比较集中地“读”刘鸿生的两年中,应该说我对自己教授20多年的近代中国社会史,增进了一些体悟。我还产生了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提炼,编写一部有关刘鸿生创业生涯的剧本的冲动——但愿这个想法在未来的数年间能够变为现实。如果能写成此“剧”,笔者对刘鸿生这本“书”的品读将会比目前稍微透彻一点。我期待着那种自我提升的快感的早日到来。2010年9月11日于杭州西城寒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企业大王刘鸿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刘鸿生的致富之道我们都要学习。
  •   刘老先生的一生与社会的发展共存。
  •   按专题开写,时序性欠缺一些(不过有后面的人物年表,倒也清楚),但作者有自己的想法,不错。
  •   以解读刘鸿生深受滋润的“宁波帮”商业文化血脉为切入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