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育论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崔德华  页数:193  

内容概要

  本文从人学的视角、教育学的视角和历史的视角,着重研究爱的界定与本质、爱育的涵义与意义、爱育的基础、爱育的内容、爱育实现的基本要求和爱育的终极目的等关键性问题。力图从在理论上把爱育与德育区分开来,澄清人们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帮助人们理解爱、认识爱育,知道爱育是什么和怎样进行教育,为爱育实践提供最初的理论指导,增强爱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试图通过本文的研究,引发人们对爱育的重视,激发人们开展爱育工作的紧迫性,从而对爱育及其相关理论展开研究。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爱的解读
一 爱的定义
(一)从事物的基本属性来看,爱有两个基本属性
(二)从事物的社会样态来认定,爱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一种社会存在
(三)从事物的起源和发生方面看,爱是人类特有的专利品
(四)从事物的本体和总体性特征看,爱是以人为中心形成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关系性事实
(五)爱的定义的概括
 二 爱的本质
(一)爱的本质和爱的定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二)爱的本质寓于爱的定义之中
(三)爱的本质的揭示
 三 爱的性质
(一)爱的无阶级性
(二)爱的阶级性
(三)爱的人类性
(四)爱的平等性
 四 爱的类别
(一)对人的爱
(二)对自然的爱
(三)对社会的爱
第二章 爱育的意蕴
一 爱育的含义
(一)爱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培育
(二)爱育是一种思想观念教育和培育
(三)爱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和培育
二 爱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章 爱育的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为爱育提供科学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表明,爱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性表明,爱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表明,爱与人同生共存
(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明,爱产生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二 人类从未停息对爱的追寻和论述为爱育提供丰富
的历史文化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
(二)宗教的爱.
(三)浪漫主义的爱.
(四)理性主义的爱.
 三 人类对爱的需要和渴求为爱育提供基本的生理心理基础
(一)从爱的生理机制看,爱是对情感反应的移情
  ……
第四章 爱育的内容
第五章 爱育的实现
结论 爱育和爱的升华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爱的解读  (一)爱的本质和爱的定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事物或对象的定义与本质并不是一样的,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定义是事物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一般是事物质的规定性,即表达事物的区别性;本质一般是在定义即区别性的基础上,深化事物规定的内在的特殊性,是定义对象更深层次的反映。定义是要回答事物或对象“是什么?”本质是要回答事物或对象“什么是?,,就爱而言,爱的定义和爱的本质是爱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爱的定义要回答的是”爱是什么?“爱的本质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爱?“因此,概括出爱的定义,并不等于就揭示了爱的本质。对爱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爱是什么“的层面,而要进一步深入到”什么是爱“的层面。  1. 爱的定义的特殊性。所谓爱的定义,就是对”爱是什么“的一种理性追问。这种理性追问主要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对具体方面,去探寻爱在人类现实世界中所展现的真实含义,并据此概括出能在内涵与外延上涵盖爱的一切领域的理性规定,并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和解读人类爱的所有客观事实。应该说,本文所概括的爱的定义,就是试图以精神属性的”思想情操“和实践属性的”相应行为“两种属性来涵盖爱的一切领域,并对人类一切爱的客观存在作简明的反映和破解。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爱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